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英雄谱:杂交水稻科研人物志
2013-01-05  浏览:549


英雄谱:杂交水稻科研人物志

    在中国,杂交水稻已经与袁隆平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杂交水稻实践最初源于群众,近60年来流派辈出,人物谱系纷繁,实非一人之功。

    我国杂交稻已形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科研队伍,人才梯队分支甚广。在中国,无人不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而鲜有人知“杂交水稻之母”谢华安,还有令水稻矮化的黄耀祥等人。袁隆平所在的科研团队中,也曾有过李必湖这样曾取得关键突破的人物。笔者试图从梳理历史出发,还原这个群体的面貌。
 


 
    袁隆平院士与不育型杂交

    袁隆平不是第一个杂交稻研究者。

    中国现代稻作学奠基人丁颖1929年就开始了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研究。袁曾就读的西南农学院创始人、著名水稻专家管相桓在1930年代也开始了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稻科研进入全民创新阶段。1950年代的中国育种界,有“南黄北李”之说。指的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耀祥和吉林省海龙县(今梅河口市)河洼公社社员李贞生。黄耀祥在1950年代通过人工杂交,育成世界上第一个抗倒伏的籼稻矮秆良种“广场矮”,使广东稻谷单产从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400公斤,矮化稻在其后数十年中推广几十亿亩,直到90年代重新提出高秆的科研方向。[详细]

    谢华安与抗稻瘟病育种

    三系配套法令杂交稻产量大幅增加,从1974年至1983年,杂交稻种植面积由100余亩发展到1亿多亩。但问题接踵而来,1984年,中国大面积种植野败型杂交“稻籼优2号”,稻瘟病大流行。

    稻瘟病导致大量杂交稻田颗粒无收,许多地方的杂交稻种子被封存,改种常规稻种。早期的杂交水稻,还有抗倒伏差和易患稻曲病等问题。

    1980年冬,福建省农科院的谢华安培育出恢复系“明恢63”。次年培育出杂交水稻品种“汕优63”。这个品种由于抗瘟性强等特点迅速风靡,1986年首登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排行榜首。[详细]

    杨守仁教授与"超级稻"

    中国的超级稻计划启动于1996年,这年4月,沈阳农业大学杨守仁教授等给国务院写信,建议开展中国超级稻研究,获国务院领导批示。此前的倡导者是福建农林大学的杨仁崔,杨1995年在国际水稻所进修期间得知超级稻概念,即向政府提出立项。1996年6月,农业部在沈阳农业大学主持召开“中国超级稻研讨论证会”,标志中国超级稻研究正式立项。

    超级稻的概念最早是日本在1981年提出的。之后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展了超高产育种研究,确定的目标是比现有高产品种增产20%,或绝对生产潜力达到13-15吨/公顷。[详细]
 

 The  end

下一篇:种二代:自己靠谱,也靠“家谱”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