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优864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01
选育单位:中国种子集团公司
品种来源:荆楚814A/中种恢864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3~116天,比优优122迟熟2~5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强,穗大粒多,着粒密,谷粒有芒。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98.0~107.6厘米,穗长20.8~21.4厘米,每穗总粒数144~151粒,结实率78.5%~83.8%,千粒重26.1~26.5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66.6%~70.2%,垩白粒率25%~33%,垩白度6.6%~14.9%,直链淀粉24.6%~26.5%,胶稠度46~50毫米,长宽比3.1~3.2,食味品质分70~75。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7%,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8.5%和96.2%,田间监测结果发病中等偏轻;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高感,但田间监测结果发病轻。
产量表现:2005、2006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83.4公斤和497.1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增产4.94%和2.34%,增产均不显著,2005年名列同组第一;2006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6.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亩插2万科,基本苗5.8万左右,抛秧栽培每亩不少于1.8万科,基本苗5万。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三亚春制父母本播差期安排为23±2天,叶龄差为5.3叶,在内地中造制种父母本叶龄差为5.7叶。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荆楚优864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优优122迟熟2~5天。产量与优优122相当,晚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天优52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02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52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7天,与粤香占相近。分蘖力中强,株型中集,剑叶短直,谷粒有芒,抗倒力中弱,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弱,开花期为中弱。科高98.9~99.2厘米,穗长20.0~21.0厘米,每穗总粒数136~137粒,结实率78.3%~79.5%,千粒重23.8~25.0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51.9%~63.6%,垩白粒率41%~46%,垩白度20.9%~21.5%,直链淀粉27.0%~27.2%,胶稠度42~45毫米,长宽比3.1,食味品质分73。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9.1%,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均为100%,田间监测结果表现高抗叶瘟、中抗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感和中抗。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4.2公斤和449.0公斤,分别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10.05%和10.43%,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7年其产量名列同组第一;200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8.6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9.51%。
栽培技术要点: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基本苗以5~7万苗为宜。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三亚春制安排播差期7天左右,两期父本间隔4~5天为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52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粤香占相近。丰产性突出,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弱。适宜我省中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天优20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03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20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7天,与粤香占相同,比培杂双七早熟2天。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穗大粒密,抗倒力中强,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开花期均为中强。科高94.9~99.8厘米,穗长20.1~20.4厘米,每穗总粒数134~151粒,结实率75.7%~78.6%,千粒重22.3~23.9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61.2%~65.5%,垩白粒率30%~47%,垩白度13.7%~33.4%,直链淀粉22.7%~24.8%,胶稠度46~51毫米,长宽比3.1~3.2,食味品质分70~74。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6.7%,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8.9%和94.4%,田间监测结果表现高抗叶瘟、抗穗瘟;高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高感和感。
产量表现:2006、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46.2公斤和452.0公斤,2006年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增产20.26%,2008年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11.18%,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其产量分列同组第一、第三位;200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4.4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9.58%。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三亚春制第一期父本比第二期父本早播5~6天,第一期父本比母本早播15~16天;在省内秋制,第一期父本比母本早播5~6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20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粤香占相同,比培杂双七早熟2天。丰产性突出,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天优361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04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361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7天,与粤香占相近。株型中集,分蘖力和抗倒力中等,穗大粒密,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开花期均为中强。科高96.6~98.2厘米,穗长19.6厘米,每穗总粒数143粒,结实率76.1%~79.3%,千粒重23.8~24.9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53.4%~61.2%,垩白粒率38%~45%,垩白度20.0%~23.6%,直链淀粉21.4%~22.6%,胶稠度52~55毫米,长宽比3.2~3.3,食味品质分74~75。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5.7%,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6.0%和92.1%,田间监测结果表现抗叶瘟、中抗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均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2.1公斤和471.9公斤,分别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13.18%和16.08%,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两年产量分列同组第二、第一位;200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4.4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10.94%。
