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种业在低谷中挣扎,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却存在诸多问题,如质量水平下降、品种多乱杂、恶性竞争普遍存在、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合理导致行业大失血等,种业何时能走出“熊市”? 四川蜀龙种业公司董事长李中华对此深有体会。
李中华从事种子工作已24年,经历过原国有种子公司的辉煌,也目睹了其没落,见识了近几年中国种业在低谷中挣扎的情景。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却存在诸多问题,如质量水平下降、品种多乱杂、恶性竞争普遍存在、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合理导致行业大失血等。20多年的风雨沉浮,李中华说越熟悉种子,就越对种业现状忧虑,他对今天的种业市场感到困惑?希望种业尽快能走出“熊市”, 走进春天。
《种子法》出台后,中国种业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种子公司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股份制或民营公司的转变,打破了过去的区域垄断,充分的市场竞争,使良种的推广面积和速度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改变过去生产上品种比较单一,容易发生严重的病虫害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种业公司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据国家农业部最新统计:全国目前有种子公司近万家;县乡网络也不断发展,部分县市还发展到了村级网点,农民购种越来越方便。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却存在诸多问题,如质量水平下降、品种多乱杂、恶性竞争普遍存在、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合理导致行业失血……。
一、公司过多影响种业发展
种子行业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因为种子是有生命的特殊商品,因此《种子法》规定了必须实行“许可证”制度,设定了很多必备条件。目的是保护农民朋友的利益和行业的健康发展。但事与愿违,8年时间的整合,公司不减反增。不断有公司跨掉,又不断有新公司冒出来,是种业的利润太高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李中华认为是一部分种业投资人被“套牢”了,不得已变个牌子也必须呆在种业里,只期望种业的“牛市”早点到来!市场化的进程没有让中国种业崛起,反而是不断的跌入低谷。如果中国种业仍然是近万家公司在市场上混战,中国种业会有"牛市"吗?
二、质量滑坡需加强管理
目前生产上的种子质量分化严重,特别好的如登海先锋、奥瑞金等少数公司的质量比《种子法》出台前有了很大提高,多数质量指标都大大高于国家一级标准,他们有的还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标准,为种业起到了标杆作用。但更多的小公司的质量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和人员,部分公司办理生产、经营许可证时都是几家公司共用几个生产人员、检验人员,种子市场一旦紧张就四处抢种子,那里还管质量,出现问题后就关门大吉。事实上近几年由于全国种业形势疲软,不少企业在亲本提纯和制种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都有所忽视,投入的人力、财力相对较少,生产上的总体质量水平是下降的趋势。据调查2006-2007年玉米种子的纯度普遍只有90?95%,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种子不到30%,水稻种子情况好一些,90%以上的都能够达到二级标准,但达到一级种以上的种子数量不到50%,较1999-2002年的水平有明显下降。
三、价格降低竞争加剧
2007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年,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较大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高额收益和火爆,带动了物价的全面上涨。与2006年相比,涉农产品平均涨价30%以上,如猪肉涨幅70%以上,蔬菜涨幅50%以上,商品油菜籽涨幅80%以上,粮食涨幅20%以上,尿素涨幅30%以上。可种子价格却不涨反跌,在西南地区:玉米种子降幅5-10%,水稻种子降幅10-15%,油菜种子基本与上年持平。收购成本的增加,运输成本的增加,人工成本的增加,包衣包装成本的增加,销售价格的下滑,导致了种子行业的全面“绿盘”。 四川现有种子公司200多家,估计2006-2007年80%以上的企业有不同程度的亏损。
四、基地落实为何困难?
2008年2、3月份,让四川不少的种业公司老总都心烦意乱。去年底落实好的基地,春节后一下子就缩减了30-50%,一方面是制种基地的农民不愿制种,基地摇摇欲坠;另一面是种子刚销售到乡镇不久,种子企业还在担心资金安全和五月份的退货。还有的种子企业老总只好亲自到基地陪笑脸,数落自己前两年的不是,期望能得到制种基地干部的同情和理解,以达到稳定基地的目的。但是,效果却很不理想,因为制种农户与种业公司一样,连续几年的亏损,有相当部分的农民对水稻制种已丧失了信心,不愿再“玩种业”了。老李说,根据实际了解,2008年四川水稻制种面积不到20万亩,面积下滑严重,除了导致种子数量的潜在危机外,还有制种不能成片,隔离不安全所导致的质量隐患。
五、企业如何解决长期亏损?
