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2004年国审玉米品种
2008-11-09  浏览:4487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01

  品种名称:吉单261

  选育单位: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W9706,来源为(Mo17×U8112)×Mo17;父本吉853,来源为330×黄早四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北地区生育期126天,比对照四单19晚3天,与对照本玉9相同。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株高300厘米,穗位120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花丝红色,果穗筒形,穗长21.2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半马齿型,百粒重40.9克。

  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丝黑穗病、黑粉病,抗大斑病和茎腐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41克/升,粗蛋白含量9.64%,粗脂肪含量4.45%,粗淀粉含量72.61%,赖氨酸含量0.25%。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9.32%,粗脂肪含量4.80%,粗淀粉含量72.91%,赖氨酸含量0.24%。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2点次增产,3点次减产,平均亩产734.5公斤,比对照四单19增产10.9%,比对照本玉9号增产11.6%;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06.6公斤,比对照四单19增产14.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300-3600株/亩。注意防治玉米螟。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通辽和赤峰地区本玉9号品种种植区域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02

  品种名称:通科1号

  选育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母本9137,来源为7922×5003;父本391,来源为扎143×吉853

  特征特性:在东北地区生育期126天,比对照四单19晚3天,与对照本玉9号相同。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8厘米,穗位120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药黄色,颖壳黄绿色,花丝绿色,果穗锥型,穗长20.0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半马齿型,百粒重38.3克。

  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黑粉病,抗大斑病和茎腐病,中抗丝黑穗病,感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9.83%,粗脂肪含量4.47%,粗淀粉含量73.43%,赖氨酸含量0.28%。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9.64%,粗脂肪含量4.73%,粗淀粉含量71.84%,赖氨酸含量0.24%。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1点次增产,4点次减产,平均亩产690.8公斤,比对照四单19增产8.5%,比对照本玉9号增产8.7%;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01.7公斤,比对照四单19增产13.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800-40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玉米螟。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通辽地区本玉9号品种种植区域种植,丝黑穗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03

  品种名称:辽单565

  选育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中106,来源为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父本辽3162,来源为美国杂交种选系

  特征特性:在东北地区生育期126天,比对照四单19晚3天,与对照本玉9号相同。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76厘米,穗位110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药黄色,颖壳褐色,花丝深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9.1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白色,粒型为半马齿型,百粒重44.1克。

  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黑粉病、茎腐病,抗弯孢菌叶斑病和大斑病,中抗丝黑穗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8.71%,粗脂肪含量4.05%,粗淀粉含量74.09%,赖氨酸含量0.30%。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48克/升,粗蛋白含量8.83%,粗脂肪含量4.28%,粗淀粉含量74.91%,赖氨酸含量0.24%。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9点次增产,6点次减产,平均亩产723.1公斤,比对照四单19增产9.2%,比对照本玉9号增产9.8%;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87.2公斤,比对照四单19增产11.0%。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3800株/亩。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通辽地区本玉9号品种种植区域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04

  品种名称:银河14

  选育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Mo17,来源为外引系;父本54309,来源为340×853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北地区生育期127天,比对照四单19晚4天,比对照本玉9号晚1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0厘米左右,穗位120厘米左右,成株叶片数22片。花药黄色,颖壳黄色,花丝微红,果穗筒型,穗长21.7厘米,穗行数14行左右,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型,百粒重44.1克。

  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黑粉病,抗大斑病、丝黑穗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螟,高感茎腐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粗蛋白9.24%,粗脂肪含量5.08%,粗淀粉含量71.66%,赖氨酸含量0.26%。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8.79%,粗脂肪含量5.19%,粗淀粉含量73.07%,赖氨酸含量0.25%。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9点次增产,6点次减产,平均亩产708.2公斤,比对照四单19增产7.6%,比对照本玉9号增产7.9%;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6.7公斤,比对照四单19增产7.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300-35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通辽地区本玉9号品种种植区域种植,丝黑穗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05

