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种业市场红利的逐渐消退,存量市场的到来,竞争环境的加剧以及内“卷”时代的到来,企业愈发需要具备营销创新思维来适应当前变化。其中,打造大单品对企业而言显得越发重要,甚至有人认为大单品是未来企业活下去的关键。
大单品一般具备以下特征:单品销售额大、所属基础品类大、主流市场占有率大、单品毛利大。超级稻作为中国特有的政策性概念,特指通过国家审定、单产大幅超越常规品种的水稻(如两优培九、Y两优1号),这一名称带有宣传属性,强化了公众认知。尽管玉米和小麦领域未广泛使用“超级”标签,但实际存在高产突破的情况。
近年来,种子企业钟情于打造玉米、小麦大单品,甚至“超级”大单品,这主要源于市场竞争加剧、行业需求变化以及大单品战略本身的多重优势。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应对市场同质化与过剩压力。种子行业当前面临严重的品种同质化问题,尤其在玉米、大豆等大宗作物领域,很多审定品种因缺乏特色难以投入生产,导致库存积压、退货率高企。例如,2024年中国玉米种子库存量远超实际需求,企业陷入价格战和渠道内卷。大单品通过聚焦资源打造差异化优势,能够突破同质化“漩涡”。例如,黄金粮MY73玉米品种凭借耐密、抗倒、高产等特性,在全国迅速打开市场,2023年荣登全国推广面积前十大玉米品种榜首。
提升品牌认知与市场穿透力。大单品具有鲜明的产品标签,能够快速建立品牌认知。例如,以“东单1331”为代表的玉米品种通过系列化推广,不仅强化了品牌形象,还通过农户口碑传播扩大市场影响力,成为区域性主导品种。
优化资源投入与经济效益。大单品战略能集中企业有限的研发、生产和营销资源,实现效率最大化。例如,先正达每年投入超百亿研发资金,通过聚焦核心化合物开发出多个“10亿美元级”大单品,显著降低边际成本并提升利润贡献。同时,大单品的高销量摊薄了单位成本。例如,转基因品种通过延长老品种生命周期(如郑单958、京科968),降低新品种开发风险,稳定市场份额。
增强抗风险能力与市场适应性。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频发,对种子抗逆性提出更高要求。大单品通常具备广适性、抗病性等综合优势。例如,转基因品种通过抗虫、耐除草剂等性状提升稳产能力,降低农户种植风险。同时,区域性大单品(如西南湿热地区的耐热品种及采用热带血缘新种质的品种)更能精准匹配市场需求,减少因气候波动导致的销售波动。
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的驱动。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大单品的迭代升级。例如,转基因技术使老品种焕发新生,抗虫性状导入后显著提升推广面积。此外,大单品需要全产业链协同。例如,水稻优质革命需从育种到加工环节整合,形成技术壁垒和市场竞争优势。企业通过技术突破打造“超级大品种”,结合市场需求实现长期价值。例如,先正达通过计算化学和AI加速分子筛选,优化产品性能。
政策与行业趋势的引导。政策对生物育种的支持加速了大单品的商业化进程。例如,中国已审定多批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鼓励企业通过性状导入延长品种生命周期。同时,行业从“数量思维”转向“创新思维”,政府通过后补助等方式引导资源向优质品种倾斜,推动企业聚焦大单品研发。
种子企业选择大单品战略,本质上是应对市场过剩、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技术创新、精准定位和资源聚焦,大单品不仅能在红海市场中开辟蓝海,还能为行业长期增长奠定基础。未来,随着生物技术的深化应用和市场需求分化,大单品的打造将进一步向多元化、高附加值方向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