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尉犁县一农资商甘当农民智囊
2014-02-10  浏览:119

  本报记者石速丹江水

  立春后的植棉大县尉犁县,气候乍暖

  还寒,田野荒凉平静,农民们却忙起来了。

  春耕前农民到底有多忙?2月7日,在县城孔雀桥一带开农资经销店的黄毅说,春节之前到现在,自己每天都能接到一些农民的咨询电话,这还不包括节后不断来店里咨询的农民。

  找黄毅咨询的农民,称呼他为“黄老师”或“黄专家”,只有很少人叫他“黄老板”。对于老师的称谓,黄毅早习惯了,他本身就是教师出身,在四川老家当了十多年乡村教师后,2005年改行来新疆做农资生意;他不喜欢老板的称谓,觉得自己经济实力不够,再说他做生意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至于专家称谓,他感到压力不小,总之,被信任是一种幸福,他在努力成为农民信服的“土专家”。

  不知从何时起,春节回老家探亲,对于黄毅来说成了奢望。今年元旦刚过,到黄毅店里的顾客渐渐多了起来,准确地说,他们都是棉农。尉犁县很多耕地较适宜种棉花,农民脱贫致富主要靠棉花。登门的农民,不管买不买东西,都想知道一个答案:我选择的农资,是不是能让我今年丰收?

  “谨慎是对的,棉花从种到收要经历很多过程,哪一个环节稍有失误,便能影响产量。”黄毅对记者说。

  春节前后,很多农民像赶考似的,在选择棉花种子上要动一番脑筋。去年选的种子不错,但不一定今年就合适;产量高的种子,抗病性不一定高;张家选的种子可以增产,放到李家的地里就不一定增产。此外,种子买得合适了,如果哪一次水浇得不对,哪一次肥施得不对,也会受到损失。

  在黄毅看来,顾客在店里逗留时间越来越长的原因,是农民越来越重视科技种田了,越来越看重身边专家的意见。当然,农民在重大抉择和困难求助上不会只请教一位专家,心中会有个“智囊团”。为了让农民少些损失、多些收入,也为了自己多些老客户,黄毅甘当农民智囊。

  智囊不是随便当的,黄毅平时和国内多家棉花研究所保持联系,一有新品种上市,他便少量引进一些,与植棉大户合作试验,试验情况好了,再大量引进销售。

  整个试种过程如同漫长的备课,销售

  过程如同反复授课。

  大年三十那天,黄毅想早点关上店门回家,但顾客一直没有减少。尉犁县古勒巴格乡阿克齐克村农民阿不拉大老远跑过来,他对黄毅说:“我那14亩地还种棉花,用什么种子、化肥、农药,什么时候干什么活,全听你的。”去年,阿不拉隔三差五请教黄毅,种棉花的每一个环节都听从黄毅的意见,棉花单产超过了500公斤。

  春节期间,黄毅没有营业。他窝在家里,除了大年初一看了春晚节目,其余几天不停地搜索与“三农”、“科技”有关的节目。从大年初二开始,他每天都能接到几个农民的拜年电话,说是拜年问候,话题自然拐到了讨论棉花种植经验上。有的电话是北疆打来的,黄毅不认识打电话的人,但他知道,不管哪里的棉农,能知道他的电话,能主动和他交流,是认可他这个“土专家”的。

  “幸亏春节我没回老家,否则接不到这么多电话。”黄毅说。

  大年初六,因为打电话的农民太多了,黄毅赶快开门营业。当天,他熟悉的农民阿訇伊明·哈里克来了,伊明·哈里克想把租出去的400亩地收回来自己种棉花,还向他咨询自己养的肉羊吃什么饲料好,两人寒暄了许久。

  黄毅的农民“学生”在不断增多,他的“老师”也在增多。他认为,只要勤劳踏实地在农田里探索出科学种田经验,就是本领域的“专家”和“老师”,就值得向他们学习。60多岁的彭德坡和老伴来到他店里,他非常尊敬地请他们坐下来交流经验。“老两口从河南来这里承包了八九亩地,种大棚西瓜一年收三茬,还套种了恰玛古,每年净赚10万元,我得向他们取经。”他说。

下一篇:加强南繁基地建设 打造国际先进种业"高新区"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