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2002年国审油料品种
2008-11-06  浏览:1288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01

    作物种类:油菜

   品种名称:皖油18号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012A×890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全生育期225天左右。春前苗期生长相对缓慢,春后生长加快。株高150厘米左右,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花瓣较大,覆瓦状,黄色。角果直立。一般一次有效分枝7-9个,次分枝6-7个,全株有效角果数430-500个左右,每角粒数17-21粒,千粒重3.5克左右,抗倒耐肥,抗(耐)病性较强。硫苷含量28.54μmol/克,芥酸含量4.92%,粗脂肪含量43.04%。

    产量表现:1998-2000年参加全国长江下游区区试。1998-1999年度平均亩产180.0公斤,较对照中油821增产11.7%。1999-2000年度平均亩产206.83公斤,较中油821增产14.23%。两年平均亩产193.42公斤,较中油821增产13.06%。2000-200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7.1公斤,较中油821增产10.21%。

    栽培技术要点:1、早播早栽, 进行年前秋发,年后高产早熟。播种期应比当地甘蓝油菜正常播种早5天左右。2、重施底肥,早追苗肥,增施磷、钾、硼肥。亩产200公斤施肥标准为?氮17.5公斤,磷、钾减半,全部底施,氮肥以总肥量的50%作底肥,30%作年前苗,20%作蕾苔肥,在年后抽苔前施肥。切忌苔期偏施化学氮肥。缺硼田块每亩底施0.75-1公斤硼肥,如遇长期干旱天气,在蕾苔期再喷施一次。3、注意及时防病治虫除草。开好三沟,防止水渍。4、连片种植,单收单贮,以保证生产出合格的双低商品油菜籽。5、二代不能留种。

    制种技术要点:1、全不育系:在隔离网室(尼龙纱网不低于50目)或隔离区(空间隔离距4000米以上)内将隐性核不育两系与临保系按2:1行比种植,按“二系”制种方法生产全不育系供大田制种。2、恢复系:在隔离区内(隔离距离1000米以上)繁殖,在苗期、抽苔期、花期拨除劣杂株、优势株,收获种子经品质测试合格后供大田制种。3、杂交种生产:在隔离区内(隔离距离1000米以上)内将全不育系与恢复系按4:1的行比种植,严格去杂去劣,成熟后仅收取全不育系结的种子经质量检验鉴定合格后供大田生产。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宜于长江下游两熟制油菜产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02

    作物种类:油菜

   品种名称:秦优7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陕3A×K407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弱冬性三系甘蓝型油菜,全生育期240-250天,半直立,子叶肾脏形,幼茎紫红,心叶黄绿紫缘,深裂叶,叶缘钝锯齿状,顶裂叶圆大,叶色深绿,花色黄,花瓣大而侧叠,匀生分枝,与主茎夹角较小,角果浅紫色、直生、中粗长而粒多。株高165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8-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00个左右,每角粒数24.8粒,千粒重3.0克。该品种芥酸含量0.36%,硫苷含量29.59μmol/克。粗脂肪含量42.71%,抗(耐)病能力与秦油2号相当。

    产量表现:1999-2001年参加黄淮区试。1999-2000年度平均亩产215.93公斤,较对照秦油2号增产5.78%。2000~2001年度平均亩产207.18公斤,较对照秦油2号增产0.08%。两年平均亩产211.56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2.91%。2001年度生产试验189.09公斤,较秦油2号减产0.71%。

    栽培技术要点:栽培技术:1、播期:当旬平均气温降到19-18℃或冬前>0℃有效积温达900℃时的始期为直播适期。2、播量:直播每亩0.3公斤,育苗移栽每亩苗床地播0.5公斤;苗床地与大田移栽地比例为1:5。3、密度:水肥地每亩留苗0.6-1.0万株,旱肥地和晚播田每亩留苗1.0-1.3万株。4、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好硼肥。每亩施纯氮10-14公斤;磷肥用量可按氮量的一半施用。硼肥可亩施硼砂0.5-0.75公斤或将100 克高效速溶硼肥在蕾苔期分两次喷施。5、黄淮流域要作好防冻保苗,长江流域要作好排涝渍。6、注意防治病虫害。

