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四川省第五次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结果
2025-01-22  浏览:399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关于公布四川省第五次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结果的通知

川农函〔2025〕18号

各市(州)、县(市、区)农业(农牧)农村局,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有关种子企业:

      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于2025年1月7日召开了第二届第一次主任委员会会议,对五个专业委员会提交的新品种进行了审议讨论,认定通过新品种133个,现予公布。

      附件:1.通过认定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名单

            2.通过认定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简介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2025年1月20日

 附件1:

通过认定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名单

序号

种类

品种名称

认定编号

1

芥菜

川芥6号

川认菜2025001

2

芥菜

川棒1号

川认菜2025002

3

芥菜

川抱6号

川认菜2025003

4

芥菜

川抱11号

川认菜2025004

5

芥菜

川笋芥1号

川认菜2025005

6

芥菜

内根芥1号

川认菜2025006

7

芥菜

内根芥2号

川认菜2025007

8

莴笋

绵高青1号

川认菜2025008

9

莴笋

绵紫笋1号

川认菜2025009

10

莴笋

青贵族

川认菜2025010

11

莴笋

竹青韵

川认菜2025011

12

莴笋

蜀青笋

川认菜2025012

13

莴笋

川红圆5号

川认菜2025013

14

莴笋

红尖笋1号

川认菜2025014

15

丝瓜

蓉砧4号

川认菜2025015

16

丝瓜

蓉砧5号

川认菜2025016

17

丝瓜

攀杂4号

川认菜2025017

18

丝瓜

攀杂6号

川认菜2025018

19

丝瓜

中丝2号

川认菜2025019

20

豇豆

绵豇9号

川认菜2025020

21

豇豆

绵紫豇2号

川认菜2025021

22

豇豆

科兴百财

川认菜2025022

23

豇豆

科兴纳福

川认菜2025023

24

豇豆

成豇14

川认菜2025024

25

苦瓜

飞越4号

川认菜2025025

26

苦瓜

飞越5号

川认菜2025026

27

苦瓜

穗丰868

川认菜2025027

28

茄子

蓉杂茄11号

川认菜2025028

29

茄子

黑亮82

川认菜2025029

30

茄子

黑亮168

川认菜2025030

31

洋葱

科威白21

川认菜2025031

32

洋葱

科威红21

川认菜2025032

33

洋葱

科威红25

川认菜2025033

34

魔芋

沐芋1号

川认菜2025034

35

魔芋

沐芋2号

川认菜2025035

36

南瓜

川早蜜1号

川认菜2025036

37

南瓜

川早蜜2号

川认菜2025037

38

冬瓜

蓉杂6号

川认菜2025038

39

冬瓜

蓉杂7号

川认菜2025039

40

大蒜

川蒜3号

川认菜2025040

41

大蒜

川蒜4号

川认菜2025041

42

不结球白菜

中赏青1号

川认菜2025042

43

不结球白菜

中赏青2号

川认菜2025043

44

生菜

中生4号

川认菜2025044

45

芹菜

蜀白芹1号

川认菜2025045

46

萝卜

川红1号

川认菜2025046

47

黄花菜

巴山黄1号

川认菜2025047

48

莼菜

雷莼1号

川认菜2025048

49

菜薹

新红1号

川认菜2025049

50

菜豆

蓉紫豆1号

川认菜2025050

51

羊肚菌

科创1号

川认菌2025001

52

羊肚菌

科创2号

川认菌2025002

53

羊肚菌

川农羊肚1号

川认菌2025003

54

羊肚菌

川六妹4号

川认菌2025004

55

羊肚菌

川七妹2号

川认菌2025005

56

羊肚菌

绵六妹1号

川认菌2025006

57

羊肚菌

绵七妹1号

川认菌2025007

58

羊肚菌

华羊1号

川认菌2025008

59

毛木耳

川耳232

川认菌2025009

60

毛木耳

川耳236

川认菌2025010

61

毛木耳

川耳237

川认菌2025011

62

毛木耳

中农耳3号

川认菌2025012

63

银耳

糯耳1号

川认菌2025013

64

银耳

银科1号

川认菌2025014

65

银耳

巴山3号

川认菌2025015

66

银耳

工银1号

川认菌2025016

67

灵芝

金边芝1号

川认菌2025017

68

灵芝

川芝88

川认菌2025018

69

灵芝

甘芝1号

川认菌2025019

70

长根菇

中农长根1号

川认菌2025020

71

长根菇

中农长根2号

川认菌2025021

72

皱木耳

川皱耳2号

川认菌2025022

73

皱木耳

川皱耳3号

川认菌2025023

74

秀珍菇

川秀1号

川认菌2025024

75

秀珍菇

川秀2号

川认菌2025025

76

杏鲍菇

中延漳杏1号

川认菌2025026

77

杏鲍菇

中农川杏1号

川认菌2025027

78

金针菇

川金53

川认菌2025028

79

樱桃

蜀早美

川认果2025001

80

樱桃

蜀紫美

川认果2025002

81

樱桃

蜀贵美

川认果2025003

82

樱桃

金丝

川认果2025004

83

樱桃

蜀红

川认果2025005

84

红韵李

川认果2025006

85

金秋脆李

川认果2025007

86

川蜜脆

川认果2025008

87

芒果

晚秋

川认果2025009

88

芒果

锐华1号

川认果2025010

89

芒果

攀育5号

川认果2025011

90

猕猴桃

西蜀绿猕1号

川认果2025012

91

猕猴桃

西蜀猕砧1号

川认果2025013

92

草莓

蜀星

川认果2025014

93

枇杷

蜀白1号

川认果2025015

94

蓝莓

珠蓝

川认果2025016

95

天麻

万红1号

川认药2025001

96

天麻

万绿1号

川认药2025002

97

天麻

高红1号

川认药2025003

98

天麻

巴乌1号

川认药2025004

99

天麻

宣乌1号

川认药2025005

100

天麻

青乌1号

川认药2025006

101

丹参

蜀丹1号

川认药2025007

102

丹参

蜀丹2号

川认药2025008

103

丹参

川丹3号

川认药2025009

104

丹参

川丹杂1号

川认药2025010

105

甘松

民匙松1号

川认药2025011

106

甘松

民松1号

川认药2025012

107

灵芝

蜀紫1号

川认药2025013

108

灵芝

高翔川芝

川认药2025014

109

紫苏

僰苏1号

川认药2025015

110

紫苏

僰苏2号

川认药2025016

111

红花

川红2号

川认药2025017

112

红花

川红3号

川认药2025018

113

太白贝母

萼贝1号

川认药2025019

114

金钗石斛

中科金斛2号

川认药2025020

115

淫羊藿

中长柔毛1号

川认药2025021

116

芍药

渠白1号

川认药2025022

117

姜黄

犍郡黄1号

川认药2025023

118

茯苓

蜀苓1号

川认药2025024

119

天冬

川冬1号

川认药2025025

120

黄精

蜀精1号

川认药2025026

121

白芷

川芷4号

川认药2025027

122

荞麦

川荞9号

川认综合2025001

123

荞麦

中荞17号

川认综合2025002

124

荞麦

中荞18号

川认综合2025003

125

荞麦

成苦1号

川认综合2025004

126

川饲桑2号

川认综合2025005

127

川饲桑3号

川认综合2025006

128

苎麻

川纤饲苎1号

川认综合2025007

129

苎麻

川苎21

川认综合2025008

130

绿豆

川绿6号

川认综合2025009

131

绿豆

川绿7号

川认综合2025010

132

藜麦

成藜2号

川认综合2025011

133

薏仁

川薏1号

川认综合2025012

附件2

通过认定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简介

      一、蔬菜

      (一)芥菜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01

      品种名称:川芥6号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蜀092058A×Q7358-5-1-1

      特征特性:宽柄芥;晚熟,耐抽薹,平均抽薹期160天;植株生长势旺盛,株型半直立;平均株高52.3厘米、株幅81.0厘米;叶绿色、阔卵圆形,叶柄宽厚少筋,平均叶长65.9厘米、宽40.2厘米、叶柄宽11.8厘米;平均单株重3.82千克,适宜加工。

      品质:新鲜叶片干物质含量5.88克/100克、蛋白质含量1.67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47.5毫克/100克、可溶性糖含量1.93%、粗纤维含量0.4%。

      抗性:苗期接种鉴定,感黑斑病和根肿病、耐软腐病。

      产量表现:2021—2022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平均7428.7公斤/亩,比对照川芥1号增产12.0%,比眉山包包青增产29.0%;2022年平均5747.4公斤/亩,比对照川芥1号增产17.0%,比眉山包包青增产52.0%。

      栽培技术要点:①播种:四川盆地播种时间为9月上中旬,其余地方因地制宜调节播种期。②苗床管理:出苗前保持苗床湿润,出苗后苗床见干见湿;视苗情匀苗及施肥,苗距6~7厘米,亩喷施尿素5~10公斤。③定植:苗龄30天左右定植,2500~3500株/亩,推荐喷淋根肿病防治药物移栽。④田间管理:重施基肥,合理追肥,在中等肥力的条件下,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2500公斤,三元复合肥(15:15:15)40~50公斤作基肥,深翻耙细后1.5~2米开厢。生长期间“前期轻施,中期重施,后期看苗补肥”,每亩共施入10~20公斤尿素,在定植返青期、开盘期、莲座中期分别施入总追肥量的30%、60%、10%。⑤病虫害防治:幼苗期注意防治根肿病、软腐病及蚜虫,大田注意防治软腐病、黑斑病。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盆地秋冬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苗期和移栽初期注意防治根肿病。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02

      品种名称:川棒1号

      申请者:四川汉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四川汉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以内江地方品种花叶棒菜为母本、罐罐菜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平均播采期150天,比对照罐罐菜平均早熟5天;平均株高45.1厘米,株幅56.3厘米;叶浅绿色,板叶,叶缘重齿状。肉质茎纺锤形,皮浅绿色,茎肉白色,平均纵径30.5厘米,横径5.0厘米,单株肉茎鲜重0.39千克。

      品质:肉质茎还原糖2.6%,总膳食纤维1.24%,谷氨酸0.34%,总氨基酸0.70%。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表现较抗病毒病和软腐病。

      产量表现:2021—2023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2022年度平均产量2210.5公斤/亩,比对照内江棒菜罐罐菜增产22.1%;2022—2023年度平均产量2288.3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1.7%。

      栽培技术要点:①播期:9月中旬。②密度:育苗移栽每亩0.5万~0.6万株左右。③施肥:基肥亩施尿素15~18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或磷酸二铵15~20公斤,钾肥和硼肥可根据土壤情况适量补施,一般亩施硼肥0.50~0.75公斤。④田间管理:播后开好三沟防止渍、涝害;直播及时间苗定苗;育苗苗龄30天左右;控旺促弱,确保苗强苗壮。⑤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菜青虫、蚜虫等虫害及病毒病、软腐病等病害。⑥适时收获,防止空心。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平坝丘陵芥菜主产区,秋季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对播期要求较严格,注意适时播种,建议不同生态区先开展试种。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03

      品种名称:川抱6号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种都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种都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地方品种南充大儿菜变异株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平均播采期120天,中熟。株型半直立,株高50~60厘米,株幅60~70厘米,叶绿色、板叶、长倒卵形,叶长50~65厘米、宽30~35厘米。茎膨大,腋芽膨大、瘦形,平均腋芽数20个,平均单株重2.5公斤。

      品质:冻干样检测,维生素C 5.88毫克/克,可溶性糖347.85毫克/克,可溶性蛋白质79.19毫克/克,粗纤维6.33%,总芥子油苷21.31微摩尔/克。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表现,低感病毒病,中感软腐病。

      产量表现:2020—2022年度连续两个生长周期多点试验,2020—2021年平均亩产2629.4公斤,比对照早班车增产6.0%;2021—2022年平均亩产2598.2公斤,比对照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期播种:成都平原在8月下旬育苗播种,采用50孔穴盘育苗或地播,移栽前注意炼苗。②合理密植:真叶5~6片移栽,株行距55厘米×55厘米。③肥水管理:定植前结合整地每亩用生物有机肥200~300公斤、复合肥40~50公斤作基肥,根据长势适当追肥2~4次,在儿芽膨大期增施磷钾肥。④病虫害管理:注意防治蚜虫、跳甲等虫害及根肿病、软腐病、病毒病等病害。⑤适时采收:儿芽充分膨大,及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平坝浅丘地区秋冬季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对播期要求较严格,注意适时播种,建议不同生态区先开展试种。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04

      品种名称:川抱11号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种都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种都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地方品种南充抱儿菜变异株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播采期150天左右,晚熟。株型半直立,株高50~55厘米,株幅60~65厘米,叶绿色、板叶、椭圆形,叶长63~67厘米、宽23~27厘米。茎膨大,腋芽膨大、瘦形,平均腋芽数23个,平均单株重2.7公斤。

      品质:冻干样检测,维生素C 6.29毫克/克,可溶性糖259.34毫克/克,可溶性蛋白质105.47毫克/克,粗纤维6.73%,总芥子油苷22.36微摩尔/克。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表现,低感病毒病,中感软腐病。

      产量表现:2020—2022年度连续两个生长周期多点试验,2020—2021年平均产量2881.2公斤/亩,比对照胖宝宝增产5.1%;2021—2022年平均产量2915.6公斤/亩,比对照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期播种:成都平原在8月下旬至9月初播种,采用50孔穴盘育苗或地播,移栽前注意炼苗。②合理密植:5~6片真叶时移栽,株行距55厘米×60厘米。③肥水管理:定植前结合整地每亩用有机肥200~300公斤、复合肥40~50公斤作基肥,根据长势适当追肥2~4次,在儿芽膨大期增施磷钾肥。④病虫害管理:注意防治蚜虫、跳甲等虫害及根肿病、软腐病、病毒病等病害。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平坝浅丘地区秋冬季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对播期要求较严格,注意适时播种,建议不同生态区先开展试种。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05

      品种名称:川笋芥1号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蜀150108A×B034-3-2-3-5

      特征特性:平均采收期76天,早熟;植株生长势旺盛,株型半直立,少腋芽,不易抽薹;平均株高68.7厘米、株幅73.7厘米;叶浅绿色,花叶,;膨大茎棒状,皮白绿色,肉质洁白,平均纵径27.4厘米、横径4.9厘米,平均商品单茎重0.5公斤。

      品质:新鲜膨大茎干物质含量4.11克/100克、蛋白质含量0.95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26.6毫克/100克、可溶性糖含量1.46%、粗纤维含量0.2%。

      抗性:苗期接种鉴定,感黑斑病和根肿病、耐软腐病。

      产量表现:2021—2022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平均亩产1966.1公斤,比对照蜀芥6号增产32.1%;2022年平均亩产2288.7公斤,比对照增产15.4%。

      栽培技术要点:①播种:四川盆地播种时间为8月下旬~9月上旬。②育苗:出苗前保持苗床湿润,出苗后苗床见干见湿;视苗情匀苗及施肥,苗距6~7厘米,亩喷施尿素5~10公斤。③定植:苗龄25天左右定植,亩种植约4000株,推荐喷淋根肿病防治药物移栽。④田间管理:大田深翻耙细后1.5~2米开厢;重施基肥,合理追肥,在中等肥力的条件下,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2500公斤,三元复合肥(15:15:15)20~30公斤作基肥。生长期间“前期轻施,中期重施,后期看苗补肥”,每亩共施入10~15公斤尿素,在定植返青期、开盘期、茎始膨大期分别施入总追肥量的20%、60%、20%。⑤病虫害防治:幼苗期注意防治根肿病、软腐病及蚜虫,大田注意防治软腐病、黑斑病。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盆地秋冬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苗期和移栽初期注意防治根肿病。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06

      品种名称:内根芥1号

      申请者: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四川汉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以安岳地方品种安岳大头菜为母本,威远大头菜地方品种枇杷叶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播采期平均135天,平均株高17.8厘米、株幅47.5厘米;叶深绿色,裂叶椭圆形,背面刺毛。肉质根短圆柱形,入土深,地上部皮色浅绿、地下部皮色白色,肉白色,根肩疤痕中。肉质根平均纵径12.8厘米,横径11.8厘米,单株肉质根鲜重0.52千克。

      品质:肉质根还原糖2.60%,总膳食纤维2.73%,谷氨酸0.65%,总氨基酸1.38%。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表现,较抗病毒病和软腐病。

      产量表现:2021—2023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2022年度平均产量2476.6公斤/亩,比对照威远大头菜枇杷叶增产27.7%;2022—2023年度平均产量2432.9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6.6%。

      栽培技术要点:①播期:9月中旬。②密度:育苗移栽每亩0.5万~0.6万株。③施肥:基肥亩施尿素15~18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或磷酸二铵15~20千克,钾肥和硼肥可根据土壤情况适量补施,一般亩施硼肥0.50~0.75千克。④田间管理:播后开好三沟防止渍、涝害;直播时及时间苗定苗;育苗苗龄30天左右;控旺促弱,确保苗强苗壮。⑤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菜青虫、蚜虫等虫害及病毒病、软腐病等病害。⑥适时收获,及时晾晒加工。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丘陵平坝山地秋季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防止肉质根开裂,增施磷、钾肥。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07

      品种名称:内根芥2号

      申请者:内江师范学院

      育种者:内江师范学院 四川汉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以威远大头菜地方品种枇杷叶为母本杂交,内江市白马花叶大头菜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播采期平均133天,平均株高17.1厘米,株幅45.0厘米;叶深绿色,裂叶椭圆形,背面刺毛。肉质根为短圆柱形,入土深,地上部皮色浅绿,地下部皮色白色,肉白色,根肩疤痕中。肉质根平均纵径12.0厘米,横径11.2厘米,单株肉质根鲜重0.50千克。

      品质:肉质根还原糖含量2.40%,总膳食纤维含量3.15%,谷氨酸含量0.79%,总氨基酸含量1.53%。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表现,较抗病毒病和软腐病。

      产量表现:2021—2023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2022年度平均产量2529.4公斤/亩,比对照威远大头菜枇杷叶增产30.4%;2022—2023年度平均产量2476.5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8.9%。

      栽培技术要点:①播期:9月中旬。②密度:育苗移栽每亩0.5万~0.6万株。③施肥:基肥亩施尿素15~18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或磷酸二铵15~20千克,钾肥和硼肥可根据土壤情况适量补施,一般亩施硼肥0.50~0.75千克。④田间管理:播后开好三沟防止渍、涝害;直播时及时间苗定苗;育苗苗龄30天左右;控旺促弱,确保苗强苗壮。⑤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菜青虫、蚜虫等虫害及病毒病、软腐病等病害。⑥适时收获,及时晾晒加工。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丘陵平坝山地秋季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防止肉质根开裂,增施磷、钾肥。

 

      (二)莴笋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08

      品种名称:绵高青1号

      申请者: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绵阳科兴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绵阳科兴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绵阳地方三青莴笋系选材料MS-5为母本,成都地方品种青洋棒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播采期平均103天。株高56.2厘米,株幅51.3厘米,叶深绿色,窄椭圆形,叶基部心脏形,叶缘全缘,叶面平滑、有光泽;平均叶片长27.9厘米、宽11.8厘米,肉质茎长纺锤形,茎长36.8厘米、茎粗4.67厘米,节间长度1.24厘米,肉质茎皮绿色、茎肉翠绿色。单株鲜重0.69千克,净菜重0.55千克,净菜率79.0%。种子黄色。

      品质:肉质茎氨基酸总量0.66克/100克,粗纤维0.2%,可溶性糖2.92%;抗坏血酸8.08毫克/100克,比对照种都青高15.1%。

      抗性:苗期室内接种鉴定高抗霜霉病。

      产量表现:2020—2021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0年平均产量3742.1公斤/亩,比对照种都青增产6.6%;2021年平均产量2948.5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0.7%。

      栽培技术要点:①种子催芽:将莴笋种子浸种4~6小时后,湿纱布包裹,置于冷凉的地方(15~20℃)或催芽箱(18~20℃),每天清洗1次,2~3天发芽。②适期育苗:采用育苗移栽,四川平坝地区8~11月份播种,亩用种量40~50克左右,每平方米播种量为2~3克;幼苗生长期匀苗l~2次,及时防治苗期病害。③田间整理:结合整地,每亩施生物有机肥300~400公斤、复合肥25~35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50%硫酸钾10~15公斤等。④及时定植:待幼苗长至5~6片真叶时进行移栽,亩栽5000~5500株。⑤合理施肥与灌溉:一般追肥3~4次。定植成活后,追施一次提苗肥,亩用10公斤尿素兑水浇施;进入开盘期和肉质茎膨大期追施速效氮磷钾肥2~3次。⑥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霜霉病、菌核病、灰霉病和黑斑病等病害及蚜虫、地下害虫等虫害。⑦适时采收:莴笋心叶与外叶最高叶一样高,顶部平展,即“平口”或“平心”时采收为宜。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平坝、丘陵莴笋主产区,秋冬播种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遇高温干旱天气,注意预防先期抽薹。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09

      品种名称:绵紫笋1号

      申请者: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绵阳科兴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绵阳科兴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绵阳地方品种紫圆叶优选株系HS-3为母本,引进商品种清爽脆红尖叶优选株系30287为父本杂交后,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秋冬栽培,播采期平均120天,生长势强,平均株高49.6厘米、株幅54.9厘米,叶紫红色,长椭圆形,叶基部心脏形,叶缘全缘,叶面平滑有光泽;平均叶长33厘米,叶宽11.5厘米,肉质茎长棒形,茎皮光滑、绿色带紫韵,茎肉绿色,茎长33.7厘米,茎粗4.64厘米,节间长1.2厘米,单株鲜重0.67公斤,单株净菜重0.45公斤,净菜率67.6%。质地脆嫩,品质优。种子黑褐色,千粒重1.04克。

      品质:肉质茎可溶性糖2.83%,比对照红冠天下高67.5%,比对照红贵族高79.1%;抗坏血酸7.06毫克/100克,比对照红冠天下高14.2%,比对照红贵族高44.7%。

      抗性:苗期室内接种鉴定高抗霜霉病。

      产量表现:2020—2021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0年平均产量3743.8公斤/亩,比对照红冠天下增产5.3%,比对照红贵族增产4.9%;2021年平均产量3126.5 公斤/亩,比对照红冠天下增产10.7%,比对照红贵族增产6.1%。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期播种:四川平坝地区8月下旬~11月中旬均可播种育苗。温度高于25℃需低温催芽。②移栽:5~6叶时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透气排水良好的地块移栽,密度为平均行距35~40厘米,株距30~35厘米。③肥水管理:定植前结合整地每亩施生物有机肥300~400公斤、硫酸钾型复合肥40~50公斤作基肥。追肥采用轻施提苗肥、重施开盘肥的原则,一般追肥2~3次。定植成活后施一次提苗肥;进入开盘期和肉质茎膨大期结合浇水追施速效氮磷钾肥1~2次。④病害防治:注意防治霜霉病和菌核病。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平坝地区秋冬季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耐寒品种,不适宜在高温季节种植。建议不同生态区试种后推广。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10

      品种名称:青贵族

      申请者:四川省绵阳科兴种业有限公司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四川省绵阳科兴种业有限公司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绵阳三青为母本,成都二青皮稀节巴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秋冬栽培,播采期平均96天,株型半开展,平均株高47.8厘米、株幅51.6厘米、叶数35片,叶绿色、长卵圆形;肉质茎长棒形,茎皮平滑、绿色,茎肉绿色,茎长29.6厘米,茎粗5.1厘米,节间长度2.4厘米。单株鲜重0.75千克,净菜重0.51千克,净菜率68%。

      品质:氨基酸0.63克/100克、可溶性糖2.18%、粗纤维0.3%、抗坏血酸5.87毫克/100克。

      抗性:田间成株期鉴定感霜霉病。

      产量表现:2019—2021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9—2020年度平均产量2531公斤/亩,比对照青冠一品(三青)增产11.6%,比对照青秋增产17.0%;2020—2021年度平均产量2515公斤/亩,比对照青冠一品(三青)增产12.4%,比对照青秋增产14.1%。

      栽培技术要点:①种子催芽:将莴笋种子浸种4~6小时后,放在纱布里,置于冷凉的地方(15~20℃)或催芽箱(18~20℃),每天清洗1次,2~3天发芽。②适期育苗:四川平坝地区8~11月份播种育苗。亩用种量40~50克;幼苗生长期匀苗l~2次,及时防治苗期病害。③田间整理:结合整地,每亩施有机肥300~400公斤、复合肥25~35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50%硫酸钾10~15公斤等。④及时定植:5~6片真叶移栽,亩栽5000~5500株。⑤合理施肥与灌溉:一般追肥3~4次。定植成活后,追施一次提苗肥,亩用10公斤尿素;进入开盘期和肉质茎膨大期追施速效氮磷钾肥2~3次。⑥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霜霉病、菌核病、灰霉病和黑斑病等病害及蚜虫、地下害虫等虫害。⑦适时采收:莴笋心叶与外叶最高叶一样高,顶部平展,即“平口”或“平心”时采收为宜。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平坝、丘陵莴笋主产区,秋冬播种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遇高温干旱天气,注意预防先期抽薹。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11

      品种名称:竹青韵

      申请者:四川省绵阳科兴种业有限公司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四川省绵阳科兴种业有限公司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绵阳三青为母本,绵阳地方二青0718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秋冬栽培,播采期平均98天。株型紧凑,平均株高50.4厘米、株幅52.6厘米、叶片数32片;叶绿色,长卵圆形,肉质茎长棒形,茎皮平滑、绿色,茎肉绿色,节间长度2.6厘米,茎粗4.9厘米,茎长28厘米。单株鲜重0.73千克,净菜重0.48千克,净菜率66.0%。

      品质:氨基酸总量0.71克/100克、可溶性糖1.83%、粗纤维0.3%、抗坏血酸5.76毫克/100克。

      抗性:田间成株期鉴定中抗霜霉病。

      产量表现:2019—2021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9—2020年度平均产量2501公斤/亩,比对照青冠一品(三青)增产10.3%,比对照青秋增产15.6%;2020—2021年度平均产量2479公斤/亩,比对照青冠一品(三青)增产10.8%,比对照青秋增产12.4%。

      栽培技术要点:①种子催芽:将莴笋种子浸种4~6小时后,放在纱布里,置于冷凉的地方(15~20℃)或催芽箱(18~20℃),每天清洗1次,2~3天发芽。②适期育苗:四川平坝地区8~11月份育苗。亩用种量40~50克左右;幼苗生长期匀苗l~2次,及时防治苗期病害。③田间整理:结合整地,每亩施有机肥300~400公斤、复合肥25~35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50%硫酸钾10~15公斤等。④及时定植:5~6片真叶移栽,亩栽5000~5500株。⑤合理施肥与灌溉:追肥3~4次。定植成活后,追施一次提苗肥,亩用10公斤尿素浇施;进入开盘期和肉质茎膨大期追施速效氮磷钾肥2~3次。⑥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霜霉病、菌核病、灰霉病和黑斑病等病害及蚜虫、地下害虫等虫害。⑦适时采收:莴笋心叶与外叶最高叶一样高,顶部平展,即“平口”或“平心”时采收为宜。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平坝、丘陵莴笋主产区,秋冬播种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遇高温干旱天气,注意预防先期抽薹。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12

      品种名称:蜀青笋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彭州地方品种青洋棒为母本,成都地方品种种都青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定植到采收95天左右,平均株高48.6厘米,株幅36.9厘米,叶片数33,叶绿色、长椭圆形、中肋白绿色、叶缘全缘无裂缺、叶面皱褶、肉质茎杆长棒形、茎皮绿色、茎肉绿色,平均茎长38.8厘米、茎粗53.2毫米、节间长42.67毫米、皮厚2.32毫米、单株毛重0.84公斤、单株净重0.71公斤、净菜率84.52%。

      品质:氨基酸总量0.44克/100克、可溶性糖1.96%、抗坏血酸5.72毫克/100克、蛋白质0.695克/100克。

      抗性:室内接种,感霜霉病。

      产量表现:2021—2022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度平均产量4671.0公斤/亩,比对照金品青秀增产17.0%;2022年度平均产量4295.0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9.5%。

      栽培技术要点:①播种。平原地区宜种植两茬,分别为:秋季,9月下旬~10月上中旬定植;冬季,10月下旬~11月上旬定植。川西高原地区(1500~3000米):春季,2月下旬~3月中旬直播;夏季,7月下旬~8月初直播。②定植。平原地区亩定植4500~5500株,川西高原地区亩定植7000~8000株。③生长前期合理控制水肥,防止徒长,预防未熟抽薹。④水肥管理。平原地区:秋季栽培生育期短,开盘期随水冲施高钾水溶性肥料18~20公斤/亩。冬春栽培生育期长,移栽后12~15天,冲施高氮水溶性肥料5~8公斤/亩,开盘期冲施高氮水溶性肥料15~20公斤/亩;茎秆膨大期冲施高钾水溶性肥料20~25公斤/亩。川西高原地区:开盘期施尿素5~8公斤/亩、高钾肥料8~10公斤/亩:茎秆膨大期,施高钾肥料18~20公斤/亩,同时可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含氨基酸水溶肥料2~3次。⑤适时采收。当莴笋主茎顶端与外叶最高叶尖相平时为采收适期,根据市场需求和成熟度及时分级采收。采收后回收地膜,集中无害处理。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莴笋主产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注意预防霜霉病、软腐病、灰霉病等;高温干旱季节种植,预防先期抽薹。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13

      品种名称:川红圆5号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成都好特园艺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绵阳红尖叶莴笋地方品种,田间异交获得紫红圆叶优选株系,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平均播采期100天,较对照彭州红圆叶可提早20天以上。平均株高58.0厘米、株幅44.9厘米,叶紫红、长椭圆形,叶片鲜亮,平均叶长32.5厘米、叶宽11.1厘米,茎长棒形,茎长52.6厘米、茎粗5.1厘米,节间稀,茎皮绿色有大面积紫色斑,茎肉翠绿色,不易空心,单株重0.6~0.9公斤。

      品质:维生素C 5.67毫克/100克、粗纤维0.5克/100克、水分95.7克/100克,可溶性糖2.01%。

      抗性:室内接种,感霜霉病、菌核病。

      产量表现:2021—2022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平均产量3917.6公斤/亩,比对照彭州红圆叶增产8.5%;2022年平均产量3846.6公斤/亩,比对照增产6.2%。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期播种,四川盆地播种时间为9月上中旬,种子进行消毒催芽后播种。②适时定植,当幼苗长到5~6片真叶时,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苗子准备定植。③重施基肥,合理追肥。以有机肥为主,结合整地,每亩施腐熟农家肥1000公斤,40公斤三元复合肥(15:15:15)。提倡配方施肥。生长期间一般追肥3次,每亩共施入20~30公斤复合肥或水溶性肥,分别在定植成活后、开盘期和肉质膨大期结合浇水施入。④病虫害防治优先采用农业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重点防治霜霉病、菌核病、蚜虫、蛴螬等病虫害。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平坝地区、丘陵地区莴笋主产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播种时间不要早于9月;加强霜霉病和菌核病的预防。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14