近几年,四川种子企业大面积亏损,是种子零售价格太低了吗?显然不是,尽管种子价格与其他商品相比较是负增长,但种子成本价与终端价之间的毛利还是能够让种子企业生存的。由于企业间的恶意竞争,利润全部都让给县、乡两级经销商了。一般的县级经销商代理玉米种子的毛利为:2-3元/公斤,水稻种子的毛利为:3-5元/公斤;乡镇经销商代理玉米种子的毛利为:3-5元/公斤,水稻种子的毛利为:6-8元/公斤。而且他们不承担任何风险,种子卖不完,即使只有一公斤也会退给供种企业;质量问题种子企业理所当然应承担责任,但有的自然灾害如:病虫害、干旱、阴雨等导致的减产也要企业承担责任,明显十分不合理。大家都期望能在低谷的时候保住自己的网络,等待种业“春天”到来时好收回所有的付出,但全行业人的梦想不可能都实现,而且我们也不知“春天”在哪里?如果都不愿意去改变现状,那么,只能听天由命了!
就目前种业的现状,李中华认为有种业人自己的问题,也有政府有关部门的问题。种业人自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中的恶意竞争(低于成本价销售导致大面积亏损、互相争抢制种基地导致隔离不安全质量下降、互相争抢网络导致利润被网络瓜分、故意诋毁其他企业导致行业混战等)。政府有关部门的问题体现在:行业门槛太低导致公司泛滥、良种补贴政策实施措施导致出现不公平竞争和价格混乱。要让我们的民族种业走出低谷,获得重生,只有行业主管部门修改《种子法》,将种子企业的注册资本提高到3千万-5千万元,才可能淘汰那些打一枪换个地方的企业,真正保护用种农民的利益;改变良种补贴的方式,直接将“良补款”发给农民,由农民朋友自己选择良种,才能防止腐败,让企业公平竞争。种业人要加强自律,首先成为真正的“商人”,不论是生产还是经营不恶意竞争;其次是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对用种农户负责,对农业生产负责,为中国种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在之力,十年或二十年之后我们都不会后悔和不安,甚至能为今天的作为感到欣慰和自豪!
在计划体制下,地方政府会协调关系,动员县农业银行对县级种子公司给予贷款支持,所以种子公司日子很好过。而今天,种业公司95%以上已变成民营或股份制企业,国家没有了股份,也不再对种子企业进行资金扶持。2003-2004年,由于市场疲软,很多种子企业就被资金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方面对生产农户必须付现款收购,不得打白条;另一方面种子卖不出去,银行贷不了款,资金瓶颈已是制约四川50%以上种子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1、部分县级种子执法部门转架负担
《种子法》出台,使县级种子管理站、种子质检站(有的县还成立了农业执法大队)等与种子公司分离开来(以前90%以上的都是三位一体),而四川是农业大省,90%以上的县都存在着巨额的财政赤字,对这些管理机构的事业费仅能保障基本工资,各种补贴、工作经费等都只能靠管理部门自找门路。迫于生存,部分执法机构就只能以检验费、赞助费名义让企业买单。个别县甚至以交罚款分成来解决,有的县农业局给执法大队订了创收的目标任务,全年必须向农业局上缴10万或20万不等。执法机构从何处创收?当然只有转嫁负担了。
2、政府扶持导致不公平竞争
《种子法》已出台8年了,成果的使用已完全市场化,科研单位转让一个品种多达千万元,少也是几十上百万元。但这些资源都是国家的,都是在计划体制下,全行业协作攻关和支持的结果。如四川的冈优527、冈优725等品种的育成和推广,除了专家的辛勤努力外,就有很大程度上是靠全川种业人的协作。每年四川有1500余万元的新品种开发基金被科研院校瓜分(资金全部来源于种子企业经营提成),同时中央和省财政还有其他专项资金扶持。但选育出来的品种却被科研单位成立的公司独占,成果转让收益也归科研单位和育种人所有,而新成立的种子企业必须靠自己承担全部的产品研究费用或者从科研单位购买品种权,这显然不公平。
六、当今种业发展对策
针对四川种业现状,李中华认为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才能促进四川种业健康发展,再创昔日辉煌。
1、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种子法》对种子企业有明确的准入条件要求,特别是在生产、加工、检测、仓储条件及技术力量等方面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但四川当初考虑到部分地区(特别是甘、阿、凉)县级种子公司基础太差,降低了硬件要求,因此四川到2004年止种子企业就从过去的150余家增加到了240余家,增幅达60%。《种子法》出台已经五年了,种业行业第一轮洗牌已经结束,能够扶持起来的企业已经打下了基础,不能扶持起来的企业很难再有大的发展。因此,恢复《种子法》规定的种业生产、经营必备条件的时机已经成熟。这样更有利于行业规范运作,防止“皮包”公司采用游击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出了事故,关门大吉。