    制种技术要点:1、安全隔离:空间隔离不小于1500米,隔离区内不得种植其它十字花科作物。2、适期播种:黄淮区制种时父本可以提前3-4天播种,也可同期播期,播期以冬前>0℃有效积温达900时的始期为直播适期。3、父母本比2:2。4、密度:亩留苗1.0-1.2万株,其中母本0.6-0.7万株,父本0.4-0.5万株。5、精管父本,培育壮苗。6、前期遇低温时父母本均应打苔。7、注意去杂去劣。8、在花期晴朗无风或多云天的10点到下午2点用绳子赶粉。9、终花后去掉父本,单收母本。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适于在陕西、河南(驻马店除外)省及江苏安徽的淮北地区两熟制油菜产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03

    作物种类:油菜

    品种名称:中双8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中双4号分离后代选系

    特征特性:该品种半冬性、中熟双低常规甘蓝型油菜。株高160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8个左右,每角粒数22粒左右,单侏角果数430个,角果长度3.8厘米左右,千粒重3.5左右,该品系叶色较浅,分枝部位中等,株型紧凑,结角密度大,杆硬且粗壮,抗病性、抗倒性好。芥酸含量0.24%,硫苷含量24.06μmol/克左右,含油量43.22%。抗菌核病、病毒病能力优于中油821。抗寒性、抗倒性强于中油821。

    产量表现:1998-2000年参加全国长江下游区区试。1998-1999年度平均亩产165.83公斤,较中油821增产2.93%。1999-2000年度平均亩产194.2公斤,较中油821增产7.3%。两年平均较对照中油821增产5.1%。2000-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6.43公斤,较中油821增产9.7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适宜播种期为9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合理密度为1-1.4万株/亩,肥力较高水平时,密度0.75-1.2万株/亩。直播可适当密植。3、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公斤;追施苗肥,于5-8片真叶时亩施尿素或复合肥15公斤左右;必施硼肥,于苔期喷施(浓度为0.2%)或底施硼砂每亩1公斤。4、防治病害:在重病区注意治菌核病。于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用量每亩100克菌核净兑水50公斤。种子生产技术要点:育种者种子应选株小棚隔离繁殖;原种生产,在生产基地繁殖,周围2000米内不能种植其它十字花科植物,并注意繁种田的去杂工作。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合湖北、湖南、浙江、频繁 及江苏、安徽淮河以南地区推广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04

    作物种类:油菜

    品种名称:绵油11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绵恢6号×绵9AB-1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甘蓝型中早熟核不育两系组合。种子黑褐色,千粒重3.15-3.52克,含油量41.34-42.82%,芥酸含量42.2%,硫苷含量118.99μmol/克。苗期长势中等,叶片较小绿色,叶缘钝齿,半直立,弱冬性,有蜡粉,无刺毛。花黄色粉充足。茎绿色,在中等肥力田,每公顷种植10.5-13.5万株的情况下,株高170-190厘米,匀生分枝,一次分枝8-9个,主花序较短50厘米左右,单株有效果500个左右,每角19-21.2粒,角果平生中等长,结角较密。生育期:育苗移栽220天左右,直播210天左右,比中油821早2-3天。抗(耐)菌核病、抗病毒病能力与中油821相当。

    产量表现:1999-2001年参加全国长江上游区区试。1999~2000年度平均亩产176.94公斤,较对照中油821增产25.21%。2000~2001年度平均亩产163.14公斤,较对照增产26.73%。两年平均亩产170.04公斤,较对照增产25.93%。2001年全国长江上游区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4.48公斤,较对照增产14.9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壮苗。2、因地制宜,适当密植。移栽每公顷10.5-13.5万株,直播每公顷留苗14.0-18.0万株。3、施足底肥,早施提苗肥,氮磷钾硼配合施肥。每公顷施氮150-180公斤,N:P:K=1:0.5:0.5,硼以为15公斤为宜。注意配施农家肥。4、注意防病治虫。苗床期、苗期和末花期治虫。初花至盛花治病。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宜在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05

    作物种类:油菜

    品种名称:中油杂3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科院油料所

    品种来源:95A×R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甘蓝型半冬性、中熟杂交油菜品种。株高165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8~10个,二次有效分枝15个左右,每角粒数21粒,单株角果数400个左右,角果长度4.5厘米左右,千粒重3.5克左右,不育株率低于5%,该品种苗期叶片深绿,分枝部位较低,株型紧凑,经济系数高。硫苷含量23.66μmol/克,芥酸含量0.4%,含油率39.7%。抗菌核病能力与中油821相当,抗病毒病能力强于中油821。抗倒性好。

