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关于2017年安徽省小麦初审通过品种的公示
2017-09-09  浏览:3288

 关于2017年安徽省小麦初审通过品种的公示
 
      现将2017年安徽省品审会小麦初审通过的品种予以公示。初审意见、各试点试验数据、汇总结果等详见安徽农业信息(www.ahny.gov.cn)和安徽种业信息(www.ahseed.com),公示期为30天(自2017年9月7日至2016年10月6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可向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提出书面意见,个人提出的请签署真实姓名,并注明身份证号码以及手机号码、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单位提出的需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人姓名、手机号码、电子邮件等。逾期不予受理。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刘玉恒,邮编:230051,邮箱ahpshb@126.com,通讯地址:合肥市包河区庐州大道18号,电话:0551-63436808,传真:0551-63436866。
 
      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9月7日          
 
小麦审定品种介绍(公示稿)
 
1、隆平麦6号(LP06)
申请者: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烟361/西农979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期222天与对照皖麦52相当。幼苗半匍匐,长势壮。越冬期抗寒性较好,春季生长发育和两极分化较快,抗倒春寒。分蘖力一般,成穗率高。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松散,茎秆被腊粉,茎秆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好。旗叶较长、被卷、上举,穗层厚,株行间透光性好。落黄及熟相佳。长方型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2015/2016年亩穗数平均为46/39万,穗粒数31/38粒,千粒重43/40克。2015年/2016年两年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中抗/中感赤霉病(严重度2.9/3);中抗白粉病(病级3级);感纹枯病 (病指50/42)。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20/796g/L,粗蛋白(干基)14.98/14.90%,湿面筋(以14%水分计)31.1/30.8%,吸水量57.0/59.2mL/100g,稳定时间17.1/14.3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1.4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8.79%,极显著,居C组第2位。8点汇总,8点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6.0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7.30%,极显著,居C组第2位。8点汇总,8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9.5公斤,比对照皖麦52增产5.23%,居半冬性一组第4位。7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播量: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20万,晚播适当增加播种量。2、科学施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氮、磷、钾肥配合,基施追施结合,适时追施拔节肥。3、田间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和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2、柳麦618
申请者:安徽柳丰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者:安徽柳丰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周麦16/西农979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2天,熟期与对照皖麦52相当。幼苗半匍匐,长势壮。越冬期抗寒性好,春季生长发育稳健,两极分化较快。抗倒春寒。分蘖力及成穗率稍低。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茎秆弹性较好,腊粉重。旗叶斜举,穗层整齐,株行间透光性好,落黄及熟相一般。长芒、白壳、白粒、穗长方型。籽粒半角质,较饱满。2015/2016年亩穗数平均为43/38万,穗粒数32/36粒,千粒重44/43克。2015年/2016年两年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中感/中抗赤霉病(严重度3.1/2.9);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级3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50)。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22/814g/L,粗蛋白(干基)14.69/13.85%,湿面筋(以14%水分计)30.8/29.6%,吸水量57.6/61.8mL/100g,稳定时间5.5/5.9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1.3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6.85%,极显著。8点汇总,全部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5.4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2.93%,不显著。8点汇总,7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0.3公斤,比对照皖麦52增产7.19%。7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2、合理密植:每亩适宜基本苗为18万-20万,晚播适当加大播量;3、科学施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氮、磷、钾肥配合,基施追施结合,适时追施拔节肥;4、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3、濉1309
申请者:濉溪县农业科学试验站
育种者:濉溪县农业科学试验站
品种来源:周麦22/烟农19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3天,较对照皖麦52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长势较壮。越冬期抗寒性好,春季生长发育稳健,两极分化较快,抗倒春寒。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茎秆腊粉重。旗叶斜举,上拧,稍干尖,穗层厚,熟相较佳。长芒、白壳、白粒、穗长方型。籽粒角质、较饱满。2015/2016年亩穗数平均为46/41万,穗粒数32/34粒,千粒重41/40克。2015年/2016年两年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中抗赤霉病(严重度3/3.0);高抗/中抗白粉病(病级1级/3级);中感/感纹枯病(病指22/50)。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22/804g/L,粗蛋白(干基)13.93/13.67%,湿面筋(以14%水分计)30.0/28.8%,吸水量57.0/53.2mL/100g,稳定时间8.0/7.1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5.4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8.60%,极显著。8点汇总,全部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3.7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6.74%,极显著。8点汇总,8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6公斤,比对照皖麦52增产6.35%。7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18万,晚播适当增加播种量。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氮、磷、钾肥配合,基施追施结合。注意防治赤霉病和纹枯病。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4、安1302
