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种是推动农业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但新品种从实验室培育成功,到进大田里生根发芽,这不长不短的一段路,这些年我国却走得磕磕绊绊。其中相当一部分新品种,甚至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束之高阁,造成极大的科技浪费。
如何整合资源,打通科研、推广、生产三者之间“肠梗阻”,形成育繁推一体化机制,让农作物新品种能够顺利转化,变成实际生产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现代种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所在。
在全国种业版图上并不起眼的浙江,有一家名叫“勿忘农”的种业企业,近年来充分发挥企业的核心作用,在科研、推广、生产领域合纵连横,将三者紧紧凝聚在一起,成功走出了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新路。
“内外”并举培育新品种
勿忘农集团成立于2003年11月,由原浙江省种子公司脱胎而来。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科研、生产、营销、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领域、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2011年,该集团实现销售2个亿,今年有望突破4个亿。
集团成立伊始,“勿忘农”忙着抢占“领地”,仅2004年就成立了8家控股子公司和分公司。但规模并不意味着实力,更不等同于潜力。“勿忘农”开始转型,从规模的扩大转向了内涵提升,陆续组建成立了良种繁育中心、科研中心、种业科学研究院。
对此,集团副总童海军解释,近年来,种业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无论是科研单位还是种子企业,对种子的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视,保护越来越规范。“以前是‘拿来主义’,不管是谁的品种,繁育了就能卖。现在不同了,引种、繁育、推广都要人家同意,还得支付费用。所以,我们必须培育自己的种子,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但要建立自己的科研育种体系何其困难。“勿忘农”原系行政性种业企业,现在不仅要自己育种,而且还要走向市场,专业人才何在,科研设备何在,育种材料何在?
“我搞种子经营推广20多年了,虽说几乎每天跟在专家后面转,各种品种的性状、性能都能说出点门道,但要动真格搞育种,就勉为其难了。”童海军说。
对此,“勿忘农”采取了内外并举、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既坚持自力更生,逐步培养自己的科研育种力量,也借助外力,充分利用其他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和育种基础,来缩短新品种培育过程。
据了解,集团专门引进30多位科研技术人员,组建成立了浙江勿忘农种业科学研究院,进行水稻、瓜菜、旱作等新优品种的研发。同时,集团加大了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地市农科院等省内外科研机构合作育种的力度,在合作机制设计上进行创新突破。
瓜菜是浙江的优势产业,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浙江的蔬菜瓜果播种面积达1000多万亩,总产值380多亿元,占了全省种植业总产值的1/3。2010年,由“勿忘农”牵头,联合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种子企业、瓜菜生产和加工企业共17家单位,共同组建成立了“浙江省瓜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些单位平时虽然搞的都是瓜菜,相互之间可能也互有来往,但缺少交流平台,无法实行常态化的合作。如今,联盟在内部制定了项目管理、经费使用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三个办法,通过机制创新,促进科研成果加快形成实际生产力。通过制度设计,在联盟这个大平台上,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单位成果实现了双向有机对接。科研单位有了更清晰的育种方向,农业企业获得了良种良法信息,种业企业则兼顾了科技支撑与市场需求,一举多得。
青花菜(西蓝花)是浙江蔬菜产业中的“佼佼者”,近年来发展迅猛,有着近百万亩的种植面积,但所需品种几乎全部由国外控制,尤其是日本占到70%左右。
为了打破垄断,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勿忘农”与联盟成员台州市农科院合作选育“台绿1号”,并通过了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是该省首个自主选育通过审定的青花菜新品种,呈现出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在联盟项目支持下,以蔬菜出口加工为主的海通集团成功选育了更加适合国际市场的玉米、毛豆品种;浙江省农科院测定了10%的瓠瓜基因组序列;杭州市农科所则培育出了抗逆性、丰产性和商品性都较好且适合浙江种植的茄子新品种。
内外并举之下,不光是瓜菜种子,“勿忘农”其他新品种也不断问世。目前,集团拥有杂交水稻“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等自主和合作开发优良品种80多个。其中,“优质香型不育系中浙A及超级稻中‘浙优1号’的选育与产业化”研究成果获2008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等中浙优系列品种已成为公司的主打品种,被浙江、湖南、广西、福建等南方稻区列为省级主导品种,中浙优系列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000多万亩。甜糯玉米、大豆、瓜菜等新品种示范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