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2007年河南审定水稻品种
2009-03-27  浏览:662

1、品种名称:新稻18号

审定编号:豫审稻2007001

选育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盐粳334-6//津星1号/豫粳6号

特征特性:属常规粳稻,全生育期161天。株高107cm,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剑叶上举,叶鞘绿色,分蘖力较强,每亩成穗数24.35万;穗长15.4cm,着粒较密,易脱粒;平均每穗总粒数133粒,结实率85.0%,千粒重25.0g;成熟落黄好。

抗性鉴定:2006年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对稻瘟病菌代表小种ZC15、ZF1、ZB21、ZD7、ZE3、ZG1表现抗病(0级);对水稻穗颈瘟表现中抗(2级);对白叶枯病菌PX079、JS-49-6表现中抗(3级);对浙173、KS-6-6表现中感(5级);对纹枯病表现为抗。

品质分析:2005、2006两年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84.7/85.8%,精米率75.7/78.7%,整精米率68.9/77.8%,垩白粒率40/67%,垩白度4.8/5.4%,粒长4.7/4.8?,直链淀粉16.8/16.2%,胶稠度64/74?,透明度2级。

产量表现:2005年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稻谷593.6kg,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1.0%,差异极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第1位;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稻谷613.7kg,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4.9%,差异极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第1位;两年区试平均亩产稻谷603.7 kg,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2.9%。

2006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稻谷579.2kg,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0.2%,居8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河南沿黄稻区和豫南籼改粳稻区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沿黄稻区4月底至5月初播种,南部稻区可推迟到5月中下旬播种。育秧播种量30kg/亩左右,秧龄35-40天,稀播培育壮秧。

(2)栽插方式:6月上、中旬移栽,一般中上等肥力地块,栽插规格30cm× 13.3cm,每穴2-4苗;高肥力田块行距可增大至33cm ×13.3cm,每穴3苗左右,做到浅插、匀栽。

(3)田间管理:①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早施、重施分蘖肥。②科学灌水。前期浅水促苗,中期湿润稳长,够苗适当晾晒;打苞孕穗期小水勤灌,灌浆成熟期浅水湿润交替。③及时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以及其它水稻病害。

2、品种名称:阳光香稻

审定编号:豫审稻2007002  

选育单位:漯河市阳光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圣稻301×白糯香)F1×透明香

特征特性:属常规粳稻,全生育期151天。株高109cm,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有弹性,叶色绿,剑叶中长;分蘖力较强,每亩成穗数20万;散穗型,穗大粒多,穗长22cm,每穗总粒数136.6粒,结实率80%,千粒重27g;后期落色好,田间稻粒香味浓。

抗性鉴定:2006年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对稻瘟病菌ZB21小种表现感病(5级),对ZC15、ZD7、ZE3、ZF1、ZG1表现为抗病(0级);对穗茎瘟表现感病(3级);对白叶枯代表病株浙-173、JS-49-6、PX079表现为中抗(3级),对KS-6-6表现为中感(5级);对纹枯病表现为感病。

品质分析:2005、2006两年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糙米率83.1/84.9%,精米率73.0/78.1%,整精米率65.4/75.2%,垩白粒率18/19%,垩白度2.2/2.1%,粒长5.0/5.2?,直链淀粉15.15/15.0%,胶稠度70/80?,透明度1级,蛋白质9.56%,铁10.8mg/kg,锌27.8mg/L,钙178mg/kg,硒0.032mg/kg,气味浓香,品质达国家优质稻米2级标准。

产量表现:2004年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稻谷490.9kg,居15个参试品种第11位,比对照豫粳6号减产5.0%,差异不显著;比对照黄金晴增产8.9%,差异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稻谷494.8kg,比对照豫粳6号减产7.5%,差异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第9位。两年平均亩产稻谷492.9kg,比对照豫粳6号减产6.3%。

2006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稻谷537.9kg,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2.3%,居8个参试品种第5位。

适宜地区:作为优质特用品种可在河南沿黄稻区和豫南籼改粳稻区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沿黄稻区4月底至5月初播种,南部稻区可推迟到5月中下旬播种。秧田播种量25~35kg/亩。

(2)栽插方式:一般6月中旬移栽,栽插株行距13.3cm×27cm,每穴3-4苗,做到浅插、匀栽。

(3)田间管理:施足基肥,以施用有机肥为主,控制施氮总量,一般本田总需氮量控制在13kg/亩左右。掌握前重、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分蘖肥宜早施、重施。适当增施钾、锌肥,有利于壮秆健叶,穗肥看苗酌施。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达到预期茎蘖数后,及时晒田,控水控肥,抑制无效分蘖。成熟收割前7天左右断水,切忌断水过早。搞好病虫预测预报,重点做好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以及纹枯病等的防治工作。