    产量表现:1998~2000年参加全国(长江中游)区试。1998~1999年度平均亩产137.3公斤,较对照增产8.93%。1999~2000年度平均亩产165.18公斤,较对照增产13.76%。两年平均较对照增产11.52%。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27.1公斤,较对照增产3.6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移栽播种期为9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2、合理密植:中等肥力条件移栽1-1.4万株/亩。高肥水时0.75-1.2万株/亩,直播可适当密植。3、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公斤;追施苗肥,于5~8片真叶时亩施尿素或复合肥15公斤左右;必施硼肥,于苔期喷施(浓度为0.2%)或底施硼砂每亩1公斤。4、注意防病治虫。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每亩100克菌核净兑水50公斤。

    制种技术要点:1、保持系、恢复系:每年应分别单独隔离繁殖。繁殖地2000米以上范围内应无十字花科植物种植。应注意及时去杂去劣,单打单收。2、不育系同样应保证上述隔离条件及去杂程序。不育系:保持系=2:1或3:1。3、制种田不育系与恢复系行比2:1。注意隔离,2000米以内不得种植其它十字花科植物。4、长江流域制种要适期晚播,一般10月1日~10月5日播种。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省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06

    作物种类:油菜

    品种名称:油研七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22A×1536~119

    省级审定情况:1999年贵州、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2000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油菜,子叶肾型,心叶微紫,深裂叶,顶叶较大呈长椭圆,裂叶2~4对,较小,叶缘锯齿明显,苗半直立,株高中等偏矮,茎杆坚硬细圆,匀生分枝,花序长,果层厚,角果比一般品种多,裂角性较好,籽黑色,细圆有光泽,角粒数18~20粒,千粒重3.6-3.8克。半冬性,中熟偏早类型,生育期10月中旬直播平均199天,9月中旬育苗移栽平均232天。芥酸0.16%,硫苷18.50μmol/克,含油率40-44%。

    产量表现:1992~1994年贵州省区试,平均亩产144.67公斤,较蜀杂1号增均增产14.63%,较秦油2号增产23.21%。1998~2000年四川区试,平均亩产121.4公斤,较对照中油821增产17.93%

    栽培技术要点:1、9月10日左右育苗,10月上、中旬移栽。

2、亩植0.8-1.0万株。3、氮磷钾配合施肥,磷钾主要以基肥施用。

4、特别强调施用硼肥。5、二代不能作种用。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于在贵州、江西、四川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07

    作物种类:油菜

    品种名称:H165

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所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云油11×Marnoo

    省级审定情况:1991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年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在云南省全生育期185天,在春播地区全生育期110-120天。种子圆形,籽粒黑色,千粒重3.60克。叶色淡绿,幼苗半直立,株高133.6-145.9厘米,有效分枝13.6个,株型紧凑,呈扇形。结角密,有效角果数340个,每角粒数19.8粒。抗倒伏性强,抗病毒病和白矮病。芥酸含量0.57%,硫苷含量22.89μmol/克。

    产量表现:该品种一般亩产150-200公斤,高产区可达270公斤/亩。

    栽培技术要点:适期播种,冬油菜产区一般10月中上旬播种,春油菜产区4月上中旬~5月上旬播种为宜。根据土壤肥水条件,亩保苗1.5-2.5万株,机械收割亩株数不超过7万株。施足底肥,硼肥500~750克/亩,有条件追肥1~2次。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于在云南、青海、内蒙春油菜产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08

    作物种类:油菜

    品种名称:川油15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品种来源:8702A×T1082

    省级审定情况:199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甘蓝型杂交种,生育期与中油821相当。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大,叶色淡绿,全叶型,叶茎无刺毛并有腊粉,株型紧凑,青杆,形态整齐,生育期一致,株高200厘米左右,茎杆粗壮,匀生分枝,有效分枝数8.5-10个,单株有效果数450个左右,主花序有效角果104个,每荚粒数为19.6粒,垂生型长果,千粒重3.96克,籽粒纯黑色,圆润,花瓣黄色,花药大,花粉足。抗病毒病和菌核病能力略强于中油821,适应性,抗逆性和稳产性均优于中油821。

    产量表现:1998、1999年参加全国(长江上游区)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75.01公斤,较对照中油821增产27.21%。2000-2001年参加全国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8.61公斤,较中油821增产11.1%。