申请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泰山241/西农1718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2天,熟期与对照皖麦52相当。幼苗半匍匐,长势较壮。越冬期抗寒性较好,春季生长发育稳健,两极分化较快,较抗春霜冻。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86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茎秆腊粉重。旗叶短小、斜上举,穗子较多、小,熟相佳。长芒、白壳、白粒、穗纺锤型。籽粒角质,较饱满,商品性好。2015/2016年亩穗数平均为51/45万,穗粒数30/33粒,千粒重39/37克。2015年/2016年两年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中抗/中感赤霉病(严重度2.9/3.1);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级3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50)。 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31/817g/L,粗蛋白(干基)13.84/14.16%,湿面筋(以14%水分计)31.6/31.1%,吸水量59.7/59.1mL/100g,稳定时间17.6/11.9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9.2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7.83%,极显著。8点汇总,7点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7.7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1.67%,不显著。8点汇总,5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8.7公斤,比对照皖麦52增产2.98%。7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2、合理密度:亩基本苗16万-18万,晚播适当加大播量;3、科学施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氮、磷、钾肥配合,基施追施结合,适时追施拔节肥;4、田间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5、安1303
申请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泰山241/西农1718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2天,熟期与对照皖麦52相当。幼苗半匍匐,长势一般。越冬期抗寒性好,春季生长发育稳健,两极分化稍慢,抗倒春寒。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84厘米左右,株型松散,茎秆被蜡质,茎秆弹性好,抗倒性好;旗叶上举,叶片深绿色,穗子较小,结实性好,落黄及熟相较佳。长芒、白壳、白粒、穗纺锤型。籽粒角质,较饱满。2015/2016年亩穗数平均为50/45万,穗粒数31/33粒,千粒重40/38克。2015年/2016年两年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中抗/中感赤霉病(严重度2.9/3.2);中抗白粉病(病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50/42)。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19/792g/L,粗蛋白(干基)14.09/14.04%,湿面筋(以14%水分计)29.7/30.0%,吸水量58.9/57.4mL/100g,稳定时间17.5/8.7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4.4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7.43%,极显著。8点汇总,8点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9.8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2.11%,不显著。8点汇总,4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4.0公斤,比对照皖麦52增产6.09%。7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2、合理密度:亩基本苗16万-20万,晚播适当加大播量;3、科学施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氮、磷、钾肥配合,基施追施结合,适时追施拔节肥;4、田间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6、瑞麦618(国瑞0402)
申请者:安徽国瑞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国瑞种业有限公司、安徽天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烟农19/连麦2号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2天,熟期与对照皖麦52相当。幼苗半匍匐,长势较壮。越冬期抗寒性较好,春季生长发育快,两极分化较快,较抗倒春寒。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88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茎秆弹性较好。旗叶斜挺,叶尖卷下披,穗层厚。落黄及熟相一般。长芒、白壳、白粒、纺锤型穗。籽粒半角质,较饱满。2015/2016年亩穗数平均为46/44万,穗粒数31/34粒,千粒重42/38克。2015年/2016年两年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感赤霉病(严重度3.1/3.3);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级3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50)。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19/806g/L,粗蛋白(干基)13.55/13.77%,湿面筋(以14%水分计)29.6/28.7%,吸水量59.4/58.4mL/100g,稳定时间11.1/6.8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8.8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5.20%,极显著。8点汇总,8点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8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4.5%,不显著。8点汇总,8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0.6公斤,比对照皖麦52增产5.43%。7点汇总,7点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亩适宜基本苗为16万-20万,晚播适当增加播量;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基施追施结合;注意防治赤霉病、纹枯病和白粉病等病害;返青后拔节前,适时化控,预防倒伏。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7、恒麦168
申请者:合肥恒盛品种权代理有限公司
育种者:合肥恒盛品种权代理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内乡185/周麦9号)/内乡188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2天,熟期与对照皖麦52相当。幼苗半匍匐,长势较壮。越冬期抗寒性好,春季生长发育稳健,两极分化较快,抗倒春寒。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高84厘米左右,株型松散,茎秆弹性一般。旗叶横举,较长,微卷。落黄及熟相佳。长芒、白壳、白粒、穗长方型。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2015/2016年亩穗数平均为47/44万,穗粒数29/33粒,千粒重43/39克。2015年/2016年两年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中感赤霉病(严重度2.9/3.1);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级3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56/44)。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42/816g/L,粗蛋白(干基)12.71/12.55%,湿面筋(以14%水分计)24.5/25.6%,吸水量56.8/56.3mL/100g,稳定时间8.4/8.1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5.7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3.82%,显著。8点汇总,7点增产。2015-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度亩产518.6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6.93%,极显著,。8点汇总,8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6.5公斤,比对照皖麦52增产7.70%。7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10月上中旬为适播期,亩适宜基本苗16万-18万,迟播应适当增加播量;2、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基施追施结合;3、田间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返青后拔节前,适时化控,预防倒伏。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8、中涡22
