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甘薯茎螟
2009-08-06  浏览:465
   

    学名 Omphisa anastomosalis(Guen6e)异名Omphisa illisalis(Walker)鳞翅目,螟蛾科。别名 甘薯蠢野螟、甘薯蠢蛾、甘薯藤头虫。分布 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

   寄主 甘薯、砂藤及旋花科植物。

    为害特点 幼虫蛀入薯茎内为害,造成茎部中空形成膨大的虫瘦,影响养分输送,引起凋萎,影响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16mm,雄虫翅展30?37mm,雌虫30-40mm,头、胸、腹部灰白色。下唇须伸向头部前方,较头部长2.5?3倍,复眼大且黑。前翅浅黄色,翅基褐色,中央具网状斑纹,多不规则,近外缘处生有波状横纹2条,雄虫体色常较雌虫深。卵扁椭圆形,浅绿色,产后2?3天变为黄褐色,表生小红点。初孵幼虫头部黑色,2龄后变为黄褐色,老熟时呈红褐色。体黄褐色略紫,第二节以后各节具大小斑点12个,其中气门上下两旁4个,背面4个,呈梯形排列。蛹浅黄色至棕红色,头部突出,翅芽达第四腹节末端,胸背中央纵隆起,腹部末端钝圆,具8根刺钩。


生活习性
广东年生4?5代,以老熟幼虫在冬薯或残留薯内越冬,翌春3月上中旬化蛹,3月中、下旬进入成虫发生期。第一代为4月上旬一5月中旬,二代在5月下旬一7月上旬,三代为7月中旬一8月中旬,四代为9月中旬一10月下旬,第5
代为11月上旬。成虫白天隐蔽,夜间活动,有趋光性,羽化后当天晚上交配产卵,产卵期6?7天,卵散产在芽、叶柄或茎的分杈处,个别几粒排成一列,卵期4?10天。初孵幼虫从叶柄、叶芽、茎部钻入为害。从嫩茎钻入的幼虫,为害一段时间后又爬出钻入主茎为害,幼虫喜向下蛀食,老熟后常钻到表土下的茎或根茎处,也有的钻至薯块里。茎部受害处膨大成虫瘿,常排出虫粪,是识别该虫重要特征之一。幼虫老熟后在近土面茎基部蛀孔处结白或黄色薄茧化蛹。天敌有黄斑步甲(Pheropsophus sp.)、金边绿步甲(Collerdasp.)、螟黑点瘤姬蜂,(Xanthopimpla stemmator Thunberg)等。 防治方法 (1)收薯后及时清洁田园,减少越冬虫口基数。(2)轮作。(3)薯苗药剂处理。剪苗栽插前1-2天,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敌敌畏乳油800-900倍液进行苗床喷雾或用乐果药液浸苗1?2分钟后扦插。(4)在成虫羽化高峰后5?7天,喷洒上述杀虫剂。(5)把未受精的雌蛾1?2头装在诱虫器中,于成虫盛发期诱杀有效。

下一篇:北方蜜蔗的近期管理技术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