    栽培技术要点:播种期与当地的中熟油菜基本一致。一般亩留苗5000-6000株左右,在土质差、栽培水平低、直播情况下,可适当增加密度。肥料以有机肥为主,重施底肥,追肥重在苔前,总施纯氮13-15公斤/亩,过磷酸钙25-30公斤/亩,钾肥8-10公斤/亩,硼肥0.5公斤/亩。

    制种技术要点:1、严格隔离。要求在2000米范围内无其它油菜品种及十字花科植物。2、调节父母本播期,使花期相遇:母本早播15-20天。3、父母本比1:3-4。父母本行株距为1×1尺,母本行株

距1×0.6-0.8尺。4、去杂去劣及病株。5、不育系可采用保持系回交或兄妹交进行繁殖。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于在长江上游平原及丘陵地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09

    作物种类:花生

    品种名称:豫花14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科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抗青×鲁花3号

    省级审定情况:1999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珍珠豆型,夏播生育期110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39.7厘米,侧枝长44.7厘米,总分枝8条,结果枝6条,单株果数10.8个。叶片倒卵形、深绿色、中大。荚果为茧型,百果重166.7克,籽仁粉红色、桃形,百仁重63.0克,出米率75.62%。蛋白质含量28.94%,脂肪含量51.03%,油酸含量35.7%,亚油酸含量42.58%,油酸/亚油酸值0.84。抗叶斑病、锈病、病毒病,高抗青枯病。

    产量表现:1995-1996年参加河南省优质白沙型花生区试,两年平均亩产荚果197.37公斤,籽仁149.45公斤,分别比对照增产8.19%和13.62%。1998~1999年参加全国(北方区)夏播组花生区域试验,两年13点平均亩产荚果233.42公斤,籽仁172.6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2号增产0.03%和5.36%。

    栽培技术要点:1、抢时早播:麦收后要抢时早播,一般不应晚于6月15日,最好在6月10日前播种结束。有条件的地方,整地前要施足底肥,足墒播种,争取一播全苗。2、合理密植:一般水肥地以每亩10000-12000穴,每穴两粒为宜,旱薄地要加大密度,最低保持在12000穴/亩,高水肥地适当减至10000穴/亩左右。3、田间管理以促为主,促控结合:夏直播花生应及时进行水肥管理,尽量满足花生生长发育的需求,特别是铁茬播种的,更应及早中耕灭茬,追肥, 苗早发。高产田块在中后期要抓好化控措施,谨防旺长倒伏。后期要及时根外追肥,补充营养,注意防治叶部病害,促进荚果发育充实。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于河南、安徽等小花生产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10

    作物种类:花生

    品种名称:泰花3号

    选育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旱地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泰花1号×粤油551~116

    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125天左右。株高40.6厘米,株型紧凑。总分枝数7.9个,结果枝数6.4个。单株果数12.8个,生长势强,结荚集中。荚果普通形,中等稍大。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无油斑、无裂纹、有光泽。百果重193.5-228.8克,百仁重81-91.9克,出仁率75.0%。抗旱性较强,种子休眠性强。

    产量表现:1999~2000年连续两年参加全国(长江流域片)区域试验,1999年平均亩产荚果251.1公斤,较对照中花4号增产8.30%,居第3位;2000年平均亩产荚果270.10公斤,较对照中中花4号增产4.18%。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292.37公斤,籽仁亩215.70公斤,分别较对照中花4号增产4.32%和7.38%。

    栽培技术要点:1、选择肥力中等以上的沙土、沙壤土田块种植。

2、重施基肥、早施苗肥、适当追肥,做到平衡施肥。基肥优质土杂肥1500~2000公斤,花生专用复合肥60公斤,尿素5公斤;出苗后为尿素5公斤苗肥;生长中后期看苗当追肥。3、坚持种子处理,提高播种质量。4、垅作覆膜,合理密植。垅宽72~75厘米,垅面宽45~50厘米,垅高15~18厘米,每垅播两行,每行距垅边8~10厘米,穴距18~20厘米,每亩9000~9500穴,每穴两苗。春播先播种后化除、覆膜,出苗后破膜放苗;夏播先化学除草、覆膜,后打孔播种。5、因苗及时化控,保证结荚期协调稳长。花后25~30天,株高33~35厘米时,亩用15%可湿性多效唑粉剂50克,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6、适期防治蛴螬,预防病害,消除渍害。7、适时收获,丰产丰收。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于江苏南部、安徽江淮之间、四川东部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11