申请者:安徽省同丰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同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西农979/济麦22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3天,较对照皖麦52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叶片深绿色,长势壮。越冬期抗寒性好,春季生长发育稳健,两极分化较快,抗倒春寒能力稍差。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81厘米左右,株型松散,茎秆弹性一般,腊粉重。旗叶上举、短小,穗子较小,穗层厚。落黄及熟相较差。长芒、白壳、白粒、穗纺锤型。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一般。2015/2016年亩穗数平均为47.6/42万,穗粒数27/35粒,千粒重46/42克。2015年/2016年两年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中抗/中感赤霉病(严重度2.9/3.2);中抗白粉病(病3级);感纹枯病(病指44/46)。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96/792g/L,粗蛋白(干基)13.74/13.51%,湿面筋(以14%水分计)28.7/28.5%,吸水量56.2/55.0mL/100g,稳定时间1.9/2.6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9.3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3.40%,不显著。8点汇总,6点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9.9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7.19%,极显著。8点汇总,8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8.6公斤,比对照皖麦52增产6.18%。7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适宜亩基本苗16万-18万,晚播适当加大播量;精细整地,足墒下种,浅播匀播,提高播种质量;注意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及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9、涡麦101(涡麦013001-4)
申请者:安徽省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安徽省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涡9701/淮核0308
特征特性:半冬偏春性,全生育期224天,与对照皖麦52熟期相当。幼苗半直立,长势壮。越冬期抗寒性一般,春季生长发育快,较抗倒春寒。分蘖力一般,成穗率中等。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茎秆弹性一般。旗叶斜上举,茎秆被腊粉。落黄及熟相较佳。长芒、白壳、白粒、穗纺锤型,小穗排列紧密。籽粒半角质,较饱满。2015/2016年亩穗数平均为42/37万,穗粒数28/34粒,千粒重52/46克。22015年/2016年两年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中感赤霉病(严重度32/3.4);中抗白粉病(病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50/52)。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16/800g/L,粗蛋白(干基)14.02/13.07%,湿面筋(以14%水分计)30.4/28.7%,吸水量58.9m/57.7L/100g,稳定时间2.7/4.1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1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7.01%,极显著。8点汇总,8点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5.2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8.29%,极显著。8点汇总,8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8.8公斤,比对照皖麦52增产7.04%。7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2、合理密度:亩基本苗18万-20万,晚播适当加大播量;3、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基施追施结合;4、田间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返青后拔节前,适时化控,预防倒伏。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10、华麦218
申请者: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淮麦20/新麦18
特征特性:半冬性,生育期期222天,熟期与对照皖麦52相当。幼苗半匍匐,长势较壮。越冬期抗寒性好,春季生长发育稳健,两极分化较快,抗倒春寒。分蘖力一般,成穗率高。株高84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茎秆弹性较好;旗叶斜上举、微卷,茎秆腊粉重。落黄及熟相一般。长芒、白壳、白粒、穗纺锤型。籽粒粉质,较饱满。2015/2016年亩穗数平均为48/42万,穗粒数31/33粒,千粒重42/41克。2015年/2016年两年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中感赤霉病(严重度3.2/3.3);中抗白粉病(病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48/44)。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12/796g/L,粗蛋白(干基)13.3/13.14%,湿面筋(以14%水分计)25.8/27.2%,吸水量51.5/52.2mL/100g,稳定时间5.6/9.0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1.1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7.58%,极显著。8点汇总,8点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0.5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4.33%,显著。8点汇总,7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2.9公斤,比对照皖麦52增产6.09%。7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播量: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适宜亩基本苗16万-18万,晚播适当加大播量;2、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基施追施结合;3、田间管理:做好赤霉病、纹枯病及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返青后拔节前,适时化控,预防倒伏。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11、淮核12013
申请者:合肥国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江苏天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太谷核不育/276份冬春性品种
