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包括河南省在内的黄淮麦区大部分遭遇持续阴雨天气,秋作物收获期整体推迟。10月16日至18日,河南省中东部、南部部分地区出现暴雨,随后冷空气全面影响河南,给当地秋播工作带来挑战。为此,10月22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作物科学研究所在河南新乡共同组织召开小麦秋播技术研讨会,详细了解当前河南省粮食作物生产实际,进一步推动小麦秋播关键技术的落地应用。专家围绕应对不利天气、保障小麦播种质量与未来产量等方面进行研讨,指出在应播尽播、保障秋粮作物播种面积基础上,应重点落实以下四项关键技术措施。
一是因地制宜,以墒情为主线,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优先做好土壤散墒,及时排出田间明水、降低浅层暗水,加快散墒。推荐选用智能控制高性能播种机械,一体化完成耕种播耙作业,适量播种,以12.5~15 kg为宜,不宜盲目加大播量;适当浅播,以播深3~4 cm为宜,关键是种匀。
二是科学施肥,适当增施磷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根据土壤类型和产量水平选用底肥施用水平,中低产田亩施底肥可较常年增加10%左右,高产田可以保持不变;秸秆还田地块增施5~7.5 kg尿素,加速秸秆腐熟,促进根系发育和下扎;积水时间长的地块容易造成养分淋失,适当补充锌、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
三是科学选种,优先选用耐晚播中早熟品种。分蘖成穗率高的优良品种易尽早形成大群体,构建好的群体结构,可为后期产量提升奠定良好基础;11月中旬后过于晚播地块可以适当选用弱春性偏早熟品种,合理增加播量。郑麦1860、中麦578、郑麦136等优良品种具有很好的基础,其中中麦578表现高产稳产耐晚播早熟、优质强筋且稳定,面包品质优且兼用性加工品质好,订单生产发展快,已成为全国第1大能稳定实现加价收购的单一品种。
四是加强管理,全面推广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杜绝“白籽”下地,针对性进行病虫草害防治,重点针对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和多花黑麦草。小麦播后7天左右,要及时查看出苗情况,发现缺苗断垄情况严重的地块,及时补种相同品种,确保苗全。冬前不建议追肥浇水,避免降低地温,影响发育。待小麦进入返青拔节期,及早加强肥水管理,视苗情追施尿素,有效提高亩成穗数;通过滴灌等方式进行追肥,将进一步保障小麦生长关键期肥水供应,为实现稳产水平上的高产奠定基础,保障麦农收益。
中原研究中心承担由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共同开展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试点任务。此次研讨形成的技术方案与对策建议,为应对当前不利气候条件、保障小麦适期播种和培育壮苗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黄淮地区小麦稳产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指导意见。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