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农资业务员困局:谁在逼他们成为“全能背锅侠”?
2025-07-22  浏览:375

      行业有这样一群人,

      一年365天,300天在市场奔波;不断被人拒绝,依然步履不止;活跃在一线市场,皮肤晒得黝黑依然初心不改;不是在客户那里,就是在去见客户的路上;不停开拓市场,不断创造奇迹……

      这群人就是业务员!

      都说,天道酬勤,百炼成钢,但是很多业务员却在用实际演绎“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虽然身兼数职,依然不被经销商待见,不被零售商待见,不被企业待见!

      为什么农资行业的业务员不被待见?是业务员的错吗?

      1

      岗位设计不合理:

      只有“上帝”才能胜任

      目前业务员的困境:企业要求业务员既要完成销量KPI,又要维护客情、推广新品、处理售后,甚至还要懂技术、会营销、懂财务。

      而企业推行的“标准化拜访流程”正在扼杀业务员的创造力,大多数企业的KPI都是以销量、网点数量、客情维护为基准,而客户利润、终端动销、用户满意度却不在考核之列。

      所以,过度压货、低价窜货、特种兵式打卡成了常态。

      更严重的是,“权力有限,责任无限”,权责严重失衡之下,导致业务员“什么都得做,什么都做不好”。

      问题出在哪里?

      业务员水平不行?当然不是。

      德鲁克早就有洞察:如果同一个岗位换了几批人仍然无法胜任,那问题不在人,而在岗位本身。

      目前的这种全能型业务员是“只有上帝才能胜任”的工作。

      2

      营销动作错配:

      从“增值服务”到“例行义务”

      缩量时代,政策的投入产出比远小于增量时代。

      叠加渠道生态的质变:终端数量爆炸!单店效能坍塌!客群结构剧变!需求变化!

      厂商没有意识到这种需求的转变,依然选择深度分销,在存量中找增量。

      供需错配!致使传统百试百灵的动作——压货、拼价格、赌政策——失灵了。

      原来,铺货即增量,业务员只需执行标准化动作(如拜访、陈列)就能见效。

      现在,压货即灾难!市场饱和,传统分销无法带来增长,反而导致渠道恶性竞争。

      即便是预付款在手,业务员依然心惊胆战,深恐货砸在自己手里。

      业务员的传统铺货能力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抢占区域市场,部分企业干脆投数量不少的业务员去平台商那里(站店、下地、观摩等)服务。深度分销效果显著,厂商的咬合度显著提升。

      企业就都开始效仿。

      但是吧,对手没有做的动作,你做了,这是服务;对手在做的动作,你再去做,就成了义务。结果,服务对业务员而言成了“不做不行,做了没用”的动作,一群重复没用动作的业务员,怎么能受经销商待见?

      3

      节奏不合:

      企业踩不准市场节拍,反应迟缓

      市场内卷,农资行业的竞争正在从“资源竞争”转向“节奏竞争”。

      而行业里时间错位现象比较严重。

      很多时候,企业节奏和市场节奏是冲突的。

      譬如,当下,部分种植户需求与行动时间已改变,开始前移。

      以小麦种子为例,种植户基本上在收割季就已经锁定了麦种。

      而企业的节奏是延后的。

      要命的是,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以为用户没有购买,是因为在观望。

      再譬如,时间维度错位,市场的作物生长周期和企业内部考核周期错位。

      以及企业组织惯性的拖累——月固定指标、标准化动作要求、刚性考核周期等等。

      这些节奏不合致使市场行动迟缓,往往在经销商最需要产品和服务的时候,恰恰得不到产品和服务。

      需要的时候见不到人,不需要的时候一直在身边转悠,谁能喜欢?

      4

      服务能力缺失:

      无法突破规模化种植者的信任壁垒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农资厂商的服务群体——种植者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大田作物区,基本上从原来的小散户为主变成了目前的规模种植者为主。

      通过多年的沉淀及优化,目前的大户才是真的大种植户,懂产品和技术。

      规模化种植者需要的不是产品推销员,而是技术集成者。

      规模种植者或者职业种植者,他们的需求也倒逼着企业的进步。

      而企业基本上都是各有各的专业——肥料企业去做肥料,农药企业去做农药,种子企业去做种子,甚至还有企业去做飞防以及器械——给用户的感觉就是:麻烦,不专业!

      职业种植者需要的是“技术可信+服务可靠+数据透明”的农资全链条服务,起码出现问题的时候,责任明晰。

      显然,当前用户的服务需求走在了前面,企业落在了后面。

      一快一慢之间,就形成了信任壁垒。

      单个业务员去做这么系统的服务,可能吗?有这个实力和能力吗?

      5

      战术错位:

      新品却沿用老产品的推广模式

      推新品是企业的利润抓手,和未来产品布局方向。

      而有的企业,就是推不动。

      为什么?

      无非是沿用了老品的推广方式。

      当前,行业从大发展进入平缓发展期,种植者投资谨慎,对新产品信任建立困难。

      农资市场消费观的变化致使原来的动销绝招:两田三会、吃饭、旅游,没那么好使了。

      一方面,新品和老品的推广模式全然不同。

      老产品靠的是渠道红利,新品靠的是技术红利。

      老品打的是存量保卫战,主要是维持渠道利润;而新品则是增量开拓战,主要是建立技术认知。

      另一方面,虽然,推新是企业的重中之重。

      但是,现在大部分企业的考核导向却南辕北辙!

      业务员月薪=基本工资+销量/增量提成,而对技术服务工作却无量化考核。

      推广方式不变,考核机制不改变,新品怎么推?

      单靠个人意志终究抵不过体系缺陷,再强的战士也赢不了错误的战争。

      希望,未来——

      考核的不再是“跑了多少店”,而是“解决了多少问题”;

      赞美的不再是“能喝能熬”,而是“懂作物、懂农户需求”;

      激励的不再是“压货能力”,而是“技术服务带来的真实效果和复购率”。

      让业务员真正成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神经末梢”——带着专业下田,带着数据回来,用科学而非客情推动增长。

      或许到那时,农资业务员将是“种植顾问”“作物专家”,他们的价值,将被看见、被尊重、被信赖。

      这条路或许还长,但值得我们共同奔赴。

下一篇:正大506测产达1144.70公斤/亩!耐密高产新品种助力黄淮海玉米单产提升 上一篇:串货对销售的影响与控制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