  品种名称:辽单120

  选育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辽8478,来源为5003、7922、8112、B73、N-46、郑32共6个自交系组配综合种,自选育成;父本为郑22,来源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华北地区生育期131天,比对照农大108早2天。在西北地区生育期138天,比对照掖单13早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7-307厘米,穗位130-153厘米,成株叶片数21-22片。花药黄色,颖壳红色,花丝黄白色,果穗筒型,穗长19-22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型,百粒重34.6-37.9克。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抗灰斑病、纹枯病和玉米螟,感弯孢菌叶斑病和丝黑穗病。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茎腐病,感丝黑穗病和玉米螟,高感矮花叶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西北春玉米区和东华北春玉米区分别为:籽粒容重729克/升和722克/升,粗蛋白含量8.14%和10.33%,粗脂肪含量4.63%和4.68%,粗淀粉含量74.63%和72.3%,赖氨酸含量0.23%和0.28%。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西北春玉米区和东华北春玉米区分别为:籽粒容重726克/升和720克/升,粗蛋白含量8.22%和11.45%,粗脂肪含量4.55%和4.41%,粗淀粉含量74.00%和70.09%,赖氨酸含量0.22%和0.25%。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北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6点次增产,7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661.9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7.7%;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15点增产,7点减产,平均亩产653.5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4.2%。2002-2003年参加西北春玉米组区域试验,25点次24点增产1点减产,两年平均亩产788.9公斤,比对照掖单13号增产12.6%;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41.2公斤,比对照掖单13号等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在东北华北地区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在西北地区适宜密度为4500株/亩左右,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吉林中南部、河北北部(不含张家口市)、山西、北京、天津、内蒙古黄河灌区、陕西北部、宁夏、甘肃、新疆春播种植,丝黑穗病、矮花叶病发生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06

  品种名称:费玉3号(中玉9号)

  选育单位:山东省费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费03,来源为引进台湾的四个玉米杂交种台农1、台农351、台南5、台南17的复合群体;父本为费04,来源为引进美国玉米杂交种的二环系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北华北地区生育期130天,比对照农大108早3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浅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7厘米,穗位125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紫红色,果穗圆锥型,穗长21.7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橙红色,粒型为半马齿型,百粒重38.8克。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纹枯病和玉米螟,抗灰斑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61克/升,粗蛋白含量8.36%,粗脂肪含量3.90%,粗淀粉含量75.54%,赖氨酸含量0.24%。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56克/升,粗蛋白含量9.70%,粗脂肪含量3.40%,粗淀粉含量72.88%,赖氨酸含量0.27%。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北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4点次增产,9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677.5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0.2%;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1.2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4.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北部、吉林中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北京、天津及陕西省延安地区春播,山东夏播,丝黑穗病发生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07

  品种名称:丹科2151

  选育单位: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母本丹717,来源为丹黄19/丹黄17;父本为丹598,来源为Ho43、丹340、丹黄02、丹黄11、78599复合杂交选系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北华北地区生育期134天,比对照农大108晚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8厘米,穗位127厘米,成株叶片数23片。花药浅紫色,颖壳紫色,花丝粉红色,果穗筒型,穗长20.4厘米,穗行数14-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型,百粒重34.3克。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纹枯病和玉米螟,抗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10.46%,粗脂肪含量4.37%,粗淀粉含量71.86%,赖氨酸含量0.29%。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00克/升,粗蛋白含量10.99%,粗脂肪含量4.31%,粗淀粉含量70.73%,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北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1点次增产,12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672.3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8.8%;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8.7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3.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吉林中南部晚熟区、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北京、天津及陕西省延安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08

  品种名称:农大95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母本F349,来源为5003×丹340;父本为W222,来源为获白×莱1029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北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33天,与对照农大108相同。幼苗叶鞘绿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0厘米,穗位130厘米,成株叶片数21-22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带紫条纹,花丝粉红色,果穗筒型,穗长22.4厘米,穗行数14-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马齿型,百粒重38.9克。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和玉米螟,抗灰斑病、纹枯病和弯孢菌叶斑病,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10.26%,粗脂肪含量4.28%,粗淀粉含量71.96%,赖氨酸含量0.26%。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684克/升,粗蛋白含量9.38%,粗脂肪含量4.03%,粗淀粉含量73.16%,赖氨酸含量0.27%。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北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9点次增产,14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647.1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5.3%;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15点增产,7点减产,平均亩产665.2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6.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3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吉林省中南部、河北中北部、山西北部、北京、天津及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丝黑穗病发生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09

  品种名称:强盛1号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种苗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912,来源为(齐319×自选7859)×02(9046变异株);父本为922,来源为(丹340×海92-1)×2303

  特征特性:在东北华北地区生育期135天,比对照农大108长2天。幼苗叶鞘浅红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92厘米,穗位128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药淡红色,颖壳淡绿色,花丝粉色,果穗筒型,穗长21.5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型,百粒重36.4克。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纹枯病,抗丝黑穗病、灰斑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40克/升,粗蛋白含量10.16%,粗脂肪含量4.54%,粗淀粉含量71.24%,赖氨酸含量0.27%。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34克/升,粗蛋白含量9.34%,粗脂肪含量4.67%,粗淀粉含量71.87%,赖氨酸含量0.26%。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北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9点次增产,4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693.7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0.7%;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7.6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28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吉林中南部晚熟区、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北京、天津及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10