    作物种类:花生

    品种名称:中花8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

    品种来源:7506-57×油麻~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珍珠豆型,全生育期125天。株高46厘米左右,直立型,株型紧凑,总分枝数7.7个,结果枝数6.1个。单株果数12.8个,荚果普通型,种仁椭圆形,中粒偏大,百果重227.4克,百仁重90.8克,出仁率75.3%。种子含油率55.37%,蛋白质含量25.86%。抗旱性、抗病性强,种子休眠性强。

    产量表现:1999~2000年参加全国花生区试,1999年平均亩产荚果271.1公斤,较对照中花4号增产16.9%。2000年平均亩产荚果295.6公斤,较对照中花4号增产14.02%。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31.23公斤,籽仁248.93公斤,分别较对照增产15.82%和21.81%。

    栽培技术要点:1、该品种熟性早,适合一年二熟栽培,既能春播又能夏播或套种。长江流域春播在4月中、下旬为宜,夏播最迟不要迟于6月15日。2、株型直立紧凑,宜适当密植。春播每亩0.8-1.0万穴,夏播1.0万穴以上,双粒穴播。3、该品种适应性广,在中等肥力条件下即有较高的产量水平。高产栽培时应施足基肥,苗期追施一定数量的速效肥。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结合培土,增厚土层以利于下针结果。后期注意防治叶斑病。不能在青枯病地上种植。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于四川、湖北、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的非青枯病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12

    作物种类:花生

    品种名称:开农30

    选育单位: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开83-3×鲁花9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1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直立疏枝型大花生,连续开花。全生育期130天左右。主茎高41.1-46.3厘米。侧枝长45.0-48.9厘米。总分枝8.0个左右。荚果为普通型大果,网纹粗而明显,果嘴稍显,果长3.82厘米。籽仁椭圆形,粉红色,无油斑。百果重222.6克,百仁重108.7克。含油量53.36%,蛋白质含量23.65%,油酸亚油酸比值1.1。高抗病毒病和枯萎病,抗叶斑病和网斑病,轻感锈病。抗涝性强,抗旱性中等。

    产量表现:1997年~1998年参加河南省区试。1997年平均亩产荚果319.8公斤,籽仁227.55公斤,分别比对照豫花1号增产10.12%和12.18%。1998年平均亩产荚果244.22公斤,籽仁167.08公斤,分别比对照增产3.24%和7.57%。2000年北京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297.2公斤,籽仁217.6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9号增产7.0%和3.9%。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密度:适宜春播和麦套种植。春播地膜覆盖应于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密度8000-8500穴/亩,每穴两粒。麦套应于5月15日~20日播种,密度9000-9500穴/亩,每穴两粒。2、促控结合:施足底肥,补充微量肥料。初花期追施尿素或硝酸磷肥,亩追10公斤。中后期注意控制旺长,将株高控制在50厘米左右。3、适时收获:休眼期中等,田间成熟时要及时收获。避免荚果生芽和烂果。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于河南和北京春播和麦套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13

    作物种类:花生

    品种名称: 远杂9102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白沙1016×A.chacoense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珍珠豆型,符合出口要求。植株直立疏枝,一般 株高30-35厘米,侧枝长34-38厘米,总分枝8-10条,结果枝5-7条,叶片宽椭圆形,微皱,深绿色,中大;荚果茧形,果嘴钝,网纹细深,百果重165克左右;籽仁粉红色,桃形,有光泽,百仁重66克左右,出米率73.8%左右,夏播100天左右。蛋白质含量24.15%左右,含油量57.4%左右。该品种高抗花生青枯病、抗叶斑病、锈病、网斑病和病毒病。

    产量表现:1999~2000年参加全国花生区试,1999年平均亩产荚果247.8公斤,籽仁191.5公斤,分别比对照品种中花4号增产6.9%和14.5%。2000年11点平均亩产荚果271.06公斤,籽仁209.5公斤,分别比对照中花4号增产4.55%和12.1%。两年平均亩产荚果263.7公斤,籽仁203.84公斤,分别比对照中花4号增产7.17%和14.9%。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6月10日左右。2、密度:每亩120000~14000穴,每穴两粒。3、田间管理:播种前施足底肥,生育前期及时中耕,花针期切忌干旱,生育后期注意养根护叶,及时收获。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要求,审定通过。该品种适宜于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省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14