      品种名称:红尖笋1号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彭州市乡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成都好特园艺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绵阳红尖叶莴笋地方种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平均播采期130天。平均株高44.2厘米、株幅30.8厘米,叶片紫红,披针形,平均叶长30.7厘米、叶宽10.2厘米,茎棒形,平均茎长43.0厘米、茎粗5.4厘米,茎皮绿色带少量紫红斑,节间较稀,茎肉绿色,单株重0.7~0.9公斤。

      品质:维生素C 4.92毫克/100克、粗纤维0.2%/100克、可溶性糖1.14%、可溶性固形物3.1%。

      抗性:室内接种,感霜霉病、菌核病。

      产量表现:2019—2020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9年平均产3913.4公斤/亩,比对照东方红增产13.5%;2020年平均产3681.1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0.9%。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期播种,四川盆地播种时间为8月下旬开始,建议采用穴盘育苗,种子进行消毒催芽后播种。②适时定植,5~6片真叶定植。③重施基肥,合理追肥。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腐熟农家肥1000公斤,40公斤三元复合肥(15:15:15)。提倡配方施肥。生长期间追肥2~3次,每亩共施入20~30 公斤复合肥或水溶性肥,分别在开盘期和肉质膨大期施入。④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霜霉病、灰霉病、菌核病、病毒病、蚜虫、蛴螬等病虫害。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平坝地区、丘陵地区莴笋主产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加强霜霉病和菌核病的预防。

      

      (三)丝瓜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15

      品种名称:蓉砧4号

      申请者: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育种者: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品种来源:24-1×61-3

      特征特性:砧木品种,幼苗下胚轴平均粗2.8厘米,子叶平均长5.3厘米、宽3.0厘米,长势较强,根系发达;第一雌花节位10~14节,主蔓始瓜节位11~16节,果实圆筒状,表皮瓜瘤密度中等,果实纵径33~42厘米,横径4.7~6.0厘米,单果重350~430克;人工接种鉴定抗枯萎病。该砧木与苦瓜的嫁接成活率高,嫁接苗田间表现抗枯萎病。

      品质:嫁接早亮苦瓜维生素C含量25.9毫克/100克、可溶性糖含量0.34%、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0%、粗纤维素1%。

      抗性:苗期接种鉴定,抗丝瓜枯萎病。

      产量表现:嫁接早亮苦瓜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平均早期产量为1274.7公斤/亩,比对照蓉砧1号增产12.5%;平均亩产量为5532.4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1.4%。2023年平均早期产量为1295.7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4.2%;平均亩产量为5616.6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1.3%。

      栽培技术要点:①育苗:砧木和接穗种子用55℃温水浸种催芽后播种,砧木要提前3~5天播种,苗床白天保持在25~30℃,夜间不低于15℃,出苗后温度可适当降低。②嫁接:当接穗子叶平展真叶显露,砧木有1叶1心时嫁接。采用贴接法嫁接。③嫁接苗管理:嫁接后前3天注意保湿、遮光,温度白天保持在25~28℃,夜间15~20℃。4天后可适当通风透光,7天后按常规苗管理,炼苗后定植。④定植:嫁接口高出地面2~3厘米。⑤田间管理:定植前施足基肥,通常施商品有机肥500公斤/亩和复合肥20公斤/亩,防治地下害虫。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苦瓜产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各地丝瓜枯萎病生理小种可能不同,建议小面积试种后推广。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16

      品种名称:蓉砧5号

      申请者: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育种者: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品种来源:61-3×1714-2

      特征特性:砧木品种,幼苗下胚轴平均粗2.73厘米,子叶平均长4.98厘米、宽2.55厘米,长势较强,根系发达;第一雌花节位11~19节,主蔓始瓜节位12~20节,果实圆筒状,表皮瓜瘤稀疏,果实纵径30~37厘米,横径5.1~6.0厘米,单果重330~400克;人工接种鉴定抗枯萎病。该砧木与苦瓜的嫁接亲和性好,嫁接苗田间表现抗枯萎病。

      品质:嫁接早亮苦瓜维生素C含量32.7毫克/100克、可溶性糖0.34%、可溶性固形物2.9%、粗纤维素0.8%。

      抗性:苗期接种鉴定,抗丝瓜枯萎病。

      产量表现:嫁接早亮苦瓜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平均早期产量为1244.9公斤/亩,比对照蓉砧1号增产9.9%;平均亩产量为5374.6公斤/亩,比对照增产8.2%。2023年平均早期产量为1259.7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1.0%;平均亩产量为5457.3公斤/亩,比对照增产8.1%。

      栽培技术要点:①育苗。砧木和接穗种子用55℃温水浸种催芽后播种,砧木要提前3~5天播种,苗床白天保持在25~30℃,夜间不低于15℃,出苗后温度可适当降低。②嫁接。当接穗子叶平展真叶显露,砧木有1叶1心时嫁接。采用贴接法嫁接。③嫁接苗管理。嫁接后前3天注意保湿、遮光,温度白天保持在25~28℃,夜间15~20℃。4天后可适当通风透光,7天后按常规苗管理,炼苗后定植。④田间管理。定植前施足基肥,通常施商品有机肥500公斤/亩和复合肥20公斤/亩,防治地下害虫。定植时,嫁接口高出地面2~3厘米。田间管理参照接穗品种管理。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苦瓜产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各地丝瓜枯萎病生理小种可能不同,建议小面积试种后推广。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17

      品种名称:攀杂4号

      申请者: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W-3×S3-1-1-3

      特征特性:种皮浅褐色,无棱,种子千粒重111.5克。主蔓第一雌花节位9.4节,果实圆筒形,中等绿色,瓜面皱褶程度中等,无明显瓜棱,长32.0厘米,粗4.8厘米,单瓜重404.8克。

      品质:纤维素含量0.27%,可溶性蛋白1.18毫克/克,可溶性糖2.03%,抗坏血酸3.22毫克/100克。

      抗性:苗期接种鉴定,感枯萎病。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早期产量1500公斤/亩,比对照米易丝瓜增产24.2%,总产量3952.4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0.6%;2023年早期产量1185.1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7.3%,总产量3874.5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3.5%。

      栽培技术要点:①攀枝花河谷区早春栽培1~2月播种,高山区2~3月播种,盆地内3~4月播种。穴盘育苗。②播种密度1600~1800株/亩。③沟施有机粪肥2000~2500公斤/亩、过磷酸钙50公斤/亩、复合肥50公斤/亩和硫酸钾30公斤/亩作基肥。④每次追施复合肥5~10公斤/亩,5~7天追肥1次。⑤蔓长30厘米左右搭“人”字架,主蔓基部留一个侧蔓,其余摘除。⑥防治霜霉病和蚜虫。⑦瓜长30厘米左右及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平坝、丘陵春夏季栽培,攀枝花海拔1000~1800米区域冬春季、夏秋季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座瓜后注意疏理瓜蔓和卷须,不要缠绕在瓜上,保证瓜条顺直。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18

      品种名称:攀杂6号

      申请者: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D-4-1×S3-1-1-3

      特征特性:种皮浅褐色,无棱,种子千粒重129.8克。主蔓第一雌花节位9.8节,果实圆筒形,中等绿色,瓜面皱褶程度中等,无明显瓜棱,长33.3厘米,粗4.8厘米,单瓜重435.1克。

      品质:纤维素含量0.21%,可溶性蛋白1.12毫克/克,可溶性糖2.46%,抗坏血酸2.55毫克/100克。

      抗性:苗期接种鉴定,中抗枯萎病。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早期产量1483.4公斤/亩,比对照米易丝瓜增产22.8%,总产量3812.7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6.4%;2023年早期产量1321.7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1.5%,总产量3646.0公斤/亩,比对照增产6.8%。

      栽培技术要点:①攀枝花河谷区早春栽培1~2月播种,高山区2~3月播种,盆周区3~4月播种。穴盘育苗。②播种密度1600~1800株/亩。③沟施有机粪肥2000~2500公斤/亩、过磷酸钙50公斤/亩、复合肥50公斤/亩和硫酸钾30公斤/亩作基肥。④每次追施复合肥5~10公斤/亩,5~7天追肥1次。⑤蔓长30厘米左右搭“人”字架,主蔓基部留一个侧蔓,其余摘除。⑥防治霜霉病和蚜虫。⑦瓜长30厘米左右及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平坝、丘陵春夏季栽培,攀枝花海拔1000~1800米区域冬春季、夏秋季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座瓜后注意疏理瓜蔓和卷须,不要缠绕在瓜上,保证瓜条顺直。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19

      品种名称:中丝2号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ZY-4×XHX-3

      特征特性:早熟,第一雌花节位为5.4节,15节内雌花数为9.0个;果长23.1厘米,果径5.2厘米,单果重204.5克,果实圆筒形,表面光滑,中等绿色,有光泽;果肉白色,耐褐变。

      品质:商品果可溶性糖含量2.16%,蛋白质含量1.03克/100克,抗坏血酸含量3.76毫克/100克,总膳食纤维含量1.48克/100克。

      抗性:苗期接种鉴定,中抗霜霉病和白粉病。

      产量表现:2023—2024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3年多点试验平均前期产量1341.8公斤/亩,比对照清香1号增产14.0%,平均总产量3387.2公斤/亩,比对照增产9.5%;2024年多点试验平均前期产量1277.6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7.2%,平均总产量3405.5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2.3%。

      栽培技术要点:①播种育苗:成都平原地区早春栽培于1月上旬播种,加温保温育苗,秋季栽培于6月中下旬陆续播种,用种量100~200克。②定植:吊蔓栽培1800~2000株/亩。③田间管理:基肥施用有机肥1000~1500公斤/亩,复合肥40公斤/亩,结果盛期追肥2~3次,每次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0~15公斤/亩;加强温湿度管理,白天20~25℃,夜间不低于18℃,及时通风换气降低湿度。④生长期注意防治白粉病、霜霉病、病毒病、瓜食蝇、蚜虫等危害。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成都平原及周边丘陵地区春秋两季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早春设施栽培缺少昆虫授粉的情况下,采用人工辅助授粉。

      

      (四)豇豆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20

      品种名称:绵豇9号

      申请者: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以鸿盛特优三尺白玉为母本,油青碧桂豆角种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春季露地平均播采期70天,生育期109天,中熟;植株蔓生,生长势强,分枝多,主蔓侧蔓均可结荚;叶片绿色、中等大小,顶生小叶形状长卵菱形;第一花序节位5~6节,花冠紫红色,每花序成荚数2对左右;商品荚翠绿色,长圆条形,荚长55~65厘米,荚宽7.3~11.7毫米,荚厚6.7~11.0毫米,单荚重20.6~31.2克,肉厚、顺直,粗细均匀,荚纤维含量少,鼠尾少,商品性好;种子肾形,红底散布黑斑,百粒重16.2克。

      品质:嫩荚干物质10.3克/100克,可溶性糖3.38%,蛋白质2.41克/100克,抗坏血酸29.3毫克/100克,粗纤维1.5%。

      抗性:苗期室内接种鉴定抗根腐病、中抗叶斑病。

      产量表现:2020—2021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0年平均总产量2307.3公斤/亩,比对照卓豇7号增产10.6%;2021年平均总产量2195.9公斤/亩,比对照增产7.6%。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时播种:四川地区早春设施栽培,可于2月中下旬播种,育苗移栽;露地栽培,可在3~7月直播,宜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忌与豆科作物连作。②合理密植:高畦栽培,畦宽1.3~1.5米,每畦2行,穴距30~40厘米,每穴2~3株。③肥水管理:重施底肥,合理追肥。播种前或定植前每亩施生物有机肥400公斤,过磷酸钙25~40公斤、三元复合肥50公斤并加入200 ~300 克硼锌等微肥作底肥。根据“花前少施,花后多施,结荚期重施”的原则进行追肥,第一花序结荚后及时追施高钾型水溶性冲施肥;此后每采收1~2次追施一次肥。田间忌积水。④搭架引蔓:抽蔓后(5~6叶)及时搭“人”字架引蔓,增强通风透气,减少落花落荚。⑤病虫害防治: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苗期注意防治蚜虫、红蜘蛛,结荚期重点防治豆荚螟、蓟马、锈病、枯萎病。⑥适期采收:嫩荚饱满,适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平坝、丘陵豇豆主产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枝多,结荚率高,需肥量大,肥水不足易鼓籽,建议结荚期加强肥水管理,以高钾型速效肥为主。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21

      品种名称:绵紫豇2号

      申请者: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绵紫豇1号为母本,自育MJ-5优选株系54644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春季露地平均播采期65天左右,生育期107天,早熟;植株蔓生,生长势强,分枝少,主蔓侧蔓均可结荚;叶片绿色、中等大小,顶生小叶形状长卵菱形;第一花序节位3~4节,花冠紫红色,每花序成荚数2对左右;商品荚紫红色,长圆条形,荚长55~64厘米,荚宽6.8~11.8毫米,荚厚6.3~11.3毫米,单荚重19.7~28.4克,肉厚、顺直,鼠尾少;种子肾形,红色,百粒重17.9克。

      品质:嫩荚干物质10.2克/100克,比对照春秋红紫皮豇豆高10.9%;抗坏血酸31.1毫克/100克,比对照高42.0%;花青素247毫克/千克,比对照高12.8%。

      抗性:苗期室内接种鉴定中抗根腐病、中抗叶斑病。

      产量表现:2020—2021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0年平均前期产量为579.5公斤/亩,比对照春秋红紫皮豇豆增产74.2%,平均总产量为2126.4公斤/亩,比对照增产6.4%;2021年平均前期产量为663.5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07.6%;平均总产量为2096.0公斤/亩,比对照增产7.4%。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时播种:四川地区早春设施栽培,可于2月中下旬播种,育苗移栽;露地栽培,可在3~7月直播,宜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忌与豆科作物连作。②合理密植:高畦栽培,畦宽1.3~1.5米,每畦2行,穴距30~35厘米,每穴2~4株。③肥水管理:重施底肥,合理追肥。播种前或定植前每亩施生物有机肥400公斤,过磷酸钙25~40公斤、三元复合肥50公斤并加入200 ~300 克硼锌等微肥作底肥。根据“花前少施,花后多施,结荚期重施”的原则进行追肥,第一花序结荚后及时灌水追肥,保持土壤湿润,每亩施高钾型大量元素水溶性冲施肥5~10公斤;此后每采收1~2次追施一次肥。田间忌积水。④搭架引蔓:抽蔓后(5~6叶)及时搭“人”字架引蔓,增强通风透气,减少落花落荚。⑤病虫害防治: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苗期注意防治蚜虫、红蜘蛛,结荚期重点防治豆荚螟、蓟马、锈病、根腐病。⑥适期采收:当嫩荚饱满,根据市场需求适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平坝、丘陵豇豆产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品种缺陷、风险:早熟品种,分枝偏少,脱肥易早衰。建议适当增加密度,结荚期加强肥水管理,及时采收避免早衰。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22

      品种名称:科兴百财

      申请者:四川省绵阳科兴种业有限公司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四川省绵阳科兴种业有限公司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早冠38豇豆优选株系(KX1023)为母本,丰城地方品种鹏豇2号优选株系(KX1109)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春季露地平均播采期63天左右,生育期104天,早中熟。植株蔓生,生长势较强;叶片绿色、叶小,顶生小叶形状菱形;第一花序节位平均4.7节,花冠淡紫色,每花序成荚数1~2对;嫩荚浅绿色,顺直均匀,长圆条形,鼠尾少,平均荚长60.3厘米,平均单荚重24.7克;种子形状肾形,种皮红色,百粒重16.7克。

      品质:粗纤维1.1%、干物质10.0克/100克、可溶性糖3.49%、抗坏血酸22.0毫克/100克、蛋白质2.51克/100克。

      抗性:田间表现较抗根腐病。

      产量表现:2020—2021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0年度平均产量2282.5公斤/亩,比对照小五叶增产12.7%;2021年度平均产量2231.7公斤/亩,比对照增产7.7%。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及时搭架:四川平坝、丘陵地区栽培于2月中下旬至7月播种。用种量为1.5~2.0公斤/亩。每亩按照2500~2800窝、每窝2~3株栽培。伸蔓前及时搭人字架或立架或网架。②肥水管理重施底肥,播种前整地施肥,深沟高厢,精耕细作;合理追肥,采收期重施肥水,生长期间清除田间杂草。陆续采收上市,促进开花结荚,增加产量。③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病毒病、锈病、白粉病、根腐病等病害及蚜虫、小地老虎、豆荚螟、螨类等虫害,应及时管理,科学施肥,搞好田园清洁,严格实施轮作制度。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平坝、丘陵豇豆主产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需肥量大,追肥以速效性氮,磷、钾肥料为主。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23

      品种名称:科兴纳福

      申请者:四川省绵阳科兴种业有限公司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四川省绵阳科兴种业有限公司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三台农家早熟豇豆优选株系(KX21)为母本,沈阳翠绿长豇优选株系(KX17)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春季露地平均播采期65天左右,生育期105天左右,早中熟。植株蔓生,生长势较强;叶片深绿色、叶小,顶生小叶形状菱形;第一花序节位平均4.8节,花冠紫红色,每花序成荚数1~2对;嫩荚翠绿色,长圆条形,顺直一致,鼠尾少,平均荚长62厘米,平均单荚重24.1克;种子形状肾形,种皮红色,百粒重16.1克。

      品质:粗纤维1.1%、干物质8.97克/100克、可溶性糖2.34%、抗坏血酸24.4毫克/100克、蛋白质2.36克/100克。

      抗性:田间表现较抗根腐病。

      产量表现:2020—2021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0年度平均产量2295.3公斤/亩,比对照嫩绿长豇增产6.1%;2021年度平均产量2344.9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0.4%。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及时搭架:四川平坝、丘陵地区栽培于2月中下旬至7月播种。用种量为1.5~2.0公斤/亩。每亩按照2500~2800窝、每窝2~3株栽培。伸蔓前及时搭人字架或立架或网架。②肥水管理重施底肥,播种前整地施肥,深沟高厢,精耕细作;合理追肥,采收期重施肥水,生长期间清除田间杂草。陆续采收上市,促进开花结荚,增加产量。③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病毒病、锈病、白粉病、根腐病等病害及蚜虫、小地老虎、豆荚螟、螨类等虫害,搞好田园清洁,严格实施轮作制度。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平坝、丘陵豇豆主产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需肥量大,追肥以速效性氮,磷、钾肥料为主。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24

      品种名称:成豇14

      申请者: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育种者: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品种来源:170/p-3

      特征特性:早熟,平均播采期53天,全生育期100天。植株蔓生、蔓长3.5~4米,主蔓结荚为主;叶片深绿色,中等大,长卵菱形;始花节位第1~3节、花冠白色、每花序成荚2~3对;嫩荚深绿色、长圆条形带中缝,平均荚长66.6厘米、单荚重24.6克;种子肾形,种皮黄棕色,百粒重约18克。

      品质:豆荚粗纤维含量1.5%、干物质含量9.4%、可溶性糖含量0.03%、维生素C含量16.8毫克/100克、粗蛋白质含量2.0克/100克。

      抗性:苗期接种鉴定,高抗根腐病;田间调查,病毒病抗性优于对照正源青豇豆。

      产量表现:2019—2020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9年平均前期产量1284.1公斤/亩,比对照正源青豇豆增产98.3%,平均总产量2161.9公斤/亩,比对照增产8.9%;2020年平均前期产量1244.7公斤/亩,比对照增产95.2%,平均总产量2097.1公斤/亩,比对照增产8.2%。

      栽培技术要点:①播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四川盆地早春设施栽培,2月上中旬播种;露地栽培,3~7月直播。用种量1.5~2公斤/亩。稀窝密株相结合,按照1500~1800稀窝、每窝5~6株。②田间管理:重施底肥,合理追肥,每采收1~2次追施磷酸二氢钾5公斤/亩和尿素10公斤/亩;田间注意排灌,不能积水。及时搭架引蔓,整枝打杈,清除田间杂草。③病虫害防治:播前注意防治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苗期注意防治根腐病和枯萎病,生长中期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结荚期注意防治豆荚螟、蚜虫等虫害。④采收:根据商品性状与市场需求及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盆地豇豆种植区春夏秋季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该品种始花节位低,应及时理顺豆荚和采收,避免影响商品性。

      

      (五)苦瓜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25

      品种名称:飞越4号

      申请者:达州市飞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达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育种者:达州市飞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达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品种来源:飞越1号的变异株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强,蔓生,叶片深绿,掌状。早熟,第一雌花节位6~8节,定植至始收约75天。主侧蔓均能结瓜,连续座瓜能力强。商品瓜浅绿色,有光泽,瘤状物为条、粒、刺不规则相间排列,较密;长棒形,平均纵径35厘米、横径6厘米、肉厚1厘米、单瓜重500克,商品性好。平均前期座果数6个/株、总座果数16个/株。

      品质:维生素C89.8毫克/100克,粗蛋白0.91克/100克,粗纤维1.1%。

      抗性:田间表现较抗猝倒病、疫病、白粉病、枯萎病。

      产量表现:2021—2022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前期产量1394.2公斤/亩,比对照飞越1号增产14.4%,平均总产量3593公斤/亩,比对照增产8.5%;2022年前期产量1401.8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5.0%,平均总产量3605.6公斤/亩,比对照增产8.8%。

      栽培技术要点:①定植期:四川大棚早春栽培,2月上旬气温稳定在15℃左右。②种植密度:每亩450株左右。③攀援架式:搭“人”字架或平顶网架,实行四蔓双向各2蔓“八”字形上架。④肥水管理:亩施农家肥1500公斤或生物菌肥5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作基肥。秧苗成活后可用尿素2.5公斤/亩提苗,生长中期追施复合肥5~10公斤/亩,以后依据植株长势追施复合肥2~3次。⑤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疫病、白粉病、枯萎病等病害以及蚜虫、螨类、瓜实蝇等虫害。⑥适时采收:雌花开放后15~18天开始采收。采收标准:果皮瘤状物突起,有光泽。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苦瓜主产区域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雌花比例高,及时疏果。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26

      品种名称:飞越5号

      申请者:达州市飞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达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育种者:达州市飞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达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品种来源:自育材料B2×飞越1号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强,早熟,第一雌花节位6~8节,平均播采期75天。主侧蔓均能结瓜,连续座瓜能力强。叶绿色,掌状。商品瓜绿色,有光泽,瘤状物为条、粒相间排列;瓜长棒形,平均纵径34厘米、横径6.2厘米、肉厚1厘米、单瓜重500克,商品性好。平均前期座果数6个/株、总座果数达15个/株。

      品质:维生素C87.3毫克/100克,粗蛋白1.25克/100克,粗纤维1.1%。

      抗性:田间表现较抗白粉病、疫病。

      产量表现:2021—2022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前期产量为1388.4公斤/亩,比对照飞越1号增产14.6%,平均总产量为3504.2公斤/亩,比对照增产9.4%;2022年前期产量为1395.4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4.8%,平均总产量为3589.7公斤/亩,比对照增产6.2%。

      栽培技术要点:①定植期:四川早春大棚设施栽培,2 月上旬棚内气温稳定在15℃左右。②种植密度:每亩定植450株左右。③攀援架式:搭“人”字架或平顶网架,实行四蔓双向各2蔓“八”字形上架。④肥水管理:亩施农家肥1500公斤或生物菌肥5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作基肥。秧苗成活后施用尿素2.5公斤/亩提苗,生长中后期追施复合肥5~10公斤/亩。⑤病虫害防治:注意预防疫病、白粉病、枯萎病等病害及蚜虫、螨类、瓜实蝇等虫害。⑥适时采收:雌花开放后15~18 天开始采收。采收标准:果皮瘤状物突起,有光泽。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苦瓜主长区域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雌花比例高,及时疏果。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27

      品种名称:穗丰868

      申请者: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育种者: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品种来源:以翠绿大顶经聚合授粉后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代自交系36号(36-4-11-4-3-8-2)为母本,四川米易引进的冬瓜材料ZB的高代自交系67(67-12-8-17-6-7-3)为父本杂交而成。

      特征特性:极早熟,第一雌花节位6~8节,定植到始收约36天,主蔓长3.5~4.0米,平均节间长3.7厘米,生长势强,分枝性强。主侧蔓均能结瓜,连续座果能力强。叶绿色、掌状深裂。商品瓜白绿色,瓜形长棒形,瓜顶锐尖,瓜瘤粒条相间,有光泽,平均纵径31.5厘米、横径6.0厘米、肉厚1.2厘米、单瓜重415克,商品性好。

      品质:维生素C64.9毫克/100克,较对照高11.9%,可溶性蛋白420毫克/100克,较对照高19.7%。

      抗性:田间表现较抗病毒病、白粉病。

      产量表现:2020—2021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0年平均早期产量1684.4公斤/亩,比对照蓉美一号增产24.8%;平均总产量4666.1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7.1%。2021年平均早期产量1579.4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2.7%;平均总产量4345.8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4.0%。

      栽培技术要点:①嫁接育苗:白籽南瓜为砧木。②底肥施用:有机肥为主。③合理稀植:定植密度600~700株。④植株调整:整枝采取一主蔓多侧蔓整枝法,建议采用一主蔓,3~4个侧蔓,发挥主侧蔓连续结瓜性强的优势,使其多坐果,提高产量。⑤肥水管理:按整个采收期60天计算,追肥次数建议不低于6次。⑥大田管理:早春大棚密植栽培以绳子牵引搭架,春露地栽培采用“人”字架。开花初期遇阴雨天要人工辅助授粉,生长调节剂辅助保花保果,提高早期产量。结瓜旺盛期,应及时采收,减少弯瓜,提高商品瓜率。⑦病虫害防治:危害苦瓜的主要病虫害有蚜虫、小地老虎、瓜食蝇,病毒病、白粉病、枯萎病等,应及时管理,科学用药,搞好田园清洁。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苦瓜主产区早春大棚及秋延后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夏季高温,果实成熟快,不耐储运,宜早春及秋季栽培。

      

      (六)茄子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28

      品种名称:蓉杂茄11号

      申请者: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育种者: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品种来源:山东墨茄0806与乌棒茄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代自交系(Q31)为母本,广东墨茄0915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代自交系(H54)为父本杂交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强,株型直立,始花节位14~16节,平均播采期53天。平均株高125厘米,果实长棒形、顺直,果顶略尖,平均纵径35.0厘米、横径6.5厘米,平均单果重372.5克,果皮黑紫色、有光泽,着色均匀不皱皮,果萼黑紫色,果萼下果皮呈浅绿色上覆紫色丝状条纹,果肉绿白色。

      品质:可溶性糖1.33%、总糖含量2.38克/100克、可溶性蛋白268.4毫克/100克、维生素C3.22毫克/100克、干物质6.9%。

      抗性:田间表现耐热性强,褐纹病、脐腐病抗性优于对照。

      产量表现:2021—2022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平均总产量为7834.2公斤/亩,比对照丰盛骄王增产12.9%;2022年平均总产量为7740.9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3.3%。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期育苗。②底肥施用:有机肥为主。③合理稀植:定植密度1000~1400株。④植株调整:植株长势较旺,整枝可采取“Y”字形整枝法、三干法,使其多坐果,提高产量,也可采用双杆整枝,提高商品果率。⑤肥水管理:少量多次追肥,有条件设施栽培采用肥水一体化系统,有机水溶性肥为主。第一台、第三台花开花期追施2次根部肥,用复合微生物肥料100公斤/亩,离植株20~30厘米处窝施,施入后用土覆盖。⑥病虫害防治:加强对绵疫病、褐纹病、白粉病、青枯病、黄萎病等病害及螨类、蓟马、烟青虫等虫害的防控。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茄子主产区夏秋季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避免早春栽培。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29

      品种名称:黑亮82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彭州市乡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E075×E181

      特征特性:中熟,门茄着生主茎第10节左右,植株生长势健壮,株型紧凑,平均株高173.5厘米、冠幅72.8厘米。叶片中等大,叶色深绿。果实长棒形,茄眼部有紫红丝。商品果平均纵径37.4厘米,横径5.6厘米,平均单果重304.8克;果皮黑亮,果肉绿白色,籽少,品质好。采收期较长,稳产性好,丰产潜力大。

      品质:鲜果中粗纤维含量0.9%、可溶性糖含量1.93%、抗坏血酸5.02毫克/100克、蛋白质含量1.05克/100克。

      抗性:苗期接种鉴定,高感绵疫病。

      产量表现:2020—2021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0年平均亩产量5033.4公斤,比对照黑美娇增产9.7%;2021年平均亩产量5040.6公斤,比对照增产11.9%。

      栽培技术要点:①育苗:根据不同育苗方式、栽培措施(露地或保护地)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时间及时播种。早春设施栽培:适宜播期为9月下旬~10月上旬采用大棚+小拱棚育苗。夏秋栽培:5月下旬至6月中上旬,塑料棚避雨和适当遮阴育苗。②定植:5~7片真叶时定植。③田间管理:重施基肥,合理追肥,提倡配方施肥。不同生育时期的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可参照常规栽培管理进行。及时打杈,摘除老、黄、病叶,加强通风,中耕除草,立支架,培土上厢。采用农业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平原和丘陵地区,春秋季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高温高湿条件下果实易感绵疫病。设施栽培中应及时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发病初期及时防治。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30

      品种名称:黑亮168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成都好特园艺有限公司 德阳市盛科蔬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品种来源:E064×E181

      特征特性:早熟,门茄着生主茎第7~9节,植株生长势健壮,株型紧凑,平均株高165.0厘米、冠幅78.6厘米。叶片中等大,深绿色。果实中短,粗棒形,果顶尖,茄眼部有紫红丝。商品果平均纵径30.0厘米、横径6.6厘米、单果重287.8克;果皮黑亮,果肉绿白色,籽少。早期丰产性强,采收期较长。

      品质:鲜果粗纤维含量为1.1%、可溶性糖含量2.36%、抗坏血酸含量5.6毫克/100克、蛋白质含量1.05克/100克。

      抗性:苗期接种鉴定,高感绵疫病。

      产量表现:2020—2021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0年平均早期亩产量609.8公斤,比对照黑美娇增产10.8%,平均总亩产量4422.4公斤,与对照相当;2021年平均早期亩产量600.9公斤,比对照增产11.2%,平均总亩产量4503.3公斤,与对照相当。

