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百农矮抗58”:打造“黄淮第一麦”(组图)
2012-09-11  浏览:172


  实现黄淮麦区小麦高产目标的主力军

  优良的综合性状,使“百农矮抗58”具备极大的高产稳产能力,从而担任了实现我省小麦增产目标的主力军。

  在“百农矮抗58”的推广过程中,河南科技学院积极与农业主管部门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农技力量,在各地建立高产示范方,通过高产创建,树立典型,辐射带动,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涌现出了许多高产典型

  2008年5月25日,农业专家对修武县郇封镇100亩高产攻关田测产验收,平均亩产718.2公斤。

  2009年6月12日,滑县刘古镇200亩高产攻关田实打验收,平均亩产707公斤。

  2010年,焦作市农业局对修武县小营村和陈村10200亩“百农矮抗58”连片高产示范方测产验收,平均亩产667.14公斤。

  2011年,产量再创新高。6月7日,在临颍县王孟乡的“百农矮抗58” 万亩高产示范基地,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进行田间测产验收,平均亩产 694.54 公斤;6月10日,新乡市农业局组织专家对长垣县蒲北办事处程庄村村民高广周种植的7.2亩“百农矮抗58”进行实打验收,平均亩产788.2公斤,成为当年“三夏”的高产状元;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对修武县郇封镇3万多亩“百农矮抗58”进行田间测产验收,平均亩产671.6公斤;6月12日,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在浚县王庄镇5万亩“百农矮抗58”小麦高产示范区,随机抽取样点实打验收,平均亩产614.2公斤,创全国同等面积地块小麦高产记录……

  2012年6月7日,新乡市农业局组织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对长垣县常村镇大前村“百农矮抗58”万亩示范方实打验收,亩产684.55公斤。

  据统计,2008、2009年度建立的18个万亩高产示范基地产量为536—658.9公斤,平均产量597.6公斤。2009、2010年度建立的19个万亩高产示范基地产量为536—645.5公斤,平均亩产602.9公斤。2010、2011年度建立的16个万亩高产示范基地产量为583.2—694.5公斤,平均产量620.53公斤。

  我省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根据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计划到2020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300亿斤。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的一点是挖掘我省粮食主产区潜力,做到“中产田变高产田,高产田更进一步。”“百农矮抗58”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以往,在我省小麦生产区域高产田面积不足20%,中产田占总面积的60%—70%,剩下的10%左右为“靠天收”的旱地。自从“百农矮抗58”大面积推广种植后,从近三年的增产效果看,普遍增产120—150斤,其中大面积中产田普遍由亩产800—900斤上升到1000斤以上,往日千斤以上的高产田普遍增产至每亩1200—1300斤。不仅使焦作、新乡等小麦高产区的产量上了一个台阶,还对濮阳、商丘、驻马店等以往的中产区进行了改良,使我省原来80%的小麦中产区升级成为小麦高产区。

  省政府重大专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优秀范例

  “百农矮抗58”作为我省首批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的小麦新品种之一,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大面积推广,是我省重大专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优秀范例,也为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优良品种作用提供了又一模式创新。

  2005年,由茹振钢教授主持培育的“百农矮抗58”以国家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双第一的成绩通过国家审定。

  2008年7月,省政府启动实施了“百农矮抗58”小麦新品种产业化研究与开发重大科技专项,资助经费500万元。在全省设立“百农矮抗58”百亩高产攻关田6个,千亩高产标准田56个,万亩高产示范基地18个,通过分区域辐射带动,全面提高了我省小麦生产水平和产业化效益,在各个示范区域都产生了轰动效应,带动种植面积快速上升。

  “好品种发挥增产作用的黄金时间一般只有8—10年。省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使"矮抗58"快速进入黄金发展期,从而创造出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茹振钢告诉记者,2008年以来,“矮抗58”在省内外每年都有300万亩到500万亩的增速。2009年以来,“百农矮抗58”成为河南省第一大小麦品种及黄淮南部麦区的特大小麦品种!据估算,该品种完全发挥实力后,对全省小麦生产贡献率可达25%以上。

  近年来,“百农矮抗58”累计完成了省内外累计1.4亿多亩的推广面积,增产小麦150多亿斤,创直接增产效益100多亿元!还为种子企业带来了每年2亿元的经济效益,为形成我省的小麦产业链提供了稳固的科技基础和强有力的市场推力。无论是种植面积、推广速度、大田连年产量水平,还是对我省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百农矮抗58”都是名副其实的“黄淮第一麦”,为我国粮食安全发挥重大作用,成为全国冬小麦主导品种。
下一篇:甘州进一步规范种子市场秩序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3/5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