栽培技术要点:及时防治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三亚春制父本比母本早播18±2天,在省内秋制父本比母本早播4±2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361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粤香占相近。丰产性突出,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聚两优746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05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GD-7S/W746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30~132天,与优优128相同,比粤香占迟熟4天。植株矮壮,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强,有效穗多,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93.2~98.9厘米,穗长21.1~21.6厘米,每穗总粒数108~114粒,结实率78.3%~81.9%,千粒重25.7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53.2%~53.5%,垩白粒率66%~76%,垩白度23.3%~36.1%,直链淀粉21.9%,胶稠度51~65毫米,长宽比3.1~3.3,食味品质分73。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9.1%,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8.0%和100%,田间监测结果表现抗叶瘟、高抗穗瘟;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感和高抗。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26.6公斤和426.5公斤,2007年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4.48%,2008年比对照组合优优128增产1.22%,增产均不显著;200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1.6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8减产0.41%。
栽培技术要点:该组合有两段灌浆现象,要适时重施中期肥,后期巧施穗粒肥,重施磷钾肥。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三亚秋冬季制种父母本播差期安排为倒错2~3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聚两优746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优优128相同,比粤香占迟熟4天。产量与对照组合相当,晚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五丰优189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06
选育单位: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五丰A/金恢189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0~122天,比中9优207早熟4~5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有效穗多,抗倒力强。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强,开花期为中强。科高94.6~95.5厘米,穗长19.6厘米,每穗总粒数129~143粒,结实率79.0%~79.2%,千粒重22.6~22.8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42.8%~61.0%,垩白粒率62%~77%,垩白度26.8%~37.2%,直链淀粉23.2%~24.9%,胶稠度56~58毫米,长宽比2.9~3.1,食味品质分72~74。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4.9%,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6.0%和92.1%,田间监测结果表现高抗叶瘟、中抗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感和抗。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26.9公斤和427.7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中9优207减产0.85%和4.33%,减产均不显著;200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7.1公斤,比对照组合中9优207减产1.11%。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蓟马等病虫害。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冬春季制种第1期父本比母本早播23天,第2期父本比母本早播16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五丰优189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较早熟,早造全生育期比中9优207早熟4~5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特优161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07
选育单位:广东华茂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龙特浦A/茂恢161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29天,与粤香占相近。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弱,抗倒力中,穗大粒多,结实率偏低。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强,开花期为中强。科高101.1~103.3厘米,穗长21.9厘米,每穗总粒数149~162粒,结实率72.9%~73.5%,千粒重24.4~25.0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60.0%~60.9%,垩白粒率72%~85%,垩白度28.6%~39.7%,直链淀粉27.1%~28.0%,胶稠度40~45毫米,长宽比2.4~2.6,食味品质分68~7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6.3%,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6.0%和68.4%,田间监测结果表现高抗叶瘟、抗穗瘟;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感和中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6.0公斤和414.2公斤,分别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5.64%和2.35%,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4.8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5.12%。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⑴在茂名秋制第1期父本比母本早播3天;⑵父本分蘖中等,秋制时应注意父本行插足基本苗,及早攻苗强壮父本以保证制种田间监测结果充足的花粉量。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特优161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粤香占相近。产量与对照种相当,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粤两优26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08
选育单位:广东华茂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GD-5S/茂恢26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8天,比中9优207迟熟1~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开花期均为中强。科高102.7~103.4厘米,穗长20.9~21.0厘米,每穗总粒数123~137粒,结实率76.4%~77.3%,千粒重26.4~26.6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30.2%~65.6%,垩白粒率23%~76%,垩白度9.4%~27.2%,直链淀粉27.7%~29.4%,胶稠度44~47毫米,长宽比3.0,食味品质分71~75。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7.2%,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8.0%和65.8%,田间监测结果表现抗叶瘟、中感穗瘟;中抗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高抗。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4.2公斤和431.0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中9优207增产8.90%和减产0.12%,增、减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8.4公斤,比对照组合中9优207减产3.08%。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种技术要点:⑴在茂名地区秋制第1期父本比母本提前16天早播;⑵母本生育期较短,分蘖力较弱,秋制时要播足基本苗;⑶GD-5S对“九二?”极敏感,在见穗指标达到15%~20%后,亩喷“九二?”8~10克;⑷GD-5S茎秆偏软,栽培时注意增施磷钾肥,抽穗时通过控制“九二?”用量控制株高,并做到适时早割。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两优26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中9优207迟熟1~2天。产量与对照组合相当,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农两优62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09