特征特性:半冬偏春性,全生育期221天,较对照皖麦52早熟1天。幼苗半匍匐,长势较壮。越冬期抗寒性较好,春季生长发育和两极分化快,较抗倒春寒。分蘖力一般,成穗率高。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松散,茎秆被腊粉,茎秆弹性一般。旗叶卷下披,叶色深绿色,穗层整齐。落黄及熟相中等。长芒、白壳、白粒、穗长方型。籽粒角质,较饱满。2015/2016年亩穗数平均为48/43万,穗粒数28/33粒,千粒重48/42克。2015年/2016年两年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中抗赤霉病(严重度3);中抗白粉病(病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48/54)。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28/810g/L,粗蛋白(干基)14.35/14.27%,湿面筋(以14%水分计)30.7/28.7%,吸水量60.2/61.7mL/100g,稳定时间11.6/14.7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4.0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8.80%,极显著。8点汇总,全部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6.5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7.67%,极显著。8点汇总,8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8.2公斤,比对照皖麦52增产5.36%。7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播量: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适宜亩基本苗16万-18万,晚播适当加大播量;2、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基施追施结合;3、田间管理:做好赤霉病、纹枯病及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返青后拔节前,适时化控,预防倒伏。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12、永民1718(丰麦99)
申请者:郭树明
育种者:安徽永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淮麦20/鲁麦14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3天,较对照皖麦52同期晚熟1天。幼苗匍匐,长势一般。越冬期抗寒性好,春季生长发育稳健,两极分化稍慢,较抗倒春寒。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株高91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抗倒能力较好,茎秆被腊粉。旗叶斜举,叶片深绿色、干尖。穗层较整齐,落黄及熟相较佳。长芒、白壳、白粒、穗长方型。籽粒角质。2015/2016年亩穗数平均为50/42万,穗粒数28/32粒,千粒重43/41克。2015年/2016年两年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中感赤霉病(严重度3.3/3.2);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级3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46/44)。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28/804g/L,粗蛋白(干基)13.49/13.79%,湿面筋(以14%水分计) 28.4/31.3%,吸水量60.9/60.0mL/100g,稳定时间4.1/3.5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8.5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7.70%,极显。8点汇总,8点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9.7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4.17%,显著。8点汇总,8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6.5公斤,比对照皖麦52增产4.50%。7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播量: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上中旬;适宜亩基本苗为16万-18万;2、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基施追施结合;3、田间管理:做好赤霉病、纹枯病及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返青后拔节前,适时化控,预防倒伏。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13、富麦669
申请者:安徽省创富种业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创富种业公司
品种来源:烟农19/周麦18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3天,较对照皖麦52晚熟1天。幼苗匍匐,叶片绿色,较窄,长势一般。春季生长发育缓慢。越冬期抗寒性好,较抗倒春寒。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茎秆弹性一般。旗叶卷下披。落黄及熟相较好。长芒、白壳、白粒、穗纺锤型。籽粒角质,较饱满。2015/2016年亩穗数平均为46/41万,穗粒数31/34粒,千粒重40/40克。2015年/2016年两年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中感/中抗赤霉病(严重度3.1/3.0);中感白粉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52/44)。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29/816g/L,粗蛋白(干基)13.93/14.16%,湿面筋(以14%水分计)28.1/29.8%,吸水量57.5mL/58.7/100g,稳定时间12.3/10.4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8.1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5.16%,显著。8点汇总,全部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1.0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6.53%,极显著。8点汇总,8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4.7公斤,比对照皖麦52增产4.48%。7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2、合理密植:每亩适宜基本苗为18万-20万,晚播适当加大播量;3、科学施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氮、磷、钾肥配合,基施追施结合,适时追施拔节肥;4、田间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等病害;返青后拔节前,适时化控,预防倒伏。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14、苏泰麦1号(天润327)
申请者:宿州天润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江苏红旗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郑麦8329/烟农19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2天与对照皖麦52相当。幼苗半匍匐,长势较壮。越冬期抗寒性好。分蘖力好,成穗率高。春季生长发育快,两极分化较快。株高87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长相清秀,茎秆弹性较好。旗叶近平举、较长,叶片深绿色,穗层不整齐。落黄及熟相较好。长芒、白壳、白粒、穗长方型。籽粒半角质,较饱满。2015/2016年亩穗数平均为47/42万,穗粒数30/33粒,千粒重43/41克。2015年/2016年两年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感/中抗赤霉病(严重度3.1/2.8);中感/中抗白粉病(病级5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56/44)。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07/796g/L,粗蛋白(干基)14.42/14.47%,湿面筋(以14%水分计)31.2/31.7%,吸水量56.5/57.7mL/100g,稳定时间7.6/5.1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1.9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5.92%,极显著。8点汇总,7点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4.8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5.22%,显著。8点汇总,7点增产1点平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2.8公斤,比对照皖麦52增产6.26%。7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与密度: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适宜亩基本苗16万-18万,晚播适当增加播种量;2、施肥: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基施追施结合,适时追施拔节肥; 3、田间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返青后拔节前,适时化控,预防倒伏。