2、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管理学家伊夫?多兹认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不可触知”。 李中华说:这是指企业不易被模仿的能力,如在管理水平、研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为,它与人类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管理是围绕组织目标,借助团队的力量而实施组织目标的全部行为。它可以把企业内外资源有机整合,产生无穷的力量,创造奇迹;它也可以产生负整合力,使企业协调性降低,效率下降。
“管理”应当叫“理管”,即理在前,管在后,没有一定的“理”,就无法“管”,应当象治水一样,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因此,治水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水流之理,应该“疏”而不是“堵”。很多种业人认为种子企业面对的消费者是农民,没有多少文化,企业何必花钱提高管理水平,引入现代管理理念?而只要提供价廉质优的产品就行了,这种观念肯定是不行的。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种子企业都虎视眈眈的瞄着中国的种业市场,而世界的种子企业已经进入了文化管理和电子商务管理时代,我们还停留在管理的初级阶段。为什么可口可乐、松下、丰田这些百年“老店”可以长盛不衰,而国内的很多企业兴旺三五年就销声匿迹?只要领导人一换就可能使原本兴旺的企业一年之内就衰败下去?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文化”的缺失,员工心目中的英雄一但离开,从上到下就像失去了方向和目标一样感到迷茫,如四川长虹掌门人离开后就出现过危机。因此,必须加大企业文化的建设,用健康、向上、和谐的企业文化来影响员工,用“财富可能会败家,文化才能传承”的理念来教育员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的协作性。
其次提高营销水平。种子企业要改变“推销”观念,运用“营销”理念,而且必须是“整合营销”理念。著名经济学家唐?E?舒尔茨教授认为:在实力越来越接近的市场上,企业真正能够产生差异化利益的营销手段只有两项:流通与传播。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思想,一切工作以客户为目标,提高客户满意度。营销人员首先要弄清产品的四个P:一是悟点(Feeling Point),就是顾客能明显感觉到的效用;二是恶点(Hate Point),顾客不喜欢的缺点;三是爱点(Like Point),顾客喜欢的优点;四是特点(Special Point),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特点。这样有针对性的根据客户的需求而进行市场定位、时空定位和营销策略定位(价格、渠道、促销、扩张、品牌等策略),就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售后服务目前是种子企业最大的问题,一般是农民朋友在种植中出现了问题才会去解决问题,个别企业出了问题甚至躲起来,拒不与消费者见面,这都是错误的。企业对要推广的品种应先做好不同区域、不同密度、不同施肥水平的小面积示范,甚至在极端的高、低温条件下和重病区进行“破坏性”实验,只有这样全方面的了解产品特性,制定相应的配套栽培措施,在生产上才不会出现“使用不当”、“气候异常”等经常性的纠纷问题。也才能让客户对产品、对企业、对品牌产生最大限度的认同,从而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
再次提高创新能力。在目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企业的创新能力显得愈来愈重要。又特别是产品创新(研发能力)和管理创新两方面的能力。近几年东北、黄淮海区域的种业公司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西南、西北,最主要的就是其产品创新能力强。如河南农科院的玉米品种“郑单958”、河南浚县农科所的“浚单20”、安徽隆平的水稻品种“Ⅱ优明86”等品种短短2-3年,都直接为企业带来了上亿元的利润,快速就完成了原始积累。未来种业的竞争必将与其他行业一样,企业研发能力跟不上,必然会被市场和消费者淘汰。
最后要重视人力资本。种业员工大多是从农业院校毕业的纯技术人员,有相当部分还是仅具有初中、高中学历的非专业人员。要让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对内加强培训,可以自训和委托,使员工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的有执行力的复合型人才。培训对提高员工的满足感和安全水平有重要作用,可以强化企业价值观和行为,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对外应吸收优秀的管理人才,如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以改变传统习俗的影响,克服历史遗留下来的人事、薪酬、分配等方面的矛盾,使企业进入现代管理时代。