选育单位:广东华茂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农1S/茂恢62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0~113天,与丰优128和粳籼89相近。株型中集,分蘖力强,有效穗多,剑叶窄直,抗倒力中强。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开花期均为中强。科高91.6~99.5厘米,穗长20.9~21.8厘米,每穗总粒数124~136粒,结实率82.4%~82.9%,千粒重23.3~23.8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65.3%~72.2%,垩白粒率18%~37%,垩白度7.5%~11.4%,直链淀粉13.6%~13.9%,胶稠度85~87毫米,长宽比3.3~3.4,食味品质分77~80。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3.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52.5%和76.9%,田间监测结果表现高抗叶瘟、中感穗瘟;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感。
产量表现:2006、200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5.8公斤和485.1公斤,2006年比对照组合丰优128增产7.07%,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07年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8.7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7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7.3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4.10%。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⑴在茂名地区秋制第一期父本比母本推迟5天播种;⑵农1S分蘖极强,够苗后注意及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以免影响成穗率;⑶在母本见穗15%时亩施“九二?”15克左右;⑷农1S茎秆相对偏软,一定要做到适时提早收割。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农两优62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丰优128和粳籼89相近。丰产性较好,晚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华优336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10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Y华农A/华恢336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3天,与优优122相近。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穗大粒多,着粒密,抗倒力中等。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开花期均为强。科高102.0~109.6厘米,穗长21.8~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56~169粒,结实率83.0%~84.5%,千粒重20.4~21.0克。晚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70.0%,垩白粒率26%~34%,垩白度5.3%~15.3%,直链淀粉26.5%~27.4%,胶稠度34~47毫米,长宽比2.7~3.0,食味品质分67~72。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9.6%,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6.1%和92.3%,田间监测结果发病中等;中抗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抗和感,田间监测结果发病轻。
产量表现:2005、2006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5.1公斤和513.5公斤,2005年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减产1.21%,2006年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增产5.73%,增、减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6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9.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种技术要点:保证制种父、母本花期相遇,严格除杂。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优336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优优122相近。产量与对照种相当,晚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强。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特优816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11
选育单位:广东田联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龙特浦A/FR816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31~132天,比优优128迟熟1~2天。植株较高,株型中集,分蘖力和抗倒力中弱,剑叶较宽、长,穗大粒多,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开花期为中强。科高112.9~115.6厘米,穗长24.4~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34~147粒,结实率79.0%~79.8%,千粒重28.6~29.8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52.6%,垩白粒率88%~100%,垩白度29.9%~69.8%,直链淀粉22.6%,胶稠度50~52毫米,长宽比2.5,食味品质分70~73。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6.6%,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8.0%和92.1%,田间监测结果表现抗叶瘟、高抗穗瘟;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感和中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2.4公斤和422.5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优优128增产2.96%和0.29%,增产均不显著,2007年其产量名列同组第一;200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1.3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8增产4.04%。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母本距第1期父本时差7~10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特优816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优优128迟熟1~2天。产量与对照组合相当,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天优36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12
选育单位: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恢R363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2~124天,比中9优207早熟2~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穗大粒多,抗倒力强,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强,开花期为中强。科高95.6~96.2厘米,穗长20.9~21.1厘米,每穗总粒数150~153粒,结实率76.3%~78.5%,千粒重22.9~23.3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48.6%~60.4%,垩白粒率37%~54%,垩白度20.8%~22.6%,直链淀粉23.2%~24.5%,胶稠度56~62毫米,长宽比2.6~2.8,食味品质分73~74。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8.3%,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8.0%和97.4%,田间监测结果表现高抗叶瘟、中感穗瘟;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感和中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0.9公斤和453.3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中9优207增产7.04%和1.42%,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7年其产量名列同组第二,两年其日产量均为3.72公斤,分列第一、第二位;200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1.0公斤,与对照组合中9优207平产。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连山秋季制种第1期父本与母本的播差期为-8天,即父本早播8天;第2期父本与母本的播差期为-3天,即父本早播3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363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中9优207早熟2~3天。丰产性与对照组合相当,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深优979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13
