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进入农药企业参加工作以来,从来没有过如此之长的“赋闲“期(差不多30天),放空之余反复复盘三段职业中的市场部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市场部的工作重点,以及与销售部门的关系——指导、支持、服务、监督。
总结之下,有种脊背发凉的感觉——
2005年做产品经理以来,从未经历过如此不知所措,面对产品无从下手;
从未有过对新产品如此焦虑,不知如何成功策划上市;
从未有过对老产品如此恐惧,不知如何阻挡销量下滑;
从未有过“原来自己并不懂产品”的挫败感;
都说优秀产品经理就是“庖丁”,产品就是“牛”,但是如果“庖丁解牛”者面对的是只恐龙,应该如何解呢?
三年来鲜有成功的产品,却有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变化中产品经理在哪?
笔者认为——产品经理正在经历向死而生的时刻!
企业增长乏力、利润下降,到底是市场部出了问题?还是销售部的责任?
只要是有市场部设置的企业,就应该责无旁贷的承担主要责任,这是市场部的职责决定的,是存在的价值,没有任何借口和托词。销售完不成任务可以说市场部没有推出好产品,市场部能够说“没有好证件”吗?能说销售不懂产品吗?
不能吧!产品登记在市场部,产品策略还是在市场部。
(也许产品经理觉得委屈,不妨先看下去)
内卷之前,“销售强则显得市场强”,只要有增长,就是“你行、我行、大家都行”。内卷时代只有市场强才能支持销售更强!可能有点绕:其实就是市场部要先于销售部做出满足市场特定场景的好产品,才能支持销售部完成销售任务。
产品价格高、产品没特色、市场竞争激烈,是销售最多的反馈,这是因为产品经理只了解产品,而不了解用户需求;产品经理更多时候是“面对老板,背对着市场”“面对电脑,背对着农户”。
内卷之下别再自嗨了,90%的新产品销售死于“价值强加”,产品经理只有把工作做到农户身上才能产品化学反应。
破局内卷,重塑价值:农药行业产品经理的向死而生之旅
当今农药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产品同质化严重,而行业内的产品经理岗位却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困境:要么新人难以胜任,要么老将固步自封,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止步不前。面对如此内卷的行业环境,该如何突破重围,实现“向死而生”的蜕变?
首先,要认清现实:农药行业的“内卷”本质与产品经理的困境。
农药行业的内卷是发展阶段中的必然,随着行业进入成熟期,市场增长放缓,技术创新遭遇瓶颈,企业为争夺有限市场份额不得不陷入价格战、渠道战和资源消耗战。这种内卷现象直接反映在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中:没完没了的价格协调、渠道纠纷处理、促销方案设计,却鲜有精力聚焦于真正的用户需求洞察、产品创新与价值创造。
老一代产品经理凭借过往经验和人脉资源,曾为企业创造辉煌业绩,但在数字化营销、绿色生物农药占比提到的新趋势面前,其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略显滞后。在增长压力之下,新生代产品经理缺少了成长的土壤,难以快速胜任复杂局面。这种“青黄不接”的状况,正成为企业发展的隐形瓶颈——优秀产品经理成为行业稀缺资源。
然后,产品经理要勇敢的进行自我革命与价值重塑。
“向死而生”并非悲观绝望,而是以终为始,直面危机,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农药产品经理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自我革命:
1. 思维破局:从销售支持到价值创造者
在此之前,农药产品经理的角色往往局限于销售支持、价格管理和市场推广,在绝大多数国内农药企业里本质上是一个“产品管理员”、一个“市场推广员”、一个“技术老师”,要突破内卷,必须重新定义角色——成为真正的价值创造者、场景化解决方案的洞察和提供者。
从此以后,产品经理应当深入田间地头,不再是简单了解产品效果,而是真正理解种植者的痛点与需求,开发产品应用的场景化解决方案。种植大户需要的不仅仅是农药产品,而是带来增产、丰收的综合解决方案。
产品经理应当思考:如何通过产品组合、应用技术和服务支持,帮助种植者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提升农产品品质、降低风险?产品经理要对作物深入研究,了解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并转化为产品需求。