      栽培技术要点:①育苗:根据不同育苗方式、栽培措施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时间及时播种。早春设施栽培,9月下旬~10月上旬播种,采用大棚+小拱棚育苗。夏秋栽培,5月下旬~6月中上旬播种,塑料棚避雨和适当遮阴育苗。②定植:5~7片真叶时定植。③田间管理:重施基肥,合理追肥,提倡配方施肥。及时打杈,摘除老、黄、病叶,加强通风,中耕除草,立支架,培土上厢。采用农业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平原和丘陵地区,春秋季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高温高湿条件下果实易感绵疫病。设施栽培中应及时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发病初期及时防治。

 
      (七)洋葱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31

      品种名称:科威白21

      申请者:西昌科威洋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育种者:西昌科威洋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用CO2激光照射西昌白皮洋葱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短日照中熟类型,平均播采期165天,株形紧凑,株高62~87厘米、假茎粗1.6~2.3厘米、全株叶片9~11片、外叶深绿色、叶面有蜡粉;鳞茎圆球形、外皮和肉质鳞片白色,横茎8.5~10.5厘米、纵茎8.6~10.2厘米,平均鳞茎鲜重320.6克,甜辣适中、肉质细嫩。

      品质:鳞茎蛋白质1.58%,总糖含量5.06%,脂肪0.22%,干物质7.65%,粗纤维0.31%。

      抗性:田间表现较抗霜霉病、软腐病、锈病。

      产量表现:2016—2018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6—2017年度平均产量6795.2公斤/亩,比对照西葱2号增产22.9%,2017—2018年度平均产量6875.6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4.4%。

      栽培技术要点:①播期:宜在9月8~20日播种。②移栽:葱苗真叶4~5片移栽,亩栽2.4~2.5万株。③施肥:亩施55~80公斤过磷酸钙,底肥1次施用;亩施30~35公斤硫酸钾,底肥施用12~17公斤,其余作追肥;氮肥底肥轻施,多次追肥,鳞茎膨大初期重施。④灌溉:定植后浇定根水,后期灌水结合施肥进行。⑤病虫害防治:苗期加强猝倒病、疫病防治,大田加强霜霉病和葱蓟马防治。⑥收获:假茎变软并开始倒伏,鳞茎外层鳞片变干时收获。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西昌市等短日照洋葱产区秋播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短日照品种,不能在长日照、中日照洋葱产区种植,过早播种易抽薹。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32

      品种名称:科威红21

      申请者:西昌科威洋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育种者:西昌科威洋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用He-Ne激光照射西葱1号(川审蔬2004020)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短日照中晚熟类型,平均播采期170天,株形紧凑,株高为86~94厘米、假茎粗2.4~3.1厘米、叶10~12片、叶深绿色、有蜡粉;鳞茎圆球形、外皮紫红色、肉质鳞片红色,横茎8.1~11.5厘米、纵茎7.5~10.3厘米,平均鳞茎鲜重330克,辛辣味强。

      品质:鳞茎蛋白质1.67%,总糖含量7.42%,脂肪0.24%,干物质9.68%,粗纤维0.42%。

      抗性:田间表现较抗霜霉病、软腐病、锈病。

      产量表现:2016—2018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6—2017年度平均产量7189.3公斤/亩,比对照西葱2号增产30.1%;2017—2018年度平均产量7345.1公斤/亩,比对照增产32.9%。

      栽培技术要点:①播期:宜在9月10~20日播种。②移栽:葱苗真叶4~5片移栽,亩栽2.4~2.5万株。③施肥:磷肥亩施55~80公斤过磷酸钙,底肥1次施用;钾肥亩施30~35公斤硫酸钾,底肥施用12~17公斤,其余作追肥;氮肥底肥轻施,多次追肥,鳞茎膨大初期重施。④灌溉:定植后浇定根水,后期灌水结合施肥进行。⑤病虫害防治:苗期加强猝倒病、疫病防治,大田加强霜霉病和葱蓟马防治。⑥收获:假茎变软并开始倒伏,鳞茎外层鳞片变干时收获。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西昌市等短日照洋葱主产区秋播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为短日照品种,不能在长日照、中日照洋葱产区种植,此品种过早播种易抽薹。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33

      品种名称:科威红25

      申请者:西昌科威洋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育种者:西昌科威洋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用CO2激光照射西昌红经多年定向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短日照早中熟类型,平均播采期153天,株形紧凑,株高为87~93厘米、假茎粗2.4~2.7厘米、叶10~11片、叶深绿色、有蜡粉;鳞茎圆球形、外皮紫红色、肉质鳞片红色,横茎8.1~10.1厘米、纵茎8.15~10.1厘米,平均鳞茎鲜重320.3克,辛辣味强。

      品质:洋葱鳞茎的蛋白质含量为1.52%,总糖含量为7.34%,脂肪含量为0.21%,干物质含量为9.48%,粗纤维含量为0.41%。

      抗性:田间试验调查较抗霜霉病、软腐病、锈病。

      产量表现:2016—2018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6—2017年度平均产量为6575.5公斤/亩,比对照西葱2号增产18.9%,2017—2018年度平均产量为6676.1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0.8%。

      栽培技术要点:①播期:宜在9月9~20日播种。②移栽:葱苗真叶4片移栽,亩栽2.3~2.4万株。③施肥:磷肥亩施60~80公斤过磷酸钙,底肥1次施用;钾肥亩施30~35公斤硫酸钾,底肥施用12~17公斤,其余作追肥;氮肥底肥轻施,多次追肥,鳞茎膨大初期重施。④灌溉:定植后浇定根水,后期灌水结合施肥进行。⑤病虫害防治:苗期加强猝倒病、疫病防治,大田加强霜霉病和葱蓟马防治。⑥收获:假茎变软并开始倒伏,鳞茎外层鳞片变干时收获。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西昌市等短日照洋葱产区秋播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本品种为短日照品种,不能在长日照、中日照洋葱产区种植,此品种过早播种易抽薹。



      
(八)魔芋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34

      品种名称:沐芋1号

      申请者:西南大学 沐川西大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西南大学 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重庆西大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沐川西大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沐川县农业农村局 四川森态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利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引进的珠芽黄魔芋种群内的自然变异,采用系统选育法育成。

      特征特性:平均播采期205天。植株“Y”型,平均株高143厘米、冠幅112厘米。幼芽包裹3片鳞片,鳞片深绿色,覆白绿色斑块。叶柄底色为绿色,覆墨绿色不规则斑纹,叶片绿色,顶端小叶披针形,先端长尾状。叶面着生气生球茎,平均每株7个,重56克;地下球茎扁球形,球茎肉色橙黄色,2龄单球茎平均重1.45千克。

      品质:地下球茎干物质含量14.05%,葡甘聚糖含量51.67%。

      抗性:田间调查,叶斑病发病率低于对照;室内测定,球茎耐低温能力强于对照。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地下球茎平均产量为3052.6公斤/亩,比对照西傣9号增产7.3%;2023年地下球茎平均产量为3426.5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0.9%。

      栽培技术要点:①精选种芋及预处理:选择无病、饱满光滑、小于200克的球茎或气生球茎作种芋,精选后的种芋用药剂浸泡消毒或消毒粉进行消毒处理。②播前土壤准备:亩撒施商品有机肥1500公斤,硫酸钾型复合肥40公斤(开沟条施),使用魔芋专用消毒粉及杀虫剂防治病虫害。③播种:3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一代种亩用种量50~60公斤,播种株行距为25×30厘米;二代种亩用种量200~400公斤,播种株行距为50×60厘米。④追肥:7月下旬至8月下旬,根据田间长势喷施叶面肥2~3次。⑤病虫害防治:及时清理田间病株,在黑腐病、软腐病、白绢病穴及周围进行消毒,控制病害蔓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海拔600米以下区域春季播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严格控制引种区域。海拔过高区域易导致积温不足产量低、冬季发生冻害。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35

      品种名称:沐芋2号

      申请者:西南大学 沐川西大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西南大学 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重庆西大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沐川西大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沐川县农业农村局

      品种来源:从引进的弥勒魔芋种群内的自然变异株,采用系统选育法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平均播采期210天。植株“T”型,平均株高149厘米、冠幅117厘米。幼芽包裹3片鳞片,鳞片褐色,覆褐白色条形斑。叶柄底色绿色,覆盖浅绿色斑块加条状斑纹;叶色深绿,顶裂叶为阔披针形,先端尾状。叶面着生气生球茎,平均每株8个,共重约62克;地下球茎扁球形,芋肉金黄色,2龄单球茎重1.53公斤。

      品质:球茎干物质含量14.94%,葡甘聚糖含量57.57%。

      抗性:田间调查,软腐病、叶斑病发病率均低于对照;室内测定,球茎耐低温能力优于对照。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地下球茎亩产3110.5公斤,比对照西傣9号增产9.9%;2023年地下球茎亩产3588.5公斤,比对照增产16.2%。

      栽培技术要点:①精选种芋及预处理:选择无病、饱满光滑、小于200克的球茎或气生球茎作种芋,精选后的种芋用药剂浸泡消毒或消毒粉进行消毒处理。②播前土壤准备:亩撒施商品有机肥1500公斤,硫酸钾型复合肥40公斤(开沟条施),使用魔芋专用消毒粉及杀虫剂防治病虫害。③播种:3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一代种亩用种量50~60公斤,播种株行距为25×30厘米;二代种亩用种量200~400公斤,播种株行距为50×60厘米。④追肥:7月下旬至8月下旬,根据田间长势喷施叶面肥2~3次。⑤病虫害防治:及时清理田间病株,在黑腐病、软腐病、白绢病穴及周围进行消毒,控制病害蔓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川南浅丘区海拔600米以下区域春季播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严格控制引种区域。海拔过高区域易导致积温不足产量低、冬季发生冻害。



      (九)南瓜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36

      品种名称:川早蜜1号

      申请者:宜宾市经济作物产业发展中心

      育种者:宜宾市经济作物产业发展中心 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四川泸旺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GN-48×YGN-67

      特征特性:早熟,平均播采期64天,比对照金品蜜本早约9天,植株生长势强,叶色绿色,第一雌花节位6~10节,果皮绿色底附网状白斑,梨形果,商品果平均纵径25.7厘米、横径12.7厘米、单果重1.2千克,口感微粉。

      品质:嫩南瓜的可溶性糖含量3.36%,维生素C含量18.5毫克/100克,干物质含量6.74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5.5%;老南瓜的可溶性糖含量8.17%,维生素C含量12.0毫克/100克,干物质含量11.9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10.8%。

      抗性:苗期接种鉴定,感白粉病。

      产量表现:2023—2024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3年嫩瓜平均产量1987.8公斤/亩,比对照金品蜜本增产11.2%;2024年嫩瓜平均产量2012.6公斤/亩,比对照增产6.1%。

      栽培技术要点:①育苗:大棚种植1月初播种,露地种植3月上中旬播种,苗期20~30天。②田间管理:施足底肥,腐熟农家有机肥2000~3000公斤/亩或商品有机肥500~1000公斤/亩,三元复合肥25~50公斤/亩。栽植密度为420~560株/亩,及时引蔓,采用双蔓整枝方式。追肥2~3次,每次15~20公斤/亩三元复合肥。③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白粉病、瓜食蝇等。④采收:及时采收商品果(嫩瓜)。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盆地嫩南瓜种植区域春季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注意预防白粉病、瓜食蝇等病虫害,早春育苗注意增温保温。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37

      品种名称:川早蜜2号

      申请者:宜宾市经济作物产业发展中心

      育种者:宜宾市经济作物产业发展中心 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四川泸旺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GN-89×YGN-23

      特征特性:早熟,平均播采期61天,植株生长势强,采收期较长;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第一雌花节位8~10节,果实花白皮,近圆形,商品果平均纵径15.6厘米、横径16.2厘米、单果重0.8公斤,质地脆硬,无糠心。

      品质:嫩南瓜的可溶性糖含量3.27%,维生素C含量26.2毫克/100克,干物质含量6.17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3%;老南瓜的可溶性糖含量4.07%,维生素C含量0.127毫克/100克,干物质含量6.56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1%。

      抗性:苗期接种鉴定,感白粉病。

      产量表现:2023—2024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3年嫩南瓜平均1642.1公斤/亩,比对照五月早增产31.5%;2024年嫩南瓜平均1877.5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5.7%。

      栽培技术要点:①育苗:大棚种植1月初播种,露地种植3月上中旬播种,苗期20~30天。②田间管理:施足底肥,腐熟农家有机肥2000~3000公斤/亩或商品有机肥500~1000公斤/亩,三元复合肥25~50公斤/亩。栽植密度约为420~560株/亩,及时引蔓,采用双蔓整枝方式。追肥2~3次,每次15~20公斤/亩三元复合肥。③病虫害防治:整个生育期注意防治白粉病、瓜食蝇等。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盆地嫩南瓜种植区域春季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注意预防白粉病、瓜食蝇等病虫害,早春育苗注意增温保温。

 
      (十)冬瓜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38

      品种名称:蓉杂6号

      申请者: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育种者: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品种来源:以郫县地方品种粉皮冬瓜优选系(47号)为母本,以云南引进的杂交商品种特早冬瓜2号高代自交系(TZ2008-1-7-3-2-1-1)为父本杂交而成。

      特征特性:中早熟,植株田间生长旺盛,田间耐热;春季大棚栽培定植至始收60天,第一雌花节位9~12节,叶柄长12~15厘米,茎粗1.0厘米左右;果皮绿色,果实短圆柱形,成熟果披白蜡粉,有空腔。瓜长28~35厘米,直径25~30厘米,肉厚3.5~5.2厘米,单瓜重10~12千克。种籽光边,千粒重50~55克。

      品质:维生素C 14.9毫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2.00%。

      抗性:田间表现抗霜霉病、白粉病优于对照。

      产量表现:2019—2020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9年平均产量为14539.1公斤/亩,比对照米冬瓜增产65.7%;2020年平均产量为14579.1公斤/亩,比对照增产69.7%;

      栽培技术要点:①整地施肥:定植前施足底肥,1.5~1.6米包沟开厢覆膜,早春搭建大棚。②育苗与管理:种子温汤浸种后催芽播种。出苗前温度控制在30℃左右,出苗后湿度保持在60%~70%,夜间不低于15℃,幼苗3~5片真叶时定植。③田间定植:双行定植,亩定植1000株左右。④田间管理:定植后7~10天,喷施叶面肥,第一雌花开花前追施1次高钾水溶性复合肥,开花挂果期控水控肥。及时整枝搭架。早春大棚栽培需进行辅助授粉,促进坐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疏果,注意病虫害防治。⑤适时采收:冬瓜表皮铺第一层蜡粉时即可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冬瓜主产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果型大、易倒,栽培架须牢固。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39

      品种名称:蓉杂7号

      申请者: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育种者: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品种来源:崇州早熟冬瓜高代自交系为母本LC02-1-1,彭县粉皮自交系为父本5C-66杂交而成。

      特征特性:中熟,植株田间生长旺盛,田间耐热;春季大棚栽培定植至始收65天,第一雌花节位10~15节,叶柄长12~15厘米,茎粗1.0厘米左右;果皮浅绿色,果实短圆柱形,底部平坦,成熟果披白蜡粉,有空腔。瓜长30~40厘米,直径25~30厘米,肉厚3.5~5.0厘米,单瓜重10~13公斤。种籽光边,千粒重50~55克。

      品质:维生素C 21.4毫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 1.25%。

      抗性:田间表现霜霉病、白粉病抗性优于对照。

      产量表现:2019—2020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的多点试验,2019年平均产量为14893.4公斤/亩,比对照成都地方米冬瓜增产68.3%;2020年平均产量为13803.9公斤/亩,比对照增产67.9%。

      栽培技术要点:①整地施肥:定植前施足底肥,1.5~1.6米包沟开厢覆膜,早春搭建大棚。②育苗与管理:种子温汤浸种后催芽播种。出苗前温度控制在30℃左右,出苗后湿度保持在60%~70%,夜间不低于15℃,待幼苗3~5片真叶时定植。③田间定植:双行定植,亩定植1000株左右。④田间管理:定植后7~10天,喷施叶面肥,第一雌花开花前追施1次高钾水溶性复合肥,开花挂果期控水控肥。及时整枝搭架。早春大棚栽培需进行辅助授粉,促进坐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疏果,注意病虫害防治。⑤适时采收:冬瓜表皮铺第一层蜡粉时即可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冬瓜主产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果型大、易倒,栽培架须牢固。

  
      (十一)大蒜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40

      品种名称:川蒜3号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彭州市乡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彭州市乡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彭州市隆丰镇农家种(P510114005)用钴60辐射,优选株系S1884,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薹用型,早熟,成都平原9月底播种,蒜薹平均播采期161天,鳞茎平均播采期212天;株型开展,生长势强,平均株高62.3厘米、株幅48.5厘米;叶披针形,绿色,无蜡粉,平均长48.5厘米,宽3.4厘米,下垂,叶数11.0片;平均假茎高29.5厘米、粗1.6厘米、单株茎重78.5克,薹茎长71.6厘米、花苞长21.6厘米、薹茎中部粗5.23毫米、单薹重16.2克;鳞茎近圆球形,皮淡紫色;鳞茎平均单头重55.84克,鳞芽保护色淡紫色,肉白色,鳞芽平均数8.1个,规则单轮排列,整齐,鳞芽辛辣味浓郁。

      品质:蒜薹粗纤维1.1%,蛋白质1.57克/100克,可溶性糖4.73%,维生素C 27.4毫克/100克。

      抗性:田间表现较抗叶枯病、病毒病。

      产量表现:2020—2022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0—2021年度蒜薹平均产量800.2公斤/亩,比对照二水早增产13.36%;鳞茎平均产量831.0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2.9%2021—2022年度蒜薹平均产量776.3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3.7%;鳞茎平均产量853.9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5.8%

      栽培技术要点:①四川秋播大蒜栽培播种时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直播或者撒播,行距16~20厘米,株距5~8厘米,每亩栽植4.0~7.0万株;②深施重施底肥,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1000~2000公斤或者商品有机肥500~1000公斤,三元复合肥(氮磷钾含量:≥45%)40~60公斤,与土壤混合均匀,蒜种掰好,药剂浸种后晾干播种。③开2~4米宽厢,蒜种插播后盖稻草保墒。④蒜薹采收后,适期收获蒜头。⑤注意防治病毒病、叶枯病、紫斑病、根腐病、锈病等病害及蚜虫、螨虫等虫害。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大蒜主产区秋播。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适量施肥,避免二次生长。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41

      品种名称:川蒜4号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彭州市乡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彭州市乡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广元市朝天区宣河乡农家种(P510812012)用钴60辐射诱变,优选株系S1803,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苗薹兼用型,晚熟,平均蒜薹播采期174天,鳞茎播采期223天。株型开展,平均株高68.4厘米、株幅40.0厘米;常有叶数10片,叶绿色,披针形,下垂,蜡粉少,平均长52.5厘米,宽3.6厘米,假茎高30.5厘米,假茎粗1.6厘米;单株平均重86.7克,二次生长率低;薹茎平均长69.1厘米、基部粗0.8厘米、中部粗0.7厘米,单薹重15.9克;花苞瘪、绿色,平均长16.2厘米、宽8.9毫米;鳞茎形状近圆球,皮色白色,鳞茎平均高4.8厘米、横径5.1厘米,单头鳞茎重62.3克;鳞芽保护叶紫色,肉白色,平均鳞芽数9个、高3.7厘米、背宽1.3厘米,规则单轮排列,较整齐。蒜薹香味浓郁,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高,蒜头辛辣味浓。

      品质:蒜薹粗纤维1.4%,蛋白质1.84克/100克,可溶性糖9.9%,维生素C 34.2 毫克/100克。

      抗性:田间表现较抗叶枯病、病毒病。

      产量表现:2020—2022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0—2021年度蒜薹平均产量790.0公斤/亩,比对照二水早增产11.9%,鳞茎平均产量848.4 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5.2%。2021—2022年度蒜薹平均产量779.8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4.2%,鳞茎平均产量为834.3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3.1%。

      栽培技术要点:①四川地区秋播大蒜栽培播种时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直播或者撒播,行距16~20厘米,株距5~8厘米,每亩栽植4.0~7.0万株;②深施重施底肥,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1000~2000公斤或者商品有机肥500~1000公斤,三元复合肥(氮磷钾含量:≥45%)40~60公斤,与土壤混合均匀,蒜种掰好,药剂浸种后晾干播种。③开2~4米宽厢,蒜种插播后盖稻草保墒。④蒜薹采收后,适期收获蒜头。⑤注意防治病毒病、叶枯病、紫斑病、根腐病、锈病等病害及蚜虫、螨虫等虫害。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大蒜主产区秋播。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在易发病前期注意预防叶枯病。

 
      (十二)不结球白菜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42

      品种名称:中赏青1号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MD-2-3-4×XD-4-6-3

      特征特性:青梗类型,株型直立,平均株高25.1厘米,株幅29.3厘米,平均播采期59天。平均叶片数23.8片,叶片绿色、长椭圆形、较大,平均长25.7厘米、宽9.5厘米;叶柄绿色、扁平,平均长12.4厘米,宽6.5厘米。单株重402.5克。

      品质:蛋白质含量2.21克/100克,抗坏血酸含量68.8毫克/100克,可溶性糖含量0.91%,氨基酸含量1.48克/100克。

      抗性:苗期接种鉴定,中抗菌核病和抗黑腐病。

      产量表现:2023—2024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3年平均产量4331.2公斤/亩,比对照金品28增产10.7%;2024年平均产量3720.5公斤/亩,比对照增产7.3%。

      栽培技术要点:①育苗移栽:苗龄25~30天移栽,选择阴天或傍晚移栽,株行距为25×25厘米,移栽后立即浇透一次水。②肥水管理: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公斤/亩,栽培期间视长势情况,结合浇水追施1~2次尿素。③病虫害防治:生长期注意防治菌核病、黑腐病、霜霉病、小菜蛾、蚜虫等病虫害。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成都平原及周边丘陵地区夏秋季节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不耐抽薹,冬春种植防止未熟抽薹。建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先开展试种。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43

      品种名称:中赏青2号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AJ-1-3-2×AL-3-7-2

      特征特性:矮脚黄类型。植株紧实,叶片黄绿色、近圆形,叶柄宽、扁平、白色。平均播采期59天,株高15.4厘米,株幅31.1厘米,叶长17.4厘米、宽17.2厘米,叶柄长5.4厘米,宽6.7厘米。平均单株重347.4克。

      品质:可溶性糖含量0.51%,抗坏血酸含量52.6毫克/100克,蛋白质含量2.2克/100克,氨基酸总量1.37克/100克。

      抗性:苗期接种鉴定,耐黑腐病。

      产量表现:2023—2024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3年平均产量3457.6公斤/亩,比对照矮将军1号增产7.1%;2024年平均产量3227.3公斤/亩,比对照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①育苗移栽:苗龄25~30天移栽,选择阴天或傍晚移栽,株行距为25×25厘米,移栽后立即浇透一次水。②肥水管理: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公斤/亩,栽培期间视长势情况,结合浇水追施1~2次尿素。③病虫害防治:生长期注意防治菌核病、黑腐病、霜霉病、小菜蛾、蚜虫等病虫害。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成都平原及周边丘陵地区秋季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不耐抽薹,冬春种植防止未熟抽薹。建议不同生态区不同季节先开展试种。


      (十三)生菜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44

      品种名称:中生4号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KNV000485变异株

      特征特性:平均播采期65天,早熟;叶丛半直立,不结球,植株腋芽分生能力中等;叶色翠绿、光泽度中等,无叶裂、无缺刻;叶片厚度中等、质地软,呈窄椭圆形,先端圆形,泡状程度强,叶缘波状程度弱,叶脉非扇形;平均株高28.9厘米,株幅37.2厘米,单株重367.7克。

      品质:干物质含量6.08%,蛋白质含量1.12%,可溶性糖含量1.44%,抗坏血酸含量12.5毫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9%。

      抗性:室内接种鉴定,抗霜霉病。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平均产量2557.6公斤/亩,比对照秀美增产12.7%;2023年平均产量2650.3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4.0%。

      栽培技术要点:①气候及地块条件:喜冷凉气候,种子发芽最适温度20℃,成都平原地区10月初至1月均可播种,适宜生长温度10~20℃,耐寒性强。种植时,宜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力好,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微酸性沙壤土。②播种育苗:适宜穴盘育苗移栽,苗期25~30天。③整地及定植:土壤深翻,每亩施有机肥300~500公斤,复合肥(15-15-15)50公斤,随土壤旋耕混入做底肥,平整土地后开厢覆膜。株行距25~30厘米×25~30厘米。④田间管理:定植后15天后进行追肥,每亩随水追施20-20-20水溶肥5~10公斤,及时防治病虫害。⑤采收:根据市场及生长情况适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成都平原及周边丘陵地区秋冬季大田和设施水培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极端高温易抽薹,建议不同生态区不同季节先开展试种。

 

      (十四)芹菜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45

      品种名称:蜀白芹1号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 绵阳市涪城区蔬菜种子经营部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 绵阳市涪城区蔬菜种子经营部

      品种来源:天津津南实芹辐射变异株系/四川江油地方品种白秆芹

      特征特性:平均播采期120天。直立性好,平均株高55.8厘米,株幅20.1厘米。叶柄白色且有光泽,实心,平均叶柄数6.5片,长40.2厘米,宽1.6厘米,单株重80.3克。叶片浅绿色,小叶叶缘尖锐。比四川地方品种白秆芹,抽薹期延后8~11天。

      品质:维生素C含量2.3毫克/100克,可溶性糖含量3.2%,可溶性蛋白质含量2.1%,纤维素含量2.7%,芹菜素含量49.3微克/克。

      抗性:田间调查,叶斑病发病率低于对照。

      产量表现:2022—2023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平均产量4313.2公斤/亩,比对照白秆芹增产9.5%;2023年平均产量4309.6公斤/亩,比对照增产8.4%。

      栽培技术要点:①整地施肥:种植前施足底肥,厢面宽度1.5~2米,沟宽0.4米。②播种育苗:成都平原7月中旬~10月中旬、12月中下旬,低温季节播种需盖棚保温,高温季节播种遮荫降温。③栽培方式:育苗移栽,播种后50天左右定植,株行距8~10厘米见方;直播,苗高10厘米左右定苗。④田间管理:整个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定植缓苗后追施1次水溶性复合肥,叶丛旺盛生长期重追2次肥。⑤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蚜虫、小菜蛾等虫害及叶斑病、病毒病等病害。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盆地芹菜种植区域秋冬季及高原夏秋季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耐寒能力弱,越冬需设施栽培,建议不同生态区试种后推广。

 

      (十五)萝卜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46

      品种名称:川红1号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德阳分院)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德阳分院)

      品种来源:以自育萝卜不育系C24060A为母本,自育萝卜自交系C20929为父本杂交而成。

      特征特性:平均播采期61.2天,比对照成都满身红晚熟10.4天,早熟品种。株型直立,平均株高65厘米、株幅55厘米;叶绿色、板叶、长倒卵圆形,叶片数11~13;根短圆柱形,根皮颜色均匀、红亮,平均根横径6.0厘米、根长16.5厘米、单根重350克、根冠比3.7。肉质洁白、脆嫩,适宜鲜食、泡制加工。耐糠心性强,可延长采收30天左右。

      品质:肉质根水分93.2%,还原糖1.16克/100克、粗纤维0.5%、抗坏血酸24.2毫克/100克。

      抗性:田间表现较抗黑腐病、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抗性优于对照。

      产量表现:2021—2022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平均产量3589.7公斤/亩,比对照成都满身红增产5.3%,2022年平均产量3641.3千克/亩,比对照增产7.5%。

      栽培技术要点:①土壤选择:肥力好的沙壤土为宜。②茬口安排:避免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适宜与水稻及其他蔬菜轮作。③整地与基肥施用:深翻土地,每亩施用商品有机肥200~300千克,复合肥30~40千克。④适时播种:四川平坝丘陵地区在8月下旬~10月中旬播种,高山或高原(海拔2500米以下)在6月下旬~8月中旬播种。⑤播种及密度:采用直播。播种株行距为30×40厘米,每亩用种量为150~200克。⑥间苗、定苗:5~6片真叶定苗,每穴留2株。⑦肥水管理:定苗后每亩追施尿素5~10千克。⑧病虫害管理: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和跳甲等虫害及病毒病、黑腐病、软腐病及根肿病等病害。⑨及时采收:肉质根充分膨大适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盆地及盆周高山或高原(海拔2500米以下)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耐抽薹性中等,建议不同生态区试种后推广。

 

      (十六)黄花菜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47

      品种名称:巴山黄1号

      申请者: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以湖南黄花地方种早四月为母本,内蒙古野生黄花材料hh1103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中等散生型早熟品种,始花期较对照川黄花一号早5~7天。幼苗植株淡绿色,分蘖力中等;成株叶16片,平均长84.0厘米、宽1.6厘米;花薹平均高91.3厘米,花序分枝3~5个,花蕾数平均24.5个,花蕾黄绿色,平均长11.0厘米、单蕾鲜重2.9克;花被金黄色,6裂片,花丝7枚,6雄1雌,花药浅紫色。

      品质:鲜蕾干物质10.9%,粗蛋白2.3毫克/100克,可溶性糖0.5%,维生素C4.5毫克/100克,β-胡萝卜素398微克/100克。

      抗性:田间表现较抗叶锈病、叶枯病、叶斑病。

      产量表现:2019—2021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9—2020年平均产量683.1公斤/亩,比对照川黄花一号增产1.7%;2020—2021年平均产量694.7公斤/亩,比对照增产3.7%。

      栽培技术要点:①定植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定植。②种植密度:选择排水良好的中粘性地块栽培,宽窄行定植,每穴两苗,亩植6000~7000苗。③施肥:生长前期施肥不可过多,以免叶片旺长,幼蕾发育受阻;盛花期加强肥水管理;后期及时追肥,防止叶片早衰、幼蕾脱落。春季出苗后,结合浅中耕每亩施尿素8公斤、过磷酸钙10公斤、钾肥10公斤作催苗肥;抽薹前和采收盛期,每亩分别追施尿素10公斤或复合肥15公斤;采摘中后期大花蕾多,每周喷施1次0.2%磷酸二氢钾溶液,使蕾不易凋谢。④培土:适时中耕,行间深挖,蔸边浅挖,少伤根系。栽后第2年,冬苗枯萎后及时清园培土。⑤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根腐病、锈病、叶枯病、叶斑病等病害及红蜘蛛、蚜虫等虫害。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达州黄花主产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分蘖率低,建议适当密植,加强肥水管理。

