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随意的老头
现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
2001年,《湘声报》记者到海南荔枝沟基地去采访,还听见他把雷洁琼的话拿出来念,“百岁笑嘻嘻,九十也不稀,八十多来兮,七十小弟弟,”然后又嘿嘿一笑说,“我71,是小弟弟。”
试验田和住地隔一段公路,原来都是骑自行车下田,那天,刚好新买的咖啡色小摩托车送到,他立马发动新摩托,然后笑嘻嘻地一溜烟走了。
晚上6点半回来,吃晚饭,爱吃花生米,7点半散步,8点和大家打麻将,输了钻桌子。后来,他腰杆扭伤了,就不打麻将了,改打气排球。
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
他偶尔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试一下,然后又在助手身上比试一下,买上一大堆,回来就人人都发一件。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作报告,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
1998年,湖南一个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元,杨澜到海南去采访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
结果,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谈。”
他后来跟助手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
还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给他1.5万美元奖金,他全部拿出来,设立了一个杂交水稻基金,专门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隆平高科”用他的名字上市的事情,他起初也不答应。“杂交水稻和股票完全是两码子事,我不懂,再说,袁隆平今天涨两分,明天跌两分,像啥子话哦?”后来是想到研究中心每年可以得到一笔固定的科研经费,才松了口。后来一忙,又把隆平高科的董事也辞了,只挂了名誉董事长。
即便现在,他这个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法定代表人仍旧只分管科研,行政事务一概不理。
“他就是一门心思要搞科研。”1995年,出去制种卖的罗孝和被袁隆平喊回来,培育出了一个稳定的两系法杂交稻品种,比1973年的三系法杂交稻产量高出近10%。
紧接着,第二年,袁隆平又逢人就说,现在开始搞超级稻。
他经常跟人说起他曾经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
刚开始,周围人呵呵的笑,时间长了,才发现他满脑壳就惦记这个事情。
他把身边英语好的年轻助手都尽量送出国去深造,为的是他的第二个理想:要让杂交水稻推广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说,“袁老师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个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