  品种名称:奥玉3101

  选育单位: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OSL001,来源为掖478×北美杂交种;父本为丹598,来源为引自丹东农科院

  特征特性:在东北华北地区生育期133天,与对照农大108相同。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3厘米,穗位116厘米,成株叶片数21-22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粉色,果穗筒型,穗长19.5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硬粒型,百粒重34.9克。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和玉米螟,抗纹枯病,中抗丝黑穗病和灰斑病,感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23克/升,粗蛋白含量9.39%,粗脂肪含量4.16%,粗淀粉含量73.45%,赖氨酸含量0.26%。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05克/升,粗蛋白含量10.53%,粗脂肪含量4.21%,粗淀粉含量71.28%,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北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3点次增产,10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689.0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9%;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80.6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北部、吉林省中南部晚熟区、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北京、天津及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丝黑穗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11

  品种名称:登海3660

  选育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DH19,来源为自选系503539×外引系克599;父本为DH12,来源为外源种质资源群体中自选系

  特征特性:在东北华北地区生育期132天,比对照农大108早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86厘米,穗位116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药深紫色,颖壳紫色,花丝粉红色,果穗筒型,穗长20.5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紫色,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型,百粒重35.6克。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和玉米螟,抗灰斑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纹枯病和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34克/升,粗蛋白含量8.55%,粗脂肪含量4.20%,粗淀粉含量73.10%,赖氨酸含量0.24%。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22克/升,籽粒粗蛋白含量8.53%,粗脂肪含量4.59%,粗淀粉含量72.72%,赖氨酸含量0.26%。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北华北春玉米组区域试验,36点次增产,7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688.5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8%;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9.1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3.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吉林省中南部晚熟区、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北京、天津及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丝黑穗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12

  品种名称:三北6号

  选育单位:三北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S0073,来源为美78599×矮秆粗穗系;父本为B0049,来源为巴西304×B5003

  特征特性:在东北华北地区生育期133天,与对照农大108相同。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7厘米,穗位112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药黄色,颖壳淡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0.2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红色,籽粒桔红色,粒型为马齿型,百粒重40.3克。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纹枯病,中抗丝黑穗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26克/升,粗蛋白含量8.77%,粗脂肪含量4.26%,粗淀粉含量73.25%,赖氨酸含量0.24%。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16克/升,粗蛋白含量9.92%,粗脂肪含量4.94%,粗淀粉含量70.86%,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北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3点次增产,10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674.2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7.6%;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4.2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5.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北部和东部、吉林中南部晚熟区、河北北部春播区及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丝黑穗病、玉米螟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13

  品种名称:迪卡5号

  选育单位:孟山都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H462,来源为B73×B84;父本为CZ924,来源为C103×H03728(伊利诺高油群体)

  特征特性:在东北华北地区生育期132天,比对照农大108早1天。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5厘米,穗位137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紫色,颖壳绿色,花丝粉色,果穗筒型,穗长22.3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偏马齿型,百粒重36.4克。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玉米螟,中抗弯孢菌叶斑病和丝黑穗病,抗大斑病、灰斑病和纹枯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12克/升,粗蛋白含量8.18%,粗脂肪含量6.56%,粗淀粉含量73.60%,赖氨酸含量0.26%。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30克/升,粗蛋白含量10.89%,粗脂肪含量7.29%,粗淀粉含量69.48%,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北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7点次增产,16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658.3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5.0%;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9.9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2.0%。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3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吉林中南部晚熟区、河北北部及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丝黑穗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14

  品种名称:京科25

  选育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母本J0045,来源为478×P78599;父本为吉853,来源为吉林农科院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京津唐地区夏播生育期96天,比对照唐抗5号晚3.5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0厘米,穗位110厘米左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颖壳紫色,花丝红色,果穗近筒型,穗长18.1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硬粒型,百粒重32.41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丝黑穗病、矮花叶病,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玉米螟,感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74克/升,粗蛋白含量10.42%,粗脂肪含量3.81%,粗淀粉含量72.42%,赖氨酸含量0.29%。经农业部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50克/升,粗蛋白含量10.27%,粗脂肪含量3.91%,粗淀粉含量71.44%,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京津唐夏播早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5点次增产,2点次减产,平均亩产543.62公斤,比对照唐抗5号增产20.49%;2003年比对照京科23增产7.0%;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0.1公斤,比对照京科23增产3.2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注意防治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唐抗5号品种种植区域夏播种植,注意防治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15