      

      (十七)莼菜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48

      品种名称:雷莼1号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 雷波县黄琅镇湖滨莼菜厂 雷波县生产力促进中心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 雷波县黄琅镇湖滨莼菜厂 雷波县生产力促进中心

      品种来源:雷波县莼菜地方品种变异株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多年生水生,2月底定植,初采期4月下旬,终采期10月上旬。长势较强,花紫红色,叶片长椭圆形,正面绿色,背面浅紫红色,平均叶长11.20厘米,宽6.80厘米,叶柄粗0.22厘米,卷叶上包裹的透明胶质较厚,平均胶质厚度1.17厘米,嫩芽鲜重9.87克,口感滑嫩爽口。比对照雷波地方莼菜提前11~12天采收,延后12~13天采收,总采收期延长23~25天。

      品质:维生素C 5.25毫克/100克,可溶性糖0.16%,总氨基酸0.42%,钙98.0毫克/公斤。

      抗性:田间表现较抗叶腐病。

      产量表现:2021—2022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平均产量566.3公斤/亩,比对照雷波地方莼菜增产11.6%;2022年平均产量573.8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1.4%。

      栽培技术要点:①田块选择:选择淤泥厚度20~30厘米,水源充足,水质清澈透明、排灌方便的田块。②种茎的选择:扦插繁殖,无病、无伤、健壮的地下匍匐茎、水中茎作为种茎。③定植方法:条栽,行距70~100厘米,每行种茎顺长排列。亩需种苗量600公斤。④水分管理:春季萌芽生长期宜浅水15~20厘米,夏季水位逐渐加深至40~50厘米,秋季水位逐渐降低,到10月中下旬,田间水位30厘米为宜,长期微流水。⑤春季在萌芽前,每亩施腐熟饼肥40~50公斤、尿素8~10公斤、过磷酸钙25~30公斤、硫酸钾6~7公斤。盛产期,间隔15天追肥一次,尿素1.5~2.5公斤、过磷酸钙5~10公斤、硫酸钾2公斤。秋季采摘结束后,每亩施腐熟饼肥40~50公斤、尿素8~10公斤、过磷酸钙20~25公斤、硫酸钾6~7公斤。化肥应溶解在水里,泼施到田间。⑥注意扁卷螺、水蝇、菱叶甲等的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雷波县境内海拔1000~1400米,春季2月底至3月初、冬季11月中旬至12月初定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区域性较强,要谨慎引种。

 

      (十八)菜薹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49

      品种名称:新红1号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宜宾摩登红优异自然突变株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播采期平均86天,中晚熟。株型半直立,植株平均开展度55.0厘米。叶深绿、板叶、卵圆形,叶厚,叶柄紫色,叶顶端钝尖型。薹皮色紫红、油亮、无蜡粉。主薹粗壮,基部平均粗2.7厘米。平均侧生薹数8.3个,单薹重113.7克,薹长25.0厘米。

      品质:含水量91.0%,粗纤维0.9%,可溶性糖2.5%,蛋白质1.8%,维生素C 289.6毫克/公斤。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表现低感霜霉病,中感软腐病。

      产量表现:2020—2022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0—2021年平均产量为1843.1公斤/亩,比对照红衣菜薹增产15.7%,2021—2022年平均产量为2027.9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2.8%。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时育苗定植:成都平原于8月中下旬播种,设施内进行穴盘育苗,苗龄35天左右定植,株行距45~50厘米×60~65厘米。②肥水管理:定植前结合整地,亩用生物有机物200~300公斤、复合肥40~50公斤作基肥,移栽后根据长势追肥2~3次。莲座期注意控旺,适当控水控肥,莲座后期也适当控水,防止徒长,现蕾抽薹时追施叶面肥。③病虫害管理: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和跳甲等虫害和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等病害。④及时采收:菜薹长到25~30厘米及时采收,尽量减小切口并稍斜,以防积水和病害感染。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平坝浅丘地区秋冬季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对播期要求较严格,注意适时播种,建议不同生态区先开展试种。

      

      (十九)菜豆

      认定编号:川认菜2025050

      品种名称:蓉紫豆1号

      申请者: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成都农彩农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成都农彩农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川紫无筋豆变异株

      特征特性:中熟,平均播采期65天。植株蔓生,蔓长2.8~3.6米;分枝45条,主蔓和侧蔓均可结荚;叶片绿色、中等大小,小叶近圆形;茎、叶柄均为紫色;花冠紫红色,每花序成荚数2~4对;商品荚紫色、长圆棍形;荚长21~23厘米、宽1.0~1.2厘米、厚1.1~1.2厘米;平均单荚重20克;种子肾形,浅褐色带点斑。

      品质:商品豆荚花青素含量132毫克/千克,比对照锦紫玉增加82.8%,维生素C含量23.4毫克/100克,比对照增加62.5%,可溶性糖含量2.53%,粗蛋白质含量2.11%,粗纤维含量1.2%,干物质含量11.1%。

      抗性:苗期接种鉴定,抗根腐病、抗病毒病。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平均总产量1918.0公斤/亩,与对照锦紫玉相当;2023年平均总产量1905.2公斤/亩,与对照相当。

      栽培技术要点:①播种:四川地区早春设施栽培2月上旬播种,春露地栽培3~4月播种,秋季栽培8月上中旬播种,亩用种量为2.5~3.0公斤。②栽培密度:高畦栽培,畦连沟宽1.4~1.5米,双行种植,株距45~50厘米,每穴2~3株。③田间管理:每亩施有机肥1000~2000公斤,三元复合肥30~50公斤。及时搭“人”引蔓,第1次采收后每亩追施三元复合肥15公斤。注意防治小地老虎、蚜虫、白粉虱等虫害和枯萎病、白粉病、锈病等病害。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盆地菜豆种植区春秋季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①不耐高温,秋季栽培对播期要求较严格,注意避开高温适时晚播;②长势较旺,适当控制氮肥施用。

 

      二、食用菌

      (一)羊肚菌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01

      品种名称:科创1号

      申请者:成都市科创菌业有限公司 四川农业大学

      育种者:成都市科创菌业有限公司 四川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甘孜州康定市沙德乡岬根坝的野生羊肚菌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成熟子实体单生、中等大小,长8.0~20.0厘米;菌盖长圆锥形,长8.0~15.0厘米,宽4.0~6.0厘米,表面纵棱浅、横棱深,褐色偏黑;菌柄白色,中空,长2.0~5.0厘米,粗1.5~2.5厘米,基部稍膨大,纵切面为梯形;菌丝生长温度范围5.0~25.0℃,最适温度17.0~19.0℃;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5.0~20.0℃,最适温度15.0~18.0℃;在同等条件下,首批菇较对照川羊肚菌6号提早5~7天。

      品质:鲜品含蛋白质4.36克/100克、脂肪0.3克/100克,粗纤维1.5克/100克、氨基酸2.86克/100克。脂肪含量较对照川羊肚菌6号低33.3%,精氨酸比对照提高4.17%。

      抗性:子实体生长阶段未发现任何羊肚菌特异性病害对其侵扰。

      产量表现:2021—2022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度平均产量294.0公斤/亩,比对照川羊肚菌6号增产7.9%;2022年度平均产量平均产量286.0公斤/亩,比对照增产9.9%。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种主料为木屑、谷壳和麦粒,辅料为石膏、石灰等。②四川自然条件播种期多在11~12月,出菇期为次年2~3月。③大田覆土栽培。④出菇管理方法为大田遮阳网覆盖大棚或小拱棚,以遮挡阳光直射。出菇期棚内温度8~20℃之间,空气相对湿度85.0~90.0%,保持通风良好、土壤湿润。⑤当羊肚菌蜂窝状的菌盖部分展开,菇体变黑及时采摘。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盆地及周边丘陵区当年11月至次年3月进行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出菇阶段出现极端低温和高温时,原基和幼菇容易死亡,导致减产或绝收。防范措施:①结合当时外界气温变化,把控好催菇时间窗口期;②加强设备设施的温控能力,尽量选择可调控温度的设施大棚。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02

      品种名称:科创2号

      申请者:成都市科创菌业有限公司 四川农业大学

      育种者:成都市科创菌业有限公司 四川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由采集自甘肃省迭部县益哇镇高杂村的野生羊肚菌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成熟子实体单生、中等个头,长8.0~15.0厘米;菌盖长圆锥形,长6.0~12.0厘米,宽3.0~6.0厘米,表面纵棱浅、横棱深,似羊肚状,黑褐色;菌柄白色,中空,长2.0~4.0厘米,粗1.0~2.5厘米,基部稍膨大,纵切面为梯形;菌丝生长温度范围5.0~25.0℃,最适温度15.0~19.0℃;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5.0~20.0℃,最适温度8.0~20.0℃;同等条件下,首批菇较对照川羊肚菌7号提早7~15天。

      品质:鲜品含蛋白质4.15克/100克、脂肪0.4克/100克、粗纤维3.0克/100克、氨基酸3.10克/100克。粗纤维和赖基酸含量分别较川羊肚菌7号高7.14%和5.56%。

      抗性:子实体生长阶段未发现任何羊肚菌特异性病害对其侵扰。

      产量表现:2021—2022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度平均产量266.5公斤/亩,比对照川羊肚菌7号增产7.7%;2022年度平均产量平均产量293.0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1%。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种主料为主料为木屑、谷壳和麦粒,辅料为石膏、石灰等。②四川自然条件播种期多安排在11~12月,出菇期间为次年2~3月。③大田覆土栽培。④采用大田遮阳网覆盖遮阴,以遮挡阳光直射。出菇期棚温度8.0~20℃之间,空气相对湿度85.0~90.0%,保持通风良好、土壤湿润。⑤当羊肚菌蜂窝状的菌盖部分展开,菇体变黑时及时采摘。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盆地及周边丘陵区当年11月至次年3月进行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出菇阶段出现极端低温和高温时,原基和幼菇容易死亡,导致减产或绝收。防范措施:①结合当时外界气温变化,把控好催菇时间窗口期;②加强设备设施的温控能力,尽量选择可调控温度的设施大棚。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03

      品种名称:川农羊肚1号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采集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陇东镇,通过野生驯化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子实体近卵圆形,棱纹密度中等,米脂色略带浅褐色,长度11~14厘米,菌盖长7~8厘米、宽3~5厘米,菌盖厚1~1.5厘米,菌柄长4~5厘米、宽2厘米左右;子实体纵切面为长方形,呈米黄色,菌盖与菌柄处无凹陷。子实体香味浓郁;耐运输。菌丝生长及出菇温度范围较广,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25℃,最适20℃;出菇温度10~25℃,最适15~20℃。原基形成时间早,同等条件下,持续出菇时间较川羊肚菌7号长4~5天。

      品质:鲜菇含蛋白质4.24克/100克、氨基酸总量3.46克/100克。

      抗性:栽培中没有发现特异性病虫害。

      产量表现:2021—2023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2022年度多点栽培平均产量为388.5公斤/亩,比对照川羊肚菌7号增产6.4%,2022—2023年度多点栽培的平均产量为400.6公斤/亩,比对照增产6.9%。

      栽培技术要点:①11月中旬播种,采用大田厢栽,选择肥沃土壤,搭建遮阳网拱棚,均匀翻耕土壤,随后开厢,厢宽1.0~1.2米,厢高15厘米,厢间留宽20厘米、高20厘米的过道。②撒播菌种,播种量350克/平方米左右,覆土3厘米。③菌丝体生长7~15天,根据菌丝体长势在厢面上摆放12厘米×24厘米规格的营养袋,出菇前移除。④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出菇期控制大棚空气湿度85~90%左右。⑤子实体菌盖直径6~8厘米,菌柄长4~5厘米时即可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平原区、丘陵区秋冬季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出菇阶段出现极端低温和高温时,原基和幼菇容易死亡,导致减产或绝收。防范措施:①结合当时外界气温变化,把控好催菇时间窗口期;②加强设备设施的温控能力,尽量选择可调控温度的设施大棚。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04

      品种名称:川六妹4号

      申请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品种来源: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野生羊肚菌TF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成熟子实体菌盖中褐色至深褐色,近卵圆形,菌盖棱纹密度中等,菌盖纵棱极明显,菌盖基部形状为平,菌柄白色呈梯形,出菇整齐。菌盖长度67.2~84.4毫米,菌盖宽度25.6~35.3毫米,菌盖厚度5.9~7.9毫米,菌柄长度21.2~37.7毫米,菌柄直径12.1~19.3毫米。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8.0~23.0℃,最适温度15.0~18.0℃。

      品质:鲜样含水量87.0克/100克、蛋白质3.7克/100克、粗脂肪0.7克/100克、氨基酸总量2.9克/100克。

      抗性:田间观察,未见特异性病害。

      产量表现:2020—2022年度连续进行了两个生产周期两点试验,2020—2021年度平均产量264.7公斤/亩,比对照川羊肚菌9号增产7.3%;2021—2022年度平均产量268.2公斤/亩,比对照增产7.4%。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配方:小麦30%,土壤8.5%,谷壳20%,刨花20%,木屑20%,石灰1.5%。②栽培季节:四川成都地区可选择在当年的秋冬季节,空气温度稳定在10~18℃的时候播种,一般为11月上旬~12月中旬。③栽培方式:大田荫棚栽培。④栽培管理方法:出菇期间温度为8~20℃,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通风良好。⑤采收标准:羊肚菌蜂窝状子囊果棱纹微微张开,菌盖长度40.0~80.0毫米。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成都地区种植。一般在11月上旬~12月中旬播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在原基形成和幼菇分化阶段,如遇极端低温或高温天气,易出现原基消失和幼菇死亡。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待气温稳定后再进行催菇管理,出菇期间棚内温度维持在8~20℃。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05

      品种名称:川七妹2号

      申请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品种来源:四川省宜宾市野生羊肚菌YBb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成熟子实体菌盖浅褐色,近卵圆形,棱纹密度为疏,菌盖基部形状为凹,菌柄黄白色呈梯形,出菇整齐。菌盖长度55.6~68.4毫米,菌盖宽度30.0~39.6毫米,菌盖厚度8.6~13.6毫米,菌柄长度21.7~33.2毫米,菌柄直径9.0~12.7毫米。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10.0~25.0℃,最适温度15.0~18.0℃。同等条件下生育期比对照川羊肚菌7号短15~20天。

      品质:鲜样含水量85.5克/100克、蛋白质4.1克/100克、粗脂肪0.8克/100克、氨基酸总量3.2克/100克。

      抗性:田间观察,未见特异性病害。

      产量表现:2020—2022年度连续进行了两个生产周期两点试验,2020—2021年度平均产量246.0公斤/亩,比对照川羊肚菌7号增产5.5%;2021—2022年度平均产量264.8公斤/亩,比对照增产5.6%。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配方:小麦30%,土壤8.5%,谷壳20%,刨花20%,木屑20%,石灰1.5%。②栽培季节:四川成都地区可选择在当年的秋冬季节,空气温度稳定在10~18℃的时候播种,一般为11月上旬~12月中旬。③栽培方式:大田荫棚栽培。④栽培管理方法:出菇期间温度为8~20℃,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通风良好。⑤采收标准:羊肚菌蜂窝状子囊果棱纹微微张开,菌盖长度40.0~80.0毫米。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成都地区种植。一般在11月上旬~12月中旬播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在原基形成和幼菇分化阶段,如遇极端低温或高温天气,易出现原基消失和幼菇死亡。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待气温稳定后再进行催菇管理,出菇期间棚内温度维持在8~20℃。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06

      品种名称:绵六妹1号

      申请者:绵阳市经科菌业有限责任公司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农业大学

      育种者:绵阳市经科菌业有限责任公司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四川省江油市吴家后山野生资源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成熟子实体菌盖褐色至深褐色,近卵圆形,纵棱明显,基部下凹,菌柄黄白色呈梯形。菌盖长6.5~10.5厘米,宽3.6~5.5厘米。菌柄长2.0~4.0厘米,宽1.5~2.5厘米。菌丝生长最适温度17~19℃;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10~18℃。同等条件下,现原基时间较对照川羊肚菌6号提前5~7天。

      品质:干菇含蛋白质28.7克/100克、脂肪4.3克/100克、粗纤维13.4克/100克、氨基酸总量20.6克/100克。

      抗性:田间观察,未见特异性病害。

      产量表现:2021—2023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2022年度平均产量333.0公斤/亩,比对照川羊肚菌6号增产7.9%;2022—2023年度平均产量381.0公斤/亩,比对照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原料主料为木屑、谷壳和麦粒,辅料为石膏、石灰等。②播种期大多安排在11~12月,环境温度8~20℃时,出菇期间为次年1~3月。③大田覆土栽培。④遮阳网覆盖大棚或小拱棚,以遮挡阳光直射。出菇期棚内温度控制在8~20℃之间,土壤湿润,空气相对湿度85~90%,保持通风良好。⑤羊肚菌蜂窝状子囊果棱纹微微张开时及时采摘。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绵阳地区冬季推广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在原基形成和幼菇分化阶段,如遇极端低温或高温天气,易出现原基消失和幼菇死亡。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待气温稳定后再进行催菇管理,出菇期间棚内温度维持在8~20℃。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07

      品种名称:绵七妹1号

      申请者: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绵阳市经科菌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农业大学

      育种者: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绵阳市经科菌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野生资源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成熟子实体菌盖深褐色,近卵圆形,棱纹密集、纵棱和横棱不明显,菌柄基部稍膨大,纵切面呈梯形。菌盖长5.6~9.6厘米,宽3.8~5.5厘米。菌柄长2.2~5.0厘米,宽2.1~3.6厘米。菌丝生长最适温度15~18℃;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15~19℃。同等条件下,出菇时间较对照川羊肚菌7号提前5~7天。

      品质:干菇含蛋白质28.5克/100克、脂肪3.9克/100克、粗纤维12.7克/100克、氨基酸总量18.0克/100克。

      抗性:田间观察,未见特异性病害。

      产量表现:2021—2023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2022年度平均产量506.0公斤/亩,比对照川羊肚菌7号增产8.3%;2022—2023年度平均产量389.0公斤/亩,比对照增产7.9%。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原料主料为木屑、谷壳和麦粒,辅料为石膏、石灰等。②播种期大多安排在11~12月,环境温度8~20℃时,出菇期间为次年1~3月。③大田覆土栽培。④遮阳网覆盖大棚或小拱棚,以遮挡阳光直射。出菇期棚内温度控制在8~20℃之间,土壤湿润,空气相对湿度85~90 %,保持通风良好。⑤羊肚菌蜂窝状子囊果棱纹微微张开时及时采摘。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绵阳地区冬季推广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在原基形成和幼菇分化阶段,如遇极端低温或高温天气,易出现原基消失和幼菇死亡。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待气温稳定后再进行催菇管理,出菇期间棚内温度维持在8~20℃。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08

      品种名称:华羊1号

      申请者:德阳小羊食用菌产业有限公司 四川农业大学 德阳市旌阳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育种者:德阳小羊食用菌产业有限公司 四川农业大学 德阳市旌阳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品种来源:陕西汉中勉县米仓山野生羊肚菌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成熟子实体长10~25厘米、宽6~8厘米。菌盖黑褐色,近卵圆形;菌柄白色中空,长2~4厘米、宽1.5~2.5厘米,纵切面为梯形。菌丝生长最适温度15~20℃;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10~15℃。同等条件下,首批菇比对照川羊肚菌6号提早10~12天采收。

      品质:干样含蛋白质4.1克/100克、氨基酸总量0.7克/100克。

      抗性:田间观察,未见特异性病害。

      产量表现:2022—2024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3年平均产量391.1公斤/亩,比对照川羊肚菌6号增产9.8%;2024年平均产量353.4公斤/亩,比对照增产8.9%。

      栽培技术要点:①选择土质疏松,靠近水源的田块。荫棚宽6~8米,顶高2.5米,肩高1.5米,长40~60米,并有遮阳网覆盖。②深耕25~30厘米,菌种撒播或沟播。③田间管理:播种5~7天后在畦面摆放转化袋,亩用2600袋,在羊肚菌原基分化时注意防寒。④羊肚菌蜂窝状子囊果棱纹微微张开时及时采摘。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四川德阳、绵阳平坝和丘陵区域。立冬节气前后7天播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在原基形成和幼菇分化阶段,如遇极端低温或高温天气,易出现原基消失和幼菇死亡。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待气温稳定后再进行催菇管理,出菇期间棚内温度维持在8~20℃。

        (二)毛木耳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09

      品种名称:川耳232

      申请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品种来源: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野生毛木耳M2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担孢子为椭圆形至卵圆形,12.18~13.83微米×5.00~6.86微米;菌丝半透明、丝状,有锁状联合;菌株菌丝体无胶质物、无明显色素。成熟子实体耳片边缘光滑,鲜耳腹面平滑、主要颜色呈红褐色,鲜耳背面为灰黄色,干耳腹面为深褐色,背面呈灰色,鲜耳耳片长度11.1~19.5厘米、耳片宽度16.5~22.0厘米、耳片厚度1.2~2.2毫米,耳片干湿比1:7。担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25℃,菌丝体生长适宜温度16~25℃,出耳适宜温度24~28℃。同等条件下,头潮耳比对照品种上海1号早熟15天。

      品质:干品含粗多糖4.22克/100克、蛋白质4.39克/100克、氨基酸总量3.09克/100克。

      抗性:栽培中未见特异性病虫害。

      产量表现:2019—2021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9—2020年度平均每袋干耳产量为0.196千克,比对照品种上海1号增产10.7%;2020—2021年度平均产量每袋干耳产量为0.194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9.8%。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原料:主料为木屑、玉米芯,辅料为麦麸、玉米粉等。②栽培季节:适宜12月制袋,次年4月~7月出耳。③栽培方式:熟料袋栽。④栽培出耳管理方法:出耳期间温度为15~35℃,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光照强度以晴天不超过310勒克斯为宜,通风良好。⑤采收标准:子实体八九成熟,耳片腹面孢子堆大部分或完全褪去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自然条件下,适宜成都、德阳(什邡)地区,冬季制袋,春夏季出耳。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结合轻简化农艺措施,降低田间自然病害发生率,促进增产。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10

      品种名称:川耳236

      申请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品种来源: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大箐乡野生毛木耳M6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该菌株担孢子为椭圆形至卵圆形,12.38~13.89微米×4.99~7.04微米;菌丝半透明、丝状,有锁状联合;菌株菌丝体无胶质物、无明显色素。成熟子实体耳片边缘光滑,鲜耳腹面平滑、主要颜色呈红褐色,鲜耳背面有皱褶、呈灰白色,干耳腹面为深褐色,背面呈灰色,鲜耳耳片长度11.5~24.5厘米、耳片宽度14.5~26.0厘米、耳片厚度1.2~2.6毫米,耳片干湿比1:7。担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25℃,菌丝体生长适宜温度16~25℃,出耳适宜温度24~28℃。耳片长度、厚度明显大于对照品种上海1号,耳片背面皱褶明显。

      品质:干品含粗多糖5.51克/100克、蛋白质5.72克/100克、氨基酸总量4.29克/100克。

      抗性:栽培中未见特异性病虫害。

      产量表现:2019—2021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9—2020年度平均每袋干耳产量为0.204千克,比对照品种上海1号增产13.4%;2020—2021年度平均产量每袋干耳产量为0.204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4.6%。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原料:主料为木屑、玉米芯,辅料为麦麸、玉米粉等。②栽培季节:适宜12月制袋,次年4月~7月出耳。③栽培方式:熟料袋栽。④栽培出耳管理方法:出耳期间温度为15~35℃,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光照强度以晴天不超过310勒克斯为宜,通风良好。⑤采收标准:子实体八九成熟,耳片腹面孢子堆大部分或完全褪去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自然条件下,适宜成都、德阳(什邡)地区,冬季制袋,春夏季出耳。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结合轻简化农艺措施,降低田间自然病害发生率,促进增产。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11

      品种名称:川耳237

      申请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品种来源: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新凡乡野生毛木耳M7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该菌株担孢子为椭圆形至卵圆形,11.11~14.88微米×4.85~7.66微米;菌丝半透明、丝状,有锁状联合;菌株菌丝体无胶质物、无明显色素;菌棒颜色变化为无。成熟子实体耳片边缘光滑,鲜耳腹面主要颜色呈黑褐色,鲜耳背面为灰白色,干耳腹面为黑褐色,背面呈灰色,鲜耳耳片长度9.5~13.5厘米、耳片宽度12.5~24.0厘米、耳片厚度1.0~1.8毫米,耳片干湿比1:6。担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25℃,菌丝体生长适宜温度16~25℃;出耳适宜温度24~28℃。耳片颜色明显比对照品种上海1号深,为黑褐色,不同于现有栽培品种的颜色。

      品质:干品含粗多糖3.84克/100克、蛋白质5.24克/100克、氨基酸总量3.85克/100克。

      抗性:栽培中未见特异性病虫害。

      产量表现:2019—2021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9—2020年度平均每袋干耳产量为0.171千克,比对照上海1号低2.2%;2020—2021年度平均产量每袋干耳产量为0.170千克,比对照品种低2.8%。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原料:主料为木屑、玉米芯,辅料为麦麸、玉米粉等。②栽培季节:适宜12月制袋,次年4月~7月出耳。③栽培方式:熟料袋栽。④栽培出耳管理方法:出耳期间温度为15~35℃,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光照强度以晴天不超过310勒克斯为宜,通风良好。⑤采收标准:子实体八九成熟,耳片腹面孢子堆大部分或完全褪去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自然条件下,适宜成都、德阳(什邡)地区,冬季制袋,春季夏出耳。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该品种未见特异性病害,结合轻简化农艺措施,降低田间自然病害发生率,促进增产。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12

      品种名称:中农耳3号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采自于广西桂林平乐县平乐镇的野生毛木耳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菌落边缘整齐,均匀,正反面色素不明显,菌丝密度中等,洁白,无胶质。出耳整齐、成熟早、产量高,田间发病率较低。子实体单片簇生型,耳基大;耳片边缘有波褶,腹面少皱褶、浅红褐色,背面灰黄色、背毛短数量中等;晒干后,腹面红褐色,背面灰黄色。

      品质:干耳含粗多糖6.13克/100克、粗蛋白6.61克/100克、氨基酸总量4.85克/100克、粗纤维56.20克/100克、粗脂肪0.90克/100克。

      抗性:田间抗性观察结果显示该品种抗油疤病能力较上海1号强。

      产量表现:2021—2022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平均干耳产量0.162公斤/袋,比对照(上海1号)增产8.7%;2022年平均干耳产量0.176公斤/袋,比对照增产11.1%。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原料:主料为木屑、玉米芯、米糠、棉籽壳,辅料为麦麸、玉米粉、石灰、石膏。②栽培季节:适宜12月至次年1月制袋,次年4~10月出耳。③栽培方式:熟料袋栽。④发菌管理:18~25℃控温、避光发菌。⑤栽培出耳管理方法:控制出耳棚内温度18~28℃,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光照强度控制在晴天250~500勒克斯为宜,通风良好。⑥采收标准:子实体8~9分成熟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自然条件下,适宜四川盆地,秋冬制袋,仲春至初秋出耳。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菌丝培养避免高温,出耳温度长期高于35℃,耳片卷缩。需控制发菌温度低于28℃,出耳温度低于35℃。


     (三)银耳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13

      品种名称:糯耳1号

      申请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巴中市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

      育种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巴中市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

      品种来源:采自通江县唱歌镇野生银耳菌株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孢子印呈白色,孢子大小约6~13微米×2.8~8微米;PDA培养基上菌丝呈黄白色,产色素不明显,易形成橘黄色原基;配对香灰菌菌落初期外缘为白色,逐呈灰褐色,并向培养基分泌褐色色素,表面形成碳质黑疤。成熟鲜子实体呈长椭圆形,牡丹花状,耳片大、舒展,具弹性,没有小耳蕾,米白色;直径30~110毫米,厚30~50毫米,耳基直径19~23毫米。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3~25℃;出耳最适温度21~24℃;香灰菌适宜生长温度22~26℃。

      品质:干品含氨基酸5.81克/100克、灰分5.3克/100克、粗多糖29.05克/100克、蛋白质7.92克/100克、脂肪0.7克/100克、总糖55.2克/100克。

      抗性:栽培中未见特异性病菌侵染。

      产量表现:2021—2022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干耳平均产量232.6克/50公斤耳棒,比对照银耳10号干耳增产8.6%;2022年平均干耳产量254.8克/50公斤耳棒,比对照增产10.1%。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原料:以壳斗科栎属青冈树为主。②栽培季节:每年3月份接种,6~9月份出耳采收。③栽培模式:段木生料栽培。④发菌模式:发菌期须保持适宜的温度。⑤栽培出耳管理方法:出耳期间控制温度20~30℃,空气相对湿度85~90%,光照强度100~400勒克斯散射光线,保持通风良好。⑥采收标准:耳片没有小耳蕊,耳片完全展开,呈半透明,手触有弹性并有粘液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自然条件下,适宜四川省段木银耳产区种植,段木栽培适宜2~3月制棒,6~9月出耳。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成熟新鲜子实体不耐存储。以干品销售为主,鲜品适时采收、低温保存。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14

      品种名称:银科1号

      申请者:巴中市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 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育种者:巴中市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 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品种来源:采自通江县龙凤镇银耳野生菌株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孢子印呈白色,孢子大小约9~12微米×7~9微米;PDA培养基上菌丝呈黄白色,产色素不明显,易形成橘黄色原基;配对香灰菌菌落初期外缘为白色,逐呈灰褐色,并向培养基分泌褐色色素,表面形成碳质黑疤。成熟鲜子实体呈椭圆形,菊花状,耳片舒展,具弹性,没有小耳蕾,米白色,直径30~80毫米,厚30~50毫米,耳基直径17~25毫米。银耳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3~25℃;出耳最适温度20~24℃;香灰菌适宜生长温度22~26℃。

      品质:干品含氨基酸总量5.99克/100克、灰分5.1克/100克、粗多糖23.19克/100克、蛋白质8.19克/100克、脂肪0.8克/100克、总糖60.5克/100克。

      抗性:栽培中未见特异性病菌侵染。

      产量表现:2021—2022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干耳平均产量255.7克/50公斤耳棒,比对照银耳10号干耳增产19.4%;2022年平均干耳产量254.8克/50公斤耳棒,比对照干耳增产19.6%。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原料:以壳斗科栎属青冈树为主。②栽培季节:每年3月份接种,6~9月份出耳采收。③栽培模式:段木生料栽培。④发菌模式:发菌期须保持适宜的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⑤栽培出耳管理方法:出耳期间控制温度20~24℃,空气相对湿度85~90%,光照强度100~400勒克斯散射光线,保持通风良好。⑥采收标准:耳片没有小耳蕊,耳片完全展开,呈半透明,手触有弹性并有粘液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自然条件下,适宜四川省段木银耳产区种植,段木栽培适宜2~3月制棒,6~9月出耳。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干耳颜色偏黄。以鲜品销售为主,干制时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脱水,以免氧化变色。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15

