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周开达的人生关键词:水稻、南繁
2020-01-09  浏览:181

周开达的人生关键词:水稻、南繁


周开达  农财网种业宝典

     为理想,勤奋自强初心不改

     敢为人先,不怕困苦赴南繁

     搞科研,当农民,披星戴月

     烈日炎炎,心更坚,成果现。

     他育出的冈、D型系列不育系及系列水稻,

     创造的“光敏不育系生态育种方法和技术”,

     是我国水稻事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一笔。

     他便是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第一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开达


     1933年,周开达出生在重庆江津县(原四川省江津县)先锋乡一个耕读农家。少年时代农民忍饥挨饿的情景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懂事的那一天起,他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培育出高产再高产的水稻,使人们每天都能吃上白米饭。

     带着这样的心愿,初中毕业他便上了江津农校。1953年,他从江津农校毕业时,报纸上的一则关于湖南一位劳模种双季稻获丰收的简短消息,开启了他搞水稻研究的智慧之门。

     那时,他既没钱,又无学习资料与经验,于是就亲自犁田耙地,播种插秧,挑粪施肥,精心培育,在实践中获真知。几经挫折也毫不气馁,凭着浓厚的兴趣和顽强的探索精神闯过了第一关,秋后果真收获了一批谷穗长、籽粒较多的稻子。这一小小的试验,使他看到了科学所带来的生产力。


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第一人

     1956年,周开达考上四川大学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的前身),并于1960年毕业 后选择留在了学校,组织上没有安排他搞水稻研究,他就在家中用盆栽种,自行研究。

     1965年被正式调入水稻室后,他如鱼得水,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事业中。

     1964年, 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开展杂交稻育种的消息在水稻界引起了高度的关注。适逢四川农学院水稻研究室主任李实贲教授从非洲援外归来,在他的支持下,周开达开始了杂交水稻育种研究。

     20世纪60年代,虽然杂交水稻研究受到全国重视,但如何利用杂种优势却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

     对于杂交水稻育种来说,首先要突破“自花植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经过长期水稻育种实践的周开达及同事们坚信水稻具有杂种优势, 因为品种间杂交F1无论从生长势和产量均比其双亲好;其次就是如何利用杂种优势,生产用种不可能采用人工去雄来生产,因此必须采用雄性不育的方法来实现大面积生产杂交种子

     与李实贲一同回国的,还有他带的一些来自西非马里, 原产于非洲的稻种。

     1965年,周开达利用从西非引进的晚籼良种Gambiaka Kokum与矮脚南特号杂交。1969年,在该组合F4 的系统群中,出现了一个颖花细长、花药瘦小畸形、花粉高度不育的G11株系。

     1971年,在其F6又分离出类似的G20株系,通过籼稻和粳稻品种测交,获得完全保持和完全恢复的保持系和恢复系,并于1972年实现三系配套,分别育成二九矮七号A和朝阳1A等不育系,通过大量测配,育成系列冈型杂交稻,如冈朝23、冈朝24和冈矮1号等,并于1977年开始大面积应用推广。

     采用这种方法,周开达利用原产圭亚那的晚籼良种Dissi D52/37衍生系中的高不育株,与长江流域的早籼良种杂交核置换育成D型不育系,成功培育出D型杂交稻, 如DAD297AD63等。现在,冈、D型杂交稻已是我国主推品种,每年推广面积近5000万亩,在我国水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95年周开达院士考察原重庆市作物研究所水稻南繁育种基地时与全体南繁队员合影

     由周开达创立的“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方法”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得到广泛应用,于1988年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

     这是一次没有成功先例的尝试,也是一次冒险。在此之前,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曾做过10多年的研究,几经周折而以失败告终。国内水稻界也有人持怀疑和否定态度,“走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的道路,只有失败的记录,没有成功的先例”。

     面对压力,周开达知难而上。他对同事们说:“我们就是要把手中的东西搞清楚,即使10年都搞不出来,也要将取得的教训留给别人!”