  品种名称:永99-5

  选育单位:河北省冀南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永3141,来源为黄早四(武302×黄爆裂玉米);父本为冀161,来源为P6C1群体

  特征特性:在京津唐地区夏播生育期96天,比对照唐抗5号晚3.5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6厘米,穗位107厘米,成株叶片数21-22片。花药黄色,花丝青色,果穗中间型,穗长18厘米左右,穗行数14-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马齿,百粒重23.28-26.54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茎腐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抗大斑病、小斑病,感丝黑穗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33克/升,粗蛋白含量9.85%,粗脂肪含量4.32%,粗淀粉含量72.88%,赖氨酸含量0.29%。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22克/升,粗蛋白含量9.74%,粗脂肪含量4.24%,粗淀粉含量72.70%,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京津唐夏播早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4点次增产,3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44.56公斤,比对照唐抗5号增产20.69%;2003年比对照京科23增产5.54%;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5.62公斤,比对照京科23增产6.2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4000株/亩,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和丝黑穗病,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天津、河北中北部唐抗5号品种种植区夏播,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16

  品种名称:宽诚1号

  选育单位:河北省宽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海35,来源为黄早四改良的K12变异单株×自选系315;父本为海91,来源为BM×自选系179

  特征特性:在京津唐地区夏播生育期93天,比对照唐抗5号晚1天。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5厘米,穗位96.5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药绿色,颖壳绿色,粉色,果穗筒型,穗长19厘米左右,穗行数12-14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硬粒型,百粒重31.67-34.43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感弯孢菌叶斑病,高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80克/升,粗蛋白含量8.74%,粗脂肪含量3.61%,粗淀粉含量75.33%,赖氨酸含量0.26%。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68克/升,粗蛋白含量8.77%,粗脂肪含量3.08%,粗淀粉含量75.04%,赖氨酸含量0.24%。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京津唐夏播早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2点次增产,5点次减产,平均亩产503.98公斤,比对照唐抗5号增产11.7%,2003年比对照京科23增产0.80%;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3.74公斤,比对照京科23增产0.0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低洼、盐碱地不宜过密,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丝黑穗病,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天津、河北中北部唐抗5号品种种植区夏播,丝黑穗病发生区慎用,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17

  品种名称:先玉335

  选育单位: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PH6WC,来源为先锋公司自育;父本为PH4CV,来源为先锋公司自育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生育期98天,比对照农大108早熟3.5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成株株型紧凑,株高286厘米,穗位高103厘米,全株叶片数19片左右。花粉粉红色,颖壳绿色,花丝紫红色,果穗筒形,穗长18.5厘米,穗行数15.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硬粒型,百粒重34.3克。

  经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黑粉病、弯孢菌叶斑病,感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9.55%,粗脂肪含量4.08%,粗淀粉含量74.16%,赖氨酸含量0.30%。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9.58%,粗脂肪含量3.41%,粗淀粉含量74.36%,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8点次增产,7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79.5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1.3%;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15点增产,6点减产,平均亩产509.2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4.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4000-4500株/亩,注意防治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徽、山西运城夏播种植,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玉米螟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18

  品种名称:金海5号

  选育单位:山东省莱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JH78-2,来源为美国杂交种78599;父本为JH3372,来源为沈5003×自330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北京市、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成熟102天左右,与对照农大108相同。幼苗叶鞘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40厘米,穗位90厘米。花药黄色,花丝粉红色,果穗筒形,穗长19.5厘米,穗行数15.3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马齿型,百粒重31.6克。

  经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矮花叶病,抗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感大斑病、小斑病和黑粉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9.18%,粗脂肪含量4.63%,粗淀粉含量72.27%,赖氨酸含量0.27%。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9.22%,粗脂肪含量3.74%,粗淀粉含量71.81%,赖氨酸含量0.24%。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9点次增产,6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58.3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7.2%;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19点增产,2点减产,平均亩产515.7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7.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200-3500株/亩。注意防治叶部斑病、黑粉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山西运城夏播种植,叶部病害和黑粉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19

  品种名称:承玉15

  选育单位:河北承德裕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543,来源为外引系(美国群体选);父本为承系 36,来源为(丹340×中黄 64)×丹340选系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生育期112天,比对照农大108早1天。幼苗绿色,叶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5厘米,穗位97厘米。颖壳绿色,花药浅紫色,花丝绿色,果穗长筒形,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型,穗轴红色,穗行数14-16行,百粒重31克。