2. 知识重构:从化合物专家、植保老师到农业解决方案和产品场景化高手。
农药产品经理通常具备扎实的植保、化学背景,熟悉病虫害发生、产品特性与防治原理。但在未来,这远远不够。需要拓展知识边界,要做到比农户更了解作物、更懂种植、更关心农产品市场行情,更熟悉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结合应用,更能掌握土壤健康、植物营养等相关知识;只有建立起跨学科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才能为种植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内卷的本质是同质化竞争,破局的关键在于差异化创新。只有具备了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产品经理才能从被动应对市场变化,转向主动引领市场创新。
3. 用户深耕:从渠道关系到种植者洞察,这是最难的也是最核心的突破点。
当前的农药营销还是过度依赖渠道,产品经理的工作重心往往放在经销商、零售商身上——上市会、启动会、订货会、培训会、促销会……。未来,必须将重心前移,深入终端用户,真正理解种植大户的需求与痛点。
这就要求产品经理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田间地头,与种植者交流,观察用药习惯,了解防治难题。需要更多的精力进行深度用户洞察,深入挖掘作物种植管理技术,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找到产品创新机会。并通过建立用户社群、开展示范试验、开发应用场景等方式,与种植大户建立直接联系,减少对渠道的过度依赖。
是不是觉得做个产品经理不容易。的确,相对于在市场一线的打打杀杀,做产品好像不过瘾,笔者也曾“投笔从戎”,结果发现如果没有市场部发挥“作战参谋部”的作用,在市场上就只能凭借“蛮力”(客情关系、酒量大小、价格高低、政策力度)获胜了,没有章法也不可持续。
“向死”是为了获得“重生”,通过怎样的实战路径完成蜕变呢?
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和内卷的压力,产品经理需要构建生态合作网络。单打独斗难以应对复杂挑战,产品经理需要充分协调内外部资源、产业上下游关系,包括与科研机构合作获取技术支持,通过生态合作,整合资源,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面对多变的种植需求,产品经理应当具备敏捷的市场开发思路,通过原点市场和原点场景小范围试验验证创新想法,降低创新风险,提高成功率。
内卷时代,凭经验决策的风险越来越大。产品经理需要建立数据决策能力,包括市场数据、用户数据、产品效果数据等。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市场机会,评估产品表现,优化市场策略。由定性的“经验主义”“向定量的“数据主义”升维。
农药企业要为产品经理的蜕变创造条件。
(这里笔者还是忍不住要吐槽一下:到了9月,各农药企业又开始了市场总监(部长)以及产品经理的招聘,可谓诚意满满、舍得下本。但是,真能够给予产品经理足够的发展平台和空间吗?为什么NOPOSION的市场部产品经理人才辈出,并不断向行业输出优秀的产品经理?为什么NOPOSION的市场总监(部长)在公司表现优秀,到了其他企业很难得到认可?农药企业的老板们真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怎样的产品经理吗?或者说真的需要产品经理吗?)
产品经理的转型当然离不开组织的支持,企业需要:
重新定义产品经理的角色与职责,从绩效考核机制上引导其向价值创造者转型;
提供持续的学习与成长机会,帮助产品经理更新知识结构;
营造容错文化,鼓励创新尝试,允许合理的试错成本;
打破部门壁垒,为产品经理整合内外部资源提供支持。
2025年及以后面对农药行业的内卷困境,恰恰是产品经理重新定义价值、实现自我突破的契机。“向死而生”需要的是直面危机的勇气、打破常规的智慧和重构价值的决心。那些能够率先实现自我革命的产品经理,不仅将突破个人职业瓶颈,更将引领企业乃至行业走出内卷,开创全新的发展空间。
无论个体还是企业,唯有敢于告别过去的成功模式,才能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农药行业的产品经理们,需要的正是一场破釜沉舟的自我革命。即使你不能改变什么,但至少能改变我们自己。
未来3-5年,产品经理将向死而生,这也将是我向死而生的蜕变期,一定是很艰难的,希望我能够坚持下去,寻找一起追梦的朋友共同前行。改变未来农药制剂产品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