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挑战”袁隆平:楚粳28平均亩产977.07公斤
2012-01-14  浏览:317

    两代人干一件事

    如今,李开斌总算告别了喧嚣的2011年。在过去的一年里,最让他高兴的不是“楚粳28”的高产广为人知,而是“楚粳28”的推广种植面积达到了180万亩。在云南省历史上,种植超过百万亩的品种只有4个,其中楚粳系列占了3个。

    农民用脚投票成就了李开斌常说的“社会效益”。“楚粳28”2011年被经销商炒到二十多元一公斤,而2011年水稻站所有员工的奖金加在一起都不超过10万元。

    54岁的李开斌出生于楚雄州牟定县山区一个农民家庭,经历了粮食紧缺的年代。1977年,19岁的李开斌到了楚雄州农科所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导师,也是后来的岳父——“楚粳系列”的创建者邓有成。

    两代人曾先后从各地引进上千份稻种,但在云南这个特殊的高原粳稻区,增产优势都不明显,于是他们立志要找到适合云南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而一个水稻良种从研发到最后获得成功,往往需要10年左右时间。

    “楚粳28实际上是多次杂交,累加起来的优势。”李开斌说。因此很多人都评价:“两代人就干了一件事。”

    在张玉烛看来,农业科技工作者大多都走上了这条路。某种程度上袁隆平是领军人物,他提出了超级稻的构想和实现路径,但最终还是要靠许多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因地制宜去实现梦想。

    在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后,迈向“90后”的袁隆平又开始向1000公斤的目标发起挑战。他提出“良种良法良田”配套的思路,未来或许会引入分子生物学技术。

    杨从党也给云南引进了定量栽培技术,这一技术力图用最少的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效益。目前已经在云南推广了二百多万亩,平均提高产量10%左右。

    李开斌的“楚粳28”也已经向农业部申报了超级稻品种,他的设想是,未来要提高让楚粳系列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能够推广到全国。

    为了发展他的事业,李开斌的“楚粳”品种选育课题组2011年底也招了研究生。年轻人第一天的工作,就是要跟老师们背装种子的麻袋,一天下来,肩膀就肿了起来,结果思想上难免有些动摇

    “真让人恼火啊。”李开斌说,“年轻人最需要挑战的,是老一代育种家的精神。”(南方周末记者黄永明对本文亦有贡献)(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蒋昕捷)

下一篇:郑州查获大量涉假玉米种子 执法持续6个小时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3/3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