审定意见: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15、大地2018(华成2021)
申请者:宿州市天益青种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濉溪县五铺农场
品种来源:{(丰华8829/西农979)}F4/{(皖麦19/陕225)F1 /新9535}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3天,较对照皖麦52晚熟1天。幼苗半直立,叶片浅绿色,长势较壮。春季生长发育快,两极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一般。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88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茎秆弹性一般。旗叶上举,旗穗同层,落黄及熟相好。长芒、白壳、白粒、穗长方型。籽粒半角质、饱满。2015/2016年亩穗数平均为46/40万,穗粒数27/32粒,千粒重50/47克。2015年/2016年两年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中抗/中感赤霉病(严重度3/3.2);中抗白粉病(病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50/44)。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22/811g/L,粗蛋白(干基)14.13/13.41%,湿面筋(以14%水分计)30.2/27.6%,吸水量55.7/53.5mL/100g,稳定时间8.7/11.5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1.4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6.28%,极显著。8点汇总,8点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0.9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8.58%,极显著。8点汇总,8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0.0公斤,比对照皖麦52增产7.13%。7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2、合理密植:每亩适宜基本苗为16万-18万,晚播适当加大播量;3、科学施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氮、磷、钾肥配合,基施追施结合,适时追施拔节肥;4、田间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等病害;返青后拔节前,适时化控,预防倒伏。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16、华成2019
申请者:宿州市天益青种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宿州市天益青种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烟农19/宿266)/(丰华8829/陕160)
特征特性:半冬偏春性,全生育期221天,较对照皖麦52熟1天。幼苗半匍匐,叶片绿色,长势较壮。春季生长发育快,两极分化较快,较抗春霜冻。分蘖力一般,成穗率高。株高86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秆较细、弹性好,抗倒伏。旗叶短小、斜上举,落黄及熟相佳。长芒、白壳、白粒、穗长方型。籽粒角质,较饱满。2016年亩穗数平均为43万,穗粒数33粒,千粒重43克。2015年/2016年两年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赤霉病(严重度2.9 /3.0);中感/中抗白粉病(病级5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48/46)。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25/813g/L,粗蛋白(干基) 15.11 /14.74%,湿面筋(以14%水分计) 32.9/32.3%,吸水量60.2m /59.4mL/100g,稳定时间6.8/10.8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0.4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6.09%,极显著。8点汇总,全部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8.7公斤,较对皖麦52增产9.85%,极显著。8点汇总,8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4.5公斤,比对照皖麦52增产6.61%。7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2、合理密植:每亩适宜基本苗为18万-20万,晚播适当加大播量;3、科学施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氮、磷、钾肥配合,基施追施结合,适时追施拔节肥;4、田间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17、皖垦麦0622(鉴0622)
申请者:宿州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宿州市农业科学院、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连麦2号/汴123(烟农19/tai8802)
特征特性:半冬偏春性,全生育期221天,较对照皖麦52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长势壮。春季生长发育稳健,两极分化较快,较抗倒春寒。分蘖力一般,成穗率高。株高83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茎秆被蜡粉、弹性好,抗倒伏。旗叶上冲、干尖,穗层厚,落黄及熟相佳。长芒、白壳、白粒、穗长方型。籽粒角质、饱满。2015/2016年亩穗数平均为47/42万,穗粒数27/31粒,千粒重47/45克。2015年/2016年两年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中抗/中感赤霉病(严重度2.8/3.2);中感白粉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44)。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38/809g/L,粗蛋白(干基)14.33/14.85%,湿面筋(以14%水分计)31.1/32.9%,吸水量57.1/58.8mL/100g,稳定时间9.2/5.9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4.3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8.38%,极显著。8点汇总,全部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8.4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7.79%,极显著。8点汇总,8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1.9公斤,比对照皖麦52增产4.86%。7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2、合理密植:每亩适宜基本苗为18万-20万,晚播适当加大播量;3、科学施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氮、磷、钾肥配合,基施追施结合,适时追施拔节肥;4、田间管理: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18、白湖麦5号(皖江麦2号)
申请者:安徽省白湖种子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白湖种子公司、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群体
