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复盘,再努力也是白费。
2024年农资行业发生了什么?你我获得了什么?
给您分享一下我们梳理的2024农资行业的十大关键词,看是否和您有共鸣。
十大关键词
01
缩量时代
农药在十大盈利下滑行业中名列第8。
利润下降。原料、生产、人力、仓储和物流成本不断上升,运营成本增加,厂商的利润空间一再受到挤压。
需求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虽然在下降,但是消费理念明显升级。这对厂商的产品创新力和交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渠道冲击。一方面是新增传统渠道数量多,一方面渠道多元化,蚕食着传统经销商的生意。
规模生产、规模市场覆盖、规模消费变得越来越难。
增量时代和缩量时代的赚钱方式不同,增量时代主要拼规模和产能,缩量时代就要拼效率和差异化。
“缩量时代”是伟大企业诞生的必然阶段。我们一定要坚持,无论如何,不下牌桌就是最好的。
02
两极分化
同样的大环境,每个人的体感不同,有人觉得“暖”,有人觉得“冷”。
今年的农资企业表现更是极端,好的特别好,不好的下滑严重。
农资消费市场表现出了两面,一方面消费欲望在下降,一方面消费理念在升级。再也不能简单地概括说,消费是在升级还是在降级。
说到底,是市场变了,需求变了。
低端产品渐渐被替代。消费者知道什么是好产品,选择产品更理性。
部分大田种植者更喜欢买超级性价比的产品,他们的选择就是大品牌、低价格+农事服务。部分经作的种植者更喜欢买能解决问题的产品,他们的选择就是大品牌、高品质+好应用。做得好的农资厂商就是捕捉到了行业和消费的趋势,做好了产品及服务。若无视消费的变化,只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做服务,一定能感受到市场的寒冷。
03
一证一品
11月4日,《农药登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发布,热度瞬间登顶。
“影响十分深远,无论是对生产商还是销售商”“市面上能减少近90%的产品”“大企业要调整产品线,以及市场推广策略”“有的经销商将减少很多产品,甚至无货可卖”……讨论中,大家如是议论。
借证套证、一证多品将成为历史。
自己没有登记证件,又无法借到怎么办?
倒逼着企业去做研发,去做证件的储备。
一方面,此举为淘汰“没技术、没资金、没产品资源”的厂商,净化行业。另一方面,新政为行业内优质企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
阵痛期过了之后,无论对行业还是积极改变的企业而言,都是利好。
04
药肥扎堆
就产品而言,今年药肥的药肥又迎来了新的火热期。
药肥的施用场景在不断拓展。
原来,药肥登记中以杀虫、杀菌、除草三大类成分为主。
今年6月,药肥一体杀线虫剂产品上市;植调剂药肥也在加速发展。
从登记作物来看,水稻、甘蔗、花生、小麦之外的作物也在加紧登记。
从企业分布来看,河南、广西、山东、广东等省(区)之外的企业在增加。
药肥的产能在迅猛发展。
2024年,又有很多新增产能出来,譬如,鄂中生态15万吨,施可丰20万吨,康拓森5万吨,湖南神隆50万吨,中迅集团(湖北松滋)30万吨 ,卡伦姆20万吨,英茂农化5万吨,天雨百禾20万吨,迅启达60万吨,塔吉特10万吨。
05
功能为本
供需错位,是工业制造与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矛盾。
一方面,产能过剩,一方面,用户真正的需求无法被满足。
当需求和供给结合后,增效、功能型产品,成了行业的共识。
虽然用肥、用药总量在下降、效率在提升。2022—2023年,全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分别为41.3%和41.8%。
我国农资市场已经进入功能、增效快速发展阶段。
据磷复肥工业协会的数据,复合肥产能2亿吨左右,其中,新型肥料产品占比20%,高塔工艺产能占比50%。
新型增效、功能型产品占比的提升,也标志着产品价格的提升,甚至行业主流价格带的上移。
谁能对市场保持吸引力,谁将具备更大的竞争优势。
06
跨界融合
为什么今年又把跨界一词提溜出来了?
