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需付款P1=44n+m元
然而,如果商品价格的m接近99,我们其实有办法可以更省钱。比如,你当然可以买11张99元的购物券加上90元买一件价格是1179元的衣服,这时你花费了574元。不过,如果你直接购买12张99元购物券,那么你只需要花费528元,而且买完衣服后购物券上还会剩余9元(当然,这9元并不会找给你)。
换句话说,当m>;44时,也就是商品价格接近99的整数倍时,采取多买一张购物券的策略更划算。此时,需花费P2=44(n+1)元。
再来看所谓“满×××元减××元”,如果“满99减55”,在买价值99元的商品时,结账时要减去55元,也就是说,实际消费44元。还是以一双标价为1091元的鞋子为例,因为它“满”了11个99(1089元),因此需要减去11个55(550元),消费者付出11个44(484元),再加上2块钱的差额,这意味着,实际付款486元就可以了。
用公式来说就是:
对于标价P元的商品,设P=99n+m,其中m、n为整数
消费者需付款P1=(99-55)n+m元
这看上去非常具有诱惑力,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满×××元减××元”促销策略让商家更方便地通过控制价格实现让利更小。此时只要让商品单价的m离99越近越好。这样不仅保证只买一件商品的顾客折扣率位于最高点,也能保证同时购买多件商品的顾客折扣率不会下降太多。
包邮哦,亲”轻松赢得印象分
包邮哦,亲!”在电子商务时代,消费者常常会因为这句促销名言,而选择付钱购买某款商品。物流费用也许并不会成为多数人的负担,但是省掉物流费用,却是多数人的愿望。
“特斯拉的信徒”通过数据,解开了“包邮”背后的经济学原理。给购买力强的顾客免去快递费实际就是降低价格,这看起来对消费者更有利,但其实,包邮对于商家更有利。
比如,快递费10元,满50元就包邮的策略给消费者的感觉是只要自己购买的东西多于50元,商家就替自己交了10元快递费。但实际情况是,本来网购所有的交易都要快递,而商家对于快递公司来说,其实也是购买力强的顾客,因此快递公司也会给商家相应的优惠,所以有较大规模的网店单次快递的费用都会远小于10元,比如可能是5元。这样一来,商家对消费小于50元的顾客收10块钱,自己赚5元,而对消费大于50的顾客包邮,即便损失5元,实际自己可能不赔不赚,却给顾客留下了优惠10元的好印象,最终塑造出“包邮哦,亲”的传统美德。
有话要说
消费者懈怠助长商家气焰
东城的360708069:商家种种“促销”彰显的是商家的求利本性。这就是斯密所揭示的“经济人”理性。他们总会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地换着法地求利。众人不是视而不见,而是已经习以为常。在消费者与商家的种种博弈中,众人感到的是一种心理上的疲惫。因此,“视而不见”反映出了众人的一种无奈的心理,一种得过且过、不必较真儿的心态。这种消极的懈怠,很容易滋长商家的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