3、品种名称:新丰2号

审定编号:豫审稻2007003  

选育单位:河南丰源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豫粳6号×新丰9402

特征特性属常规粳稻,全生育期为161天。株高105cm,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叶片上倾,叶色绿中带黄;分蘖力较强,每亩成穗数24万;颖尖紫红色,种皮浅黄色;穗呈纺锤形,穗长16 cm左右,着粒密度中等,每穗粒数135粒,结实率85%,千粒重26g。

抗性鉴定:2006年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对稻瘟病菌种ZB21、ZE3、ZF1、ZG1、ZG7表现为感病,对ZC15为抗;对穗颈瘟感病(3级);对白叶枯菌株PX079、JZ-49-6表现中抗(3级),对浙173、KS-6-6表现为中感(5级);对纹枯病表现为高抗。

品质分析:2005、2006两年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83.8/85.8%,精米率75.8/77.3%,整精米率68.4/73.0%,垩白粒率14/29%,垩白度1.4/2.3%;直链淀粉17.0/17.2%,胶稠度76/80?,粒长5.0/5.3?,透明度1级。米质达国标2级优质米标准。

产量表现:2004年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稻谷494.7kg,居15个参试品种第10位,比对照豫粳6号(CK1)减产4.3%,差异不显著;比对照黄金晴(CK2)增产9.8%,差异极显著;2005年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稻谷478.6kg,比对照豫粳6号减产10.5%,差异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第11位。两年平均亩产稻谷486.7kg,比对照豫粳6号减产7.4%。

2006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稻谷548.9kg,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4.4%,居8个参试品种第3位。

适宜地区:可在河南省沿黄稻区和豫南籼改稻区做优质品种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沿黄稻区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豫南稻区5月10日至20日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2.5-3.0kg。

(2)栽插方式:宜采用行距30×株距13cm左右,每穴2?3苗,每亩栽插1.7万穴左右。

(3)田间管理:重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前重、中补、巧施增粒保花肥,防止后期氮肥过大,贪青晚熟。薄水插秧、浇水分蘖、够苗凉田、浅水孕穗灌浆,后期不能早停水。秧田期注意防治稻飞虱、螟虫、蓟马;大田期注意防治螟虫、稻飞虱、稻苞虫、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

4、品种名称:牟香粳一号

审定编号:豫审稻2007004

选育单位:中牟县农业科技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新香糯1号×息县香粳33

特征特性:属香粳稻类型,全生育期150天。株高116.6cm,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有弹性;叶色绿,生长茂盛,剑叶中长;分蘖力中等,每亩成穗数18.75万;散穗型,穗大粒多,穗长22cm,每穗总粒数111.05粒,结实率67.97%,千粒重24.42g;后期落色好,田间稻粒香味浓。

抗性鉴定:2006年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对水稻稻瘟病菌代表小种ZB21 、ZC15、ZD7、ZE3、ZF1、ZG1小种表现为抗(0级);对穗茎瘟表现中抗(2级);对水稻白叶枯病菌代表病株KS-6-6表现为感病(7级),对浙-173和JS-49-6表现为中感(5级),对PX-079表现为中抗(3级);对纹枯病表现为抗。

品质分析:2006年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糙米率83.3%,精米率75.7%,整精米率74.3%,垩白粒率28%,垩白度1.7%,直链淀粉含量15.3%,粒长5.3 mm,长宽比1.9,胶稠度70mm,透明度1级,蛋白质9.87%,铁10.9mg/kg,锌29.6mg/L,钙174mg/kg,硒0.017mg/kg。气味浓香,品质达国标优质稻米3级标准。                             

产量表现:2004年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3.1kg,居15个参试品种第12位,比豫粳6号减产6.5%,差异显著;比对照黄金晴增产7.2%,差异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73.0kg,比对照豫粳6号减产11.6%,差异极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第13位。两年平均亩产稻谷478.1kg,较豫粳6号减产9.1%。

2006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稻谷509.6kg,较对照豫粳6号减产3.0%,居8个参试品种第7位。

适宜地区:作为优质特用品种可在河南省沿黄稻区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一般5月上旬播种,播种量25~35kg/亩,1叶1心施断奶肥, 3叶期补施促蘖肥,移栽前5天左右适量追施送嫁肥,以培育适龄多蘖壮秧。