      品种名称:巴山3号

      申请者:巴中市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 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巴中通江银耳产业技术研究院 四川裕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巴中市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 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巴中通江银耳产业技术研究院 四川裕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通江县涪阳镇野生银耳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成熟鲜子实体米白色,直径3~9厘米,厚4~7厘米,气味芳香浓郁。PDA培养基上菌丝黄白色,产色素不明显,易形成橘黄色原基;配对香灰菌色素产生较快。孢子9~11微米×8~10微米;菌丝生长和出耳最适温度23~25℃。

      品质:干耳含蛋白质8.09克/100克、粗多糖55.10克/100克、脂肪1.0克/100克、灰分4.80克/100克、氨基酸总量5.42克/100克。

      抗性:田间观察,未见特异性病害。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干耳平均产量314.2克/50公斤耳棒,比对照龙腾8号增产16.8%;2023年干耳平均产量314.4克/50公斤耳棒,比对照增产15.0%。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原料:以壳斗科栎属青冈树为主。②栽培季节:每年2~3月接种,6~9月出耳。③栽培模式:段木生料栽培。④发菌要点:简易大棚发菌,定期翻堆,保持温度在23~25℃。⑤出耳管理:控制温度20~25℃,空气相对湿度80~90%,光照强度300~800勒克斯散射光线,通风良好。⑥采收标准:当子实体停止生长,耳片没有小耳蕊,耳片充分展开,呈半透明,手触有弹性并有粘液时及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通江县银耳产区种植,2~3月制棒,6~9月出耳。设施条件下可周年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新鲜子实体不耐储存,成熟后须及时采收,有烂耳的蒂头需挖除,用水将出耳孔冲洗干净。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16

      品种名称:工银1号

      申请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巴中市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

      育种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巴中市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

      品种来源:通江县涪阳镇野生银耳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成熟鲜子实体米白色,直径3~8厘米,厚4~7厘米。PDA培养基上菌丝黄白色,产色素不明显,易形成橘黄色原基。银耳孢子约9~12微米×7~9微米;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3℃~25℃;出耳最适温度23℃~28℃,较对照龙腾8号耐高温。

      品质:干耳含蛋白质7.06克/100克、粗多糖56.0克/100克、脂肪0.6克/100克、灰分4.8克/100克、氨基酸总量5.80克/100克。

      抗性:田间观察,未见特异性病害。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干耳平均产量300.7克/50公斤耳棒,比对照龙腾8号增产10.2%;2023年干耳平均产量302.1克/50公斤耳棒,比对照增产12.5%。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原料:以壳斗科栎属青冈树为主。②栽培季节:每年2~3月接种,6~9月出耳。③栽培模式:段木生料栽培。④发菌要点:简易大棚发菌,定期翻堆,保持温度在23~25℃。⑤出耳管理:控制温度20~25℃,空气相对湿度80~90%,光照强度300~800勒克斯散射光线,通风良好。⑥采收标准:当子实体停止生长,耳片没有小耳蕊,耳片充分展开,呈半透明,手触有弹性并有粘液时及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通江县银耳产区种植,2~4月制棒,5~9月出耳。设施条件下可周年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新鲜子实体不耐储存,成熟后须及时采收,有烂耳的蒂头需挖除,用水将出耳孔冲洗干净。

  
      (四)灵芝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17

      品种名称:金边芝1号

      申请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蓬溪县上善仙草种植专业合作社

      育种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蓬溪县上善仙草种植专业合作社

      品种来源:四川省成都市彭州野生灵芝菌株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成熟子实体呈扇形。菌盖长10~15厘米、厚约1.5厘米,质地中硬,上表面浅红褐色、下表面淡黄色;菌盖上表面无放射状纵脊,表面有少量环纹;菌肉明显分层、浅褐色。菌柄扁圆柱状,质地软,长8~13厘米。孢子呈卵形,长10~11微米、宽约6.6微米,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3~28℃,出芝最适温度26~35℃。

      品质:干芝多糖含量2.20%、三萜酸含量1.20%。

      抗性:田间观察,未见特异性病害。

      产量表现:2022—2024年连续两个周期多点试验,2022—2023年干芝平均产量968千克/亩(两茬),比对照川芝8号增产5.8%;2023—2024年干芝平均产量1009千克/亩(两茬),比对照增产7.6%。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模式:短段木覆土栽培。②栽培季节:自然条件下,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制棒,第二年3~4月埋棒,5~8月出芝。③栽培方式:简易荫棚栽培,荫棚高2.5米,以4针遮阳网为宜。④出芝管理:温度26~35℃,芝蕾期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芝盖形成时加大喷水量,保持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成熟时期减少喷水,光照2000~3000勒克斯,通风良好。⑤采收:芝盖有明显金黄色边缘及时采收,尽快干制储存。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川东北和成都平原地区种植。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制棒,第二年3~4月埋棒,5~8月出芝。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采收时需保持金黄鲜亮色泽,防止子实体沾染指印等影响外观。不宜雨后采摘,采摘时戴上手套。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18

      品种名称:川芝88

      申请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品种来源: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野生灵芝菌株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成熟子实体呈肾形或圆形。菌盖长10~18厘米、宽4~12厘米,厚1.5~2.3厘米,质地软,上表面浅红褐色、下表面灰色;菌盖上表面有放射状纵脊,表面有较多环纹;菌盖边缘圆钝。菌肉明显分层、褐色。代栽柄短、段木栽柄短、念珠状,质地软,长度小于5厘米。孢子粉灰褐色,卵形,长11~12微米、宽约6.2微米。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3~26℃,出芝最适温度25~32℃。

      品质:干芝多糖含量1.07%、三萜酸含量0.90%;孢子粉多糖含量1.68%、三萜酸含量1.24%。

      抗性:田间观察,未见特异性病害。

      产量表现:2022—2024年连续两个周期多点试验,2022—2023年多点代栽干孢子粉产量6.2克/袋,比对照增产25.5%;段木覆土栽培干孢子粉产量613.0公斤/亩(两茬),比对照增产9.3%。2023—2024年代栽干孢子粉产量6.2克/袋,比对照增产19.6%;段木覆土栽培干孢子粉产量699.0公斤/亩(两茬),比对照增产12.1%。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料配方:杂木屑45%、玉米芯45%、麸皮5%、玉米粉4%、石膏1%、含水量60~65%。②栽培季节:代料生产3月中旬至4月初制袋;段木生产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制袋,出芝时间5至8月。③栽培方式:熟料代料或段木覆土栽培。④出芝管理:温度25~32℃,芝蕾期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芝盖形成时加大喷水量,保持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成熟时期减少喷水,光照2000~3000勒克斯,通风良好。⑤采收:待菌盖边缘黄色褪去以覆膜收孢方式收孢子粉,采收后尽快干制储存。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灵芝主栽区域,代料栽培,3月中旬至4月初制袋;段木栽培,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制袋。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覆土栽培子实体柄短,建议通过调整二氧化碳浓度等方式,适度增加菌柄长度。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19

      品种名称:甘芝1号

      申请者:四川锦润康禾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农业大学 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锦润康禾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农业大学 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甘孜州泸定县野生资源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成熟子实体厚1.0~1.5厘米,菌盖长10.8~15.4厘米,宽5.5~8.7厘米,呈扇形,质地中硬,菌盖上表面浅红褐色、下表面淡黄色;菌盖上表面有放射状纵脊,表面有明显环纹;菌肉明显分层、浅褐色。孢子粉灰褐色,卵圆形,长10~11微米、宽6.6~7.2微米。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3~27℃,出芝最适温度25~29℃。

      品质:干芝含粗多糖1.20%、总三萜酸1.44%。

      抗性:田间观察,未见特异性病害。

      产量表现:2022—2023年度连续两年两点试验,2022年度两潮干芝平均产量1.99公斤/100公斤段木,比对照川芝6号增产10.5%;2023年度平均产量1.87公斤/100公斤段木,比对照增产9.3%。

      栽培技术要点:‌①段木长约20厘米,直径8~20厘米,含水量35~42%,装袋灭菌,‌无菌接种。②22~25℃黑暗培养,后期加强通风。③‌整地作畦和排场覆土。④子实体生长期保持空气湿度90~95%,提供散射光和良好通风。⑤芝盖边缘黄色消退及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甘孜州海拔1000~2000米地区栽培,2月到4月下地覆土,5月到9月出菇。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出芝期间温度长期超过30℃,湿度不足,子实体易畸形。保持通风良好,二氧化碳浓度小于0.1%。


      (五)长根菇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20

      品种名称:中农长根1号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鸡枞×山鸡枞

      特征特性:子实体较大,菌柄棒状,颜色均一、呈灰褐色,硬度中等,潮次集中;菌盖中等褐色,绒毛密生,顶部略有凸起和褶皱、边缘圆整少波褶,菌褶色浅、较平整。

      品质:干品含粗多糖10.2克/100克、粗纤维7.0克/100克、粗蛋白18克/100克、氨基酸12.3克/100克。

      抗性:栽培中未见特异性病虫害。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平均产量9.84公斤/平方米,比对照长根1号增产27.8%;2023年平均产量9.82公斤/平方米,比对照增产28.5%。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原料:主料为木屑、玉米芯、棉籽壳,辅料为麦麸、玉米粉、石灰、石膏。②栽培季节:工厂化周年栽培。③栽培方式:熟料菌袋覆土栽培。④发菌管理:20~26℃控温、避光发菌。⑤栽培出菇管理方法:控制库房温度22~26℃,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光照强度200~500 勒克斯,二氧化碳浓度2000 ppm以下。⑥采收标准:子实体7~8分成熟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设施工厂化周年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该品种子实体较大,需根据市场需求适时采收。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21

      品种名称:中农长根2号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鸡枞×山鸡枞

      特征特性:较早熟,菇形较小,朵形均匀;出菇密度适中,潮次分明;采收期子实体菌盖浅褐色,绒毛密度中等,边缘略有波褶,菌褶白色、平整,菌柄深褐色,下端颜色略浅,棒状,质地硬。

      品质:干品含粗多糖11克/100克、粗蛋白18.9克/100克、粗纤维8.2克/100克、氨基酸12.3克/100克。

      抗性:栽培中未见特异性病虫害。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平均产量7.93公斤/平方米,比对照长根1号增产3.1%;2023年平均产量8.20公斤/平方米,比对照增产7.3%。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原料:主料为木屑、玉米芯、棉籽壳,辅料为麦麸、玉米粉、石灰、石膏。②栽培季节:工厂化周年栽培。③栽培方式:熟料菌袋覆土栽培。④发菌管理:20~26℃控温、避光发菌。⑤栽培出菇管理方法:控制库房温度23~28℃,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光照强度200~500勒克斯为宜,二氧化碳浓度2000ppm以下。⑥采收标准:子实体7~8分成熟。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设施工厂化周年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存在部分丛生情况,采菇时要避免损伤小菇。

 

      (六)皱木耳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22

      品种名称:川皱耳2号

      申请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品种来源: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大菁乡野生皱木耳Aa2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菌株担孢子为椭圆形至卵圆形,9.27~11.32微米×4.28~6.38微米;菌丝半透明、丝状,有锁状联合;菌落白色,密度中等、无胶质物、无明显色素;成熟子实体耳基较大,耳片边缘光滑,鲜耳耳片腹面布满网格状皱褶,呈黄褐色至褐色,背面黄白色;干耳腹面黄褐色,背面灰黄色;棚内长棒栽培两端出耳时,鲜耳耳片长度6.7~7.6厘米、耳片宽度8.6~10.5厘米、耳片厚度2.5~3.5毫米,耳片干湿比1:8。菌丝生长适宜温度20~25℃;出耳适宜温度14~28℃。同等条件下,头潮耳比对照川皱耳1号早7天。

      品质:干品含蛋白质6.8克/100克,脂肪2.5克/100克,灰分2.9克/100克、氨基酸5.2克/100克。

      抗性:田间观察,未见特异性病害。

      产量表现:2020—2022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0—2021年度平均每袋干耳产量为85.5克,比对照川皱耳1号增产12.8%;2021—2022年度平均每袋干耳产量为87.3克,比对照增产14.1%。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原料:主料为木屑、玉米芯,辅料为米糠、玉米粉等。②栽培季节:11月~12月制袋,次年4月~7月出耳。③栽培方式:熟料袋栽。④栽培出耳管理方法:出耳期间适宜温度14~28℃,空气相对湿度85~95%,控制光照强度在250~310勒克斯为宜,通风良好。⑤采收标准:子实体耳片边缘微微上翘可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毛木耳主栽区域,当年11~12月制袋,次年4~7月出耳。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管理不当易导致田间病害发生;过度成熟易导致品质下降,应及时采收。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23

      品种名称:川皱耳3号

      申请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品种来源: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野生皱木耳Aa18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菌株担孢子椭圆形至卵圆形,9.62~11.73微米×4.84~6.82微米;菌丝半透明、丝状,有锁状联合;菌落白色,密度中等、无胶质物、无明显色素;成熟子实体耳基小,耳片边缘光滑,鲜耳耳片腹面布满网格状皱褶,呈浅褐色,背面为灰棕色;干耳腹面黄褐色,背面褐色;棚内长棒栽培两端出耳时,鲜耳耳片长度7.1~8.1厘米、耳片宽度9.1~11.6厘米、耳片厚度2.0~2.9毫米,耳片干湿比1:8;菌丝生长适宜温度20~25℃,出耳适宜温度14~30℃。

      品质:干品含蛋白质6.4克/100克,脂肪1.9克/100克,灰分2.8克/100克、氨基酸5.2克/100克。

      抗性:田间观察,未见特异性病害。

      产量表现:2020—2022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0—2021年度平均袋产干耳79.8克,比对照品种川皱耳1号增产5.2%;2021—2022年度平均袋产干耳80.8克,比对照增产5.6%。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原料:主料为木屑、玉米芯,辅料为米糠、玉米粉等。②栽培季节:适宜11月~12月制袋,次年4月~7月出耳。③栽培方式:熟料袋栽。④栽培出耳管理方法:出耳期间适宜温度为14~30℃,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控制光照强度在250~310勒克斯为宜,通风良好。⑤采收标准:子实体耳片边缘微微上翘可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毛木耳主栽区域,当年11~12月制袋,次年4~7月出耳。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管理不当易导致田间病害发生;过度成熟易导致品质下降,应及时采收。

 

      (七)秀珍菇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24

      品种名称:川秀1号

      申请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品种来源:pl.p26y×pl.p8c

      特征特性:担孢子近椭圆形,5.5~9.4微米×3.3~4.5微米;菌丝体半透明,双核,有锁状联合,直径2.2~5.1微米。子实体单生;菌盖扇形、边缘微内卷、褐色、截面为平形、直径25~50毫米、厚5~10毫米;菌柄侧生、白色、质地脆嫩,长30~50毫米、直径10~15毫米。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2~25℃;子实体生长温度15~25℃,最适温度20~25℃。

      品质:干品含蛋白质23.2克/100克、粗多糖4.76克/100克、总氨基酸17.4克/100克、脂肪0.6克/100克、粗纤维20.3克/100克。

      抗性:栽培中未见特异性杂菌侵染和黄菇病发生。

      产量表现:2021—2022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平均每袋鲜菇产量335克/袋,比对照台秀57增产6.59%;2022年平均每袋鲜菇产量335.2克/袋,比对照增产6.63%。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原料:主料使用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辅料使用麸皮、玉米粉等。②栽培季节:成都平原,2月下旬到3月下旬制袋,5月~10月出菇。③栽培方式:代料熟料栽培。④发菌管理方法:培养环境消杀后,采用自然条件或恒温条件发菌,保持菌袋内部温度不超过25℃。菌丝满袋后,后熟15~20天,保持环境温度无大幅变化。袋口分泌淡黄色水珠时准备出菇。⑤出菇管理方法:低温8~10℃冷刺激12小时以上,保持70%~85%空气湿度闷棚至幼菇菌柄25~30毫米,逐渐打开棚门或天窗,降低棚内二氧化碳含量至1000ppm以下,向菌袋及菇体喷施雾状水,控制棚温28℃以下。⑥采收标准:菌盖直径达30~50毫米采收,同步商品化分级。⑦转潮管理方法:采收完成后,及时清除菌包上残菇等,清洁棚内卫生,增大通风,降低棚内湿度。15~20天后,按常规管理方式出菇。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地区农法栽培,2月下旬至3月底制袋,5~10月出菇。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高温下出菇子实体品质降低。防范措施:及时通风降温保持棚内温度低于28℃,20~25℃最优。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25

      品种名称:川秀2号

      申请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品种来源:pl.p32w×pl.p8c

      特征特性:担孢子近椭圆形,5.6~9.9微米×3.0~4.2微米;菌丝体双核,半透明,有锁状联合,直径1.7~4.5微米。子实体单生;菌盖扇形、浅褐色、截面为平形或凹形、直径30~50毫米、厚5~8毫米;菌柄侧生、白色、质地较脆,长30~50毫米、直径8~13毫米;菇丛密。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2~25℃;子实体生长温度15~25℃。

      品质:干品含蛋白质34.6克/100克、粗多糖3.37克/100克、氨基酸26.3克/100克、脂肪0.5克/100克、粗纤维19.8克/100克。

      抗性:栽培中未见特异性杂菌侵染和黄菇病发生。

      产量表现:2021—2022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平均每袋鲜菇产量337.1克/袋,比对照台秀57增产7.10%;2022年平均每袋鲜菇产量337.4克/袋,比对照增产7.32%。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原料:主料使用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辅料使用麸皮、玉米粉等。②栽培季节:成都平原,2月下旬到3月下旬制袋,5~10月出菇。③栽培方式:代料熟料栽培。④发菌管理方法:培养环境消杀后,采用自然条件或恒温条件发菌,保持菌袋内部温度不超过25℃。菌丝满袋后,后熟15~20天,保持环境温度无大幅变化。袋口分泌淡黄色水珠时准备出菇。⑤出菇管理方法:低温8~10℃冷刺激12小时以上,保持70~85%空气湿度闷棚至幼菇菌柄25~30毫米,逐渐打开棚门或天窗,降低棚内二氧化碳含量至1000ppm以下,向菌袋及菇体喷施雾状水,控制棚温28℃以下。⑥采收标准:菌盖直径达30~50毫米采收,同步商品化分级。⑦转潮管理方法:采收完成后,及时清除菌包上残菇等,清洁棚内卫生,增大通风,降低棚内湿度。15~20天后,按常规管理方式出菇。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地区农法栽培,2月下旬至3月底制袋,5~10月出菇。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菌盖略薄,超过采收期子实体商品性下降,注意及时采收。

 

      (八)杏鲍菇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26

      品种名称:中延漳杏1号

      申请者:福建省中延菌菇业股份有限公司 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成都中延菌菇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福建省中延菌菇业股份有限公司 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成都中延菌菇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杏所44×杏所28

      特征特性:子实体丛生,菌盖圆整、厚实、灰色,直径2.0~7.0厘米,厚2.2~5.4厘米;菌褶延生,黄色;菌柄基部大,长度5.9~12.5厘米,直径2.3~5.5厘米。平均单袋商品菇6~8个,平均单个重量71.3克。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4~26℃,最适出菇温度14~16℃,栽培周期52~53天。

      品质:含粗多糖8.53克/100克、粗纤维15.7克/100克、粗蛋白23.0克/100克、氨基酸21.0克/100克。

      抗性:田间观察,未见特异性病害。

      产量表现:2023—2024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3年平均鲜菇单产507.0克/袋,比对照ZY增产5.2%;2024年平均鲜菇单产513.4克/袋,比对照增产5.3%。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原料:杂木屑、玉米芯、麸皮、米糠、玉米粉、豆粕、石灰、石膏。②栽培方式:工厂化熟料袋栽。③发菌管理:培养温度19~21℃,空气相对湿度60~65%,避光发菌。④出菇管理:子实体生长期温度14~16℃,空气相对湿度90~95%,CO2浓度0.6~0.8%。子实体成熟期温度12~14℃,空气相对湿度85%,CO2浓度0.4~0.5%。⑤采收标准:菇盖微微向外平展,孢子尚未弹射。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设施工厂化周年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该品种子实体成熟期较短,完成生长成熟及时采收。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27

      品种名称:中农川杏1号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IUA-Pe20”自交

      特征特性:子实体丛生,菌盖浅灰色,不易开伞,直径 2.4~6.3厘米,厚1.3~4.2厘米;菌褶向下延生,略窄;菌柄棒状,组织致密,色泽均匀,长度6.3~12.0厘米,直径2.4~5.9厘米。平均单袋商品菇5~6个,平均单个重量93.1克。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4~26℃,最适出菇温度15~17℃,栽培周期52~53天。

      品质:含粗多糖7.2克/100克、粗纤维14.1克/100克、粗蛋白22.4克/100克、氨基酸总量19.4克/100克。

      抗性:田间观察,未见特异性病害。

      产量表现:2023—2024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3年平均鲜菇单产 510.4克/袋,比对照ZY增产5.9%;2024年平均鲜菇单产514.5克/袋,比对照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原料:杂木屑、玉米芯、麸皮、米糠、玉米粉、豆粕、石灰、石膏。②栽培方式:工厂化熟料袋栽。③发菌管理:培养温度19~21℃,空气相对湿度60~65%,避光发菌。④出菇管理:子实体生长期温度14~16℃,空气相对湿度90~95%,CO2浓度0.6~0.8%。子实体成熟期温度12~14℃,空气相对湿度85%,CO2浓度0.4~0.5%。⑤采收标准:菇盖微微向外平展,孢子尚未弹射。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设施工厂化周年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菌柄短粗,建议采用割袋口开袋方式。

  
      (九)金针菇

      认定编号:川认菌2025028

      品种名称:川金53

      申请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金10号×BCC86

      特征特性:本品种属黄色品系,适宜农业和工厂化栽培。子实体菌盖淡黄色、半球形、内卷中,菌盖直径0.61~0.78厘米,菌盖高度0.45~0.58厘米,菌盖厚度0.24~0.40厘米;菌柄近白色,中等粗壮、基部无绒毛、不粘连,基部褐变少,菌柄长度15~20厘米,直径0.30~0.41厘米。菌丝生长温度范围4~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子实体发育温度范围为5~18℃,其中催蕾最适温度12~15℃,子实体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7~10℃。

      品质:干样含蛋白质量17.3%、脂肪1.1%、氨基酸总量12.9%。

      抗性:栽培中未见特异性病虫害。

      产量表现:2021—2022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平均产量541.67克/袋,比对照川金菇3号增产6.6%;2022年平均产量为521.67克/袋,比对照增产6.1%。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方式:熟料栽培,适宜农业和工厂化栽培。②栽培配方:主料为棉籽壳、棉渣、酒糟,辅料为麸皮、米糠、玉米粉等。③发菌管理:培养环境温度18~20℃,湿度70%左右,pH为6~7,避光。④出菇管理:出菇期间温度控制在5℃~18℃,环境空气相对湿度95~98%;诱导原基形成阶段需要光照,光照强度50勒克斯以上;子实体生长期间,不需要光照,需在袋口套上塑料袋包裹菇体,塑料袋的上端用橡皮筋扎口并留一个小孔,以增加塑料袋内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促使子实体菌柄伸长、抑制菌盖生长。⑤采收:80%以上子实体长度18厘米左右,采收1~4潮。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工厂化周年栽培;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地区10月~次年2月可进行农业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菌种易受螨虫和菇蚊危害。需菌种隔离培养,并保持培养环境干净卫生。

 

      三、果树

      (一)樱桃

      认定编号:川认果2025001

      品种名称:蜀早美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博浩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天府新区太平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成都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博浩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天府新区太平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成都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红妃×南早红

      特征特性:树势强健,成枝力强;小枝灰褐色;叶片卵形;花序伞房状,有花3~5朵,花大。以中、短果枝结果为主,坐果率高。果实肾形,果皮深红色,具光泽;甜酸适度,风味浓郁,口感细腻。在四川成都地区3月下旬开始膨大转色,3月底至4月初即果实成熟,果实生育期42~45天,同比早熟亲本南早红早熟7~10天。

      品质:平均单果重4.2克,最大可达5.5克,可溶性固形物14.4%~21.3%,可滴定酸0.5%。

      抗性:田间观察,抗性表现与亲本南早红相当,叶片穿孔病抗性优于对照黑珍珠。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2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3年生树平均产量410.8公斤/亩,2023年4年生树平均产量510.8公斤/亩,与对照黑珍珠产量相当。

      栽培技术要点:①以野生中国樱桃为砧木,树形为自然开心形。②一年施肥4次,秋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占全年施肥量的50~70%;花前追肥;果实发育期交替喷施钙肥和磷酸二氢钾;采果后施平衡性复合肥。③生长季节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包括细菌性穿孔病、褐斑病和流胶病以及蚜虫、食心虫、红蜘蛛、黄刺蛾和红颈天牛等;冬季落叶后清园。④推荐避雨设施栽培,1月中旬前完成盖膜,采果后及时收起棚膜。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内樱桃主栽区种植,10月至次年2月栽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该品种花期早,早春注意预防低温对花和幼果产生冷害。果实转色膨大期后注意控水,叶面喷施钙肥,防止裂果。

 
      认定编号:川认果2025002

      品种名称:蜀紫美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博浩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天府新区太平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成都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博浩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天府新区太平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成都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南早红×红妃

      特征特性:树势强健,成枝力强,生长旺盛;小枝灰褐色;叶片宽椭圆形,大而披垂;花序伞房状,有花3~5朵,花大。以中、短果枝结果为主,坐果率高。果实肾形,果皮暗红色至黑紫色;甜酸适度,风味浓郁,口感细腻,果实硬度较高,较耐贮运。在四川成都地区3月底至4月初开始膨大转色,4月上中旬果实成熟,果实生育期约48~52天。

      品质:平均单果重4.5克,最大可达6.0克,可溶性固形物16.8~21.4%,可滴定酸0.4%,花青素苷53.7毫克/千克。

      抗性:田间观察,抗性表现与亲本红妃相当,叶片穿孔病抗性优于对照黑珍珠。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2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3年生树平均产量412公斤/亩;2023年4年生树平均产量511.8公斤/亩,与对照黑珍珠产量相当。

      栽培技术要点:①以野生中国樱桃为砧木,树形为自然开心形。②一年施肥4次,秋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占全年施肥量的50~70%;花前追肥;果实发育期交替喷施钙肥和磷酸二氢钾;采果后施平衡性复合肥。③生长季节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包括细菌性穿孔病、褐斑病和流胶病以及蚜虫、食心虫、红蜘蛛、黄刺蛾和红颈天牛等;冬季落叶后清园。④推荐避雨设施栽培,1月中旬前完成盖膜,采果后立即收起棚膜。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内樱桃主栽区种植,10月至次年2月栽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该品种长势旺盛,生产上需防止旺长。花期较早,早春注意预防低温对花和幼果产生冷害。


      认定编号:川认果2025003

      品种名称:蜀贵美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博浩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天府新区太平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成都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博浩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天府新区太平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成都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红妃×南早红

      特征特性:树势强健,萌芽率高,成枝力强;小枝灰褐色;叶片卵形;花序伞房状,有花3~6朵,花大。以中、短果枝结果为主,坐果率高。果实大、椭圆形,果皮浅红色,具光泽;果肉黄色,果汁粉红色,甜酸适度,口感细腻。在四川成都地区3月底开始膨大转色,4月初至上旬果实成熟,生育期约48~52天。

      品质:平均单果重4.7克,最大可达6.0克,可溶性固形物14.5%~16.3%,可滴定酸0.5%。

      抗性:田间观察,抗性表现与亲本相当,叶片穿孔病抗性优于对照黑珍珠。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2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3年生树平均产量428.8公斤/亩,比对照黑珍珠增产4.6%;2023年4年生树平均产量526.5公斤/亩,比对照增产3.6%。

      栽培技术要点:①以野生中国樱桃为砧木,树形为疏散分层形。②一年施肥4次,秋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占全年施肥量的50~70%;花前追肥;果实发育期交替喷施钙肥和磷酸二氢钾;采果后施平衡性复合肥。③生长季节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包括细菌性穿孔病、褐斑病和流胶病以及蚜虫、食心虫、红蜘蛛、黄刺蛾和红颈天牛等;冬季落叶后清园。④推荐避雨设施栽培,1月中旬前完成盖膜,采果后立即收起棚膜。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内樱桃主栽区种植,10月至次年2月栽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该品种花期早,早春注意预防低温对花和幼果产生冷害。果实转色膨大期后注意控水,叶面喷施钙肥,防止裂果。


      认定编号:川认果2025004

      品种名称:金丝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育种者:德昌贤氏种养殖家庭农场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德昌县本地中华樱桃芽变

      特征特性:树势较强,树姿半开张。叶片椭圆形,伞形总状花序,花白色,花径平均2.3厘米。以中短果枝结果为主,在德昌地区果实生育期平均45天。果实中等大,平均果柄长1.5厘米,单果重3.3克,近圆形,果顶平,果皮紫红色,光泽度强,橙红色缝合线明显,梗洼周边分布有多而细的放射状橙红色条纹,果肉橙红色,果汁丰富,粘核,果核卵圆形,表面有棱纹。同比变异母株和当地其他中华樱桃成熟后挂树时间长平均3天、室内常温保存期长平均3天,果皮稍厚、耐贮运。

      品质:可溶性固形物22.73%,可溶性糖16.70%,总酸11.87克/千克,维生素C10.99毫克/100克,β胡萝卜素245微克/100克。

      抗性:田间观察,较对照抗白粉病。

      产量表现:2023—2024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3年平均产量584.1公斤/亩,比对照德昌本地中华樱桃增产15.4%;2024年平均产量805.2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7.7%。

      栽培技术要点:①育苗:选用山樱桃作砧木。②建园:施足底肥,起垄栽培;株行距3米×4~5米。③栽培管理:采用开心形,以夏季修剪为主;幼树“一梢两肥”,追施富含腐殖酸的高氮低磷钾水溶肥,促进生长;结果树萌芽前结合灌水施用高氮低磷钾复合肥,果实硬核期至转色期追施富含腐殖酸的低氮中磷高钾水溶肥,采果后追施高氮中磷低钾水溶肥,秋季追施腐熟有机肥加适量平衡复合肥。④病虫害防治:花芽露白至幼果期期防控褐腐病,果实硬核至成熟期绿色防控果蝇,每次新梢萌发期防控梨小食心虫,7~8月雨季防控褐斑穿孔病、细菌性穿孔病、流胶病、根腐病。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攀西地区中华樱桃种植区域推广,早冬或翌年早春萌芽前定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该品种树势较旺,控制树势;果实转色前1周避雨防裂果。


