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济薯21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37号。
育种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系CHGU1.002与PC94-1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淀粉型品种。萌芽性中等,长势旺,蔓紫色中长、较细,分枝较多;叶片心形、绿色,顶叶绿带褐边,叶脉紫;薯块纺锤形,薯皮红色,薯肉黄色,结薯集中整齐,大中薯率较高,食味中上。国家区域试验抗病性鉴定:高抗根腐病,感黑斑病和茎线虫病。
产量表现:在2004-2005年全国甘薯品种北方薯区区域试验中,山东试点(济南、烟台)两年平均亩产鲜薯2135.9公斤、薯干683.7公斤,分别比对照徐薯18增产26.9%和35.0%。2007年山东省引种试验平均亩产鲜薯2389.8公斤、薯干784.8公斤,分别比对照徐薯18增产17.8%和24.0%。干物率32.6%,比对照高1.7个百分点。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排种,培育无病壮苗。种植密度春薯每亩3500株左右,夏薯每亩4000株左右。注意防治茎线虫病、黑斑病和地下害虫。
审定意见:在全省平原旱地或山地丘陵地块作为淀粉型甘薯品种推广利用。
2.济薯18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38号。
育种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系徐薯18与PC99-2等38个品种放任授粉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食用型品种。萌芽性较好,蔓紫色中长,生长势强;叶片心形带齿、绿色,顶叶绿色,叶脉紫;结薯集中整齐,薯块纺锤形,薯皮紫红色,薯肉紫色,薯块膨大早,食味中上。耐旱、耐瘠性好,耐肥、耐湿性稍差。国家区域试验抗病性鉴定:中抗根腐病、黑斑病和茎线虫病。
产量表现:在2002-2003年全国甘薯品种北方薯区区域试验中,山东试点(济南、烟台)两年平均亩产鲜薯1879.8公斤、薯干548.6公斤,分别比对照徐薯18增产7.0%和10.7%。2007年山东省引种试验平均亩产鲜薯2350.7公斤、薯干760.8公斤,分别比对照徐薯18增产15.9%和20.2%。干物率31.8%,比对照徐薯18高0.9个百分点。
栽培技术要点:育苗时可用多菌灵喷洒薯块及苗床周围,最好采用苗床高剪苗,夏薯可采用采苗圃的蔓头苗。繁种选用无病地。种植密度春薯每亩3500株左右,夏薯每亩4000株左右。
审定意见:在全省平原旱地或山地丘陵地块作为食用型甘薯品种推广利用。
3.烟薯18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39号。
育种者: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系鲁薯3号与红肉红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食用型品种。蔓绿带紫色中长,生长势较强,分枝中等;叶片心形、绿色,顶叶绿色,叶脉浅紫;结薯整齐集中,薯块纺锤形,薯皮红黄色,薯肉桔红色,食味中上。国家区域试验抗病性鉴定:中抗根腐病,抗黑斑病,感茎线虫病。
产量表现:在1998-1999年全国甘薯品种北方薯区区域试验中,山东试点(济南、烟台)两年平均亩产鲜薯2716.0公斤、薯干756.7公斤,分别比对照徐薯18号增产15.6%、减产0.3%。2007年山东省引种试验平均亩产鲜薯2199.4公斤、薯干亩产582.1公斤,分别比对照徐薯18增产8.5%、减产8.0%;干物率26.3%,比对照徐薯18低4.6个百分点。
栽培技术要点:深耕,增施有机肥,苗栽植前用800倍多菌灵浸苗10分钟,晾干后,用200倍辛硫磷浸苗15分钟。种植密度3600-4000株。地膜覆盖适当早栽,可提前上市,增加效益。
审定意见: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食用型甘薯品种推广利用。
4.徐25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40号。
