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纪录为何越创越低?
针对这些质疑,南方周末记者向上述报道中提到的育种单位及验收专家一一求证。
多次参与“楚粳28”验收工作的大理州农科所所长宋天庆称,验收过程完全按照农业部规定的形式完成,数据真实可靠。该品种确实增产优势明显,此前从未有稻种在大理州弥渡县达到吨粮水平。
对于赶超袁隆平的说法,李开斌指出,“楚粳28号”属于常规粳稻,而袁隆平的超级稻属于杂交籼稻,它们是两个不同类型的稻种,二者在形态特征、生理功能以及栽培方法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区别。
自打“楚粳28”出名之后,全国各地来电求购的农民和经销商不断,李开斌和助手们总不免苦口婆心地解释,“楚粳28”更适合在云、贵、川等海拔1500米至1850米的粳稻区种植。因为该区域内光热资源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因此利于水稻高产。而“杂交籼稻”品种则更适应低海拔籼稻区种植,两类稻种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
“换句话说,‘楚粳28’拿到湖南去种,肯定减产;把杂交籼稻拿到我们这儿来种,有时候连穗都抽不出来。”李开斌的一位助手说。
参与创造“1278公斤”纪录的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所研究员杨从党称,其数据本身是可靠的,而且强调的是栽培手段的创新。
之所以定为世界高产新纪录,是因为他们在查阅大量资料之后,发现没有比这个更高的纪录。不过,杨从党强调,该成绩是一亩多地定量栽培的结果,与袁隆平、李开斌的百亩试验有区别。一般来说,试验面积越大,平均亩产量越小。
此前,袁隆平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指出,创造出“1278公斤”纪录的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他曾专门去考察过。那里低纬高海拔,日照很丰富,水稻的生长期很长,特别适合水稻生长。在平原地区130多天生长期的品种,在那里是270天,病虫也非常少。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当地创造了高产纪录,“主要是生态环境特别好”。
“在那个地方可以,但没有办法推广。”袁隆平说。
在这场纷繁复杂的争议中,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张玉烛认为,问题出在数据之间本身缺乏可比性,而不同的世界纪录采用的是不同的标准。
“当没有可比性的时候,业内不会评价谁比谁好,会说大家都好。”
张玉烛指出,自从1996年袁隆平建议国家实施超级稻项目以来,中国水稻亩产量从600公斤增加到900公斤,只花了15年时间。中国超级稻的发展水平目前在国际上遥遥领先,除了育种之外,栽培等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