      认定编号:川认果2025005

      品种名称:蜀红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 汉源县农业农村局 汉源县经济信息和科技局

      品种来源:红灯芽变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树体生长健壮,树势较强,树姿开张,树冠中大。萌芽力强,成枝力较强。成熟功能叶纵径13.0~16.9厘米,横径6.3~8.5厘米。幼树以长果枝结果为主,成年树以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结果为主。每个花序3~5朵花,花瓣淡粉红色、倒卵形、数目为5;坐果率高。果实肾形,果顶凹陷,缝合线不明显,果柄较短。果皮暗红色,果肉肥厚、脆硬、多汁,抗裂果,可食率96.3%以上。果实发育期50~55天,在海拔1200~1700米区域,5月中旬~6月上旬成熟,成熟期较同海拔红灯早7~10天。

      品质:平均单果重16.2克,可溶性固形物21.4%,可溶性糖14.22%,可滴定酸7.60克/千克,维生素C含量13.02毫克/100克。

      抗性:田间观测,抗逆性以及对腐烂病、食心虫等主要病虫害抗性与红灯相当。

      产量表现:2022—2023年盛果期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平均产量1811.7公斤/亩,比对照红灯增产18.4%,2023年平均产量1830.0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6.0%。

      栽培技术要点:①苗木繁育:中国樱桃等可做砧木,红灯、先锋等均可作中间砧。②授粉树配置:桑提娜、先锋、萨米脱、拉宾斯等可作为蜀红的授粉品种;蜀红同时可作为早大果、大紫、佐藤锦、红蜜等的授粉品种。③修剪:定期修剪保证合理的树体结构与树势。④施肥:每年施肥4次。⑤病虫害防治:重点进行果蝇等综合防控。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高海拔冷凉干燥甜樱桃产区种植,种植时间宜在秋季落叶后或者春季萌芽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采用矮化砧并平衡树势防止强旺生长。

      

      (二)李

      认定编号:川认果2025006

      品种名称:红韵李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 丹棱县农业农村局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 丹棱县农业农村局

      品种来源:脆红李芽变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树势中庸。果实圆形,大小均匀,缝合线正,缝沟浅;果皮紫红色,果点黄色,较密,果粉厚;果肉黄色或偶带片状红色,肉质脆,味甜;核小,可食率 91.2%。

      品质:单果重25~35克,可溶性固形物13.0~14.5%,可溶性总糖10克/100克,总酸0.52克/100克,维生素C4.6毫克/100克。

      抗性:田间观测,抗性与对照品种脆红李相当。

      产量表现:2021—2022年盛果期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平均产量2952公斤/亩,比对照脆红李增产8.5%;2022年平均产量3168公斤/亩,比对照增产9.7%。

      栽培技术要点:①苗木繁育:宜选择毛桃等砧木嫁接。②建园:选择品种纯正、嫁接口愈合良好的嫁接苗,定植地要求光照条件好、土壤肥力足、排水性能强,株行距3米×4~5米。③肥水管理: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主要是萌芽肥、硬核肥、采前肥、采后肥。④整形修剪:该品种宜采用三主枝自然开心形树形;夏季主要采取拉枝、扭梢、摘心等修剪方法;冬季主要采取疏枝和短截,保持合理的长短枝比例。⑤花果管理:该品种自花结实力强,注意疏花疏果。⑥病虫害:注意蚜虫、蚧壳虫、流胶病、褐腐病等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李产区种植,种植时间宜在秋季落叶后或者春季萌芽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加强肥水管理,注意疏果,防止大小年。

      

      认定编号:川认果2025007

      品种名称:金秋脆李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 汶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 汶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

      品种来源:羌脆李芽变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树姿半开张,树势中庸。一年生枝黄褐色,皮孔小而密。叶芽长圆锥形,贴生;花芽短圆锥形,半贴生。叶片倒披针形,先端长凸尖,基部狭楔形,叶缘具钝齿;叶面深绿色,光滑。以花束状短果枝和中短果枝结果为主,坐果率高,丰产性好。果实中大,扁圆形,果顶平,缝合线浅,果粉中厚,果皮绿黄色;果肉黄绿色,汁液中多,肉质脆,离核。该品种在汶川县(海拔高度1950米),萌芽期为3月中旬至3月下旬,花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中旬,果实成熟期为9月下旬。果实生长发育期比羌脆李长23~25天,比同海拔羌脆李果实晚熟25~30天。

      品质:平均单果重28.5克,可食率97.5%,可溶性固形物14.9%,可溶性糖10.71%,总酸(以柠檬酸计)1.06%,维生素C 3.3毫克/100克。

      抗性:连续三年三点田间观测,抗性与羌脆李相当。

      产量表现:2021—2022年结果初期,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嫁接后3年)平均亩产959公斤/亩,比对照羌脆李增产1.1%;2022年(嫁接后4年)平均亩产1392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4%。

      栽培技术要点:①建园:选用健壮嫁接苗,在不易发生花期冻害、土壤深厚、排水良好处建园,株行距为3米×4米。②整形修剪:树形采用开心形,春夏生长期修剪以抹芽、摘心、扭梢为主,秋季拉枝,冬季修剪以疏除为主。③花果管理:采用疏花疏果等措施提高坐果率和单果质量。④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花前肥和壮果肥为主,壮果期可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1~2次。水分灌溉应保证树体生长期的供水需求,雨季加强排水工作,果实采收前做好避雨措施,防止裂果。⑤病虫害防治:重点加强果实生长期红点病、褐腐病、流胶病、蚜虫和食心虫等病虫害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李产区种植,种植时间宜在秋季落叶后或者春季萌芽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该品种自花结实能力强,坐果率高,需及时疏花疏果;成熟期降雨多有裂果现象,应加强排水管理,采收前20~30天可采取避雨措施减轻裂果;在雨季及通风光照不良的果园易发生叶片红点病,加强综合绿色防控。


      
认定编号:川认果2025008

      品种名称:川蜜脆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汶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 汶川县火红甜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汶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 汶川县火红甜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

      品种来源:脆红李芽变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树姿半开张,树势中庸;新梢红褐色;叶片倒披针形,先端凸尖,基部狭楔形,叶缘复钝锯齿形;花瓣倒卵圆形,白色。以中短果枝及花束状果枝结果为主,自花结实能力强;果实圆形,果顶平,梗洼较浅,缝合线对称;果皮紫红色,果粉厚;离核,核扁圆形;果肉金黄色带微红,肉质脆,果汁丰富,鲜食品质佳。在汶川海拔1440米的地方2月下旬开始萌动,3月中旬盛花,果实发育期180天左右,9月下旬果实成熟,11月下旬落叶。

      品质:平均单果重45.6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2%,果实总糖含量11.0%,总酸2.4克/千克,抗坏血酸2.8毫克/100克,可食率达95% 以上。

      抗性:田间观测,抗性与脆红李相当。

      产量表现:2022—2023年盛果期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平均产量2200.0公斤/亩,比对照脆红李增产5.5%;2023年平均产量2500.0公斤/亩,比对照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①建园:选择土层深厚、不积水的土壤。栽植密度行距4.5~5.0米、株距2.5~4.0米。②整形:采用自然开心形或两主枝“Y”字形等树形。③修剪:夏季采取拉枝、扭梢、摘心等修剪方法;冬季采取疏枝和短截,保持合理的长短枝比例。④花果管理:开花前后可喷施硼砂、尿素等进行保花保果;谢花后及时控梢,疏花疏果。⑤土壤管理:采用清耕、种草、间作、覆盖等方式进行管理。⑥肥水管理: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主要是萌芽肥、硬核肥、采前肥、采后肥。雨季作好排水防涝工作。⑦病虫害防治:重点进行红点病、褐腐病、细菌穿孔、食心虫等病虫绿色综合防控。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李产区种植,种植时间宜在秋季落叶后或者春季萌芽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①花量大,自花结实强,需疏花疏果。②生长势较强,注意调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

      

      (三)芒果

      认定编号:川认果2025009

      品种名称:晚秋

      申请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攀枝花市锐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攀枝花市锐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从凯特芒实生后代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树姿直立,生长势旺。叶片椭圆形,深绿色,平均长度23.7厘米,宽度8.9厘米,叶形指数2.7。在攀西地区的盛花期为3月中下旬,花序呈圆锥形,花序平均长度38.4厘米,宽29.7厘米,花序指数1.3。果实成熟期与凯特相近,呈圆球形,平均单果重810.0克,纵径11.7厘米,横径11.1厘米,侧径为10.6厘米,果形指数1.1。

      品质:可溶性糖15.30%,总酸1.28克/千克,可溶性固形物17.2%,维生素C含量11.4毫克/100克,粗纤维0.4%。

      抗性:接种鉴定,高抗细菌性角斑病、中抗炭疽病。

      产量表现:2023—2024年盛果期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3年平均产量1407.3公斤/亩,比对照凯特增产7.3%;2024年平均产量1590.0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3.2%。

      栽培技术要点:①抹花管理:当花穗生长到5~10厘米,将花穗全部摘取,只留花柱基部1~2厘米,分批摘花直到立春前为止。强化肥水管理,促使重新萌发2次花。②套袋处理:套袋前剪除病虫果、畸形果,喷施1次杀虫、杀菌剂加钙的农药混合液,重点喷施幼果。③肥水管理:果实膨大期,以钾肥为主,辅施磷肥及钙肥。④病虫害防控:花期、抽梢期注意防控蓟马、切叶象甲、叶瘿蚊及果实膨大期注意防控蚧壳虫等。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攀枝花市金沙江干热河谷流域种植,春、秋季进行嫁接。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属于晚熟品种,生长周期长,果实种子易发生胎萌现象,采收时节应密切观察果实成熟度,及时采收;果实易受日灼,建议在第二次生理落果后进行套袋保护。


      
认定编号:川认果2025010

      品种名称:锐华1号

      申请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攀枝花市锐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攀枝花市锐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凯特芒×红象牙芒

      特征特性:树姿直立,生长势较旺。叶片为长椭圆形,墨绿色,叶缘平展,平均叶片长度26.8厘米,宽度9.3厘米,叶形指数2.9。在攀枝花中低海拔地区的盛花期为3月中下旬,花序圆锥形,平均长31.7厘米,宽26.4厘米,花序指数1.2。果实呈长椭圆形,平均单果重884.3克,纵径18.6厘米,横径10.0厘米,果形指数1.9。同等条件下,果实成熟期比凯特芒晚20天左右。

      品质:可溶性糖11.41%,总酸0.34%,可溶性固形物14.0%,维生素C为13.6毫克/100克,粗纤维0.4%。

      抗性:接种鉴定,高抗细菌性角斑病。

      产量表现:2023—2024年盛果期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3年平均产量1873.9公斤/亩,比对照凯特增产42.9%;2024年平均产量1977.0公斤/亩,比对照增产40.7%。

      栽培技术要点:①套袋管理:在第二次生理落果后进行果实套袋处理,套袋前整穗疏果。喷洒杀菌剂和杀虫剂。②肥水管理:幼树以高氮复合肥促进树势生长为主。结果树每年施两次肥,采果后施基肥,膨果期追肥。③病虫害防控:修剪后和抽梢期及时喷施杀虫和杀菌剂,花期重点防治白粉病,果实发育期重点防治蓟马等。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攀枝花市金沙江干热河谷流域种植,春、秋季进行嫁接。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属于晚熟品种,生长周期长,果实种子易发生胎萌现象,采收时节应密切观察果实成熟度,及时采收;果实易受日灼,建议在第二次生理落果后进行套袋保护;幼苗的抗寒力较弱,低温天气需注意灌水保温。

   
      认定编号:川认果2025011

      品种名称:攀育5号

      申请者: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凯特芒实生后代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树冠自然圆头形,树势强壮;幼嫩枝条桃红色,一年生老熟枝条粗壮、光滑;幼叶颜色褐红色,老熟叶片形状椭圆披针形,平直,叶片厚革质,叶尖急尖,叶缘平坦,叶基形状锲形;花期在3月上旬至4月中旬,花序宽圆锥形,顶生,花梗紫红色;果实短椭圆形,平均单果重492.4克,果腹肩向上圆出,果洼中等,果洼至果肩有明显的短腹沟,果皮外披白色蜡粉层、略微粗糙;果实后熟底色黄色、盖色鲜红,着色较均匀,果肉橙黄色、纤维中等;果实成熟期8月中下旬至10月下旬。

      品质:可溶性固形物20.1%,可溶性糖16.5%,可滴定酸0.18%,维生素C含量为16.1毫克/100克。

      抗性:室内接种鉴定,中抗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抗性均优于对照品种凯特。

      产量表现:2023—2024年度盛果期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高接3年生树平均产量1583.6公斤/亩,高接4年生树平均产量2131.2公斤/亩,产量跟对照相当。

      栽培技术要点:①砧木选择:适宜选用缅甸8号砧木。②整形修剪:采用自然开心形。③施肥:每年10~11月,控梢促花,促使花芽膨大隆起;花期至幼果期,增施钙肥;果实膨大期施低氮高钾复合肥;叶片喷施磷钾肥,采果后及时追肥,恢复树势。④疏花疏果:春节前后,疏除基部第一批花序或腋芽处短截,促生二次花;第二次生理落果后疏果。⑤病虫害防控:花序伸长期到坐果期防治白粉病、畸形病,坐果后至套袋前防治蓟马,果实膨大至成熟期防治蚧壳虫,新梢抽生期防治蓟马、切叶象甲等。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域种植,每年2~3月嫁接。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该品种两性花比例高、成花率和坐果率较高,在抽穗期、花期适当疏除部分结果母枝,幼果期注重疏果。

  
      (四)猕猴桃

      认定编号:川认果2025012

      品种名称:西蜀绿猕1号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天全县月强园林种植场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天全县月强园林种植场

      品种来源:野生美味猕猴桃资源实生选育

      特征特性:树势强,叶片心形,叶缘波状有锯齿。花单生为主,少数为二歧聚伞花序,单枝花量5~9朵,花瓣白色,萼片6~7裂。果实短圆柱形,果喙微钝凸,果顶平,果皮深褐色、覆均匀灰褐色硬毛,果实横截面椭圆形,果肉浅绿色,果心白色,种子椭圆形、咖啡色。

      品质:平均单果重138.4克。果实干物质含量17.08~17.69%,软熟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8~15.8%,总酸含量1.63~1.78%,维生素C含量92.3~132.0毫克/100克。

      抗性: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高抗猕猴桃溃疡病和中抗猕猴桃褐斑病。

      产量表现:2021—2022年盛果期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平均产量3062.3公斤/亩,比对照海沃德增产44.8%;2022年平均产量3082.7公斤/亩,比对照增产44.7%。

      栽培技术要点:①建园:起垄或起堆改土定植,栽植密度以株距3.0~3.5米、行距4.0~5.0米为宜。雌、雄配置时以(4~8):1为宜。②整形修剪:宜采用单主干双主蔓八侧枝树形。坐果后1周内对强旺结果枝进行零芽修剪或捏尖控梢。全年及时抹除主干上所有萌芽和主蔓、侧蔓上位置不当芽或过密芽。夏季适当疏除内膛直立旺枝,冬季落叶后以回缩更新和短截为主。③花果管理:提倡自然授粉,花期如遇阴雨天气可人工或蜜蜂辅助授粉。坐果后60天左右可套袋,果袋选择单层棕色纸袋。④土肥水管理:行间种植豆科类绿肥,树盘宜清耕或用秸秆覆盖保墒。结果树全年重点施好萌芽肥、花前肥、壮果肥、优果肥。基肥以生物有机肥或腐熟有机肥为主,每株10公斤以上,结合秋施基肥进行深翻扩穴。⑤病虫害防治:注意花腐病、根腐病、叶蝉等病虫害,采用绿色防控。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猕猴桃主产区,秋季落叶后或者春季萌芽前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重点培养基部粗度1.2~1.6厘米的更新枝,防止结果部位外移。

      

      认定编号:川认果2025013

      品种名称:西蜀猕砧1号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

      品种来源:野生对萼猕猴桃经系统实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四倍体雄株,树势、萌芽力和成枝力强。二歧聚伞花序,新梢茸毛无或极稀。幼叶叶柄正面花青苷显色程度强,叶片尖端尾状、叶基部无交叉;成叶叶柄正面花青苷显色较淡,叶片心脏形,叶身长13.8~14.2厘米、宽8.5~8.9厘米;每年5~6月部分叶片出现白化现象,7~9月逐渐恢复正常。

      品质:和红阳、东红、瑞玉嫁接亲和性好、无大小脚现象,较美味猕猴桃砧木平均单果重提高18~49克,干物质含量提高0.3~0.9个百分点,软熟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0.3~0.5个百分点。

      抗性:田间鉴定,耐涝、抗旱能力强;田间观察,对接穗品种所表现出的褐斑病和溃疡病抗性与对照品种相比无显著差异。

      产量表现:2022—2023年盛果期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嫁接东红平均产量1865公斤/亩,比对照布鲁诺实生砧增产10.8%;2023年嫁接东红平均产量1977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5.0%。

      栽培技术要点:①扦插繁殖及嫁接:冬季落叶后,将一年生枝条剪成15~20厘米长、插入育苗基质中,成苗后采取单芽切接或劈接方式嫁接品种芽。②种植条件:选择土壤疏松肥沃、灌溉方便、排水良好、背风向阳,年平均气温14.5℃以上地区建园。③栽植要求:株行距(2.5~3)×(4~4.5)米。④藤蔓架型:平地或缓坡地宜采用大棚架;坡地采用“T”型架或小水平棚架。⑤土壤管理:行间间种大豆、苕子等作为绿肥,树盘采用秸秆、绿肥等材料覆盖。⑥施肥:嫁接苗投产树萌芽肥以磷、钙肥为主;展叶抽梢肥以氮、钙、镁肥为主;膨果肥以氮、磷、钾、钙、硫、镁肥为主;增质肥以磷、钾肥为主;基肥以有机肥为主。⑦病虫害防控:重点防控根颈腐烂病、溃疡病、褐斑病、蚧壳虫等。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猕猴桃主产区推广栽培。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在夏季需加强根颈腐烂病防控。

 
      (五)草莓

      认定编号:川认果2025014

      品种名称:蜀星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泰丽×红颜

      特征特性:长势中庸,株型较开张,平均株高15厘米、冠径28厘米。叶片中等大,中间小叶圆形,叶柄中长、粗壮。叶片绿色或黄绿色、中厚,叶面较平滑、光泽中强、边缘平。两性花,花冠中等大,花托中等大,花序梗中粗、斜生,平于或低于叶面。花序4~6个/株、8~24朵花/花序,自然坐果率高,连续结果力强,畸形果率低于3%。果实较大,一级花序平均单果重30克。果实大小整齐,圆锥形。果面深红色、富有光泽,果面平整,种子分布均匀,密度中等,稍凹于果面,红色、黄色兼有。萼片大,翻卷于果面。果实髓心小、无中空、浅红色,果肉浅红色、细腻、甜酸适度、香气浓郁。

      品质:可溶性固形物11.23%,可溶性糖7.86%,总酸0.59%,维生素C81.4毫克/100克。

      抗性:田间观察,白粉病、灰霉病和炭疽病抗性优于对照品种红颜。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平均产量2409.0公斤/亩,比对照红颜增产17.8%;2023年平均产量2642.3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9.5%。

      栽培技术要点:①建园:前茬未种植过草莓或经土壤消毒、水旱轮作,克服连作障碍。②栽植时期与种苗选择:8月下旬至9上旬定植,选择根系发达、顶花芽分化完成的优质壮苗。③栽植方法:垄面三角形双行定植,苗弓背朝向垄沟,株行距18~20×25~30厘米。④定植后管理:成活10天左右追施富含腐殖酸的高氮中磷低钾液体肥2~3次,间隔10~15天;10月上中旬覆盖地膜,11月上旬扣大棚膜。⑤花果期管理:5%植株开花时,放蜜蜂促进授粉;花果期白天控制在25度左右、夜间20度左右;幼果膨大至转色成熟期,疏花果、追肥2~3次富含腐殖酸低氮中磷高钾液体肥,间隔补充硅钙镁肥。⑥病虫害管理:病虫害防控以预防为主,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定植3天内防控炭疽病、根腐病等。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冬草莓种植区域,8月下旬至9月上旬定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生长中庸,定植成活后至10月下旬,及时补充肥水。

 
      (六)枇杷

      认定编号:川认果2025015

      品种名称:蜀白1号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 石棉县农业农村局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 石棉县农业农村局

      品种来源:果真好3号×1-5-9杂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树势强健,抗性强。夏梢叶片多呈柳叶刀形。花期10~12月,果实一般成熟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扁圆形至近圆形,果基钝圆,果顶平广,萼孔半开张;果面绒毛短而密,果粉较厚;果皮淡黄色、中厚,易剥皮;果肉乳白色、汁多。单果种子数2~6粒,种子三角形。坐果率高,丰产稳产。

      品质:平均单果重64.65克,可食率73.4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36%,可溶性糖含量11.45%,总酸(以苹果酸计)含量0.35%,维生素C含量4.85毫克/100克。

      抗性:田间观察,未发生严重病虫害,抗性与大五星相当。

      产量表现:2022—2023年结果初期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高接后4年)平均产量844公斤/亩;2023年(高接后5年)平均产量905公斤/亩,与对照大五星产量相当。

      栽培技术要点:①建园:株行距为4×4~5米。②施肥管理:幼树年施肥5~8次,抽梢前和抽梢后各施一次促梢肥和壮梢肥。结果树重点施用花前肥、壮果肥和着色肥。③整形修剪:采用单层杯状形或双层杯状形;9~10月抹梢,5月采果后及时进行修剪促发早夏梢,7~8月拉枝、扭梢、揉枝。④花果管理:10月疏花穗和疏花蕾,2月下旬至3月上旬疏果和套袋。⑤病虫害防控:重点防控叶斑病、花腐病、炭疽病、梨小食心虫、木虱等。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枇杷栽培区域,9~10月或2月下旬至3月上旬春梢萌动前定植;高接换种适宜春季春梢萌动前进行。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该品种坐果率高,注意疏果。在干热河谷地区易发生果锈,注意套袋。


      
(七)蓝莓

      认定编号:川认果2025016

      品种名称:珠蓝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明星实生后代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树势强壮,树姿半开张。枝干灰褐色,有浅纵裂。叶片椭圆形,平均叶长6.67厘米、叶宽3.50厘米,叶形指数1.90;叶片边缘无锯齿呈全缘状,叶背面极少绒毛。总状花序,白粉色,有棱脊。果实扁圆形,平均单果重2.15克。果粉中等,果实硬度较大,耐贮运,花青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品种明星。在四川低海拔地区3月中旬盛花期,5月中旬果实成熟期,果实发育期60天左右。

      品质:维生素C10.8毫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13.1%,可滴定酸0.31%,花青素1.0毫克/克。

      抗性:田间观察,褐斑病、灰霉病、蚜虫抗性明显优于对照。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盛产期多点试验,2022年平均产量687.6公斤/亩,比对照明星增产43.9%;2023年平均产量1011.1公斤/亩,比对照增产45.0%。

      栽培技术要点:①选择酸性土壤(PH4.5~5.5),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高,适合采用基质栽培。②选择控根器种植,以泥炭、椰糠、珍珠岩按体积比为4:3:3混合配制基质。③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④幼树修剪在2月或3月,成年树修剪以采后修剪为主。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海拔低于1000米的蓝莓主栽地区,秋季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叶片容易缺素失绿,在花后期和果期加强肥水管理,保证土壤有充足的营养供给。



      四、药用植物

      (一)天麻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01

      品种名称:万红1号

      申请者:西南交通大学

      育种者:西南交通大学 万源市智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达州万源市黄钟镇邓徐坝村野生红天麻混杂群体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约500天,其中商品生产期260天;块茎粗大长棒状、节较稀,长9.0~14.0厘米、宽4.0~6.3厘米、厚1.8~2.9厘米;株高140~170厘米;茎直立带白色纵条纹,节上具鞘状鳞片、橙红色;花黄白色;蒴果具短梗、长圆状倒卵形、橙红色;种子多而细小、粉末状;花期4~5月,果期5~6月。

      品质:水分8.16%,灰分3.11%,二氧化硫残留量18.20毫克/千克;稀乙醇浸出物18.00%,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的总量为0.56%,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观察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产量表现:2018—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8—2020年平均亩产1363.1公斤,比对照金红1号增产8.2%;2021—2023年平均亩产1354.2公斤,比对照增产8.2%。

      栽培技术要点:①选种:选用海拔1200~2000米适宜生态分离纯化的种麻~萌发菌~密环菌野生种源材料培育的优质原种;11月到翌年的3月,采集上年6月成熟果实培育的原种茎,将已经培养接菌形成菌索符合要求的菌材。②栽种:将栽培场地的表土挖开整平,垫一层5厘米厚的细碎石生土或洁净河沙,上面撒一层枯枝、落叶,菌材顺坡排放,间距3厘米。排完后,用细土填于菌材(树径≥5.0厘米,长度20~25厘米)间,埋菌材一半时,整平间隙填细土,将白麻种茎靠放于菌材两侧的空隙中,每个种麻相距5厘米,菌材两端各放1~3个,最后用沙覆盖,厚度为10厘米。③田间管理:10~11月栽培的天麻必须加盖薄膜或干草,保温防冻。夏季高温高湿应搭棚遮荫,温度≥28℃时应喷水降温,适时盖膜防雨并疏通排水沟。保持基质湿度50%左右。栽培场地的四周每隔2米打桩,将栽成60厘米宽的薄膜绑在柱上,用泥土将脚子盖严实,以防鼠害。④采收:10~11月采收,按箭麻、白麻、米麻进行分级装箱。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省海拔700~1200米天麻主栽区域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①不宜使用F2代及之后的天麻种茎,建议使用F0、F1代种茎。②忌连作:实行轮作5~7年后再种植天麻。③忌田间过湿或积水。④忌烈日暴晒,选择林下种植或适当遮荫。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02

      品种名称:万绿1号

      申请者:成都中医药大学

      育种者:成都中医药大学 万源市智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万源市黄钟镇邓徐坝村野生绿天麻混杂群体中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约489天,其中商品生产期250天;块茎粗壮椭圆形、节较稀,长8.5~13.5厘米、宽4.2~6.1厘米、厚1.8~2.9厘米;株高135~170厘米;茎直立带白色纵条纹,节上具鞘状鳞片、淡绿色;花淡蓝绿色至绿色;蒴果具短梗、长圆状倒卵形、淡绿色;种子多而细小、粉末状;花期5~6月,果期6~7月。

      品质:水分7.42%,灰分3.48%,二氧化硫残留量13.30毫克/千克;稀乙醇浸出物18.75%,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的总量为0.66%,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要求。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观察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产量表现:2018—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8—2020年平均产量1356.4公斤/亩,比对照金绿1号增产6.9%;2021—2023年平均产量1358.5公斤/亩,比对照增产6.8%。

      栽培技术要点:①选种:选用海拔1200~2000米适宜生态分离纯化的种麻、萌发菌、密环菌野生种源材料培育的优质原种;11月到翌年3月采集上年6月成熟果实培育的万绿1号原种茎,已经培养接菌形成菌索符合要求的菌材。②栽种:将栽培场地的表土挖开、整平,垫一层5厘米厚的细碎石生土或洁净河沙,上面撒一层枯枝落叶,菌材顺坡排放,间距3厘米。排完后,用细土填于菌材(树径≥5.0厘米,长度20~25厘米)之间。在埋菌材一半时,整平间隙填细土,将白麻种茎靠放于菌材两侧的空隙中,每个种麻相距5厘米,菌材两端各放1~3个;用沙覆盖,厚度为10厘米。③田间管理:10~11月栽培的天麻应加盖薄膜或干草,保温防冻。夏季高温高湿,应搭棚遮荫;温度≥28℃时,应喷水降温;适时盖膜防雨,并疏通排水沟。保持基质湿度50%左右。在栽培场地的四周,每隔2米打桩,将折成60厘米宽的薄膜绑在柱上,用泥土将脚子盖严实,以防鼠害。④采收:10~11月采收,按箭麻、白麻、米麻进行分级装箱。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省海拔700~1200米天麻主栽区域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①不宜使用F2代及之后的天麻种茎,建议使用F0、F1代种茎。②忌连作,实行轮作5~7年后再种植天麻。③忌田间过湿或积水。④忌烈日暴晒,选择林下种植或适当遮荫。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03

      品种名称:高红1号

      申请者:成都中医药大学

      育种者:成都中医药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品种来源:凉山州雷波县瓦岗镇野生红天麻混杂群体中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约472天,其中商品生产期232天;块茎粗壮椭圆形、节较稀,长9.0~14.0厘米、宽4.0~6.3厘米、厚2.0~3.0厘米;株高140~165厘米;茎直立带白色纵条纹,节上具鞘状鳞片、红色;花黄略带红色;蒴果具短梗、长圆状倒卵形、红色;种子多而细小、粉末状;花期5~6月,果期6~7月。

      品质:水分9.52%,灰分3.17%,二氧化硫残留量16.58毫克/千克;稀乙醇浸出物23.88%,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的总量为0.63%,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观察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产量表现:2018—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8—2020年产量1330.2公斤/亩,比对照金红1号增产6.6%;2021—2023年平均产量1350.3公斤/亩,比对照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①选种:选用海拔1800~3500米适宜生态分离纯化的种麻、萌发菌、密环菌野生种源材料培育的优质原种;在11月冻土前到翌年3月土壤解冻后,采集上年6月成熟果实培育的高红1号原种茎,用已经培养接菌形成菌索符合要求的菌材。②栽种:将栽培场地的表土挖开、整平,垫一层5厘米厚的细碎石生土或洁净河沙,上面撒一层枯枝、落叶,菌材顺坡排放,间距3厘米。排完后,用细土填于菌材(树径≥5.0厘米,长度20~25厘米)间;在埋菌材一半时,整平间隙填细土,将白麻种茎靠放于菌材两侧的空隙中,每个种麻相距5厘米,菌材两端各放1~3个,最后用沙覆盖,厚度为10厘米。③田间管理:10~11月栽培的天麻必须加盖薄膜或干草,保温防冻。夏季高温、高湿,应搭棚遮荫;温度≥28℃时,应喷水降温,适时盖膜防雨并疏通排水沟。保持基质湿度50%左右。栽培场地的四周每隔2米打桩,将60厘米宽的薄膜绑在柱上,用泥土将脚子盖严实,以防鼠害。④采收:10~11月采收,按箭麻、白麻、米麻进行分级装箱。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省海拔1800~3200米天麻主栽区域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①不宜使用F2代及之后的天麻种茎。建议使用F0、F1代种茎。②忌连作,实行轮作5~7年后再种植天麻。③忌田间积水或干旱。④忌烈日暴晒,选择林下种植或适当遮荫。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04