    作物种类:花生

    品种名称:远杂9307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白沙1016×(福青×A.chacoense)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珍珠豆型品种,夏播生育期110天左右。植株直立疏枝,一般主茎高30厘米左右,侧枝长约33厘米,总分枝8-9条,结果枝约6.5条,单株结果数11-14个,叶片宽椭圆形,深绿色,中大;荚果茧形,果嘴钝,网纹细深,百果重182.2克左右。籽仁粉红色,桃形,有光泽,百仁重74.9克左右,出米率73.6%左右。蛋白质含量26.52%,脂肪含量54.07%。该品种高抗青枯病,抗叶斑病、网斑病和病毒病。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全国北方片花生区试。2000年平均亩产荚果203.02公斤,籽仁150.0公斤,分别比对照白沙1016增产7.62%和13.94%。2001年平均亩产荚果222.41公斤,籽仁163.1公斤,分别比对照白沙1016增产10.29%和14.34%。两年平均亩产荚果212.71公斤,籽仁156.57公斤,分别比对照白沙1016增产9%和14.15%。2001年在全国花生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荚果248.65公斤,籽仁181.49公斤,分别比对照白沙1016增产10.94%和15.93%。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一般不晚于6月10号。2、密度:每亩12000~14000穴,每穴2粒为宜。3、田间管理:生育前中期以促为主,播种前施足底肥或苗期及早追肥,及时中耕,花针期切忌干旱,生育后期注意养根护叶,及时收获。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于在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省及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15

    作物种类:花生

    品种名称:花育20号

    选育单位: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品种来源:8644~6×优早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于早熟直立“旭日型”出口小花生品种,夏播生育期114天左右。疏枝型,主茎高36.6厘米,侧枝长40.5厘米,总分枝7~9条,结果枝6条左右,单株结果数10.3个,株丛矮且直立,紧凑,节间短,抗倒伏,叶色浓绿,连续开花,开花量大,结实率高,双仁果率一般占95%以上,果柄短,不易落果,荚果普通型,百果重173.8克,百仁重68.6克,出米率73.3%。脂肪含量50.01%;油酸亚油酸比值1.08。对根腐病、黄花叶病毒病、叶斑病的抗性比对照白沙1016高,抗倒性强。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在全国(北方片)夏播出口小花生组品种区试中,平均亩产荚果224.76公斤,较对照白沙1016增产15.18%;籽仁164.21公斤,籽仁比对照1016增产19.71%。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258.12公斤,籽仁188.63公斤,分别较对照增产15.16%和15.29%。

    栽培技术要点:1、早播,适时收获,以充分发挥该品种后期绿叶保持时间长、不早衰的特点。2、株型直立,紧凑、分枝少、结果集中,适于密植,夏播每亩11000-12000穴,每穴均播两粒。3、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看苗追肥,确保苗齐苗壮。4、及时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防旱排涝。5、及时喷药防治虫害。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于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辽宁、江苏等小花生产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16

    作物种类:花生

    品种名称:粤油79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

    品种来源:汕油27//粤油116/印度花皮///粤油116

    省级审定情况:1999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粤油79属全生育期124天,植株生势强,株型直立紧凑,主茎高55.8厘米,分枝长57.3厘米,分枝性较好,总分枝数7.2条,有效分枝5.8条,主茎叶数19.2片,收获时主茎青叶数7.1片,叶大小中等,叶色深绿,抗倒、抗旱强,叶斑病3.0级,锈病2.7级,青枯病发病率1.0%,单株果数14.3个,果形较好,饱果率85.8%,双仁果率88.3%,百果重173.2克,出米率70.5%,蛋白质含量32.23%,含油量51.92%;油酸/亚油酸比值为1.69。

    产量表现:1999-1997年参加国家(南方区)花生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荚果271.45公斤,籽仁191.37公斤,分别较对照种汕油523增产2.20%和5.4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春植在惊蛰前后,秋植在立秋前后播种较为适宜。2、合理密植:每亩播种1.8-1.9万苗为宜。3、施足基肥,适量及时追肥,防止后期徒长。4、水田种植应注意后期排水,防止烂果。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宜于在华南花生两熟制地区的水田、旱坡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17

    作物种类:花生

    品种名称:天府14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府9号×海花1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间型早熟中粒种,春播生育期130天左右,夏播110天左右。株型直立,连续开花,株高43.0厘米左右,单株总分枝数5.4-7.5个,结果枝4.8-5.8个,总果数14.1-14.7个。荚果普通形和斧头型,果壳网纹较浅,果嘴不明显或中等,种仁椭圆形,种皮浅红色。百果重155.7克,百仁重68.9克,出米率76.0%。抗倒力强,抗旱性较强,不抗叶斑病和青枯病。粗脂肪含量51.86%,粗蛋白含量23.88%。