育种者: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系徐薯18与徐781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淀粉型品种。萌芽性较好,生长势较强,蔓绿色带紫斑中长,分枝中等,茎较粗;叶片心形带齿、绿色,顶叶绿色,叶脉紫色;结薯整齐集中,大中薯率较高,薯块纺锤形,薯皮红色,薯肉白色,食味中等。国家区域试验抗病性鉴定:高抗根腐病,感黑斑病,高抗茎线虫病。
产量表现:在2004-2005年全国甘薯品种北方薯区区域试验中,山东试点(济南、烟台)两年平均亩产鲜薯1638.9公斤、薯干592.9公斤,分别比对照徐薯18号减产2.6%、增产17.1%。2007年山东省引种试验平均亩产鲜薯2082.1公斤、薯干736.6公斤,分别比对照徐薯18增产2.7%和16.4%;干物率34.4%,比对照徐薯18高3.5个百分点。
栽培技术要点:萌芽性好,可适当减少排种量,每平方米20公斤左右,及时剪苗以利培育壮苗;种植密度每亩3300-3500株。及时排涝降渍,注意采用高剪苗或高温愈合防治黑斑病。
审定意见:在全省平原旱地或山地丘陵地块作为淀粉型甘薯品种推广利用。
5.烟紫薯1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41号。
育种者: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系烟紫薯80放任授粉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紫色特用型品种。蔓绿带紫色中长,分枝中等;叶片心形、绿色,顶叶淡绿,叶脉紫色;结薯整齐集中,薯块中膨筒形,薯皮紫色,薯肉深紫色,色泽均匀。国家试验测试:每100克鲜薯花青素含量31.9毫克,食味中等。国家区域试验抗病性鉴定:抗根腐病、黑斑病和茎线虫病。
产量表现:在2002-2003年全国甘薯品种特用组区域试验中,山东试点(济南、烟台)两年平均亩产鲜薯1763.1公斤、薯干514.5公斤,分别比对照徐薯18号增产0.3%和3.8%。2007年山东省引种试验平均亩产鲜薯1722.9公斤、薯干563.2公斤,分别比对照徐薯18减产15.1%和11.0%;干物率32.9%,比对照徐薯18高2.0个百分点。
栽培技术要点:深耕,增施有机肥,建议地膜覆盖增温保墒,种植密度每亩4000株左右,种薯与种苗均用800倍多菌灵浸种、浸苗10分钟后再排种、栽植。
审定意见:在全省平原旱地或山地丘陵地块作为紫色特用型甘薯品种推广利用。
6. 垦加3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59号
引种者:山东仁泽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莒县农业新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2000年从国外引进品种。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中熟品种,出苗至成熟70~80天。株型紧凑,生长势强,株高70厘米左右,分枝性较强,地上茎粗壮,茎杆深绿色;叶片深绿色;花白色,花期短,无天然结实。匍匐茎5~8厘米,结薯深而集中,单株结薯3~4块。块茎近圆型,稍扁,大而整齐,商品薯率85%左右;黄皮白肉,薯皮有轻微的麻纹,芽眼浅而少;休眠期长,约125天;耐贮藏。经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检验:干物质含量20.28%,淀粉15.8%,维生素C 19.8mg/100g鲜重,粗蛋白2.23%,还原糖0.04%,干物质、淀粉、还原糖含量均达到炸片加工型品种品质指标。区域试验田间表现:对马铃薯卷叶病毒、Y病毒、早疫病、晚疫病抗性优于对照品种;对马铃薯X病毒、青枯病、环腐病抗性与对照相当。结薯对光照长短不敏感。
产量表现: 该品种参加了2006~2007年全省马铃薯春季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54.4公斤,比鲜食型对照品种薯引一号减产14.0%; 2008年春季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169.9公斤,比鲜食型对照品种薯引一号减产7.4%。
栽培技术要点:春露地栽培适宜3月15日前后(10厘米土温达到4~5℃)播种。垄作,垄距110-120厘米,每垄双行穴播,行距30-40厘米,穴距20~25厘米,栽植密度3500~4000株/亩。在破土出苗时沟内松土除草,现蕾期结合中耕除草培土,叶面追肥,保持土壤湿润,收获前一周停止浇水。中期注意防治蚜虫,后期注意防治晚疫病。
审定意见:在全省作春播炸片加工型品种种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