  经四川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玉米螟,中抗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和茎腐病,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33克/升,籽粒粗蛋白含量10.74%,粗淀粉含量70.32%,粗脂肪含量4.71%,赖氨酸含量0.27%。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11.08%、粗脂肪含量3.28%、粗淀粉含量70.22%、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02-2003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9点次增产,11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86.65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8.46%;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12点增产,3点减产,平均亩产524.3公斤,比当地对照平均增产6.9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3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湖北、重庆、湖南、云南、贵州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纹枯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0

  品种名称:登海3632

  选育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DH08,来源为以8112×65232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6代选育而成;父本为DH14,来源为从国外杂交种选育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生育期115天,比对照农大108晚2天。幼苗绿色,茎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0厘米,穗位96厘米,全株叶片数20片。花药紫色,颖壳紫色,花丝粉色,果穗筒型,籽粒黄色,粒型半马齿型,穗轴红色,穗行数16-18行,百粒重31.8克。

  经四川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抗小斑病、纹枯病和玉米螟,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20克/升,粗蛋白含量9.35%,粗脂肪含量4.64%,粗淀粉含量72.3%,赖氨酸含量0.28%;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9.16%,粗脂肪含量3.77%,粗淀粉含量72.09%,赖氨酸含量0.29%。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1点次增产,19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74.76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6.26%;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13点增产,2点减产,平均亩产521.0公斤,比当地对照平均增产6.4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000-35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茎腐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湖北、重庆、云南、广西、贵州种植,注意防治茎腐病、大斑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1

  品种名称:遵玉8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78599-141,来源为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父本为L9665,为(L961×65232A)×5003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武陵山区生育期125天,比对照农大108早0.5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浓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3厘米,穗位110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药黄色,颖壳紫色,花丝淡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8.3厘米, 穗行数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型,百粒重31克。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感丝黑穗病、纹枯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52克/升,粗蛋白含量9.71%,粗脂肪含量4.74%,粗淀粉含量72.44%,赖氨酸含量0.26%。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粗蛋白9.84%,粗脂肪含量4.13%,粗淀粉含量71.71%,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武陵山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3点次增产,5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45.7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98%;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9.3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14%。

  栽培技术要点:在武陵山区中上肥力土壤栽培,适宜密度为32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和重庆的武陵山区种植,纹枯病发病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2

  品种名称:清玉4号

  选育单位:湖北清江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QY03,自十堰市农科院引进由华中农业大学选育自交系Y8克61-512与自育系QZ01杂交后连续自交三代再与N22杂交后连续自交选择纯合而育成的自交系;父本1286,是以自交系6321与美国杂交种选系692031杂交后连续自交选择纯合的自交系

  特征特性:在武陵山区生育期128天,比对照农大108晚3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8厘米,穗位114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药黄色,颖壳浅紫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9.6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型,百粒重30.8克。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纹枯病和矮花叶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36克/升,粗蛋白8.77%,粗脂肪含量4.21%,粗淀粉含量73.54%,赖氨酸含量0.27%。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25克/升,粗蛋白含量8.78%,粗脂肪含量3.75%,粗淀粉含量71.69%,籽粒赖氨酸含量0.29%。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武陵山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5点次增产,3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42.41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32%;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1.39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7.5%。

  栽培技术要点:在武陵山区中等肥力土壤栽培,适宜密度为3000-35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茎腐病、纹枯病、矮花叶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和重庆的武陵山区种植,矮花叶病、纹枯病高发区慎用,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3

  品种名称:资玉3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万发种子科技开发研究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8698-2,来源为美国玉米种质Y78698;父本为937,来源为东南亚玉米种质6719×苏37

  特征特性:在武陵山区生育期129天,比对照农大108晚4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5厘米,穗位143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颖壳红色,花丝淡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9.2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淡黄色,粒型为马齿型,百粒重29.2克。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玉米螟,抗矮花叶病,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茎腐病,感丝黑穗病和纹枯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53 克/升,粗蛋白含量10.53%,粗脂肪含量4.60%,粗淀粉含量72.92%,赖氨酸含量0.28%。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35克/升,粗蛋白含量10.50%,粗脂肪含量4.14%,粗淀粉含量72.81%,赖氨酸含量0.31%。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武陵山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4点次增产,4点次减产,2年平均亩产536.3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8%;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6.6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0.3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3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茎腐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和重庆的武陵山区种植,纹枯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4