    产量表现:1997-1998年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269.1公斤,较对照天府10号增产6.5%。1999-2000年参加全国长江片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69.5公斤,较对照中花4号增产9.6%。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13.60公斤,籽仁238.60公斤,分别较对照增产8.52%和15.27%。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期:长江流域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中旬,麦套花生以麦收前30天左右播种为宜。2、种植密度:亩植9000-10000穴,每穴2粒。单株栽培亩植14000株。3、施肥:亩施N6-8公斤、五氧化二磷4-6公斤、氧化钾4-6公斤。4、及时防治病虫害。5、适时收获。6、在青枯病疫区不宜种植。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宜于在长江流域非青枯病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18

    作物种类:花生

    品种名称:花育19号

    选育单位: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品种来源:79266×莱农13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于早熟直立大花生,春播生育期130天左右,夏播100天左右。疏枝型,主茎高48.0厘米,侧枝长49.8厘米,总分枝7-9条,结果枝6条左右,单株结果数13.37个,株丛矮且直立,紧凑,节间短,抗倒伏,叶色浓绿,连续开花,开花量大,结实率高,双仁果率一般占70%以上,果柄短,不易落果,荚果普通型,百果重251.4克,百仁重96.36克。出米率70.0%左右。粗脂肪含量45.94%;蛋白质含量22.9%,油酸、亚油酸比值1.68,均与对照鲁花11号相当。对根腐病、黄花叶病毒病、棉铃虫、叶斑病的抗性比对照鲁花11号强。抗倒性强。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全国北方片区试,平均亩产荚果295.4公斤,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9.0%。籽仁209.7公斤,较对照鲁花11号增产7.7%。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07.5公斤,籽仁218.6公斤,分别较对照鲁花11号增产8.3%和8.0%。

    栽培技术要点:1、早播,适时收获,以充分发挥该品种后期绿叶保持时间长、不早衰的特点。2、株型直立,紧凑,分枝少、结果集中,适于密植,春播每亩10000穴,夏播每亩11000-12000穴,每穴均播两粒。3、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看苗追肥,确保苗齐壮。4、及时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防旱排涝。5、及时喷药防治虫害。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淮北和江苏北部地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19

    作物种类:花生

    品种名称:湛油30

    选育单位:广东省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油223×汕油523

    省级审定情况:1999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珍珠豆型品种,全生育期120天。主茎高51.5厘米,分枝长52.1厘米,总分枝6.6条,结果枝5.6条,单株果数12.8个,饱果率81.2%。叶片小,深绿色。荚果普通形,双仁果率86.3%,百果重170.1克。籽仁粉红色,随圆型,百仁重63.8克,出仁率69.6%。抗倒、抗旱性纱,抗锈病、青枯病能力较强。粗脂肪含量49.08%,粗蛋白含量26.2%,油酸含量43.73%,亚油酸含量36.30%。油酸亚油酸比值1.024。

    产量表现:1996~1998年参加全国(南方片)花生区试,三年平均亩产荚果221.75公斤,较对照汕油523增产5.14%。

    栽培技术要点:1、宜选择水田或有水源灌溉的旱坡地种植;

2、栽培密度以1.9-2.0万粒/亩为宜,每穴2粒;3、有机肥和化肥宜作一次性全部基肥施用;4、苗生长较旺的田块,可在始花后25~30天,用15%的多效唑粉剂20克/亩,兑水60公斤喷施叶面。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宜于在华南地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20

    作物种类:芝麻

    品种名称:郑杂芝H03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科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1ms2108×92D028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可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单秆型,一叶三花,蒴果4棱,叶片浓绿,花冠白色,植株高大(170-200厘米),株蒴数75个左右,蒴粒数70个左右,籽粒白色,千粒重3.2克左右,生育期93天左右,属中熟品种。该品种苗期生长健壮,发育速度快,花期集中,籽粒灌浆快,表现高产稳产、抗枯萎病和茎点枯病,耐渍、抗倒伏。该品种粗脂肪含量58.58%,粗蛋白含量18.62%。

    产量表现:1997-1999年河南省芝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80.45公斤,比对照豫芝9号增产9.10%。2000年湖北、安徽分别进行了引种试验示范近3万亩,表现丰产、高产。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适宜播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夏播应力争早播。2、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辅助以氮肥,早疏苗,及时间定苗,亩密度8000-12000株,及时防治病虫害,注意抗旱排涝。适时收获,一般下部3-4节位蒴果微裂,即可收获。