特征特性:弱春性,全生育期209天,比对照扬麦158晚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低;穗层整齐,平均株高85厘米,茎秆弹性好。株型半松散,旗叶上举。纺锤型穗,白壳,长芒,红粒,籽粒饱满度中等,半角质。熟相好。2015年/2016年两年平均有效穗31.2万/亩,每穗粒数36.8粒,千粒重42克。2015年/2016年两年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中抗赤霉病(严重度2.5/2.8),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级3 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46/54)。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80/克/升,粗蛋白含量12.98/12.62%,湿面筋27.9/22.0%,吸水量51.7/53.5mL/100g,面团稳定时间3.8/1.9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0.7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5.22%,不显著;9个试点7点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2.28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8.01%,极显著;9个试点全部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7.57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5.38%, 5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播期为10月中、下旬;2、播量,适播期亩基本苗15~18万,迟播适当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块亩施纯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钾或硫酸钾6~9kg;氮肥70%为基肥,30%返青或拔节期追施;4、田间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沟沥水;及时防治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麦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19、白湖麦6号(皖江麦4号)
申请者:安徽省白湖种子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白湖种子公司、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群体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8天,与对照扬麦158相当。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弱,成穗率较高;穗层整齐,平均株高84.3厘米。株型半松散,旗叶上举。白壳,长芒,红粒,纺锤型穗,籽粒较饱满,半角质。熟相好。2015年/2016年两年平均有效穗31.8万/亩,每穗粒数34.4粒,千粒重43.3克。2015年/2016年两年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中抗/中感赤霉病(严重度2.6 /3.1),中抗白粉病(病级3级),感/高感纹枯病(病指50 /62)。2015年/2016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90/774克/升,粗蛋白含量(干基)12.12/12.39%,湿面筋(以14水分计)26.4/24.6%,吸水量54/54.7mL/100g,面团稳定时间2.81.6/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2.03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7.99%,极显著水平;9个试点8点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96.46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6.32%,显著;9个试点8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9.4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5.25%,5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播期为10月中、下旬;2、播量,适播期亩基本苗15~18万,迟播适当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块亩施纯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钾或硫酸钾6~9kg;氮肥70%为基肥,30%返青或拔节期追施;4、田间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沟沥水;及时防治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麦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20、喜红1号(越红2号)
申请者:安徽省庐江县越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徐麦27/扬麦158
特征特性:弱春性,全生育期209天,与对照相当。幼苗半匍匐,苗期生长旺盛;分蘖力强,成穗率一般;株高87厘米,株型半松散,茎秆蜡质重。旗叶上举,穗层较整齐。白壳,长芒,红粒,纺锤型穗,籽粒饱满度中等,半硬质。熟相较好。2015年/2016年两年平均有效穗34.1万/亩,平均每穗粒数37粒,千粒重39.1克。2015年/2016年两年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中抗赤霉病(严重度2.9 /2.3),中感白粉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48/50)。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96/773克/升,粗蛋白含量(干基)14.98/ 13.52%,湿面筋 (以14水分计)33.6/26.8%,吸水量53.1/ 53.3ml/100g,面团稳定时间 4.9/3.8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2.22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9.34%,极显著水平;9个试点全部增产。2015-2016年本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8.15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12.13%,极显著;9个试点全部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2.84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6.09%,5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播期为10月中、下旬;2、播量,适播期亩基本苗15~20万,迟播适当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块亩施纯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钾或硫酸钾6~9kg;氮肥70%为基肥,30%返青或拔节期追施;4、田间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沟沥水;及时防治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麦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21、喜红3号(越红3号)