      品种名称:巴乌1号

      申请者:巴中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巴中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通江县空山林达尔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巴中市通江县空山镇野生天麻混杂群体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约500天,商品生产期258天。块茎粗壮椭圆形、节较密,长9.0~15.0厘米、宽6.5~7.0厘米、厚2.5~3.5厘米。茎高140~175厘米,直立带白色纵条纹,节上具鞘状鳞片、灰乌色。花蓝绿色;蒴果具短梗、长圆状倒卵形、浅灰乌色;种子多而细小、粉末状;花期5~6月,果期6~7月。

      品质:水分8.6 %,灰分3.2 %,二氧化硫残留量为14.5毫克/千克;醇溶性浸出物为27.4 %,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的总量为0.67 %。

      抗性:室内接种,抗软腐病,抗根腐病。

      产量表现:2018—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8—2020年度平均干重1324.2公斤/亩,比对照蜀箭南乌1号增产9.4%,比对照天麻农家品种增产53.3%;2021—2023年度试验的平均干重1333.6公斤/亩,比对照蜀箭南乌1号增产9.7%,比对照天麻农家品种增产55.4%。

      栽培技术要点:①选种:选择海拔1200~1800米适宜生态环境分离纯化的种麻、萌发菌和密环菌野生种源材料培育的优质原种。②栽种:将栽培场地的表土挖开、整平。将白麻种茎靠放于菌材两侧的空隙中,覆盖。③田间管理:10~11月栽培的天麻应加盖薄膜或干草,保温防冻。温度≥28 ℃时,应喷水降温;适时盖膜防雨,并疏通排水沟。④采收:10~11月采收,按箭麻、白麻、米麻进行分级装箱。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秦巴山区海拔1200~1800米区域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天麻种茎不宜连续繁殖。忌连作,实行轮作5~7年后再种植天麻。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05

      品种名称:宣乌1号

      申请者:达州市川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达州市川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达州市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野生混杂群体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约500天,其中商品生产期257天。茎高138~173厘米;块茎肥厚,粗长扁椭圆形,长10.5~15.0厘米,宽5.5~6.0厘米,厚2.0~3.5厘米,环节较密,节上被膜质鳞叶,鳞片状鞘较多;茎直立、浅灰棕色,带白色纵条纹,节上具鞘状鳞片,灰棕色,下面被膜质鞘;总状花序,花黄白色;蒴果具短梗、长圆状倒卵形、浅黄灰色;种子多而细小、粉末状。花期5~6月,果期6~7月。

      品质:水分9.1%,灰分3.4%,二氧化硫残留量15.4毫克/千克;乙醇浸出物为20.2%,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含量为0.73%,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多糖含量29.2%,比蜀箭南乌 1 号和农家种分别增高29.8%和41.7%。

      抗性:室内接种,中抗软腐病。

      产量表现:2018—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8—2020年平均干重为1262.2公斤/亩,比对照蜀箭南乌1号增产7.1%,比农家种增产46.6%;2021—2023年平均干重为1260.0公斤/亩,比对照蜀箭南乌 1 号增产6.7%,比农家种增产46.3%。

      栽培技术要点:①选种:选择海拔1200~1800米适宜生态环境分离纯化的种麻、萌发菌和密环菌野生种源材料培育优质原种。②栽种:将栽培场地的表土挖开、整平。将白麻种茎靠放于菌材两侧的空隙中,覆盖。③田间管理:10~11月栽培的天麻应加盖薄膜或干草,保温防冻。温度≥28 ℃时,应喷水降温;适时盖膜防雨,并疏通排水沟。④采收:10~11月采收,按箭麻、白麻、米麻进行分级装箱。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秦巴山区海拔1200~1800米区域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天麻种茎不宜连续繁殖。忌连作,实行轮作5~7年后再种植天麻。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06

      品种名称:青乌1号

      申请者:西南交通大学

      育种者:西南交通大学 青川县蜀道地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广元市青川县清溪镇野生天麻混杂群体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特征特性:植株高145~165厘米;块茎肥厚,粗壮卵圆形,肉质,长7.5~11.5厘米,宽5.7~8.8厘米,厚2.8~3.6厘米,环节较密,节上被膜质鳞叶,鳞片状鞘较多;茎直立带白色纵条纹,节上具鞘状鳞片,红棕色,无绿叶,下面被膜质鞘;总状花序,花黄绿色;蒴果具短梗、长圆状倒卵形、红灰棕色;种子多而细小、粉末状。花期5~6月,果期6~7月。植株红棕色、花黄绿色、蒴果红灰棕色和块茎粗壮卵圆形为突出特征。

      品质:水分9.36%,灰分3.20%,二氧化硫残留量22.28毫克/千克;稀乙醇浸出物为30.74%,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之和为0.76%;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

      抗性:室内接种,抗软腐病,抗根腐病。

      产量表现:2018—2023年连续两个生长周期多点试验,2018—2020年度平均亩产1304.2公斤,比对照蜀箭南乌1号增产6.9%,比农家品种增产51.3%;2021—2023年度平均亩产1302.1公斤,比对照蜀箭南乌1号增产6.8%,比农家品种增产51.3%。

      栽培技术要点:①选种:选择海拔1200~1800米适宜生态环境分离纯化的种麻、萌发菌和密环菌野生种源材料培育的优质原种。②栽种:将栽培场地的表土挖开、整平。将白麻种茎靠放于菌材两侧的空隙中,覆盖。③田间管理:10~11月栽培的天麻应加盖薄膜或干草,保温防冻。温度≥28 ℃时,应喷水降温;适时盖膜防雨,并疏通排水沟。④采收:10~11月采收,按箭麻、白麻、米麻进行分级装箱。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秦巴山区海拔1200~1800米区域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天麻种茎不宜连续繁殖。忌连作,实行轮作5~7年后再种植天麻。

      

      (二)丹参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07

      品种名称:蜀丹1号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巴中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一片叶药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巴中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一片叶药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山东蒙阴县高都镇地方栽培群体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特征特性:平均株高49.5厘米、冠幅57.9厘米;平均根条数16.0根/株、根长30.2厘米、根直径11.1毫米;五出羽状复叶为主,顶生小叶椭圆形,叶边缘锯齿状,叶表面绒毛稀疏;花冠紫色,盛花期6月下旬~7月上旬。

      品质:水分7.20%,总灰分4.20%,酸不溶性灰分0.40%;重金属铅0.6毫克/千克,镉0.08毫克/千克,铜15毫克/千克,未检测出砷和汞;水溶性浸出物58.6%,醇溶性浸出物31.6%;丹参酮II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总量为0.66%,丹酚酸B含量为 8.6%,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

      产量表现:2021—2023年连续两个生长周期多点试验,2021—2022年度平均产量228.7公斤/亩,比对照中江栽培种增产9.2%;2022—2023年度平均产量231.8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0.3%。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观察根腐病发病率低。

      栽培技术要点:①选地整地:选择砂壤土为宜,深耕耙细整平后开厢,厢面宽70厘米,厢高30厘米。②栽种:选择健壮、无腐烂、直径在0.8~1.2厘米的根条作种根,剪成长4厘米左右的节段,上端向上直立或斜插入土壤,按每厢两行,窝距30厘米左右栽种。③田间管理:出苗后勤除草。可适当追肥1~2次。④采收:次年1~2月采挖。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成都、中江、资阳、巴中海拔低于1200米区域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忌涝,注意排水。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08

      品种名称:蜀丹2号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巴中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一片叶药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巴中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一片叶药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河北省保定市定国县南柳村地方栽培群体中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特征特性:平均株高35.5厘米,冠幅59.7厘米;鲜根呈砖红色,平均根条数13.9根/株,根长30.2厘米,根直径15.1毫米;五出羽状复叶为主,顶生小叶卵圆形,叶边缘锯齿状,叶面皱缩,叶表面有绒毛;花冠浅紫色,花萼表面有绒毛及分泌物,盛花期在7月下旬~8月上旬。

      品质:水分7.30%,总灰分4.60%,酸不溶性灰分0.30%;重金属铅0.3毫克/千克,镉0.07毫克/千克,铜13毫克/千克,未检测出砷和汞;水溶性浸出物57.9%,醇溶性浸出物28.7%;丹参酮II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总量为0.87%,丹酚酸B 含量为13.7%,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

      产量表现:2021—2023年连续两个生长周期多点试验,2021—2022年度平均产量246.7公斤/亩,比对照中江栽培种增产17.4%;2022—2023年度平均产量240.3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4.7%。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观察根腐病发病率低。

      栽培技术要点:①选地整地:选择砂壤土为宜,深耕耙细整平后开厢,厢面宽70厘米,厢高30厘米。②栽种:选择健壮、无腐烂、直径在0.8~1.2厘米的根条作种根,剪成长4厘米左右的节段,上端向上直立或斜插入土壤,按每厢两行,窝距30厘米左右栽种。③田间管理:出苗后勤除草。可适当追肥1~2次。④采收:次年1~2月采挖。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成都、中江、资阳、巴中海拔低于1200米区域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忌涝,注意排水。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09

      品种名称:川丹3号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 中江县农业农村局 中江县道地中药材研发中心

      品种来源:川丹参道地产区中江县栽培混杂群体中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特征特性:生育期280~300天,株高55~60厘米。鲜根表面呈朱红色或砖红色,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或黄白色;疏生支根。茎四棱形,具槽,有分支。小叶尖端锐尖,叶色深绿。花萼钟状,紫褐色,花冠深紫色,花药浅紫色。花期4~9月。

      品质:水分4.6%;总灰分6.15%,酸不溶性灰分1.33%;铅、砷、汞、镉和铜含量分别为0.12毫克/千克、0.048毫克/千克、0.0024毫克/千克、0.00049毫克/千克和3.8毫克/千克;水溶性浸出物59.2%,醇溶性浸出物15.9%,丹参酮IIA、丹参酮I和隐丹参酮的总量0.32%,丹酚酸B含量8.32%;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观察低感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害。

      产量表现:2021—2022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平均鲜产940.1公斤/亩,比对照品种川丹参1号和川丹2号分别增产48.0%和9.3%;平均干产225.8公斤/亩,比对照分别增产56.5%和13.6%。2022年平均鲜产953.7公斤/亩,比对照分别增产44.7%和10.9%;平均干产222.4公斤/亩,比对照分别增产56.0%和12.0%。

      栽培技术要点:①种根选择:冬季采挖丹参根时,选择根条较直、色泽暗红、大小均匀、无畸形、无破裂、无病虫、直径8~12毫米的一年生根条作繁殖材料,每个种根长2.5厘米左右。②开厢作垄:垄宽70厘米、垄高30厘米、垄间沟宽30厘米起垄。每垄双行,行距30厘米,窝距25厘米,窝深3~6厘米,每窝1株。③抗旱排涝:栽种后应及时抗旱保苗、及时排水防涝。④病害防治:提早预防根腐病、根结线虫病。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盆地西北部龙泉山脉海拔400~1100米的丘陵地区紫色砂质土壤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①忌连作、忌与豆科作物轮作,可与玉米、生姜、芍药等作物轮作;②忌积水,及时清沟排水。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10

      品种名称:川丹杂1号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 中江县农业农村局 中江县道地中药材研发中心

      品种来源:山东平邑丹参SD×川丹参CDS-3,基原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特征特性:生育期280~300天,株高45~50厘米。鲜根表面呈朱红色,不易折断,有木心,断面白色或黄白色;密生支根。茎四棱形,具槽,有分支,叶对生,三出羽状复叶,叶色浅绿。花萼钟状,紫褐色,花冠浅紫色,花药黄白色。花期4~10月。

      品质:水分3.8%;总灰分7.53%,酸不溶性灰分1.43%;铅、砷、汞、镉和铜含量分别为0.11毫克/千克、0.052毫克/千克、0.0021毫克/千克、0.00032毫克/千克和3.4毫克/千克;水溶性浸出物55.1%,醇溶性浸出物16.6%;丹参酮II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总量为0.65%,丹酚酸B含量7.67%;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观察低感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

      产量表现:2021—2022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平均鲜产912.5公斤/亩,比对照品种川丹参1号和川丹2号分别增产43.6%和6.1%;平均干产237.7公斤/亩,比对照分别增产64.8%和19.6%。2022年平均鲜产911.6公斤/亩,比对照分别增产38.3%和6.0%;平均干产232.6公斤/亩,比对照分别增产63.2%和17.2%。

      栽培技术要点:①种根选择:冬季采挖丹参根时,选择根条较直、色泽暗红、大小均匀、无畸形、无破裂、无病虫、直径8~12毫米的一年生根条作繁殖材料,每个种根长2.5厘米左右。②开厢作垄:垄宽70厘米、垄高30厘米、垄间沟宽30厘米起垄。每垄双行,行距30厘米,窝距25厘米,窝深3~6厘米,每窝1株。③抗旱排涝:栽种后应及时抗旱保苗、及时排水防涝。④病害防治:提早预防根腐病、根结线虫病。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盆地西北部龙泉山脉海拔400~1100米的丘陵地区紫色砂质土壤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①忌连作、忌与豆科作物轮作,可与玉米、生姜、芍药等作物轮作;②忌积水,及时清沟排水。

      

      (三)甘松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11

      品种名称:民匙松1号

      申请者:西南民族大学

      育种者:西南民族大学

      品种来源:甘孜州理塘县禾泥乡野生甘松混杂群体,基原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

      特征特性:年均生长期约168天,株高平均35厘米。根状茎粗且发达,平均茎蘖数20个,密被叶鞘纤维。叶丛生,长匙形,长15~25厘米,宽0.5~2.5厘米。头状聚伞花序形顶生,直径1.5~2厘米。花冠紫红色、钟形,基部略偏,长4.5~9毫米,裂片5;雄蕊4,与花冠裂片近等长,花丝具毛;子房下位,花柱与雄蕊近等长。花期6~8月,果期8~9月。

      品质:根及根茎干品的挥发油含量为2.9%,甘松新酮含量为0.19%,水分8.0%,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观察抗叶斑病。

      产量表现:2018—2021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8—2020年度平均产量500.0公斤/亩,比对照野生甘松混杂品种增产17.5%;2019—2021年度平均产量520.5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5.2%。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宜土质:壤土或砂质壤土,质地疏松,保水性及透水性好,富含腐殖质和有机质。②土地整理:种植当年7~8月翻耕、旋耕40厘米左右;清除杂草;暴晒1个月。③育苗:将当年采收的种子30℃温水浸泡24小时,与熟土按1:1比例混匀,苗床按80厘米开厢,厢面60厘米,按5厘米开沟条播,覆土厚约1厘米,浇水。苗床保持水分适度;二叶期前后每亩追施1000公斤有机肥;适时间苗和除草。④移栽定植:第三个自然年5月种苗返青后及时移栽。⑤采收:移栽后第2年9月初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高寒地区海拔3000米左右区域,秋播或春栽。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忌土壤粘重、板结。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12

      品种名称:民松1号

      申请者:西南民族大学

      育种者:西南民族大学

      品种来源:若尔盖巴西乡的野生甘松混杂群体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

      特征特性:年均生长期约150天,株高平均50厘米。根系发达,株型紧凑,叶片线状倒卵形,深绿色,宽约1.1厘米。头状聚伞花序,顶生,花茎绿色略带红色;花后花序主轴及侧轴明显伸长,呈总状排列。花冠粉红色,钟形,基部略偏;雄蕊4,伸出花冠裂片外;子房下位,花柱与雄蕊近等长,柱头头状。花期6月下旬~7月中旬,果期7月下旬~8月上旬。

      品质:根及根茎干品的挥发油含量为2.9%,甘松新酮含量为0.20%,水分5.9%,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观察抗叶斑病。

      产量表现:2018—2021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8—2020年度平均根茎干重为603.8公斤/亩,比对照野生群体增产10.8%;2019—2021年度平均根茎干重为600.7公斤/亩,比对照增产9.9%。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宜土质:壤土或砂质壤土,质地疏松,保水性及透水性好,富含腐殖质和有机质。②土地整理:种植当年7~8月翻耕、旋耕40厘米左右;清除杂草;暴晒1个月。③育苗:将当年采收的种子30℃温水浸泡24小时,与熟土按1:1比例混匀,苗床按80厘米开厢,厢面60厘米,按5厘米开沟条播,覆土厚约1厘米,浇水。苗床保持水分适度;二叶期前后每亩追施1000公斤有机肥;适时间苗和除草。④移栽定植:第三个自然年5月种苗返青后及时移栽。⑤采收:移栽后第2年9月初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高寒地区海拔3000米左右区域,秋播或春栽。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忌土壤粘重、板结。

      

      (四)灵芝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13

      品种名称:蜀紫1号

      申请者: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育种者: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品种来源:四川峨眉山野生灵芝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多孔菌科真菌紫芝Ganoderma sinense Zhao, Xu et Zhang。

      特征特性:生产周期约108天;孢子为褐色、卵形;菌丝浓白、粗壮,有锁状联合;子实体呈伞状,菌盖肾形,直径12~16厘米,厚1.5~3厘米,皮壳浅紫黑色,表面纵纹不明显,有漆样光泽,菌肉锈褐色。

      品质:水分12.17%,总灰分0.95%;浸出物6.54%,多糖含量为1.27%,三萜及甾醇含量为0.73%,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三萜及甾醇含量比对照紫芝1号提高17.74%。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观察未见特异性杂菌侵染。

      产量表现:2022—2023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袋料栽培试验,2022年度平均产量65.6克/千克,比对照紫芝1号增产8.1%;2023年度平均产量65.3克/千克,比对照增产7.9%。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料以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麦麸等为主,原料应新鲜、无霉变、无虫蛀、干净、干燥。②栽培料水分含量控制在65~70%之间。③菌袋培养过程需遮光,温度控制在23~26℃,空气湿度控制在70%以下,注意通风换气。④出芝期间温度控制在25~28℃,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0%~95%,散射光照射。⑤当菌盖边缘的白色生长圈消失时即可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省内平原、盆周山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①避免长期使用相同的母种培养基;②母种转接应3月左右进行一次,定期进行菌种提纯复壮;③菌丝培养及菌种保存时遮光、避免受高温或低温影响。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14

      品种名称:高翔川芝

      申请者: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育种者: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品种来源:乐山市峨眉山野生灵芝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多孔菌科灵芝属真菌赤芝Ganoderma lucidum (Leyss. ex Fr.) Karst.。

      特征特性:孢子为褐色、卵形。菌丝浓白、粗壮,有锁状联合。子实体呈伞状,菌盖肾形,直径10~14厘米,厚1~2厘米,皮壳坚硬,菌盖上表面黄褐色,有光泽,具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边缘薄而平截,常稍内卷,下表面黄色。菌肉浅褐色。菌柄扁圆柱形,侧生。生长周期约125天。

      品质:水分11.94%,总灰分1.12%;浸出物6.79%,多糖1.21%,三萜及甾醇0.88%;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在浸出物、多糖、三萜及甾醇含量三项关键指标上,分别比对照药灵芝2号提高13.93%,13.08%和20.55%。

      抗性:田间鉴定,高抗木霉病。

      产量表现:2023—2024两年多点袋料栽培试验,2023年平均产量62.4克/千克,比对照药灵芝2号增产6.7%;2024年平均产量62.4克/千克,比对照增产6.6%。

      栽培技术要点:①栽培料以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麦麸等为主,原料应新鲜、无霉变、无虫蛀、干净、干燥。②栽培料的水分含量控制在65~70%之间。③菌袋培养过程需遮光,温度控制在23~26℃,空气湿度控制在70%以下,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④出芝期间温度控制在25~28℃,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0%~95%,散射光照射。⑤当菌盖边缘的白色生长圈消失时即可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内平原、盆周山区种植,12月至次年3月菌袋接种,5~7月出芝。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避免长期使用相同的母种培养基;母种转接应3月左右进行一次,定期进行菌种提纯复壮;菌丝培养及菌种保存时遮光、避免受高温或低温影响。

      

      (五)紫苏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15

      品种名称:僰苏1号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珙县种子站 珙县露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珙县种子站 珙县露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宜宾市珙县王家镇野生紫苏资源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特征特性:平均生育期232天,株高202厘米,茎粗30.7毫米,分枝数27个/株,叶片长18厘米,叶片宽12厘米,叶柄长7厘米,花序分枝数27个/株,花序长16厘米,种子直径1.66厘米,千粒重2.14克。茎绿色,密被柔毛,分枝多;叶中等大卵圆形,叶缘圆齿状,缺刻浅;盛花期10月下旬,花色浅白色;外种皮灰褐色,子叶黄白色。

      品质:水分7.39%,迷迭香酸含量0.3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紫苏子的规定。紫苏子出油率37.1%,比对照高11.08%;紫苏子油α-亚麻酸含量61.3%,亚油酸含量15.3%,油酸含量13.0%。

      抗性:田间观察,锈病抗性与对照相当。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紫苏子平均产量117.1公斤/亩,比对照珙县主栽品种增产5.8%,2023年紫苏子平均产量117.6公斤/亩,比对照增产6.0%。

      栽培技术要点:①选地: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质土为宜。②育苗:3月下旬至4月初,选择向阳地,亩施有机肥40公斤,耙细整平,开厢作苗床,浇水后,覆遮阳网,出苗后,除去遮阳网。③移栽:4月下旬至5月上旬,按宽行1.3米,窄行0.7米,株距0.6米移栽,每穴栽植1株。④施肥:在现蕾期,每亩施用复合肥(氮:五氧化二钾:氧化钾-15:15:15)15公斤。⑤除草:及时人工除草。⑥采收:在80%~90%的植株黄叶并开始落叶时,晴天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盆地平原及丘陵地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种子成熟期,注意采取适当措施防治鸟类取食。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16

      品种名称:僰苏2号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珙县种子站 珙县露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珙县种子站 珙县露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宜宾市珙县王家镇野生紫苏资源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特征特性:平均生育期231天,株高224厘米,茎粗29.5厘米,分枝数21个/株,叶片长15厘米,叶片宽11厘米,叶柄长6厘米,花序分枝数24个/株,花序长15厘米,种子直径1.71毫米,千粒重2.85克。茎绿色,被中等柔毛;叶中等大卵圆形,叶缘圆齿状,缺刻中等;盛花期10月下旬,花冠白色;外种皮灰褐色,子叶黄白色。

      品质:水分为6.30%,迷迭香酸含量为0.53%,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紫苏子规定。紫苏子出油率37.14%,比对照高11.16%;紫苏子油中α-亚麻酸含量61.3%,亚油酸含量15.4%,油酸含量13.0%。迷迭香酸含量为对照的1.7倍。

      抗性:田间观察,锈病抗性与对照相当。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紫苏子平均亩产111.9公斤/亩,比对照珙县主栽品种增产1.2%;2023年紫苏子平均亩产112.2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2%。

      栽培技术要点:①选地: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质土为宜。②育苗:3月下旬至4月初选择向阳地。亩施有机肥40千克,耙细整平,开厢作苗床,浇水后,覆遮阳网;出苗后,除去遮阳网。③移栽:4月下旬至5月上旬。按照宽行1.3米,窄行0.7米,株距0.6米移栽,每穴栽植1株,栽后及时浇水一次。④施肥:在现蕾期,每亩施用复合肥(氮:五氧化二钾:氧化钾-15:15:15)15公斤。⑤除草:及时人工除草。⑥采收:在80%~90%的植株黄叶并开始落叶时,晴天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盆地平原及丘陵地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种子成熟期,注意采取适当措施防治鸟类取食。

      

      (六)红花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17

      品种名称:川红2号

      申请者:成都中医药大学

      育种者:成都中医药大学

      品种来源:四川省简阳市传统栽培红花群体中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

      特征特性:平均生育期217天、株高120厘米、分枝数15个/株;株型紧凑,枝夹角小;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花色橘红色;果球扁平状,总苞叶呈卵圆型,苞叶具短刺;花果期4~5月。

      品质:含羟基红花黄色素A 2.1%,山柰酚0.052%,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红花项下的相关要求。

      抗性:田间观测未发现黑斑病,黄萎病抗性与对照相当。

      产量表现:2021—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2022年平均花产量37.3公斤/亩,比对照川红花3号增产15.2%;2022—2023年平均花产量37.3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5.2%。

      栽培技术要点:①播种:宜10月中下旬播种。宽窄行播种,宽行60厘米,窄行35厘米,穴距20厘米。播种深度6~8厘米,每穴7~8颗种子,播后覆土。②合理密植:3~5片叶时间苗,每穴留2株。③追肥:结合第1~2次中耕除草每亩追施氮肥1~2 公斤;分枝期封畦前每亩施氮肥1.5~3.5公斤,五氧化二钾1~2公斤,氧化钾3~4公斤。④病虫害管理:注意防治菌核病、枯萎病、锈病、蚜虫等常见病虫害。⑤采收:盛花期采收,以3~7天采一次花为佳。采后阴干。花后及时收获种子。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红花主栽区域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应注意对菌核病、蚜虫的防治。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18

      品种名称:川红3号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简阳红花地方品种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

      特征特性:平均生育期213天,株高144厘米,分枝数11个/株,单果球小花数107个,单果球种子数53粒,顶果球直径27毫米,单株果球数量11个。叶片无刺;头状花序圆锥形,苞片披针形,苞叶具少量小软刺;花色桔红色。

      品质:杂质1.3%,水分8.7%,总灰分5.3%,酸不溶性灰分0.7%,红色素吸光度0.8%,水浸出物44.3%,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1.96%,山柰酚0.183%。

      抗性:田间观察,枯萎病抗性优于对照品种。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长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平均干花产量23.6公斤/亩,种子产量197.9公斤/亩,比对照川红1号分别增产15.7%、17.1%;2023年平均干花产量24.0公斤/亩,种子产量207.9公斤/亩,比对照分别增产15.0%、17.8%。

      栽培技术要点:①种植时间:10月中下旬晴天播种。②种植密度:每亩种植1.0~1.2万株,采用大小行种植。③田间管理:在红花出苗后及时除草,根据长势适当追肥2次。④采收:盛花期采收,采后晒干或阴干。花后25天后,收获种子。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成都红花种植区域,10月中下旬播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病虫害高峰期及时防控。

      

      (七)太白贝母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19

      品种名称:萼贝1号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 万源市润雨中药有限公司 四川大学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 万源市润雨中药有限公司 四川大学

      品种来源:万源市官渡镇花萼山野生贝母群体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百合科植物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 Y. Li。

      特征特性:五年生植株高30~50厘米。鳞茎扁球形或短圆柱形,鲜鳞茎高1.4~1.9厘米,直径1.5~2.5厘米。叶常对生,中部兼有3~5枚轮生或散生的,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0.3~0.9厘米。花常单朵,花被绿黄色,无方格斑;每花有3枚叶状苞片。花期4~5月,果期5~6月。

      品质:水分8.26%,总灰分3.08%;醇溶性浸出物17.12%,总生物碱含量为0.26%,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

      抗性:田间接种鉴定,中抗根腐病。

      产量表现:采用四年生鳞茎,经2021—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2022年(五年生)平均产量128.2公斤/亩,比对照陕西太白贝母、重庆奉节太白贝母分别增产23.8%和17.5%;2022—2023年(五年生)平均产量127.7公斤/亩,比对照分别增产22.2%和16.8%。

      栽培技术要点:①选择高山平地或缓坡地。②分露地种植与大棚种植,秋季霜冻前播种或栽种。③生长过程中需要适时遮阴,第三年及以后可不搭遮阳网。④人工除草,3月贝母未出苗前中耕除草1次,4~5月苗期适时多次除草。⑤适期追肥,分别在齐苗期、初花期、倒苗期追肥。⑥选择晴好天气采挖,顺着倒苗后的干枯地上茎逐一挖起地下鳞茎。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省万源市及周边相似区域,海拔1500~2300米气候冷凉湿润地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初夏易发根腐病,雨季加强清沟排水,适当降低荫蔽度。及时拔除发病株,同时使用药剂淋灌发病植株生长土壤,防止病菌扩散。

      

      (八)金钗石斛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20

      品种名称:中科金斛2号

      申请者: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四川省合江县人工栽培金钗石斛群体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

      特征特性:多年生附生草本,株型直立,茎细长,扁圆柱形,不分枝,具多节,质易脆,表面呈黄绿色,平均茎长42.2厘米、茎粗10.5毫米、茎节数11.9节;叶革质,长圆形,基部具抱茎的鞘,平均9.1片叶/茎,平均叶长11.0厘米、叶宽2.4厘米、叶厚0.5毫米;花呈紫色带白色,花期4~5月。

      品质:水分6.70%,总灰分3.10%,石斛碱含量为0.44%,可溶性多糖含量为7.24%,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可溶性多糖含量比对照高30.68%。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观察发病率低。

      产量表现:2019—2022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9—2021年平均鲜条产量475.9公斤/亩,比对照中科金斛1号增产4.7%;2020—2022年平均鲜条产量476.8公斤/亩,比对照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①最佳栽种时间3~4月,推荐采用贴石法栽种。②12月~次年1月,采收生长了2~3年的地上部分植株,保留生长了1年及以下的植株。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合江及相似生态种植区域。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偶感黑斑病,及时防治。

      

      (九)淫羊藿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21

      品种名称:中长柔毛1号

      申请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乐山长藿中药材有限公司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乐山长藿中药材有限公司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乐山市沙湾区野生淫羊藿群体中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小檗科植物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m.。

      特征特性:多年生草木,根状茎质硬,多须根。3~10月均有新芽萌发。一回三出复叶基生和茎生,叶片尖长卵圆形,叶基部心形,叶正面浅绿色,叶背面灰绿色,叶背绒毛密度中等,叶缘有锯齿状刺;基生叶蘖能力强,平均茎生叶长13.7厘米、宽7.2厘米,基生叶长13.2厘米、宽6.9厘米。圆锥状花序,外萼片紫红色,内萼片白色,披针型,花瓣淡黄色。移栽后第二年平均叶柄长19.6厘米,分蘖数107.8个/株。基生叶萌蘖能力强,生长旺盛,整齐性、一致性好。花期4~5月,果期5~7月。

      品质:水分5.03%,灰分5.01%;醇溶性浸出物15.91%,总黄酮醇苷(朝藿定A、B、C和淫羊藿苷的总量)含量为4.74%,总黄酮含量为10.38%,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