    制种技术:1、制种田采用4:2或3:1行比配置,父母本适当错期播种。2、母本行定苗密度为父母行的2倍。3、初花期拔除母本行中的约50%的可育株,可育株与不育株通过花药检查法区分,可育株随查随拔除。4、制种产量一般为30-50公斤/亩,一亩制种田可满足100亩大田用种。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于在河南、安徽等省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21

    作物种类:芝麻

    品种名称:郑芝97C01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所

品种来源:7801×124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可

    特征特性:郑97C01属单秆型品种,全生育期87-91天,属中早熟品种。出苗速度快,苗期生长健壮,中下部叶片较大,叶色浓绿;植株高大,一般株高147-178厘米,三花四棱,蒴果长度中等。该品种高抗茎点枯病和枯萎病,且抗旱耐渍、抗倒伏性好。籽粒纯白,纹路较细,千粒重3克左右,含油量56.1%,蛋白质含量19.72%。

产量表现:1999-2001年参加河南省区试。1999年平均亩产88.71公斤,较对照增产3.22%,2000年平均亩产56.00公斤,较对照增产8.22%,2001年平均亩产89.78公斤,较对照豫芝4号增产14.7%。2000年安徽、湖北、新疆阿克苏地区分别进行了引种试验示范近20万亩,均表现高产多抗。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早播:春播地膜栽培要求5月初播种;春播和麦垄种预留行应5月中旬播种;夏播一般在5月25-6月5日,最迟不能超过6月10日。播种方式应以等行距或宽窄行种植较为适宜。2、合理密植:其适宜密度为每亩1.0-1.5万株,早茬地每亩1.0-1.2万株,夏播地1.2-1.5万株。3、加强田间管理:应早间苗早定苗、早追肥、预防病虫害。施肥应采取平衡配方施肥,即氮、五氧化二磷比例为1:0.5-0.7,施肥量为35-70公斤,并在现蕾期可适当追施尿素5-10公斤;在芝麻生育中期可喷洒辛硫磷、氧化乐果等农药,以预防虫害;喷洒多菌灵、乙磷铝等农约以预防或减轻病害。4、适期打顶和适当晚收。春播芝麻应在7月底进行小打顶,夏播则在立秋前后打顶;收获一般以植株下部果节微裂时开始收获为宜;收后应小捆架晒,以提高品种的商品品质。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于在河南、安徽等省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22

    作物种类:芝麻

    品种名称:豫芝11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科院棉花油料作物所

    品种来源:豫芝4号钴60辐射后代

    省级审定情况:1999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可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春播86-90天,夏播80-85天,属中早属品种。单杆型,一般无分枝;植株高大,茎杆粗壮,株型紧凑,适宜密植;叶色绿浓绿,中下部叶片长椭圆形,有缺刻,上部叶片呈柳叶型;花期35-40天;三花四棱,蒴长3厘米左右,不裂蒴;抗病性强,高抗枯萎病、茎点枯病、叶斑病。品质优,种子卵圆形,纯白、口味纯正。千粒重2.7-3.0克,含油量为56.66%。

    产量表现:1995-1997年参加河南省区试。1995年平均亩产49.93公斤,较对照增产5.29%,1996年平均亩产39.83公斤,较对照增产6.07%,1997年平均亩产58.11公斤,较对照豫芝4号增产6.33%。1999~2000年安徽引种示范,平均亩产81.3公斤,平均比对照增产12.93%。湖北省引种示范,平均增产16.4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早播:地膜覆盖要求5月初播种,春播应在5月中下旬,夏播应在5月25-6月5日,最迟不能超过6月10日。2、密度:在适宜播期范围内,春播每亩定苗1.0-1.2万株、夏播1.2-1.5万株为宜,推迟播期可适当增加密度。3、施肥:施肥应采用平衡配方施肥,即氮、五氧化二磷比1:0.5-0.7,施肥量每亩35-75公斤,适当配施K肥。4、及时防治芝麻病虫害。5、适期打顶和适当晚收。春播芝麻应在7月底小打顶,夏播则在立秋前后打顶;收获一般以中下部蒴果微裂时收获为宜;收后应小捆架晒,以提高商品品质。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于在河南、安徽等省种植。

下一篇:关于发布第三十三次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结果的通知 上一篇:中黄19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