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揭秘
偷偷用药企业多招应付检查
天津市绿色食品流通协会秘书长徐岱昆表示,有机蔬菜根据现行的有机产品的标准规定,是不得投入化学合成物质的。
一位从事六年有机蔬菜种植的企业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天津市消协所曝光的有机蔬菜检出农残,“我和身边的同行一点也不震惊”,行业内这种不规范使用农药和化肥的现象很普遍。
“以前取得有机认证并不难,有机种植行业鱼龙混杂,存在不规范的企业。这两年国家管得严了,但生产过程中的乱象仍然存在。”该负责人透露,“取得有机认证也并不代表就一定会按照有机的要求和标准进行生产。监管部门半年或一年才来检查一回,且都是抽查,企业还是有机会钻空子的。”
这位人士称,有机蔬菜出现农残有两种较常见的情况:
一种是有机种植企业在大部分菜地里照常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等,以保证产量,但同时保留部分区域不使用化学农药,以应付每年一两次的检测;另一种是外购“贴牌”产品,这些企业通常生产比较规范,坚持有机种植,但当自己生产的有机蔬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会从其他地方收购一些蔬菜或直接“外包”,然后贴上自己的牌子销售。这两种方式都有风险,但都能为企业带来不小的收益。
另一位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获得有机认证的企业之所以冒风险去使用化学农药,主要有两大原因:违规成本和风险较低;有机生产成本高,产量难保障。
监管漏洞
实质检查少 执行有偏差
“如果有机认证不能作为一个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信任的载体,我们白花钱申请这个认证都是没意义的。”从事有机蔬菜种植的那位企业负责人认为,目前对有机种植生产过程监管也存欠缺,“每年一两次的检测都由第三方认证机构来做,几乎很少见到有政府部门来进行监管。今年,有政府部门来过我们生产基地一次,也只是关注外在的东西,环境、产品包装和宣传资料等等。真正落到实处的监管还是少。”
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工作人士表示,每年会抽取10%做飞行检查,400多家认证企业会抽40家取样抽检。但作为企业,也没办法全面检查到。
曾参与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制定的中国农业大学[微博]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乔玉辉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国家为提振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心,规定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等在有机产品中100%不得检出。这个标准是很严格的”。
“如果检出的话,这家企业五年之内就不能申请有机认证了。证肯定吊销,不能再做了。”乔玉辉说,国家标准制定非常严格,但是执行起来也会存在偏差。“希望能通过更加严格的监管,把浑水摸鱼的企业去除掉。”
采写/新京报记者王叔坤 李栋 实习生 徐亚辉 李婷
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栋 实习生 徐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