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马铃薯环腐病
2009-08-06  浏览:492

    症状 本病属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故称环腐。经贮藏块茎芽眼变黑干枯或外表爆裂,播种后不出芽或出芽后枯死或形成病株。病株的根、茎部维管束常变褐,病蔓有时溢出白色菌脓。

    病原 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 sepedonicum (Spieckermann & Kotthoff)Davi6,Gillaspie,Vidaver and Harris。异名Corynebacterium sepedonicum(Spieck.& Kotthoff)Skap-tason & Burkholder 称密执安棒杆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变种或称环腐棒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大小0.8一1.2×0.4?0.6(μm),无鞭毛,单生或偶而成双,不形成荚膜及芽孢,好气性。在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薄而透明,有光泽,人工培养条件下生长缓慢,革兰氏染色阳性。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薯播下后,一部分芽眼腐烂不发芽,一部分出土的病芽,病菌沿维管束上升至茎中部或沿茎进入新结薯块而致病。适合此菌生长温度20一23℃,最高31一33℃,最低1?2℃。致死温度为干燥情况下50℃经10分钟。最适pH6.8?8.4。传播途径主要是在切薯块时,病菌通过切刀带菌传染。

下一篇:北方蜜蔗的近期管理技术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