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农民日报:育种资源要素如何向企业流动?
2014-01-07  浏览:462

    流动难在哪?

长期存在的体制障碍

    从整体上看,科技资源的流动难,科研人才的流动更难。记者日前在安徽河南江西三省调研采访时了解到,流动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原创能力弱,承载能力不够。多数种子企业总体上实力不够,规模不大,是靠买品种求生存,尚未做好完全接纳科研机构商业化育种领域的所有资源,在获得育种优势资源和国家投资、稳定人才队伍等方面处于劣势。以安徽一家种业公司为例,原创品种和高级育种专业人才就很少;从品种应用情况来看,小麦是山东品种,玉米是湖南、河南品种;企业吸引力不够,引进不了人才,去年想引进一个科研院所的高级人才,参照公司副总待遇(40万年薪、成果奖励另外),人家都不愿意来。

    体制机制不顺,科研人才顾虑太多。一是从体制上看,科研人员事业身份和退休待遇保留问题、知识产权使用问题等因素严重制约了科研人才向种子企业流动。江西农大教授范淑英认为,很多农业院校的科技人才不愿意到企业去,是因为与他的期望值不对称,以自己为例,每年380个课时的工作量必须完成,这是绩效考核的基本标准,你到企业去搞科研,你就不过关,另外在企业所从事的应用技术研究,是过不了毕业论文答辩的,学校学术委员会不认可。二是在具体的合作中,科研人才顾虑重重,对固有的市场风险过于恐惧,对企业长远发展信心不足。安徽省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说,现在和一家上市公司合作,我们是想长远合作,在小麦方面投资,但总担心企业别出什么问题,有一次开会的时候,这家公司的老总说资金链有点紧张,“吓得一宿没睡好觉”。

    相互信任不够,契合度不高。一方面互不信任:企业发展急迫,合作不紧密,又怕人才将其资源带走,一心只想科研人才和资源为其所有,而不是为其所用;科研人才对企业信任度不够,许多科技人员担心企业不遵守协议,不按约定支付销售提成。另一方面,互不契合:有着较强实力、种质资源、人才资源丰富的省级农科院,对中小企业根本看不上;另外,一些实力相对较强的企业,也看不上那些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市级农科院。

    扶持力度不够,管理有缺位。一是扶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河南金博士种业闫永生说,作为国家级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不仅没有享受到地方政府的免税政策,而且推动科研人才向种业流动的工作,政府也几乎没做。二是对科研单位公益性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力度不大。不少地方的科研人员认为,8号文件实施两年来,自身的地位有边缘化的态势,资金项目80%投向企业,企业支持加大了,科研单位支持没有了,基础性公益性还不够重视,科研育种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安徽省水稻所所长李泽福反映,育种,经验、材料、技术是科研单位多年积累的财富,资源到企业了,科研单位怎么办?

    资源共享平台,科企难共享。在调研中了解到,企业与科研院校资源共享平台仍存在私下交易现象,竞争不公平,利益难共享。企业出钱,科研单位研发,有了成果应该共享,具体分享比例可按合同约定。但企业希望独家享有知识产权,科研单位和人员也希望享有部分知识产权,因为要报奖、报职称。这就造成在签订合作协议时相互扯皮,同时,科研人员对品种交易所产生的奖励不满足,也就造成企业私下和部分科研人员搞“地下交易”。

下一篇:国际贸易环境在变化 农民还可以自己留种吗?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4/5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