申请者:安徽省庐江县越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扬麦11/矮抗58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8天左右,与对照扬麦158相当。幼苗直立,叶色浓绿;分蘖力弱,成穗率高;平均株高87厘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穗层欠整齐。白壳, 长芒,红粒,纺锤型穗。籽粒较饱满,半角质。2015年/2016年两年平均有效穗31万/亩,每穗粒数39粒,千粒重41克。2015年/2016年两年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赤霉病(严重度2.3),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级3 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44/48)。2015年/2016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86/764克/升,粗蛋白含量12.7/12.33%,湿面筋(以14水分计)27.1/26.1%,吸水量58.8/59.7mL/100g,面团稳定时间5.2/4.0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9.58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9.84%,极显著;9个试点全部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7.01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9.28%,极显著;9个试点全部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1.97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6.21%, 5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播期为10月中、下旬;2、播量,适播期亩基本苗15~20万,迟播适当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块亩施纯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钾或硫酸钾6~9kg;氮肥70%为基肥,30%返青或拔节期追施;4、田间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沟沥水;及时防治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麦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赤霉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22、旺嘉麦2号
申请者:安徽全新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全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郑麦9023/矮抗58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9天,比对照扬麦158熟期略迟。幼苗直立,叶色浓绿;分蘖力、成穗率一般。平均株高84厘米,株型半松散,茎秆蜡质重;旗叶上举,穗层较整齐。白壳,长芒,红粒,长方型穗,籽粒较饱满,粉质。熟相较好。2015年/2016年两年平均有效穗32万/亩,每穗粒数36. 5,千粒重42克。2015年/2016年抗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严重度2.8 /2.6),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级3 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60/58)。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90/764克/升,粗蛋白含量(干基)13.58/13.58%,湿面筋(以14水分计) 30.2/ 28.7%,吸水量53.8/56.2mL/100g,面团稳定时间3.4/4.2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0.29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7.57%,显著;9个试点8点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86.04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3.52%,不显著;9个试点7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0.91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6.44%,5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播期为10月25日到11月5日;2、播量,适播期亩基本苗15~20万,迟播适当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块亩施纯氮14~16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钾或硫酸钾6~9kg;氮肥70%为基肥,30%返青或拔节期追施;4、田间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沟沥水;及时防治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麦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等病害进行防治。
23、皖红麦759
申请者:安徽省红土地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红土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扬麦9号/富麦9606
特征特性:弱春性,全生育期210天,比对照扬麦158熟期迟2-3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一般,成穗率偏低。平均株高82厘米,株型半紧凑,穗杆蜡质重,旗叶下弯。白壳, 长芒, 红粒, 纺锤型穗,籽粒较饱满, 半角质。熟相较好。2015年/2016年两年平均有效穗31万/亩,平均每穗粒数36粒,千粒重41克。2015年/2016年两年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赤霉病(严重度2.6 /2.7),中抗白粉病(病级3 级);感纹枯病(病指54 /50)。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91/782克/升,粗蛋白含量(干基) 13.92/14.00%,湿面筋(以14水分计) 30.7/30.7%,吸水量51.8/54.2ml/100g,面团稳定时间4.8/4.1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27.26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5.64%,不显著;9个试点7点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99.11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7.03%,极显著;9个试点8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6.84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5.43%, 5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播期为10月中、下旬;2、播量,适播期亩基本苗15~18万,迟播适当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块亩施纯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钾或硫酸钾6~9kg;氮肥70%为基肥,30%返青或拔节期追施;4、田间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沟沥水;及时防治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麦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等病害进行防治。
 
24、皖新麦05012
申请者:安徽省新马桥原种场
育种者:安徽省新马桥原种场
品种来源:西农979/郑麦9023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7天,比对照扬麦158熟期相当。幼苗直立,叶窄细,浓绿。分蘖力一般,成穗率偏低。株高85厘米,株型紧凑,旗叶平伸。白壳, 长芒, 长方型穗,籽粒琥珀色, 饱满度中等,角质。熟相较好。2015年/2016年两年平均有效穗32.5万/亩,平均每穗粒数36.8粒,千粒重40.6克。2015年/2016年度两年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赤霉病(严重度2.4 /2.7),中抗白粉病(病级3 级),感纹枯病(病指52 /50)。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71/744克/升,粗蛋白含量12.99/%,湿面筋(以14水分计)27.3/27.1%,吸水量54/58.8mL/100g,面团稳定时间2.8/3.9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1.44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7.85%,显著;9个试点全部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88.45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4.17%,不显著;9个试点8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9.89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5.70%,5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播期为10月中、下旬;2、播量,适播期亩基本苗15~18万,迟播适当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块亩施纯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钾或硫酸钾6~9kg;氮肥70%为基肥,30%返青或拔节期追施;4、田间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沟沥水;及时防治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麦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等病害进行防治。
 