在南繁,一边搞科研,一边当农民

     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

     为了加快育种进程,周开达一年中分别在雅安、南宁和海南岛种三季水稻。

     为了赶时间,甚至连泡种都是在火车上进行。一到目的地,他就马不停蹄地开始播种。当时条件艰苦异常,交通不便,要转多次车并乘船渡海才能到达试验地,途中时间将近1周。

     行李、锅碗瓢盆都是自己带,住的是农民家简陋的房子,头顶蚊虫飞,地上老鼠叫,床板下面甚至还长出了长长的霉。当时条件极差,没有经费,一切 都得靠自己,犁田、挑粪、栽种、观察、收割,没有一样可以省略,可以说是一边搞科研,一边当农民。

     在那样一个年代,周开达和他的同事们凭着对科学事业的挚爱, 一直坚持进行水稻研究。


△周开达院士与南繁队员下田前合影

     搞科研比当农民种田更辛苦!每年78月,是天气最热的时候,也恰恰是他们搞水稻育种工作最忙的时候。

     每天早上,当人们还在梦乡,他们就得去农场的试验田中,一株一株地进行人工去雄;上午,骄阳似火,却正是水稻扬花的时候, 他们必须冒着酷暑争分夺秒授粉。当人们躲在屋里抱怨天气太热的时候,他们顶着烈日在田间授粉杂交;下午,还得忍受湿热蹲在田间仔细观察水稻的特征特性;抽穗开花前要一株一株地套隔离袋,扬花时要一穗一穗地观察花粉,逐一记录。

     1分田1700多株,5分田8000多株,一亩田1.6万多株,其工作之细、工作量 之大可想而知。最苦的是观察花粉的工作都必须在正午太阳最为猛烈的时候进行。

     一季试验下来,周开达瘦了许多,全身晒得又黑又亮。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千辛万苦,周开达和他的同事们一道,于70年代中期成功培育出稳定的冈、D型系列不育系,实现了他在杂交稻研究中的第一个梦想。


毕生求索,终得稻香飘四方

     为了加速杂交稻产业化进程,1977年,在四川省有关部门支持下,周开达牵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间科研成果推广组织“四川冈、D型杂交稻协作组”,该组织由跨15个省份的100多个单位参加,为冈、D型杂交稻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7年,周开达领导的课题组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 研究,经过深入研究和总结,在国内率先提出“利用生态育种法选育光温敏两用核不 育系”,解决了四川及长江上游地区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难题。

     1989年,周开达为了探索固定杂种优势的方法,开展了无融合生殖水稻研究,虽 未获得成功,但发掘出大量的特异种质资源,其中的“基因型早代稳定”特异基因资 源成为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的关键资源,为提高育种效率和籼粳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杂交水稻育种和生产研究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周开达通 过大量实践后,于1995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新思路,即“亚种间重穗型杂 交稻育种”,以及配套栽培措施“重穗稀植”,使杂交水稻在用种量大幅减少,用工量大幅降低的情况下,产量能增加10%,高产的同时还实现了种植上的高效。

     这个育种思路和方法已被水稻界广泛接受和应用,成为指导西南及杂交中稻区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


△周开达院士在田间工作

     由于周开达在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他先后被评为“国家有突 出贡献的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四川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得四川省首次重奖,1994年被评为四川省十大英才,1996年获“何梁何利” 基金科技进步奖,1999年获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人事部记一等功一次,同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先后共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部省以上成果奖27项。每一个奖项,都凝聚着他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每一个荣誉,都是对他几十年来无私奉献和勇于攀登、百折不饶精神的褒奖与总结。

     正当周开达院士处于水稻科研事业巅峰的时候,200069日,他在北京出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时,因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学术讲坛上。在与病魔搏斗了13年之后,他于20137月病逝。

     虽然周开达院士离去了,但他创建的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仍然继续着他未竟的事业,他的学生、他的学生的学生,仍然活跃在水稻田间、实验室、学术讲台,为我国水稻科学事业、粮食安全而辛勤工作,并不断取得新的业绩。

     来源丨《中国南繁60年》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下一篇: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召开农作物种子认证方案论证会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