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农矮抗58”:打造“黄淮第一麦”(组图)
2012-09-11 浏览:172
“百农矮抗58”成功的背后
“百农矮抗58”何以成功?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河南科技学院院长王清连自豪地说:"百农矮抗58"凝聚着我校几代育种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刻苦攻关的心血,是我校长期以来,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才有生命力,科研与生产结合才有创新力,成果与产业结合才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及服务理念,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个缩影。”正如王院长所说,“百农矮抗58”的成功绝非偶然:学校“立足三农、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底蕴和积淀是“百农矮抗58”创育的丰厚土壤;省委、省政府和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的重点扶持,学校的支持以及团队的奉献与合力为该品种的不断成熟与完善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河南科技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开展小麦、棉花等作物栽培与育种的单位之一,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淀深厚,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学科专业涵盖农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九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河南科技学院始终发挥“农”这一优势和特色,坚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服务“三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担当起来,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取得了大的跨越,取得了一大批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业研究成果,先后培育出了大名鼎鼎的“百农3217”、“百农矮抗58”、“百棉1号”、“百玉1号”等为代表的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新品种60余个,为国家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为支持小麦育种工作,学校先后建起了小麦育种中心科研大楼,建起了小麦育种品质分析实验室、人工气候室、智能温室以及全国首个小麦根系走廊,配强了小麦育种团队,并大力支持该团队加强与有关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协同创新,联合进行科技项目攻关研究并推进成果的及时转化,从而大大加快了育种进程,提高了育种效率。
在“百农矮抗58”的培育过程中,“茹振钢小麦科技创新团队”发挥了重大作用。这支团队拥有26名农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甚至材料工程学等专业的创新人才。该团队融多学科、多专业人才于一体,密切配合、刻苦攻关,探索出一条颇有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茹振钢告诉记者,“育种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以前我们育成一个品种需要7—8年,条件完善的话可以缩短到4—5年。现在,我们通过人工气候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能把育种周期缩短到只需2年甚至1年的时间。”育种周期缩短,意味着研究目标将由以往的单个目标提升为多个目标同步进行,这样可把多项技术集成在一个研究成果上,育出的好品种不仅用时短,而且综合性状完善。
高度的创新使“茹振钢小麦科技创新团队”在小麦育种研究方面走到了全省乃全国的先进行列。目前,该团队在三个研究层面上勇于探索,敢于领先,那就是巨型小麦育种的专有理论及其技术、杂交小麦培育的专有理论及其技术、超越杂交小麦的新核型品种创育技术。
巨型小麦育种是基于传统育种的品种创新方法。如“百农矮抗58”就属于耐密程度上的“巨型”品种,目前团队培育的新品种在高密度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体形的巨大化。
杂交小麦育种采用杂交技术,将不同性状的巨型小麦进行杂交,使其后代产生超越双亲的优良性状,从而大幅提升品种的产量和抗性。该技术经大面积生产应用后,可比现在常规小麦品种每亩增产200—300斤。
超越杂交小麦的新核型小麦品种,简单来说就是已经超越了小麦的界限,实现了多物种遗传物质的整合,是真正的“超级小麦”。这不单单是转基因技术,而是通过细胞工程和染色体组工程进行的品种培育新途径,目前团队已经完成了理论探讨,实现了技术探讨的初步成功。
不断的创新突破和刻苦攻关,使河南科技学院的小麦育种水平步入“快车道”,进入了一个产学研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谈及“百农矮抗58”及学校今后科技创新的工作目标,河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牛书成说:"百农矮抗58"代表着我校科技创新的特色和水平,是我校发挥优势、主动融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担大任、做贡献的底气所在!今后几年,我们将进一步实施"科技兴校"战略,不断构筑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打造一批像小麦科技创新团队这样的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团队,创造出像"百农矮抗58"这样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促进我省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促进黄淮麦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和民生进步,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