  品种名称:奥玉17

  选育单位:河北省石家庄蠡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618,以美国先锋杂交种78575为基础材料,经自交三代再与琼崖黄(海南地方种)杂交后,连续自交多代选育而成;父本为831,以瓦138与360杂交后,用瓦138回交3代,而后自交5代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在武陵山区出苗至成熟124天,比对照农大108早1天。幼苗叶鞘紫红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5厘米,穗位105厘米,成株叶片数19-21片。花药黄紫色,颖壳紫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8.9厘米,穗行数15.5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型,百粒重33.61克。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中抗矮花叶病,感纹枯病和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29克/升,粗蛋白含量9.68%,粗脂肪含量4.79%,粗淀粉含量72.48%,赖氨酸含量0.26%。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12克/升,粗蛋白含量9.63%,粗脂肪含量4.01%,粗淀粉含量72.6%,赖氨酸含量0.31%。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武陵山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3点次增产,5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34.38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7.7%;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3.22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5.8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左右,注意防治黑穗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和重庆的武陵山区种植,纹枯病高发区慎用,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5

  品种名称:中北青贮410

  选育单位:山西北方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SN915,来源为美国杂交种78599中选育;父本为YH-1,来源为CIMMYT的墨黄9热带血缘种群选育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北华北春玉米地区出苗至青贮收获111天,比对照农大108晚3-5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青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9厘米,穗位143厘米,成株叶片数17-19片。花药紫色,颖壳紫色,花丝红色,果穗筒型,穗长21.2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为硬粒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小斑病和丝黑穗病,中抗纹枯病,感矮花叶病。经北京农学院测定,全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2.74%,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0.93%,粗蛋白含量8.3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14点增产,3点减产,平均亩生物产量鲜重4370.89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2.1%;2003年16点增产,3点减产,平均亩生物产量干重1349.03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16%。

  栽培技术要点:在东华北春玉米区中等以上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4500-5500株/亩,注意北纬40°以上地区应地膜覆盖,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矮花叶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春玉米区及河北中南部夏播玉米区、福建中北部用作专用青贮玉米种植,矮花叶病高发病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6

  品种名称:奥玉青贮5102

  选育单位: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OSL019,来源为旅大红骨血缘自交系重组,多代选株自交;父本为OSL047,来源为澳大利亚热带种质克2133

  特征特性:在北京地区出苗至籽粒成熟130天,比对照农大108晚10天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5厘米,穗位150厘米,成株叶片数22-23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3厘米,穗行数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硬粒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接种鉴定,高抗小斑病、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抗大斑病和纹枯病。经北京农学院测定,全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2.77%,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1.42%,粗蛋白含量9.43%。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16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生物产量鲜重4824.16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23.73%;2003年14点增产,5点减产,平均亩生物产量干重1310.83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6.0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注意控制密度,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春玉米区,陕西关中西部夏玉米区及江苏南部、上海、广东、福建作专用青贮玉米种植,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7

  品种名称:辽单青贮625

  选育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辽88,来源为7922×1061;父本为沈137,来源为沈阳市农科院

  特征特性:在沈阳地区出苗至成熟136天,与对照农大108相同。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2厘米,穗位117厘米,成株叶片数23片。果穗筒型,穗长23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马齿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小斑病,抗矮花叶病,中抗丝黑穗病和纹枯病。经北京农学院测定,全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0.58%,酸性洗涤纤维含量17.66%,粗蛋白含量7.47%。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10点增产,7点减产,平均亩生物产量鲜重4037.09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3.54%;2003年13点增产,6点减产,平均亩生物产量干重1262.21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2.1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春播3500株/亩,夏播4000株/亩,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春玉米区作专用青贮玉米种植,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8

  品种名称:中农大青贮67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母本为1147,来源为美国78599杂交种自交选育;父本为SY10469,来源为SynD.O.C4高油群体

  特征特性:在东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33天。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3-320厘米,穗位134-155厘米,成株叶片数23片。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21-25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为硬粒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矮花叶病,中抗纹枯病,感丝黑穗病。经北京农学院测定,全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1.37%,酸性洗涤纤维含量19.93%,粗蛋白含量8.9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16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生物产量鲜重4516.31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5.83%;2003年10点增产,9点减产,平均亩生物产量干重1256.66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6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3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山西北部春玉米区及上海、福建中北部用作专用青贮玉米种植,丝黑穗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9

  品种名称:彩糯1号

  选育单位:河北省万全县华穗特用玉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W17W18,来源为W17为白糯513黄普北711二环系,W18为垦粘5号二环系;父本为W21,来源为国内紫糯玉米二环系