      产量表现:2020—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0—2022年度平均产量318.9公斤/亩,比对照沙湾野生群体增产21.2%;2021—2023年度平均产量306.1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8.4%。

      栽培技术要点:①选地: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②育苗:4月下旬~5月中旬种子成熟时采收、常温沙藏层积,11月下旬~12月后进行播种。每200~250粒/平米或穴盘、营养钵育苗,2个月后出苗,真叶6~8片时移栽。③移栽:施有机肥2000~4000公斤/亩,按照厢面宽1.1~1.3米,深高0.20米开厢,厢面平;搭建遮阳棚,加盖75%的遮阳网。按行距25~30厘米,株距25厘米栽种,土要埋过根芽,浇定根水。④田间管理:移栽后及时除草,适时施肥。⑤采收:移栽后第二年10~12月第一次采收,割取地上部分;以后每年可在5~7月和12月~次年2月分别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盆地海拔800米以下、年降雨量不少于1300毫米的平坝、浅丘区及盆周山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易发生病虫害,注意防治。

      

      (十)芍药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22

      品种名称:渠白1号

      申请者:四川聚元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成都中医药大学

      育种者:四川聚元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渠县东安镇览桥村地方栽培芍药群体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特征特性:生育期年平均260天,株高60~100厘米,多分枝。茎生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具白色骨质细齿,两面无毛,背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花白色,重瓣,皇冠状,花瓣倒卵形;雄蕊瓣化;心皮3~4,具绒毛;花期4~5月。根粗壮,圆柱形。

      品质:水分8.6%,总灰分3.2%,二氧化硫27.89毫克/千克,铅0.14毫克/千克,镉0.16毫克/千克,砷0.07毫克/千克,汞0.003毫克/千克,铜3.8毫克/千克;水溶性浸出物35.7%,芍药苷3.97%,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观察低感根腐病、中抗灰霉病。

      产量表现:2014—2022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4—2018年平均产量1053.5公斤/亩,比对照中江白花芍药和渠县芍药混杂群体分别增产7.5%和28.9%;2018—2022年平均产量992.8公斤/亩,比对照分别增产8.7%和30.1%。

      栽培技术要点:①选种:选择无病虫害、无腐烂、无空心、带粗壮芽苞的芦头作繁殖材料,按自然生长性状,将芦头切成小块,保留健壮芽笣2~3个及3厘米的芦头。②栽种:10月按株行距30厘米×40厘米栽种,芽苞向上定植,种植后,覆盖3~6厘米厚的细土,浇水。③田间管理:及时除草、施肥;摘除花薹;综合防治病虫害。④采收:种植4年后的秋季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海拔300~1000米的秦巴山区、丘陵、坝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忌连作,建议在种植后的第一和第二年科学套种玉米等农作物适当遮荫。

      

      (十一)姜黄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23

      品种名称:犍郡黄1号

      申请者: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育种者: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品种来源:犍为县新民镇农家品种的根茎为材料,经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处理后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

      特征特性:生长期平均274天,株高128.5厘米,长势壮、整齐;叶片青绿色,叶片数平均13片;主根茎(母姜)较大,纺锤形,偏椭圆,节较密;侧根茎(子姜)多分支,指状,短叉分支少且小,节较密,断面金黄色。

      品质:水分6.3%,总灰分4.5%;醇溶性浸出物19.2%,挥发油7.4%,姜黄素含量为1.8%,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观察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度平均产量1173.4公斤/亩,比对照当地农家种增产11.7%;2023年度平均产量1232.1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1.2%。

      栽培技术要点:①选种:选择健康、顶芽和侧芽完整、未萌发的母姜或个头粗壮、完整无损的子姜作种姜,单个种姜重量≥30g。②栽种时间:宜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③栽种密度:行距40厘米,穴距35厘米。④穴栽:穴深8~10厘米,行与行间栽穴交错排列,每穴栽种姜1块。⑤除草:出苗后,不定期进行人工拔除杂草。⑥施肥:厚施基肥,适时追肥。⑦采收:12月~次年2月,待地上部完全枯萎后,割去地上叶苗,挖出整个地下部分,摘下块根,去除根茎上附着的泥土和须根。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姜黄主产区,每年3~4月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①该品种系无性繁殖,繁殖系数相对较低,应加大种源繁殖。②忌干旱、积水,及时排灌。

       

      (十二)茯苓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24

      品种名称:蜀苓1号

      申请者: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大学 西华大学 成都医学院

      育种者: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大学 西华大学 成都医学院

      品种来源:四川省南江县啸峰山的野生茯苓群体中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特征特性:平均全生育期300天,商品生产期210天。菌丝呈白色或淡褐色,线网状或膜状,多分枝,直径3~8微米。菌核呈类球形或不规则团块,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质坚实,断面颗粒性,白色。气微,味淡,嚼之粘牙。子实体呈蜂窝状。

      品质:总灰分0.92%,醇溶性浸出物3.10%,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一部)规定。

      抗性:多点试验田间观察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产量表现:2020—2021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0年平均产量1230.7公斤/亩,比对照湘靖28增产6.8%;2021年平均产量1230.5公斤/亩,比对照增产6.8%。

      栽培技术要点:①选种:选择菌龄30~60天,菌丝洁白致密,生长均匀,菌索布满菌袋的茯苓菌种进行栽培生产。②接种:4月下旬~5月中旬接菌。在松树林下顺向挖窖,窖长约70厘米,宽30~45厘米,深约30厘米,窖底与坡面平行,窖与窖间隔约30厘米。将段木顺向摆入窖内,一窖放五节段木,菌袋使用头引法接种于段木上。③田间管理:接种后7~10天,菌种菌丝向外蔓延到段木上生长,此时进行接种成活情况检查。接种70天后,部分窖面表面出现龟裂,菌核开始形成,进入结苓期后,及时培土、防积水,防菌核露出土面。④采收:10~12月采收。宜成熟一批采收一批。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省广元市、巴中市、绵阳市、达州市的松树林下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①茯苓菌核外皮裂纹渐趋弥合时应立即采收,宜成熟一批采收一批。②忌暴露,及时覆土。③防白蚁侵害。

      

      (十三)天冬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25

      品种名称:川冬1号

      申请者: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内江市东兴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 

      品种来源:内江市东兴区天冬农家种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百合科植物天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 Merr.。

      特征特性:攀援植物,移栽至采挖期平均时长1058天;根在中部成长纺锤状膨大,块根表皮呈棕色,断面白色,中柱淡黄色,块根平均直径1.59厘米、长9.5厘米,根节长平均10厘米;采挖时地上部分平均茎数(藤蔓)23.3个、长度86.79厘米,茎上叶状枝常3~6枚成簇,长0.5~8厘米,宽1~2毫米,平均茎节长(两小枝间距)0.8厘米,较密;一级叶状枝中长,平均7.2厘米,主茎上硬刺2.5~3.5毫米,一级叶状枝上刺不明显。花小,每2朵腋生,淡绿色,雄花花丝不贴生于花被片上,花梗长2~6毫米,关节位于中部,雌花大小和雄花相似,花期4~5月。

      品质:水分10.5~10.7%,总灰分2.8~3.0%;醇溶性浸出物95~95.6%;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

      抗性:田间观察,根腐病抗性优于对照。

      产量表现:2019—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9—2022年平均产量461.1公斤/亩,比对照农家栽培种增产19.0%。2020—2023年平均产量455.3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6.3%。

      栽培技术要点:①生产条件: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腐殖质含量高的沙壤土或壤土。②整地:深翻、耙细,除去杂物,施腐熟农家肥1500~2500公斤/亩。开厢1.5~1.8米,垄宽120~150厘米、垄高30厘米。四周开深沟排水。③种植:春季以3~4月、秋季10~11月为宜。双行种植,亩植2000株,注意除草。栽植一个月内需保持土壤湿润。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川南地区海拔1600米以下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不耐积水、高温干旱及强光日灼。遇低温霜冻会停止生长,直至倒苗。 

      

      (十四)黄精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26

      品种名称:蜀精1号

      申请者: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万巴农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万巴农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达州市万源玉带乡黄精栽培群体中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 et Hemsl.。

      特征特性:年生长期365天。株高95.8~150.9厘米;茎秆绿色、粗壮。叶片轮生或互生,深绿,披针形,长15.2~27.4厘米,宽1.5~2.1厘米,先端渐尖呈弯钩;无叶柄或叶柄极短;伞形花序具花2~7朵,花被筒状,淡黄绿色;浆果球形,每果具4~14粒种子。花期4~6月,果期6~11月。

      品质:水分含量14.8%,总灰分2.5%,铅、镉、砷和铜含量分别为0.66毫克/千克、0.12毫克/千克、0.30毫克/千克和7.05毫克/千克,汞未检出;浸出物72.2%,黄精多糖含量15.0%;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

      抗性:接种鉴定,中抗叶斑病。

      产量表现:2016—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6—2019年平均产量1672.5公斤/亩,比对照农家栽培种增产13.6%;2020—2023年平均产量1693.5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6.5%。

      栽培技术要点:①选地整地: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②定植或移栽:春冬两季,采挖5年以上黄精,将先端幼嫩部分截成数段,每段保留3~4个芽定植;或选择3~4年实生苗移栽。栽种时行距40~50厘米、株距25~30厘米。③田间管理:遮阴,勤除草,生长期追肥2~3次,入冬后再追施有机肥。④病虫害防治:预防叶斑病,防范红蜘蛛。⑤采收:定植生长3~4年后,或实生苗移栽4~5年后,12月选择晴天采挖。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秦巴山区海拔500~1000米区域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多雨时节及时理沟,保持排水通畅。高温高湿情况下,应及时防治真菌性病害。

      

      (十五)白芷

      认定编号:川认药2025027

      品种名称:川芷4号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 遂宁市船山区农业农村局 四川全泰堂川白芷产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 遂宁市船山区农业农村局 四川全泰堂川白芷产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遂宁市永兴镇白芷农家种经系统选育而成,基原为伞形科植物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 et Hook. f. var. formosana (Boiss.) Shan et Yuan。

      特征特性:平均全生育期620天,大田商品生产300天,种子繁育320天,株高97.2厘米,叶柄基部紫红色,上部绿色,新抽出叶柄绿色,叶片绿色。根圆锥形,较长,根头部钝四棱形,根表皮灰棕色。留种开花植株长势旺、分枝多,平均株高2.10米,杆硬,抗倒,茎基部紫红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品质:水分含量12.3%,总灰分含量5.3%;醇溶性浸出物含量28.2%,欧前胡素含量0.276%;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一部)规定。

      抗性:田间观察,斑枯病抗性与对照相当。

      产量表现:2022—2024年连续两个生长周期多点试验,2022—2023年度平均干重792.2公斤/亩,比对照川芷3号增产9.5%;2023—2024年度平均干重805.7公斤/亩,比对照增产9.0%。

      栽培技术要点:①选土壤疏松、土层深厚的向阳地块,pH值7.0~8.0。②9月中下旬至10月下旬播种。③用种量1~1.2公斤/亩。④条播行距40厘米。⑤整地时每亩施用腐熟油枯饼50千克。化肥使用量可参考:氮施用量为10公斤/亩,五氧化二磷为15公斤/亩,氧化钾为8公斤/亩,其中氮肥一般在12月、次年2月、次年3月分3次施用,比例2:5:3;磷和钾肥在9月和次年3月分两次施用,比例1:1。⑥建议覆地膜或防草布,同时减施约40%化肥。⑦及时除草,拔除过早抽苔苗;⑧留种需设隔离区。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及成都平原,丘陵坡地紫色土或涪江流域灰潮土,9月中下旬至10月下旬播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①播期不宜晚于10月下旬,否则当年苗小甚至不出苗;②该品种不耐涝,注意田间不可积水;③在坡地紫色土种植时,其根入土深,采挖时需深挖。

      

      五、综合

      (一)荞麦

      认定编号:川认综合2025001

      品种名称:川荞9号

      申请者: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凉山州地方品种依额用EMS化学诱变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属苦荞,早熟品种。生育期平均76天;株型紧凑,平均株高104.0厘米;主茎分枝数4.6个,主茎节数14.9节;叶片戟形,中等大小,叶片绿色;花色淡绿、无香味,花序柄短;籽粒灰色、三角形,千粒重平均21.8克。

      品质:水分8.52%,粗蛋白11.8%,粗脂肪2.27%,粗淀粉58.66%,总黄酮(以芦丁计)2.71%。

      抗性:经连续两年接种抗病鉴定,高抗褐斑病,抗立枯病和轮纹病。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5点试验,2022年平均产量178.5公斤/亩,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23.3%;2023年平均产量182.0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6.3%。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期播种:春季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秋季7月下旬~8月上旬播种。②播种量:合理密植,点播、条播或犁沟条播均可,亩播量5~6公斤,亩留苗10~11万株。③施肥:播种时亩用过磷酸钙30公斤,农家土杂肥1000公斤。苗期3~4叶龄时,进行中耕除草,视苗情追肥,亩追尿素5公斤左右。④收获:当75%籽粒呈现本品种正常色泽及时收获脱粒,晾晒至籽粒含水量在14%以下时入库。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凉山州荞麦主栽区域春季、秋季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该品种耐涝性一般,需在阴雨连绵时,及时挖沟排涝。

      

      认定编号:川认综合2025002

      品种名称:中荞17号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凉山州地方品种额02用EMS化学诱变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属苦荞。生育期平均78天。株型紧凑,平均株高103.3厘米,主茎分枝数5.5个,主茎节数15.7节;叶片戟形,中等大小,叶片绿色;花色淡绿、无香味,花序柄短;籽粒灰色、三角形,千粒重平均20.7克。

      品质:水分8.86%,粗蛋白11.7%,粗脂肪2.3%,粗淀粉61.66%,总黄酮(以芦丁计)2.41%。

      抗性:经连续两年接种抗病鉴定,高抗立枯病,抗褐斑病和轮纹病。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平均产量163.9公斤/亩,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13.2%;2023年平均产量176.0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2.4%。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期播种:春季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秋季7月下旬~8月上旬播种。②播种量:合理密植,点播、条播或犁沟条播均可,亩播量5~6公斤,亩留苗10~11万株。③施肥:播种时亩用过磷酸钙30公斤,农家土杂肥1000公斤。苗期3~4叶龄时,进行中耕除草,视苗情追肥,亩追尿素5公斤左右。④收获:当75%籽粒呈现本品种正常色泽及时收获脱粒,晾晒至籽粒含水量在14%以下时入库。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凉山州荞麦主栽区域春季、秋季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该品种耐涝性一般,需在阴雨连绵时,及时挖沟排涝。

      

      认定编号:川认综合2025003

      品种名称:中荞18号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川荞1号用EMS化学诱变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属苦荞。生育期平均81天。株型紧凑,平均株高117.9厘米,主茎分枝数6.2个,主茎节数15.9节;叶片戟形,中等大小,叶片绿色;花色淡绿、无香味,花序柄短;籽粒黑色、三角形,千粒重平均21.3克。

      品质:水分8.54%,粗蛋白12.5%,粗脂肪2.05%,粗淀粉55.37%,总黄酮(以芦丁计)2.70%。

      抗性:经连续两年接种抗病鉴定,抗立枯病,褐斑病和轮纹病(R)。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平均产量154.1公斤/亩,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6.4%;2023年平均产量180.4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5.3%。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期播种:春季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秋季7月下旬~8月上旬播种。②播种量:合理密植,点播、条播或犁沟条播均可,亩播量5~6公斤,亩留苗10~11万株。③施肥:播种时亩用过磷酸钙30公斤,农家土杂肥1000公斤。苗期3~4叶龄时,进行中耕除草,视苗情追肥,亩追尿素5公斤左右。④收获:当75%籽粒呈现本品种正常色泽及时收获脱粒,晾晒至籽粒含水量在14%以下时入库。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凉山州荞麦主栽区域春季、秋季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该品种耐涝性一般,需在阴雨连绵时,及时挖沟排涝。

      

      认定编号:川认综合2025004

      品种名称:成苦1号

      申请者:成都大学

      育种者:成都大学

      品种来源:黔苦5号用EMS化学诱变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属苦荞,生育期79~89天,为中早熟。幼苗出苗整齐、健壮,株型紧凑。叶片戟形、中等大小、绿色。株高93~123厘米,主茎分枝数4~8个,主茎节数16~20节;花色淡绿、无香味,花序柄短;结实率高,结籽集中,籽粒褐色、三角形,千粒重17~20克。

      品质:粗蛋白12.8%;粗脂肪2.3%;黄酮(以芦丁计)1.68%;粗淀粉51.97%。

      抗性:芽期接种和自然发病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表明,抗立枯病和褐斑病。

      产量表现:2021—2022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平均产量172.3公斤/亩,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8.8%;2022年平均产量168.6公斤/亩,比对照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①播种:条播,行距30~35厘米,覆土后播种深度以2~3厘米为宜。播种量3.0~3.5公斤/亩,留苗约9~12万株/亩。②肥水管理:中等肥力土壤一般施用复合肥(氮磷钾含量比例=15:15:15)25~35公斤/亩。在第4片真叶出现后除草,间苗。根据长势,可追肥5~7公斤/亩氮肥(尿素)。③收获:当植株80%以上籽粒成熟即变为褐色,为适宜收获期。水分低于13%即可保存。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凉山州荞麦种植区域,春季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秋季7月下旬~8月上旬播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该品种耐涝性一般,易积水区播种时应开沟,防止积水引起涝害。

      

      (二)桑树

      认定编号:川认综合2025005

      品种名称:川饲桑2号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特种经济动植物研究所) 南充市饲料站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特种经济动植物研究所) 南充市饲料站

      品种来源:湘红79(湘7920×红芽79)×桂桑优12

      特征特性:多年生木本,树形稍开展,枝条直立细长,皮色灰褐色,节间距5.1~8.6厘米,皮孔椭圆、较小,冬芽三角形;互生叶序、叶翠绿色,平展,叶态向上斜生、叶面光滑,成叶心脏形、叶基浅心形、叶缘乳状齿、叶尖长尾状,叶长20~28厘米、叶宽16~20厘米;雌雄异株,偶有少数雌雄同株者,着果数少,椹紫黑色;种子棕褐色,千粒重1.8~2.0克。

      品质:全株干物质粗蛋白含量15.02%、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8.77%,叶片干物质粗蛋白含量22.67%。

      抗性:多点试验未见黑枯型细菌病发生,叶枯病、灰霉病仅在个别茬次零星发生。

      产量表现:2021—2022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平均生物产量鲜重5381.3公斤/亩、干重1128.6公斤/亩,比对照川饲桑1号增产10.6%、9.7%;2022年平均生物产量鲜重5203.1公斤/亩、干重1103.0公斤/亩,比对照增产9.2%、9.7%。

      栽培技术要点:①每亩栽植6000~7000株。②正常肥力土壤中等肥培水平,年亩施纯氮60公斤、磷24公斤、钾30公斤,土壤贫瘠地块,可适当酌情多施;氮肥和钾肥分多次施用,春季发芽开叶前施1次,以后每次刈割后施1次,最后一次刈割后不施氮肥和钾肥;磷肥年中、最后一次刈割后各施一次。③每次刈割后及时除草,久旱无雨及时灌溉。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省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高温多湿季节,如有灰霉病发生,应及时清除病叶或用广谱性抗菌药防治。

      

      认定编号:川认综合2025006

      品种名称:川饲桑3号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特种经济动植物研究所) 南充市饲料站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特种经济动植物研究所) 南充市饲料站

      品种来源:中纳07(中桑5801×纳溪桑)×桂桑优12

      特征特性:多年生木本,树形紧凑,枝条直立细长,叶间距4.3~7.1厘米,皮浅褐色;成叶翠绿色、长心脏形,叶片平展,叶面光滑,叶长18~25厘米、叶宽16~23厘米,叶基浅心形,叶缘乳状齿,叶尖短尾状,叶柄中等长度,叶态平伸或下垂;雌雄异株,偶有少数雌雄同株者,椹紫黑色;种子棕褐色,千粒重1.9~2.1克。

      品质:全株干物质粗蛋白含量14.31%、酸性洗涤纤维含量31.90%,叶片干物质粗蛋白含量20.63%。

      抗性:多点试验未见黑枯型细菌病发生,叶枯病、灰霉病仅在个别茬次零星发生。

      产量表现:2021—2022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1年平均生物产量鲜重5589.5公斤/亩、干重1173.7公斤/亩,比对照川饲桑1号增产14.9%、14.1%;2022年平均生物产量鲜重5375.0公斤/亩、干重1137.5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2.8%和13.1%。

      栽培技术要点:①每亩栽植6000~7000株。②正常肥力土壤中等肥培水平,年亩施纯氮60公斤、磷24公斤、钾30公斤,土壤贫瘠地块,可适当酌情多施;氮肥和钾肥分多次施用,春季发芽开叶前施1次,以后每次刈割后施1次,最后一次刈割后不施氮肥和钾肥;磷肥年中、最后一次刈割后各施一次。③每次刈割后及时除草,久旱无雨及时灌溉。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省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高温多湿季节,如有灰霉病发生,应及时清除病叶或用广谱性抗菌药防治。

      

      (三)苎麻

      认定编号:川认综合2025007

      品种名称:川纤饲苎1号

      申请者: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C25×中苎2号

      特征特性:中根丛生型,平均全年工艺成熟期180天,亩有效株1.4万株、有效株率85.4%、株高248.8厘米、茎粗1.2厘米、鲜皮厚度0.9厘米,鲜皮出麻率11.3%。苗期叶微红色,生长茎绿色,成熟茎绿褐色,成叶绿色、卵圆形,叶片皱纹多、浅,叶片着生角度小,叶脉微红色,叶柄黄绿色、托叶中肋淡红色,麻骨绿白色。雌蕾淡红色,雌雄花全部可育,原麻黄白色,手感柔软,锈脚短。

      品质:原麻纤维细度为2096米/克,单纤维强力为3.9厘牛/分特;嫩茎叶粗蛋白质含量为24.46%,粗脂肪含量44.9克/千克,钙4.27%,粗灰分12.8%。

      抗性:田间接种鉴定高抗苎麻花叶病毒病和炭疽病。

      产量表现:2018—2019年度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18年平均原麻产量205.8公斤/亩,比对照川苎11增产6.2%,平均生物鲜产9171.85公斤/亩,比对照川饲苎1号增产10.1%;2019年平均原麻产量211.8公斤/亩,比对照川苎11增产3.8%,平均生物鲜产9491.7公斤/亩,比对照川饲苎1号增产8.0%。

      栽培技术要点:①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四川麻区一般2月中下旬播种育苗,用种量0.4~0.5公斤/亩。②适时移栽,合理密植。每亩栽植2500~3000穴,每穴2~3苗。③适时收获。成龄麻工艺成熟及时收获,饲料用收割高度为60~80厘米。④田间管理。每季收获后应及时追施氮肥,平均每亩追施尿素25公斤,高产栽培可加大施肥量;冬培应重施有机肥、磷钾肥或复合肥,中耕覆土。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省苎麻生产区域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①苎麻不耐涝,栽种前注意开沟排水。②新栽麻破杆收获标准为生长3个月以上,下部有催蔸芽发出。③饲用株高60~80厘米时收获,新栽麻收割次数控制在3次以内。

      

      认定编号:川认综合2025008

      品种名称:川苎21

      申请者: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川苎11自交S1

      特征特性:中熟,全年工艺成熟期平均184天;中根丛生型;生长茎绿色,苗期叶色淡绿色,成熟茎绿褐色,叶片卵圆形、绿色、皱纹少而浅,夹角小,叶脉、托叶中肋微红色,叶柄淡红色,麻骨绿白色。平均株高230厘米、茎粗1.3厘米、有效株率85.7%、鲜皮出麻率11.5%。9月中旬现雄蕾,9月中下旬现雌蕾,9月底开雌花、微红色。原麻绿白色,手感较柔软,锈脚短,风、病斑少。

      品质:原麻单纤维细度为2584米/克。

      抗性:田间接种鉴定,高抗苎麻花叶病毒病和炭疽病。

      产量表现:2017—2019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中,2018年平均原麻产量227.7公斤/亩,比对照中苎2号增产4.6%;2019年平均原麻产量218.6公斤/亩,比对照增产5.7%。

      栽培技术要点:①种源繁育:采用无性繁殖方式繁育种源。②种植密度:根据土壤肥力,以2200~2500株/亩为宜。③科学施肥:重施基肥,多施有机肥;春季催苗肥宜早施,以促进植株分蘖整齐。④及时收获:春季新栽麻园7月底或8月初破杆,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二麻;成龄麻5月底收获头麻,8月上旬收获二麻,11月上中旬收获三麻。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四川海拔800米以下,达州市、广安市及相似苎麻生态区种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①不耐涝,栽种前应开沟排水。②新栽麻生长3个月以上,下部有催蔸芽发出方可破杆收获。

      

      (四)绿豆

      认定编号:川认综合2025009

      品种名称:川绿6号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仁寿绿豆/冀绿9号

      特征特性:早熟,生育期平均65.5天;株型紧凑、直立,平均株高49.0厘米、主茎分枝2.5个;叶绿色、中等卵形,花黄色,有限结荚习性,成熟一致;成熟荚黑色、镰刀形;籽粒绿色有光泽,短圆柱形;平均单株荚数25.8个,荚长9.3厘米,单荚粒数11.4粒,百粒重4.4克,芽豆比9.0。

      品质:蛋白质含量23.4%、脂肪含量0.6%。

      抗性:田间接种鉴定,中抗病毒病和白粉病。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平均产量148.0公斤/亩,比对照川渝绿1号增产10.0%;2023年平均产量138.7公斤/亩,比对照增产8.9%。

      栽培技术要点:①播种:穴播或条播均可。行距40~50厘米,穴播穴距20~30厘米。②田间管理:出苗后两片复叶时定苗,每亩1.1~1.6万株,基肥施足,开花期适当追肥,适时中耕除草。③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白粉病、蚜虫、豆荚螟等。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海拔1800米以下的盆地及丘陵地区春夏季播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①花期遇干旱应及时浇水。②及时防治蚜虫、豆荚螟。

      

      认定编号:川认综合2025010

      品种名称:川绿7号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冀绿7号/中绿5号

      特征特性:中熟,生育期平均70.4天;株型紧凑、直立,平均株高56.3厘米,主茎分枝2.5个;叶绿色、中等卵形,花黄色,有限结荚习性,成熟一致;成熟荚黑色、直筒形;籽粒绿色有光泽,长圆柱形;平均单株荚数23.1个,荚长10.4厘米,单荚粒数11.5粒,百粒重6.9克。

      品质:蛋白质含量23.0%、脂肪含量0.5%。

      抗性:田间接种鉴定,中抗病毒病和白粉病。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平均产量156.3公斤/亩,比对照川渝绿1号增产16.2%;2023年平均产量148.1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6.3%。

      栽培技术要点:①播种:穴播或条播均可。行距40~50厘米,穴播穴距20~30厘米。②田间管理:出苗后两片复叶时定苗,每亩1.1~1.6万株,基肥施足,开花期适当追肥,适时中耕除草。③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白粉病、蚜虫、豆荚螟等。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海拔1800米以下的盆地及丘陵地区春夏季播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①花期遇干旱应及时浇水。②及时防治蚜虫、豆荚螟。

      

      (五)藜麦

      认定编号:川认综合2025011

      品种名称:成藜2号

      申请者:成都大学 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者:成都大学 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QA030-H1用60Co-γ物理诱变系选而成。

      特征特性:早熟,生育期平均88天。平均株高77.3厘米,分枝数9.1个,叶片中等大小。成熟时植株黄绿色,籽粒扁圆形、黑色,千粒重平均3.5克。

      品质:粗蛋白19.1%;粗脂肪3.6%;黄酮(以芦丁计)0.35%;粗淀粉41.84%。

      抗性:芽期接种和自然发病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表明,田间表现抗叶斑病和褐斑病。

      产量表现:2021—2022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5点试验,2021年平均产量134.3公斤/亩,比对照陇藜1号增产5.9%;2022年平均产量132.6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3.4%。

      栽培技术要点:①播种:条播,行距15~20厘米左右,播种深度以1~2厘米为宜,播后及时覆土。播种量200~400克/亩,当幼苗长出3~4片真叶时,按照留大去小、去弱留强的原则进行间苗。②水肥管理:一次性施足底肥。生长中发现有缺肥症状,可适当追肥,每亩撒尿素8~10千克。在藜麦生育后期,叶面喷微肥可促进开花结实和子粒灌浆。③收获:当籽粒饱满变硬,即90%以上籽粒成熟时,即可收获。种子水分低于13%入库保存。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省凉山州藜麦生产区种植,春季3月下旬~4月上旬或秋季7月下旬~8月上旬播种。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①在成熟期遇高温高湿,容易发生穗发芽现象。根据气候特点调整播种时间,使成熟期错开降雨高峰期,成熟后及时收获。②建议对种子每年提纯复壮。

      

      (六)薏仁

      认定编号:川认综合2025012

      品种名称:川薏1号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贡山薏苡为父本,分别与母本兴仁薏苡、山西薏苡、澜沧薏苡、老挝薏苡杂交,4个杂交组合F1相互自由授粉,从后代中选择优良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早熟,生育期平均120天;矮杆,平均株高1.2米,株型直立紧凑,有效分蘖数9~13个;茎秆有少量白色蜡粉,平均主茎粗0.6厘米;主茎基部叶长28厘米、叶宽4.2厘米,叶片持绿性强;每个花序着生3~5个穗,种子平均粒长8毫米、粒宽5毫米,百粒重7.8克;种壳白色纸质,易去壳,有喙。

      品质:种子粗淀粉含量66.00%,粗蛋白含量17.51%,脂肪含量7.63%。

      抗性:田间观察,叶枯病、黑穗病、叶斑病、粘虫、螟虫、草地贪夜蛾抗性水平优于对照兴仁薏苡。

      产量表现:2022—2023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2022年平均产量184.2公斤/亩,比对照兴仁薏苡增产11.5%;2023年平均产量162.7公斤/亩,比对照增产7.4%。

      栽培技术要点:①春播或夏播,春播宜提前播种,花期避开高温天气。②穴播,每穴播种4~5粒种子,行距0.6米,穴距0.4米。③苗期需防治杂草和虫害。④分蘖期施复合肥15公斤/亩,开花期施尿素10公斤/亩。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地区春播或夏播。

      注意事项(品种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开花散粉时,高温干旱会抑制薏苡花序发育,导致穗粒数减少,需加大灌水量,保证土壤湿度。


下一篇:2024年云南省杂交籼稻组品种试验总结(二组) 上一篇:中黄19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