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杨明汉:胡耀邦曾点名要他做汇报
2013-01-14  浏览:657

一生成绩卓著,经历波折,共培育出十多个水稻优良品种

    逝者:杨明汉

    籍贯:广东罗定市素龙镇田边村

    出生时间:1936年12月

    逝世时间:2012年8月

    生前简历

    1960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长期从事水稻教学和科技研究工作.

    成绩卓著

    1959年育出水稻“千粒穗”;

    1960年育出至今世界仅有的“双千粒穗”;

    1972年完成水稻三系配套;

    1982年至1996年先后育成“两小矮”、“南惠早占”、“泰加占”、“七桂早25号”、“七加占14号”、“七家香”、“万家香”、“泰南占”、“泰加香占”、“新七占”、“维七早”等10多个水稻优良品种。

    1998年培育成米质可与泰国“金象牌”大米相仿的“水晶尖”和优质、高产、高抗病、高抗倒伏的“三七早占3号”。

    逝世前曾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中国遗传学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科技日语学会理事。

    曾发表过科技论文13篇,译著8篇,获得过国家星火奖、外贸部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省政府特别奖、省政府科技进步奖、首届丁颖科技奖,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专家、广东省特等劳动模范,先后在有关场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伯承、聂荣臻的接见与鼓励,被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杨明汉潜心研究水稻,成绩卓著,上世纪80年代培育出的“七桂早25号”创造了30亿元的社会效益,1986年2月,来广东考察的胡耀邦指名要他做汇报。

    本书节选了《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的记录,翔实地展现了杨明汉走上科研道路的艰难历程。

杨明汉(左)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水稻育种。

    杨明汉是广东省罗定县上池乡田边村人,出身于中农家庭。1950年考入广东西江农业学校,1952年春因患脑病退学,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他说他从小喜欢田间,十二三岁就学会了种地、割禾等简单操作,对回乡生产并无多大抵触情绪。他的家乡是个贫瘠的半山区,粮食产量很低,他在自家的田里搞合理密植,搞“人工降雨法”的实验,还尝试着改良土壤。1953年,他获得了全县丰产模范的称号。

    但杨明汉并不满足。他深感自己缺乏科学知识,村里也不具备搞科学实验的条件,连最简单的工具也没有。同时,他也找不到供参考的理论书籍。于是,他决定先到广州找个临时工作,赚点工资,至少可以添置些实验用的工具。他得到了广州工务段党支书邓汉的热情支持,邓汉为他写了找省农业试验场的介绍信,还发动工友为他凑齐了路费。下面是杨明汉自己写的在广州的经历:

    我怀着激奋的心情来到了试验场。接见我的是该场人事科的邝湘同志。她简单地问:“你到这里做什么?”我拿出邓汉同志的介绍信和以前他们场里给我的鼓励信,并向她说明我想学习些有关农业的科学知识。她打量了我一番,看我穿的一身农民衣服,就说:“我不认识什么邓汉同志,为什么信内只盖私章?”我说:“介绍信的信封上盖有公章。”她又盘问着:“你为什么到工务段里来?”我又详细地把自己在研究中的困难说了一遍。她心不在焉地听着,最后摇摇头说:“人民政府发给我场的经费,只供给我们使用,怎能抽一部分给你另外开支呢?我们也不能抽一套工具给你单独试验,你希望在我场学习,你带来了生活费吗?你怎么不经过县里选派,自己就跑来了……工具问题不是技术问题,我们不能解决,好吧,就这样吧!”她既不好好看介绍信,又不好好听我的解释,也未请示他们的领导上,就这样不由分说地把我拒绝了。我想,他们场里在给我的信上,不是说“如果有困难,我们将尽最大力量帮助解决”,为什么她竟采取这样的态度呢?