选育单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
品种来源:深97A/R539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4~115天,比优优122迟熟4天。株型中集,分蘖力和抗倒力均为中强,有效穗多,剑叶窄直。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开花期均为中强。科高95.3~97.0厘米,穗长22.4~23.8厘米,每穗总粒数129~131粒,结实率84.8%~85.1%,千粒重24.3~25.0克。晚造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71.4%~73.7%,垩白粒率10%~40%,垩白度1.7%~10.2%,直链淀粉18.0%~18.6%,胶稠度68~75毫米,长宽比2.9~3.0,食味品质分77~85。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7.4%,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5.1%和100%,田间监测结果表现高抗叶瘟和穗瘟;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感。
产量表现:2006、200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04.8公斤和475.9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增产1.12%和4.77%,增产均不显著;2007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7.5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增产7.14%。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九二?”用量每亩15~20克,分2~3次喷施,父本单独多喷1次。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深优979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优优122迟熟4天。产量与对照组合相当,晚造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晚造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深优9725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14
选育单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
品种来源:深97A/R725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29天,与粤香占相近。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均为中弱,有效穗偏少,剑叶较宽长。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强,开花期为中强。科高106.2~108.9厘米,穗长24.5~24.9厘米,每穗总粒数136粒,结实率82.3%,千粒重27.2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48.6%~58.6%,垩白粒率26%~27%,垩白度9.5%~16.5%,直链淀粉15.6%,胶稠度74~83毫米,长宽比2.7,食味品质分72~75。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8.6%,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100%和95.0%,田间监测结果表现抗叶瘟和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中抗。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24.2公斤和414.0公斤,分别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2.79%和1.83%,增产均不显著;200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0.9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3.04%。
栽培技术要点:及时做好白叶枯病和纹枯病的防治工作。
制种技术要点:“九二?”用量每亩15~20克,分2~3次喷施,父本单独多喷1次。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深优9725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与粤香占相近。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中优117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15
选育单位: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中9A/常恢117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9天,比粤香占迟熟1~2天。植株较高,株型中集,分蘖力和抗倒力中弱,剑叶较长,穗大粒多,谷粒有芒,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弱,开花期为中。科高112.2~115.1厘米,穗长24.6~25.0厘米,每穗总粒数140~143粒,结实率76.9%~79.0%,千粒重28.2~28.5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41.9%~47.5%,垩白粒率39%~42%,垩白度14.7%~29.1%,直链淀粉22.9%,胶稠度56毫米,长宽比3.2~3.3,食味品质分68~75。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8.3%,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8.0%和97.4%,田间监测结果表现抗叶瘟、高抗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中抗。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2.9公斤和439.5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分别增产10.93%和8.58%,增产分别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200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2.8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5.82%。
栽培技术要点:后期控制氮肥施用,防止造成倒灌叶宽大形成荫蔽。
制种技术要点:在湘北夏制父母本播种时差38天,叶差8.7叶。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中优117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粤香占迟熟1~2天。丰产性好,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Y两优602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16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Y58S/R602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30~131天,与优优128相近。分蘖力强,株型中集,叶姿中弯,穗长粒多,谷粒有芒,抗倒力中弱,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弱,开花期为中。科高106.7~108.9厘米,穗长24.0~25.4厘米,每穗总粒数141~153粒,结实率76.1%~82.4%,千粒重22.6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59.4%~60.4%,垩白粒率10%~27%,垩白度2.5%~14.1%,直链淀粉14.5%~15.1%,胶稠度75~78毫米,长宽比3.2~3.4,食味品质分75~77。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5.7%,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100%和86.8%,田间监测结果表现高抗叶瘟和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感和中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41.8公斤和421.5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优优128增产0.55%和0.44%,增产均不显著;200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4.0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8增产2.39%。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加大施用花肥和穗肥,以促大穗和提高结实率。
