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中午要吃什么、大到结婚生子就业的个人生涯规划,每个人每天都会碰上无数的决策瞬间,有些甚至快得连当事人都没有察觉。但仔细想想,在做这些决定时,有人总是犹豫不决、有人明快果断(不知是太冲动,还是已经设想周延),更有些人干脆省去做决定的时间,一切照旧。
人生,其实就是一连串“决策”的累积,决策不只反映出性格,一个人所下决策的好坏,也决定了他一生的境遇。但是,就算每天都要做许多决定,你可曾想过自己从面临抉择的那一刻起,到最后展开行动、得出成果,究竟经历了什么?正如《决策一本通》作者亚伦?巴克(Alan Barker)所问,“对于决策的思考过程,我们多久才认真地思考一次?”
一个质量好的决策,应该要能面面俱到;而要让决策没有遗漏,决策者必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思考问题各个面向,考虑各种可能选择。所以巴克指出,决策质量要好,需要“大量的思考”。
但“大部分的决策,其实并未经过真正的思考,”巴克说,一般人在做决策前,几乎不曾细想“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会牵涉到哪些层面”“标准和底线是什么”??,而是先做了再说,然后且战且走、见招拆招。缺乏完整的考虑,结果就
如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平均只有50%!这样的数字,跟掷铜板又有什么不同!
严谨落实决策流程,提高正确率
然而,思考不是信息的堆积,而是一种“认知”与“判断”的过程,要提高决策质量,就必须让过程中所有面向都被认知、所有细节都被取舍判断;也就是说,要做好决策,你需要有一套流程来帮自己检视问题、确保质量。
不管是领导学大师华伦?班尼斯(Warren Bennis)划分的“决断程序”(准备、决断、执行)、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所界定的“决策6步骤”(1.确定问题类型;2.定义问题;3.针对问题,界定解决方案的范围;4.采取正确而非可接受的决策;5.将行动纳入决策之中,以便执行;6.根据事件进展,检视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或是其它诸多与决策领域相关的学者及著作,基本上都包含以下5个关键,以下划分为5个阶段,加以说明其中最重要的思考课题:
步骤1:问题分析
问题发生时,经理人的第一件工作绝对不是赶快找解决方案,而是先静下心来检视“哪里有问题”“问题是什么”,确认问题的性质与内容,才能明白要做什么决策,以及有没有必要做这个决策,否则盲目投入,下场往往是做白工,浪费精力又一事无成。
步骤2:设定目标
设定目标就是希望“将问题修补到何种状态”“要满足什么需求”,也就是找出“决策的价值”。目标确立后,所有人才能在同一个框架里思考,否则各自为政、各有立场,就连“做到何种程度才叫成功”“所做的工作是否有效”,也无从判定。
步骤3:拟定对策
要解决问题不会只有一条路走,透过脑力激荡,经理人应该积极找出各种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才有机会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在过程中,绝不要只想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也要思考时空环境的不同,需要新的对应做法。
步骤4:选择方案
在评定方案的优劣时,除了要考虑成本与效益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以组织目标与价值为依归,秉持着道德与责任感做决定,否则陷入数字的迷思,很容易让决策者做出违反正确价值观的决定,因小失大,破坏原本解决问题的立意。
步骤5:执行与回馈
没有好的执行,决策方案设计得再完美也无用。执行时,除了定期追踪、评量执行进度与成效外,更重要的任务是“观察环境”,留意是否该依外界情势,改变调整计划内容,否则闭门造车,很容易在执行上偏离轨道。如果能将上述每个步骤都做到位,就能有效降低计划与现实出现落差的风险,让决策一次就做对!
活用决策工具,抓出正确决断的关键
人的能力有限,很难单凭一己之力,就做出面面俱到的判断。为强化信息搜集与分析的能力,各种决策分析工具应运而生,协助决策者做出更好的情报分析,更透彻地了解局势与环境。
然而,决策工具只是辅助决策者发掘重点(例如,哪些信息是决策的关键点、是否要继续找更多信息、还是现在就可以做决策了),并不能代替经理人做决策。
真正重要的,是决策者能否从一次次的决策中,做到自我智识的锻炼与经验数据库的建立,从而培养起属于自己的“决策直觉”---面对不确定的环境,知道该去哪里找到有用的情报、该用什么工具来分析情势---这才是决策质量能否提升的关键。
即使掌握了工具,也仔细走完流程,依然不能保证做出来的决策一定是好的。因为人们在判读信息、取舍方案时,看似是理性的思考过程,实际上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心理与认知上的影响,就算眼前的证据再怎么客观,还是很容易做出非理性、不客观,甚至是“只想满足一时痛快”的决定。
以《左右决策的迷惑力》书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人们在进行工作面谈,经常以自己作为“理想员工”的标准,于是碰到属性和自己类似的应征者,马上觉得一拍即合,较想聘用这样的人。但实际上,该次面谈的结果,只说明了应征者与主管属性相合,并不等同于符合公司用人的需求。由此可见,这种被第一印象左右所产生的“诊断偏差”(diagnosis bias)效果,有时反而凌驾了首要目标(为公司找到好人才)。
尽管理论和实务都证实,人们的想法和判断不尽然都是理性的,但正如前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哈默德(John Hammond)所说,“察觉就是防范。”我们必须坦承自己在做决定时,确实会有偏见、盲点、不周延和不理性的地方,以谦逊的态度,为自己在决策过程中建立起规则与纪律,协助自己或他人找出思考上的错误,避免误判,维持决策的质量。(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