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格局变革带来的品种转型
随着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土地集中度不断提高,小型农场、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业主力。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碎片化农业。
在此背景下,玉米品种结构也在悄然变化——由“稀植大穗”向“密植中小穗”转变。抗病、抗倒、抗逆、高产、稳产,且矮秆、耐密、易机收的中小穗品种正成为育种新目标与行业主流方向。
二、稀植大穗:仍有生存空间
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类型多样,种植条件差异巨大。国家划分的玉米生态区从东华北早熟到西南高海拔,积温跨度达1900—3000℃,决定了品种结构的多样性。
稀植大穗品种(约4000株/亩)在无灌溉、靠天吃饭的山区丘陵仍具优势。其根系发达、通透性好、抗旱抗病能力强,即使极端干旱年也能稳产。例如山西地区连续两年干旱中,诚信16、DF899、强盛370、H9018等品种表现突出。
稀植大穗虽不适合机械化高密度种植,但在山区旱地仍有稳定市场,仍是不可忽视的品种类型。
三、密植中小穗:未来的主旋律
在平原地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等)以及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带,密植中小穗已成为趋势。
当前土地集中、机械化种植普及,种粮大户更关注“高产、稳产、抗性强、易机收”的综合性状。MY73、康农玉8009、先玉1483、先玉1715等品种的广泛应用,正是密植高产的最佳例证。
未来育种方向应围绕“耐密、安全、增产”三要素展开——密植是方向,抗性是保障,增产是目标。
四、育种人如何前行
2025年山西文水试验基地一场大风导致500亩试验田倒伏70%,给育种人敲响警钟:高秆意味着高风险。
未来育种应聚焦于“低风险的高产”,既要满足市场需求,也要兼顾抗性与安全性。
育种创新建议:
1.精准组材:利用骨干自交系与市场主流亲本,通过常规与DH结合,加速选育高配合力自交系,形成自主特色材料。
2.合作共育:强化自交系共享与利益分配,倡导公开透明、强强联合。河南农大与贵州农科院合作育成的康农玉8009即为成功典范。
3.二环系育种升温:在授权受限背景下,选育二环系是可行路径。北京农林科学院在X系上的实践证明此路可行。选系原则:市场容量大、有独特性、血缘清晰、符合未来方向。
五、小结:抗性为基,稳产为本
抗性是“1”,其余皆为“0”。
大穗型可保留,中小穗须赶超;两条腿走路,但重心应向“中小穗耐密植”倾斜。
从自交系开始精准组材、严选精留、果断淘汰过高、过晚、过大的材料,降低风险、提高适应性。
不同区域可设定差异化目标,育成从大穗到小穗的多类型新品种,统一标准是:
降低株高与穗位
适度提高密度(比原密度+500株/亩)
适度早熟、加快脱水、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李登海先生曾言:“合适的品种种在合适的区域,才是育种成功的关键。”
未来的玉米育种,应在“稳产抗逆”中追求高产,在“科学选材”中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