制种技术要点:略。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Y两优602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优优128相近。产量与对照组合相当,早造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Y两优农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17
选育单位:紫金县兆农两系杂交水稻研发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Y58S/桂农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31天,与优优128相近,比粤香占迟熟3天。分蘖力中强,株型中集,剑叶直,穗长粒多,谷粒有芒,抗倒力中等,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开花期均为中弱。科高106.5~106.9厘米,穗长23.2~24.8厘米,每穗总粒数141~151粒,结实率76.2%~80.3%,千粒重22.3~22.5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51.4%~61.6%,垩白粒率42%~51%,垩白度15.0%~26.1%,直链淀粉20.3%~23.3%,胶稠度57~61毫米,长宽比3.2~3.3,食味品质分75。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0.3%,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2.0%和52.6%,田间监测结果表现高抗叶瘟和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均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43.7公斤和441.7公斤,2007年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7.51%,增产达显著水平,2008年比对照组合优优128增产5.18%,增产未达显著水平,两年其产量分列同组第二、第一位;200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6.3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8增产2.91%。
栽培技术要点:做好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的防治工作。
制种技术要点:母本比第一期父本早播3~4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Y两优农占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优优128相近,比粤香占迟熟3天。丰产性与对照组合相当,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黄籼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1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丰丝占/特籼占25//黄华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29天,与优优128相当。株型适中,叶姿中,分蘖力中等,穗大但着粒疏,抗倒力中等,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104.8~106.7厘米,穗长21.6~21.9厘米,亩有效穗19.1~20.7万,每穗总粒数114~126粒,结实率85.4%~85.6%,千粒重23.5~23.6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37.6%~40.0%,垩白粒率14%~39%,垩白度6.6%~17.6%,直链淀粉16.7%~18.4%,胶稠度78~81毫米,食味品质分73~77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76.47%、75%、75%,病圃鉴定穗瘟5.67级,叶瘟4.67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
产量表现:2007年早造初试,平均亩产421.63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8减产2.38%,减产不显著;200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29公斤,比对照种增产2.55%,增产不显著。2008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6.76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1.57%。日产量3.28~3.3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黄籼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与优优128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早造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广银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19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杂交稻1号(常规稻中间材料)/特籼占//银花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7天,与粤香占相当。株型适中,叶姿中,叶色中绿,分蘖力较强,抗倒力中等,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强,开花期为中强。科高103.6~103.8厘米,穗长20.2~20.7厘米,亩有效穗22.7~23.5万,每穗总粒数114~124粒,结实率84.3%~84.6%,千粒重18.4~18.8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66.1%,垩白粒率11%,垩白度2.4%,直链淀粉17.2%,胶稠度72毫米,食味品质分82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4.12%~100%、100%、97.22%~100%,病圃鉴定穗瘟1.3~1.67级,叶瘟1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
产量表现:2007年早造初试,平均亩产382.74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减产1.09%,减产不显著;200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386.09公斤,比对照种减产2.12%,减产不显著。2008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5.78公斤,比对照种增产3.19%。日产量3.0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秧田注意疏播,培育壮秧,本田期要早促早控,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银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与粤香占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早造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合丰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20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丰美占/广合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30天,比粤香占迟熟2天。植株较高,株型紧凑,叶色浓绿,穗大粒多,抗倒力中等,后期熟色好,缺点是分蘖力较弱,有效穗偏少。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107.6~109厘米,穗长21.8~22.0厘米,亩有效穗17.1~18.2万,每穗总粒数142~153粒,结实率80.4%~80.7%,千粒重20.0~20.4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9.4%,垩白粒率10%,垩白度3.8%,直链淀粉15.4%,胶稠度76毫米,食味品质分74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85.7%~88.24%、77.8%~87.5%、83.3%~88.89%,病圃鉴定穗瘟1.7~3.67级,叶瘟1~2.3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
产量表现:2007年早造初试,平均亩产391.54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1.18%,增产不显著;200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00.14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45%,增产不显著。2008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9.96公斤,比对照种增产5.84%。日产量3.01~3.1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属重穗型,穗大粒多,在中等以上地力田类种植,更能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合丰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粤香占迟熟2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早造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丰泰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21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泰澳丝苗/丰粤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29天,比粤香占迟熟2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叶姿直,抗倒力强,后期熟色好,缺点是分蘖力较弱。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103.4~104.4厘米,穗长21.4~21.8厘米,亩有效穗17.9~19.2万,每穗总粒数123~128粒,结实率82.9%~85.3%,千粒重22.6~22.7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60.8%,垩白粒率4%,垩白度1.6%,直链淀粉21.6%,胶稠度66毫米,食味品质分82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88.24%~96.4%、100%、98.1%~94.44%,病圃鉴定穗瘟1~1.67级,叶瘟1~2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