(2)栽插方式:一般6月中旬移栽,栽插株行距13.3cm×27cm,每穴3-4苗,做到浅插、匀栽。

(3)田间管理:施足基肥,以施用有机肥为主;追肥控制施氮总量,一般本田总需氮量控制在13kg/亩左右,掌握前重、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分蘖肥宜早施、重施。适当增施钾、锌肥,有利于壮秆健叶,穗肥看苗酌施。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达到预期茎蘖数后,及时晒田,控水控肥,抑制无效分蘖,使水稻根旺秆壮。做好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以及纹枯病等的防治。

5、品种名称:Ⅱ优1511

审定编号:豫审稻2007005  

选育单位: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Ⅱ-32A×信恢1511(93-11//明恢63/利亚稻)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稻品种,全生育期147天。株高130.4cm,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剑叶狭长上举,根系发达,后期落色好;穗长24.0cm,谷粒椭圆形,穗粒数136.5粒,结实率83.3%,亩有效穗18.1万,千粒重29.2g。

抗性鉴定:2006年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对稻瘟病菌代表小种菌株表现为抗病,对水稻穗颈瘟表现为抗病(1级);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株KS-6-6表现为中感(5级);对浙173表现为感病(7级);对PX079 、JS49-6表现为抗病(3级);对水稻纹枯病表现为抗病(R)。

品质分析:2006年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糙米率79.9%,整精米率47.2%,垩白粒率44%,垩白度6.6%,长宽比2.6,直链淀粉20.3%,胶稠度55mm,透明度1级。

产量表现:2004年豫南籼稻区A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稻谷574.0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2%,差异不显著,居15个参试组合的第3位;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稻谷566.5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8%,差异显著,居15个参试组合第2位。

2006年豫南稻区籼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稻谷587.3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9.5%,居8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豫南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4月中下旬播种。秧田播种量20-25kg/亩,大田用种量0.75-1.0kg/亩。

(2)栽播方式:湿润育秧、旱育秧或两段育秧,秧龄30天移栽,按17×23cm规格栽插1.8万穴/亩。

(3)田间管理:大田施底肥有机肥3-4方,碳酸氢铵50kg,磷肥40kg,钾肥10kg,注意穗粒肥使用。中后期干湿交替,收获一周前断水,作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6、品种名称:裕丰8号

审定编号:豫审稻2007006

选育单位:眉山市裕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Ⅱ-32A×裕恢130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稻品种,全生育期145天左右。株高120cm,株型适中,茎秆粗壮有弹性;叶色浓绿,苗期叶片略披,中后期叶片上挺;分蘖力较强,一般亩有效穗17-18万;穗长27cm,每穗粒数177粒,结实率86%,籽粒橙黄色,粒长椭圆形,着粒密,千粒重29g。

抗性鉴定:2006年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对稻瘟病菌代表小种菌株均表现抗病,对水稻穗颈瘟为高感(4级);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株KS-6-6和JS49-6表现抗病(3级);对浙173表现为中感(5级);对PX079 表现为高抗(1级);对水稻纹枯病表现为抗病。

品质分析:2006年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80.7%,整精米率45.2%,垩白粒率77%,垩白度15.4%,直链淀粉21.6%,胶稠度66mm,长宽比2.6,透明度2级。

产量表现:2005年豫南稻区B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稻谷567.5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8%,差异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第1位;2006年继试,平均亩产稻谷577.5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9.4%,差异极显著,居20个参试品种第2位。两年平均亩产572.5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1%。

2006年豫南稻区籼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稻谷572.2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居8个参试品种第2位。

适宜地区:豫南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豫南稻区4月中下旬播种。每亩大田用种量1kg。

(2)栽播方式:稀播育壮秧,最佳移栽时间秧龄35天左右,移栽时每株秧苗茎蘖数5-6个。栽秧规格株行距6×6或6×7寸,每亩大田栽1.4-1.5万穴,亩栽基本苗8-10万苗。

(3)田间管理: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大田管理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苗,浅水勤灌促分蘖,够苗及时晒田,灌浆期干湿交替至成熟。注意防治稻螟虫,稻飞虱等水稻病虫害。

7、品种名称:双辐优718

审定编号:豫审稻2007007  

选育单位:四川达丰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信阳华信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双辐A/辐恢718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稻品种,全生育期143天。株高120?,主茎17-18片叶;茎杆粗壮,叶片略披,剑叶宽大上举;分蘖力中等偏强,亩有效穗16-18万,成穗率65%;平均穗长25?,每穗总粒数155粒,结实率85%;谷粒长8.2mm,长宽比2.9,谷粒浅黄,短芒,颖尖紫色,易脱粒,千粒重29-30g;后期转色好。

抗性鉴定:2006年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对稻瘟病菌代表小种菌株均表现抗病,对水稻穗颈瘟感病(3级);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株KS-6-6、PX079 表现为中感(5级);对浙173表现为感病(7级);对JS49-6表现为抗病(3级);对水稻纹枯病表现为高感。