25、轮选27
申请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矮败小麦/(扬87-158、郑麦9023)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7天,比对照扬麦158早熟1天。幼苗直立,分蘖力一般,成穗率较低。株高85.5厘米,株型半松散,茎杆蜡质重,旗叶上举,穗层整齐。白壳,长芒,红粒,长方形穗,籽粒较饱满,粉质。熟相好。2015年/2016年两年平均有效穗32.6万/亩,平均每穗粒数34.2粒,千粒重43克。2015年/2016年两年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赤霉病(严重度2.4),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级3 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46/50)。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81/764克/升,粗蛋白含量(干基)14.03/13.57%,湿面筋30.6/%,吸水量54/55.1mL/100g,面团稳定时间3.6/2.6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3.76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8.41%,极显著;9个试点8点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8.58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12.25%,极显著;9个试点全部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0.66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8.01%, 5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播期为10月中、下旬;2、播量,适播期亩基本苗15~18万,迟播适当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块亩施纯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钾或硫酸钾6~9kg;氮肥70%为基肥,30%返青或拔节期追施;4、田间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沟沥水;及时防治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麦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等病害进行防治。
26、华齐麦5号
申请者:刘亮荣
育种者:马鞍山市科农农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扬麦19/R05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9天,比对照扬麦158迟熟1天。幼苗直立,叶色淡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低。平均株高86厘米左右,株型半松散,旗叶上举,穗层较整齐。白壳,长芒,红粒,纺锤型穗,籽粒较饱满,粉质。熟相较好。2015年/2016年两年亩穗数平均为29.9/32.7万,穗粒数40.6粒,千粒重37.9克。2015年/2016年两年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赤霉病(严重度2.3 /2.4),中抗/中感白粉病(病级3 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48/52)。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83/759克/升,粗蛋白含量12.95/12.22%,湿面筋28.4/%,吸水量52.0/55.6mL/100g,面团稳定时间3.1/1.7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平均亩产448.68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9.62%,显著水平;9个试点8点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平均亩产410.53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10.22%,极显著;9个试点全部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0.86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6.43%,5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播期为10月25至11月5日;2、播量,适播期亩基本苗15~20万,迟播适当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块亩施纯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钾或硫酸钾6~9kg;氮肥70%为基肥,30%返青或拔节期追施;4、田间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沟沥水;及时防治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麦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等病害进行防治。
 
27、扬辐麦7号(扬辐麦1229)
申请者: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扬麦11/扬辐麦9311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8天,与对照扬麦158熟期相当。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平均株高82.9厘米,株型半松散。茎秆蜡质重,旗叶平伸,穗层整齐。白壳,长芒,红粒,纺锤型穗,籽粒较饱满,半角质。2015年/2016年两年平均有效穗32.6万/亩,每穗粒数35,千粒重42.3克。2015年/2016年两年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抗/中抗赤霉病(严重度2.0 /2.2),中抗白粉病(病级3 级),感纹枯病(病指50 /42)。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84/770克/升,粗蛋白含量(干基) 13.24/13.93%,湿面筋(以14水分计)26.8/25.7%,吸水量53.1/54.6mL/100g,面团稳定时间2.4/2.4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8.71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7.18%,显著;9个试点全部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2.48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10.61%,极显著;9个试点全部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0.24Kg,较对照扬麦158增产6.04%,5点汇总全部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播期为10月25至11月5日;2、播量,适播期亩基本苗15~20万,迟播适当增加播量;3、施肥,中上等地力田块亩施纯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钾或硫酸钾6~9kg;氮肥70%为基肥,30%返青或拔节期追施;4、田间管理,秋播后苗期或早春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中后期注意清沟沥水;及时防治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南麦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等病害进行防治。
下一篇:2017~2018年度河北省冬小麦品种生产试验方案 上一篇:中黄19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