产量表现:2007年早造初试,平均亩产420.22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8.59%,增产极显著;200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04.93公斤,比对照种增产2.66%,增产不显著。2008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8.86公斤,比对照种增产6.14%。日产量3.17~3.2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丰泰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粤香占迟熟2天。丰产性较好,早造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固银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22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固优占/银晶软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9天,比中9优207迟熟1~2天。植株矮壮,株型中集,分蘖力中,抗倒力强,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开花期均为中强。科高93.5~94.1厘米,穗长20.5~22.0厘米,每穗总粒数138~144粒,结实率80.1%~81.4%,千粒重19.1~20.4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48.6%~67.1%,垩白粒率16%~30%,垩白度6.9%~10.7%,直链淀粉14.1%~17.5%,胶稠度78~80毫米,长宽比3.1,食味品质分72~75。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1.5%,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66.0%和34.2%,田间监测结果表现高抗叶瘟、中抗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均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2.2公斤和430.5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中9优207增产5.02%和减产0.23%,增、减产均不显著;200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5.0公斤,比对照组合中9优207减产1.58%。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固银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中9优207迟熟1~2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早造米质未达优质标准,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广丰香8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23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香占/九七香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2天,比粳籼89早熟3天。植株较高,抽穗整齐,株型适中,叶色中,叶姿披垂,长势繁茂,熟色好,抗倒力弱。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开花期为强。科高105.2~108.1厘米,穗长20.4~21.3厘米,亩有效穗19.8~21.0万,每穗总粒数131.8~149.7粒,结实率83.5%~86.6%,千粒重18.4~18.7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73.5%,垩白粒率5%,垩白度2.6%,直链淀粉18.1%,胶稠度70毫米,食味品质分80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52.4%、52.4%、52.9%,病圃鉴定穗瘟、叶瘟均为5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
产量表现:2006年晚造区试,平均亩产426.20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减产1.08%,2007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12.17公斤,比对照种减产2.53%,两年减产均不显著。2007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1.52公斤,比对照种减产1.83%。日产量3.71~3.8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丰香8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3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齐丰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24
选育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台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齐粒丝苗/丰艮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31天,比粤香占迟熟1~3天。株型适中,分蘖力强,叶色中绿,后期熟色中,缺点是成穗率、结实率偏低,抗倒力弱。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97.0~97.3厘米,穗长19.3~19.7厘米,亩有效穗23.2~24.4万,每穗总粒数121.7~126.8粒,结实率75.8%~79.7%,千粒重17.5~17.6克。米质达国标优质1级、省标优质1级,整精米率61.6%%,垩白粒率7%,垩白度1%,直链淀粉17.4%,胶稠度78毫米,食味品质分90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71.05%~71.4%、66.67%~72.2%、70.4%~71.01%,病圃鉴定穗瘟3~4.33级,叶瘟2~3.33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
产量表现:2006年早造区试,平均亩产365.19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减产5.22%,减产不显著;2007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360.62公斤,比对照种减产6.81%,减产极显著。2007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9.23公斤,比对照种减产4.56%。日产量2.80~2.81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齐丰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粤香占迟熟1~3天。产量偏低,米质达国标优质1级、省标优质1级,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航香糯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25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南丰糯”经太空诱变处理后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糯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9天,与优优128相当。抗倒力中等,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105.6~106.6厘米,穗长19.6~20.0厘米,亩有效穗18.4~20.6万,每穗总粒数121~136粒,结实率81.0%~83.8%,千粒重21.0~21.2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3.2%~50.1%,直链淀粉5.7%~6.6%,胶稠度96~97毫米,食味品质分70~78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均为100%,病圃鉴定穗瘟3级,叶瘟1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
产量表现:2007年早造初试,平均亩产412.5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8减产4.49%,减产不显著;200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386.58公斤,比对照种减产7.59%,减产不显著。2008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3.88公斤,比对照种减产0.05%。日产量2.99~3.1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航香糯为感温型常规糯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与优优128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