  特征特性:在东北华北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2天,比对照垦粘1号早6天。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平展,株高216厘米,穗位93厘米,成株叶片数17-18片。花药黄色,颖壳淡紫色,花丝浅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8.1厘米,穗行数13.7行,穗轴白色,籽粒黑、白、黄色相间,百粒重33.3克。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和玉米螟,抗丝黑穗病和灰斑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和纹枯病。经东华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吉林农业大学检测,支链淀粉占淀粉总量的99.72%,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华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鲜果穗平均亩产633.4公斤,比对照垦粘1号减产30.8%。2003年鲜果穗平均亩产708.9公斤,比对照垦粘1号减产25.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防止串粉,适时收获,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山西、辽宁、北京、吉林、新疆作为早熟鲜食糯玉米品种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0

  品种名称:京科糯120

  选育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母本京糯6,来源为中糯1号杂交种自交选育;父本为白糯6,来源为紫糯3号杂交种自交选育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1天,比对照苏玉糯1号晚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42.2厘米,穗位108.3厘米。成株叶片数21-22片。花药绿色,颖壳紫色,花丝绿间少许红色,果穗锥型,穗长18.38厘米,穗行数11.06行,穗粗4.80厘米,行粒数34粒,穗轴白色,籽粒白色,鲜籽粒百粒重33.3克。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中抗黑粉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高感茎腐病和小斑病。经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检测,支链淀粉占淀粉总量的100%,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平均亩产鲜果穗841.9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25.9%;2003年平均亩产鲜果穗800.7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22.5%,两年平均亩产鲜果穗821.3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24.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左右。注意隔离,及时收获。注意防治小斑病、茎腐病,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北京、天津、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作鲜食糯玉米种植。茎腐病、小斑病高发区慎用,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1

  品种名称:郑白糯918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郑白糯WX019,来源为以带白糯基因的玉米群体材料为wxwx供体与郑32等自交系杂交组成选系群体,连续自交选育而成;父本为郑白糯WX008,来源为以带白糯基因的玉米群体材料为wxwx供体与地方种质杂交组成选系群体连续自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0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53.7厘米,穗位111.4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药绿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9.51厘米,穗行数13.46行,穗粗4.40厘米,穗轴白色,籽粒白色,鲜籽粒百粒重28.0克。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玉米螟,中抗茎腐病和矮花叶病。感大斑病、小斑病、黑粉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经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检测,支链淀粉占淀粉总量的98.65%,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平均亩产鲜果穗801.7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9.9%;2003年平均亩产鲜果穗839.5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28.5%,两年平均亩产鲜果穗820.6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24.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300-3600株/亩左右。注意隔离,及时收获。注意防治大斑病、小斑病、黑粉病、茎腐病和矮花叶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北京、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作鲜食糯玉米种植。叶斑病、黑粉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2

  品种名称:奥糯8101

  选育单位: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OSL090,来源为齐401与5003杂交后连续自交多代选育而成;父本为OSL088,来源为齐319与黑糯3号杂交后连续自交多代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9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11.2厘米,穗位78.4厘米。成株叶片数17-18片。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花丝浅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8.78厘米,穗行数12.53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鲜籽粒百粒重30.7克。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矮花叶病和玉米螟,中抗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和黑粉病,感大斑病。经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检测,支链淀粉占淀粉总量的99.18%,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平均亩产鲜果穗773.8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5.8%;2003年平均亩产鲜果穗790.3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20.9%,两年平均亩产鲜果穗782.1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8.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4000株/亩左右。注意隔离,及时收获。注意防治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北京、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作鲜食糯玉米种植。大斑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3

  品种名称:石彩糯1号

  选育单位: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母本石糯2,来源为用白糯36作为轮回亲本,以克W-1为非轮回亲本回交3次,再自交2代而育成;父本为石糯1,来源为从黑糯玉米品种880选单株自交6代稳定后育成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0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37.5厘米,穗位132.9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药绿色,颖壳绿色,花丝黄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5.48厘米,穗行数12.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黑、紫、白三色,半硬粒型,鲜籽百粒重26.9克。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黑粉病,抗玉米螟,中抗大斑病和小斑病,感弯孢菌叶斑病,高感茎腐病和矮花叶病。经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一级标准。经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检测,支链淀粉占淀粉总量的100%,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平均亩产鲜果穗618.0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减产7.5%;2003年平均亩产鲜果穗612.6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减产6.3%,两年平均亩产鲜果穗615.3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减产6.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500株/亩。注意隔离,及时收获。防治矮花叶病、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北京、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作鲜食糯玉米种植。矮花叶病、茎腐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4