    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了住处。我躺在床上,急得连饭也不想吃。这时,邓汉同志又来找我,他已看出我的苦闷,赶紧问我“结果怎样?”我默默地摇了摇头。接着把这趟不愉快的访问详细告诉了他。他想了一会儿,鼓励我坚信党和政府一定会支持我的,并叫我写篇稿子给《南方日报》,要我“狠狠地批评她一顿”。对,当天我就给《南方日报》写了一篇批评稿。

    三天以后,未见回音。邓汉同志要我自己到《南方日报》跑一趟,“直接找他们谈谈,也许能解决问题”。到了报社,读者来件组的陆梦羊同志接见了我。可是,他还没把我的情况摸清楚,就把我当成不安心农业生产,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帮助我解决“思想问题”,并批判我想知道丁颖同志(著名水稻专家)的“千粒穗”经验是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我向他解释后,他才说:“好吧!你先回去吧!你的意见和要求很不小,我们得再考虑考虑,以后再帮助你解决。”

    三天又过去了。在邓汉同志的鼓励下,我又一次到报社去。这次,他们替我给广东农业厅的负责同志写了封简单的介绍信。我拿着这封介绍信到了省农业厅,我把信交给传达同志,等了一阵,传达同志出来把原信交给我了。信上用红毛笔批了这么一句:“华南农学院李副院长接洽。”

    我拿着这封信到了石牌,见到了(时任)华南农学院李沛文副院长。李副院长很热心,听了我的要求和意见后,他表示愿意帮助我。并介绍我到省农业试验场稻作场参观了丁颖同志的“千粒穗”的标本(只是看了一下,因没有人详细讲解),帮助我找学习的地方,但由于当时的确有些客观困难,都没有成功。

    我想,我是个青年人,青年团的组织一定会帮助我的。在这期间,我到过青年团华南工委两趟。可是组织部的温玉清同志简单地说:“这是农业厅的事,你还是去找农业技术部门吧。”

    就这样,我白跑了一趟广州。回到家以后,我的心很久都安不下来……

    ■相关书籍

    《勇于革新的年轻人——杨明汉》

    出版社: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粤中区工作委员会
 
    《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

    作者:定宜庄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

    后来,他的母校罗定中学的行政部门和师生们闻知此事,为他送去一些实验用器材和书籍,才使他将实验进行下去。(杨明汉:《仅仅是开始》,《中国青年》,1955年第10期;《冷淡与打击——记杨明汉在革新技术中的遭遇》,《中国青年报》,1955年4月14日。)

    1954年11月,他的实验终获成效,广东省农业厅厅长、华南农学院院长即上面提到的著名水稻专家丁颖等人闻讯后,先后到他村里参观了水稻实验田,肯定了他的成绩,也帮助他解决了许多具体困难。杨明汉从此名扬全国,他于是入团,被评为农业技术革新能手、先进知青典型,各省、市团委也纷纷发出通知,要求青年学习他的先进事迹。

 2008年9月10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陈汝民书记带队慰问退休教师代表杨明汉(右三)。

    纪念:勇于革新 屡出成果

    杨明汉对水稻育种事业的认真与执着一直持续到生命的结束,并且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潜心研究少施或免施农药,对环境友好、对人体健康的环保型水稻,例如:陆维占、美柔占、“R”远优。他不同于国外用现代生物技术转基因的方法把外源基因转到其他作物上去,而是利用物种本身具有的抗性基因用渐进复合杂交、重组、分离、表达,进而累加获得抗病虫性。

    流芳百世,意味着人一辈子精华的凝聚与奉献。画家绘出不凡的色彩以飨后人的眼球,音乐家谱出共鸣的乐章以飨后人的耳朵,而育种家是育出独特的种子以飨后人的肚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应含有育种家的心血,兹此列举杨明汉心爱的成果以示纪念,在我们享用喷香的米饭时,当怀一颗感恩的心。

    美柔占:亩产400公斤。米粒晶莹透亮无腹白、心白,油分多,光洁度大,直链淀粉含量17%,胶稠度82毫米,米皮和米心一致,蒸煮软滑不黏,食后不滞胃、不腻口,剩饭隔夜冷却不变硬,适口性特佳。

    陆维占:亩产600-700公斤。抗寒抗倒,当遇到“寒露风”4-5级、温度降至15-17℃时,三天过后,叶缘无卷缩,叶尖无干枯,脚叶不下垂,亦不变黄,遇8级强风,植株不倾斜,不倒伏,成熟时遇阴雨连续3-4天,穗上不发芽。

    R远优:亩产960公斤。株高90-95厘米、穗长35厘米,每穗粒数700-800粒,结实率93.6%,千粒重20克,亩有效穗数22.6万,品质一级,抗四病五虫,大米无残毒,环境无污染。

给胡耀邦同志儿子的信件  [《农财宝典》授权中国种业商务网发布]

下一篇:英雄谱:杂交水稻科研人物志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