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育繁推一体化的勿忘农实验
2012-09-27  浏览:144

  “勿忘农”创新实践的引领意义

  “我们和跨国公司的差距,主要还不是在前端的育种科研上,而在于我们没有一个工程化的体系,缺乏完整的产业链。”说起中国种业企业的状况,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曾这样表示,而这也恰恰是中国种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传统的种子生产推广模式,大抵上是科研单位或高校研制成功新品种后,就转让给种子公司向市场推广。因为并不参与研发,对品种没有足够的了解,所以种子公司在向农民推广服务的时候,很多信息已经减损,种植的效果也打了折扣。而种植需求信息又不能及时反馈到科研部门。

  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创新农技推广方式,由政府主导,引入高校、科研院所力量,与本地农技人员结合组成农技推广联盟,来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有效解决了传统农技推广农科教、产学研脱节的状况,将科研、推广、生产应用3个环节紧密结合,保证了新技术、新成果能够快速到达农民手中。

  但细想之下,这种模式也有隐忧,其中之一就是几者之间很难建立起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和联结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与经济回报之间,需要有合理的联结。但在分散生产的农民与专家之间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来看还困难重重,一方面分散经营的农民个体实力有限,无法负担科研投入,无法承受科研风险。另一方面,科技因素的实际效果很难量化,要在农民与专家之间建立双方都满意的利益回报机制,不太容易。

  而如果这个联结点由种业企业来承担,这种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就相对更具有可操作性。事实上,近年来,在创新联盟框架内,勿忘农集团也进行过不少尝试,比如给合作的科研单位先期投入研发资金,作为项目入股,承担科研风险,优先享用科研成果;反过来,建立科研成果推广利益反馈制度,类似科研人员在经营中入股,每销售一公斤种子,给研发该种子的科研团队一定比例的返利,等等。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联结方式,有效地交集了双方的利益诉求,调动了双方参与和投入的积极性。

  这种依据市场法则建立的利益联结机制,充满活力和生命力,不会因决策者的更替和政策的变化而受到冲击,它更专注于产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从整个产业发展中合理得利,有望最终建立戴景瑞所说的“工程化体系、完整产业链”。这或许是中国种业企业将来的出路所在,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勿忘农”的创新实践彰显出它对推动行业发展不平凡的意义。

下一篇:非转基因大豆扎根在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3/3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