品质分析:2005年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81.8%,整精米率43.5%,垩白粒率32%,垩白度7.4%,长宽比2.9,直链淀粉22.1%,胶稠度55mm,透明度1级。

产量表现:2005年豫南稻区籼稻A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稻谷563.0?,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3%,差异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第3位;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稻谷574.5?,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9%,居20个参试品种第4位;两年平均亩产稻谷568.75?,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6%。

2006年豫南稻区籼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稻谷566.1?,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6%,居8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

适宜地区:豫南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期:3月底至4月上旬播种,每亩用种1?。5月中旬插秧,秧龄尽量控制在35天左右,稀播育壮秧。

(2)栽播方式:栽插密度5×6或6×7寸,亩栽基本苗9-10万。

(3)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重基肥,早追肥。浅水勤灌,成熟前干湿灌溉。注意防治稻螟虫,稻飞虱等水稻病虫害。

8、品种名称:冈优177

审定编号:豫审稻2007008   

选育单位:四川华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冈46A/成恢177

审定情况:2000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稻品种,全生育期145天。株高110 cm,株型紧凑,茎秆中粗有弹性;叶色浅绿,剑叶上举;亩有效穗18.5万,穗长28.5cm,每穗总粒数144.7粒左右,结实率75%左右,着粒密,粒长6.8mm,长宽比2.7,千粒重29.7g;后期落色好。

抗性鉴定:2006年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对稻瘟病菌代表小种菌株均表现抗病,对水稻穗颈瘟抗病(1级);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株KS-6-6和JS49-6表现为抗病(3级);对浙173表现为感病(7级);对PX079表现高抗(1级);对水稻纹枯病表现为抗病。

品质分析:2006年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80.1%,整精米率63.8%,垩白粒率80%,垩白度16%,长宽比2.7,直链淀粉21.0%,胶稠度50mm,透明度2级。

产量结果:2004年省水稻新品种引种试验,平均亩产稻谷553.5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居12个参试品种第4位;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稻谷534.7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0%,居9个参试品种第3位。两年平均亩产稻谷544.1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8%。

2006年豫南稻区籼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稻谷560.4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5%,居8个参试品种第4位。

适宜地区:豫南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龄应控制在35天以内,尽量不插超龄秧,稀播育壮秧。高产栽培田亩用种量为1-1.5kg。

(2)栽播方式: 每亩基本苗1.8万穴以上;栽培规格为(5×6-7)寸,大苗单株插,小苗双株插,每亩基本苗为1.8万穴以上。

(3)田间管理:秧苗一叶一心期追施断奶肥,每亩秧田用尿素3-4kg,移栽前2-3天每亩追尿素2-3kg的送嫁肥。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氮肥以基面肥为主,早施分蘖肥,促前期早发、稳长,正常田块中、后期不宜追施氮肥。大田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的灌溉方法,在栽插活棵后宜浅水管理,促早发分蘖成穗,易夺高产。

9、品种名称:川香8号

审定编号:豫审稻2007009

品种来源:川香29A/成恢157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审定情况:2004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稻品种,全生育期148天。株高118.8cm,株型适中,剑叶上举;分蘖力较强,每亩有效穗数17.0万穗左右,穗长25cm左右,每穗总粒数172.7粒,结实率76.5%;谷粒黄色,长宽比3.1、稃尖紫色、无芒,千粒重28.9g;后期落色好。

抗性鉴定:2006年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对稻瘟病菌代表小种菌株均表现抗病,对水稻穗颈瘟表现为抗病(2级);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株KS-6-6和浙173表现为感病(7级);对JS49-6和PX079表现为抗病(3级);对水稻纹枯病表现为感病。

品质分析:2006年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糙米率81.9%,整精米率57.0%,垩白粒率23%,垩白度2.3%,长宽比3.1,直链淀粉20.6%,胶稠度54mm,透明度1级,品质达国标3级优质米标准。

产量水平:2004年省水稻新品种引种试验,平均亩产稻谷550.4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居12个参试品种第5位;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稻谷557.6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4%,居9个参试品种第2位。两年平均亩产稻谷554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7%。

2006年豫南稻区籼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稻谷548.5 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3%,居8个参试品种第6位。

适宜地区:豫南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2kg,大田亩用种量1kg。

(2)栽播方式:秧龄30-35天,叶龄4-6叶,亩栽1.2-1.5万穴,每穴插双苗,基本苗12万左右。

(3)田间管理:重底早追,总用肥量中等,每亩施用纯氮量10kg,氮、磷、钾比例1:3:2。重点防治稻曲病、纹枯病及稻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下一篇:陇春25号 上一篇:中黄19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