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让硒蛋白从概念变成实物
2016-01-25  浏览:138

超富硒物种“虎耳金”

让硒蛋白从概念变成实物

 

    虎耳金资料图

    本报记者朱海洋

    在食材界,野菜可谓一支奇兵。脱去下里巴人的外衣,近年来,不少野菜摇身一变,不但上了百姓餐桌,还登堂入室,经众多名厨的手中脱胎换骨,成为名副其实的野山珍。

    在地处湘鄂两省分界的壶瓶山上,就有种野菜一直久居深闺人未知,仅被山下一些村民用作火锅菜食用,当地称其为“山白菜”。然而科研人员发现,这山间野菜来头不小,属于一种新物种,不仅口感鲜嫩独特,可作为蔬菜走上餐桌,难能可贵的是,它富含硒元素,能提取出植物硒蛋白,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生物硒制品。因此前景无限,被寄予厚望。

    “虎耳金”有了正式户口

    “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诗人李白笔下中的壶瓶山,自古便神秘而富有。山白菜就长在海拔千米以上的溪边或湿地旁,被当地人以火锅菜食之。

    1983年,湖州师范大学刘林翰、刘克明两名教授偶然间发现山白菜,经仔细研究,其为“碎米荠属”,因长于壶瓶山,得名“壶瓶碎米荠”。尽管很早被发现,在此后的20多年中,壶瓶碎米荠却迟迟未能在《中国植物志》上得到合法户口。

    凭着知识和经验,学术界均认为壶瓶碎米荠极有可能是植物新种,并通过查找各类植物志,确定其与露珠碎米荠属近缘种,但如何区分二者,一直缺乏有力证据。

    白宏锋是湖州师范学院的生物学老师,他多次带队远赴壶瓶山实地考察,采回标本后,白宏锋从植物的形态、结构等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和深入研究,几乎翻遍了不同地方植物志对十字花科物种的描述,重点对比壶瓶碎米荠与露珠碎米荠的形态特征差异。此后,他还专门向国际上知名的十字花科植物分类学专家请教,从细胞生物学的染色体组入手,编写了相近物种的检索表。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两年的研究,白宏锋断定,壶瓶碎米荠就是新物种。2008年,该成果刊登于美国植物学杂志《Novon》,从分类学意义上首度明确其身份。次年,壶瓶碎米荠正式被《中国植物志》收录,成为我国特有的十字花科碎米荠属植物。由于学名过于拗口,见该植物叶片形似老虎耳朵,白宏锋特意为它取了个既形象又上口的名字——虎耳金。

    惊现“抗癌之王

    ”硒元素

    白宏锋与虎耳金的缘分并未就此结束。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惊喜地发现,虎耳金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具有一个特异功能——超强的富硒作用。

    硒,是人体必需的15种微量元素之一,被称为“抗癌之王”,还具有抗氧化、抗有害重金属、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然而,硒并不能在体内自行合成,只能靠外部摄入补充。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均每日硒摄入量仅在50到250微克之间,全国面临硒“隐性饥饿”的人口比例高达近7成。

    让白宏锋更感意外的是,晒干后的虎耳金根中,累积硒竟高达8000微克/克,叶中累积硒也达到3000微克/克。通过对提取出来的有机硒分析,白宏锋发现,其硒成分主要以硒代氨基酸形式存在。至此,植物硒蛋白正式面世。

    这一发现意味着什么?即便在“世界硒都”湖北恩施,都一直未见超富硒物种踪影;另一方面,硒蛋白虽早已被列入国家食品名录,但市场上一片空白,原因是许多植物中的硒蛋白微乎其微,毫无提取价值。因此,虎耳金这一性能的发现,既为如何利用硒资源找到了一条现实路径,也让硒蛋白首次从概念变成实物,填补了市场空白。

    “提取天然植物有机硒可谓前景无限,它可以加工成富硒食品、饮料等各类产品。一直以来,我国严重缺乏高安全、标准化的生物硒制品,这一发现,无疑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植物硒蛋白营养强化剂。”白宏锋介绍说。为了更好地推动成果落地,几年前,他与创立不久的天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着力研发相关硒蛋白产品。

    解决下山后种子萌发问题

    虎耳金因长年生活阴湿环境下,对生长环境十分挑剔,但无论如何,虎耳金若要走向市场,异地规模种植始终是绕不过去的门槛。在原产地,虎耳金为多年生,引种异地栽培后,可通过大棚模拟种植环境,在技术上不成问题,但因无法越夏,其转为二年生,11月大棚覆盖,次年4月开花,5月成熟采收。

    白宏锋告诉记者,实现异地种植最难的一环便在于种子萌发。在壶瓶山一带的自然分布区内,虎耳金种子无休眠现象,能自然萌发成苗,但到了其他地区,则必须人工育苗,否则萌发率极低。经过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几年研究,这一难题终于得到攻克。

    当实验室培育已大功告成,但一到田里,虎耳金种植就问题迭出,最严重的时候,幼苗死亡率甚至超过一半。面对难以控制的自然环境,白宏锋重新对温度、光照、PH值等环境因子做了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在耗时3年后,随着一个个问题被破解,虎耳金的异地规模化种植终于成为现实。

    起初,为推动虎耳金成为大众蔬菜,白宏锋曾向当地农户力荐,在浙江湖州当地试种了10亩,并亲自教导种植技术。然而劳心劳力却事与愿违,由于消费者缺乏认可,到了市场上,虎耳金无人问津。无奈之下,白宏锋只能将精力转向硒蛋白的研究,逐渐向精纯硒蛋白迈进,近年来多有斩获。

    如今异地规模种植的种种技术障碍均已攻克,但欠临门一脚,对虎耳金餐桌遇冷一事,白宏锋十分惋惜。他认为,就当前而言,消费者对硒元素缺乏相应认知,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普及力度有待提高,一种新植物的普及的确需要一个过程,而也绝非一个研究团队所能完成的。

    在白宏锋心中,生物硒制品的研究与探索固然重要,但作为虎耳金的命名者,他更希望看到有朝一日虎耳金能作为全新优质的野生蔬菜,走上百姓餐桌成为新贵,为人们的健康饮食添彩。

下一篇:富硒黑花生:配得上的高身价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