因为今年跨界/融合的企业和企业家真的特别多。
原来的农资行业就是纯粹的化工行业,而现在行业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形成了化工行业、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服务产业、种植业等等行业的融合。
特别是在合成生物方面,一些企业出手不凡,比如蓝晶微生物,让传统农资产品成本更低,让新型产品效果更好。
海大生物、轩凯生物、慕恩生物、汉和生物等企业都在用合成生物的方式开发产品……
在技术方面,AI也在改变着行业。
以往,除草基本上就是分为物理的和化学的。今年,AI除草横空出世。
在12月中旬的一场会上,有人提出了“如何利用A1技术促进腐植酸类肥料的研发”……
“你的能力决定了公司的下限,同行的能力决定了你的发展上限。”进来的高手其实是越多越好。
07
构建场景
场景,对很多人而言,好像是个比较“高级”的词儿。
实际上,场景在行业内应用很泛:无人机打药、施肥是场景,小麦、玉米种植中施底肥也是场景,抑制马铃薯储存发芽是场景,促进葡萄转色、增糖提甜也是场景,防冻解药害也是场景……
消费者的需求总是在场景中产生。
在昆明,大多地方一桶水30元。这个一桶水的计量方式就是当地农药的应用场景。
而丰云农服、国光等企业的增产方案场景更引发了农资售卖的计量单位的改变,从卖一瓶药,卖一袋肥,变成了卖一亩农资。
很多厂商企业都在营造错位竞争,争夺的是同一批用户的不同消费场景。
善于运用技术和场景的人往往会成为一个时代最大的赢家。
08
大户时代
搞定了大户,就搞定了市场。
11月,中铁十四局在山东东营获得了1.45万亩土地确权,并完成规模化种植。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3年,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超107万家。
从经营规模看,平均每个种粮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148.8亩。
这些都指向一个共同趋势——大户时代正在到来,大规模种植模式发展也在步入正轨。
农业种植规模从小、散户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公司,直接影响了农资市场的需求结构。
史丹利这两年做大户做得比较有心得,万吨县数量增长比较快。史丹利的经验就是,找到大户的真需求,通过肥效让他们增产增收,吸引大户,留住大户。
谁拥有大户,谁才更有价值,谁才能拥有更多话语权。
09
视频火爆
个性化传播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
在传播方面,视频渐渐成为传播的主战场。
越来越多的新晋农资经销商因为短视频被人熟识,甚至还有的经销商已经成了“新网红”,成功破圈,让更多区域的人认识他们。
“田间地头,由你来秀”,全国金牌农技师大赛,就涌现了不少优势的农技师。
企业的视频,多为品宣,像三宁、云天化、新洋丰的二十四节气等公益类视频;也有产品效果回访的,也有直播+探厂,直播+招商的,会议直播的……
12月17—19日下午4:30,云图控股特肥营销公司的负责人带队出现在农资与市场直播间,和粉丝们互动,为嘉施利小红桶做品牌宣传和推广。
不得不说,在大传播渐渐式微,小传播慢慢盛行的今天,企业都积极地参与其中。
无论多难干就完事儿,这种态度就令人赞叹。
10
全球本地化
出海不再是挣钱就走,而是开始深耕本地。
肥料方面,除了在外拓渠道之外,像云图控股在马来西亚建生产基地,山东巧棵力肥业在印度建设基地。
今年5月,贵州磷化集团与老挝SK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300万吨/年产能的钾肥基地。
农药方面,企业间拼的是海外布局。
各大公司都加码了海外制剂登记,如,兴发集团、广信股份、润丰股份、中迅农科等等。
多家企业在国外建立研发团队,不断推出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也有企业开始在国外建厂,例如,润丰股份今年收购了一家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附近的农化制剂工厂。
都在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来优化企业优势。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成功不是因为解决了问题,而是因为抓住了机会。
2024年已经尘埃落定,希望2025年大家都能抓住机会,赢得更多的希望和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