3、打破盆地意识,实现行业整合
中国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常常是可以共苦,不能同甘。创业时流血流汗都可以同舟共济,企业发展了就很难协同再战。又特别是高管人员,认为自己有资源(客户、经验、渠道、人才),到一定阶段就要自立门户。四川人更受盆地意识影响,少有大局观、前瞻性,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乏开拓、进取、创新意识,这也是四川种业一直做不大的原因之一。四川种业要发展,必须抛弃传统的"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文化观念,而实现行业整合,组建种业集团。现有的200多个种业公司应该进行行业整合,至少应减少80-90%,理想的规模是全川保留10-20家公司,相当多的小公司可以变成专业型的生产公司或销售公司,成为大公司的生产商或销售商,这样就可以合理利用品种资源、基地资源、人才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和企业间恶性竞争。在开发国内市场的同时,可以加大对东南亚市场的开发力度,据农业部种子处消息:目前东南业特别是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非常适合中国杂交水稻种子的推广,而且都处于起步阶段。仅越南年需求量就达1.5万吨,常年需进口1.1万吨。由于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所以有很强的优势进入东南亚市场。前两年由于四川种子企业相互杀价,导致基本没有什么利润可言,同时部分企业种子质量太差,使中国杂交水稻种子的声誉受到了影响。目前越南政府计划投资10亿美元研究、培育、生产杂交稻种子,以解决不断增加的杂交水稻种子需求。而孟加拉生产水稻,产量仅有200公斤/亩,是我国产量水平的40%左右。我们应当抓住东南亚各国杂交稻种子生产技术尚未发展起来的机遇,提高种子质量、诚信经营,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同。
4、争取政策扶持,确保种业健康发展
“三农”问题已经是我国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而种业是农业之根,“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争取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才能使种业健康发展。行业主管部门应积极呼吁政府解决生产周转资金、救灾储备资金、品种研发资金等问题,同时在税收上给予支持。2005年四川杂交水稻种子有10万亩左右严重受灾,损失将超过1个亿,自然灾害的损失,谁来买单?种子企业?根本无法承担;农民自己?可能会导致相当多的制种农户连口粮都没有,所以建立风险储备基金很重要。
对种业执法机构所需的工作经费由各级财政解决,防止转嫁负担。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做好服务工作,为合法企业保驾护航。政府的扶持一方面是全行业的,另一方面是明星企业。对国家全部投资研发的新品种要实行公开拍卖,收入除部分奖励研究者外,大部分由国家收入;要么就实行有偿的全行业公开使用。既要防止新一轮的不公平现象产生,又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5、充分发挥种业协会作用
四川种业协会应加强行业指导、协调方面的作用,开展质量、诚信方面的竞赛和评比,实行“黑名单”制,促进企业自律。协会一方面可以与商业银行沟通,联合对企业授信评估,扶持诚信企业;另一方面可以协调会员单位的富裕资金,进行有偿调节使用,向“温州商会”一样充分发挥在融资方面的作用。
总之,四川种业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特别是在管理水平、营销手段等方面的差距。世界跨国种业巨头如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孟山都种子公司、瑞士先正达等都进入了中国市场,其在产品研发能力、管理水平方面至少领先我们十年,而目前正在加速人才本土化。中国政府对种业的保护很快将结束,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我们能生存吗?将怎样生存?是每一个种业人应当面对的问题。只有扬长避短,集合团体的力量,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抛弃传统的落后的文化观念,才有可能使四川种业生存下来,并且生活得更好!《种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