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种一亩稻田能赚多少钱
2011-09-07  浏览:925

来源:红网-益阳日报  本报记者 卢跃

  8月31日,跟随市老科协农口分会的专家们一道,记者来到了分会的帮扶点??赫山区牌口乡利兴村的兴农粮食产销合作社,探寻合作社领头人刘进良的“种粮经”。刘进良租赁了3000多亩田种植水稻,是全市名声最响的“种粮大户”之一,近年来更因他的优质生态稻米、富硒米走俏市场而风头正劲。和记者想象的完全不同,见面后过细打量,这个言语朴素而头脑清醒的农民企业家,全身上下看不到半点意气昂扬的味道。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着力于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担任村干部的刘进良看到了希望,他承包窖头湖地势低洼的600亩抛荒田,开始了种粮大户的生涯。那一年,刘进良想方设法筹措了140多万元,交了35万元租赁金,整修水利,购置农机,满怀信心地干了起来。因为刚刚起步,前期投入大,年末一结算,收成和支出相比,净亏8.7万元。第二年风调雨顺,“禾苗栽在路上都结谷”,赚了24万多。2006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刘进良租赁了更多的土地,总面积达到2950亩,并因此而当选为“全国种粮大户”。当年,他发起成立了益阳兴农粮食产销合作社,窑头湖周边牌口、欧江岔两个乡243户种粮农户带田入社,合作社种粮面积达到1万亩。2007年,他自己的种粮面积扩展到3000多亩。科技种田,机械化生产,那一年赢利超过了100万元。刘进良在收获财富的同时,也收获了社会、群众对他的赞扬和肯定。按理说,有国家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大力支持,有市、区政府的重视,加上粮价逐年有所提升,刘进良的事业应该一帆风顺。

  但是,刘进良说:“虽说国家大力支持粮食生产,但种粮还是一件利薄、辛苦、风险大的事。”种粮面积大了,投入也多。农田水利新建和维修,农业机械的购置和折旧,劳动力工资,农药和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消耗,仓贮建设,特别是近年新上的大米加工生产线,没有足够的资金,就没有办法运转。农机用得勤,耗损也快,这几年,光收割机就陆续购置了7台。今年买了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日本的“久保田”,价格是26.8万。“这几年的收入都投在固定资产上了,仓库、农机什么的加起来有340多万,负债130多万。”

  他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早稻每亩的平均支出是880.44元,包括种子、农膜、抛秧盘、农药、化肥、机油消耗、人工工资、机械折旧、运输支出等10多项。平均亩产约380公斤,折合收入984元,每亩赢利103元的样子。“这几年粮价虽然有所增长,但其他生产资料的价格和人力工资都在涨,有的还涨幅很大,粮价的涨幅根本就跟不上。”刘进良说。另一个困扰刘进良的问题是资金周转,除了从信用社贷了40万元,其他资金都是找亲戚朋友借的,找银行融资的渠道难以打通,这也是其他种粮大户面临的共同困境。打了粮食需要干燥,农村的晒场不可能满足大生产的需要。刘进良也想过自己买干燥机,但一台大型干燥机要30多万元,只好作罢。常常是外地人以较低价格收购他刚刚收上来的湿谷,就直接用车运走了。“农业生产要看天吃饭,老天不照顾,产量低了肯定亏本。”刘进良说,窑头湖最低的田亩只有海拔二十六七米,一下大雨就要排渍。这里有两个电排,分别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设备都老化了。“解决了电排和渠道问题,这里每年可以多收上千吨粮食。” 当天,市水利局局长专门来到窑头湖看了水利设施,答应为刘进良想办法,老刘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了几许。

下一篇:我国专家建议把太空育种纳入载人航天及空间站计划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