  品种名称:广糯1号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wx-2-2-1,来源为引进中糯2号经自选的二环系;父本为木-31,来源为云南糯玉米农家种的自选系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广东出苗至最佳采收期68天,比对照苏玉糯1号早3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191.5厘米,穗位76.5厘米,成株叶片数17.5片。花药浅黄色,颖壳浅紫色,花丝紫色,果穗锥型,穗长17.3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百粒重30.5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感玉米螟,高感茎腐病、矮花叶病。经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检测,支链淀粉占淀粉总量的98.61%,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鲜果穗平均亩产746.9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9.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左右,注意防治玉米螟、茎腐病、矮花叶病。防止串粉,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江西、上海、江苏、广西作为鲜食糯玉米种植,茎腐病、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5

  品种名称:西星黑糯1号

 

  选育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EN12-5,来源为“莱州黑糯×BN12”为基本材料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父本为EN951,以“徐州黑糯×BN951”为基本材料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2天,比对照苏玉糯1号晚1天;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0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株高198-235.6厘米,穗位86-109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7.9-18.7厘米,穗行数11.45-13.1行,穗轴白色,籽粒紫色,百粒重27-28.2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小斑病,中抗大斑病,高感茎腐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矮花叶病,中抗黑粉病和玉米螟,感大斑病、小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高感茎腐病。经东南、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均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99.03%;经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99.22%。均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果穗725.6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6.25%。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平均亩产鲜果穗727.2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8.8%;2003年平均亩产鲜果穗712.2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9.0%,两年平均亩产鲜果穗719.7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8.9%。

  栽培技术要点:在东南地区栽培,适宜密度为4000株/亩,注意防治茎腐病、矮花叶病、玉米螟等病虫害。在黄淮海地区栽培,适宜密度为4000株/亩左右,注意防治大、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茎腐病。注意隔离,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及广东、江西、江苏、安徽、上海作为鲜食糯玉米种植。茎腐病、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6

  品种名称:苏玉糯8号

  选育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通354,来源为克W112×通系5;父本为通137,来源为衡白522×沪糯1号

  特征特性:在江苏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9天,比对照苏玉糯1号早2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00厘米,穗位76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药紫色,颖壳紫色,花丝粉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7.8厘米,穗行数15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百粒重28.5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中抗矮花叶病。经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97.96%,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鲜果穗平均亩产730.1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6.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4500株/亩,注意防治玉米螟。注意隔离,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上海、江苏、广西作鲜食深加工兼用型糯玉米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7

  品种名称:绿色先锋(甜)

  选育单位:北华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SS3574,来源为综合种品综1号和TSC0群体自选系;父本为SS8611,来源为泰国和先锋公司杂交种的二环系

  特征特性:在东北华北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收92天,与对照甜单21相同。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收76天左右。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24-245厘米,穗位96-101厘米。花药绿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6.5-21.0厘米,穗行数16.0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百粒重32.8克。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和玉米螟,抗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纹枯病,中抗丝黑穗病。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黑粉病,抗玉米螟,中抗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和弯孢菌叶斑病,感大斑病。经东华北、黄淮海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二级标准。经吉林农业大学检测,鲜籽粒含糖量19.1%,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华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鲜果穗平均亩产1025.6公斤,比对照甜单21号增产16.5%;2003年鲜果穗平均亩产988.4公斤,比对照甜单21号增产14.3%。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鲜果穗平均亩产739.3公斤,2002年鲜果穗平均亩产696.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在黄淮海地区注意防治大斑病、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防止串粉,适时收获。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北京、天津、江苏北部夏玉米区及河北北部、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北京、新疆春玉米区作为鲜食甜玉米种植,丝黑穗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8

  品种名称:金甜678

  选育单位:北京金农科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MU11-13,来源为从南斯拉夫超甜玉米自交系ZP103与甜玉米杂交种1835杂交选育的自交系;父本为H9120,来源为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从CTB2群体中选育单株自交而成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2天,比对照绿色先锋晚4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成株叶片数21片。株型半紧凑,株高227.4厘米,穗位75.0厘米。花药黄色,颖壳黄色,花丝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8.35厘米,穗行数17.37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百粒重33.23克。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矮花叶病和弯孢菌叶斑病,抗小斑病、黑粉病和抗茎腐病,感大斑病和玉米螟。经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一级标准。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平均亩产鲜果穗837.1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增产20.12%,2003年平均亩产鲜果穗803.6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增产14.6%。两年平均亩产鲜果穗820.4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增产17.3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000株/亩。注意隔离,及时收获。注意防治大斑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北京、天津、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作鲜食甜玉米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和玉米螟。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9

  品种名称:金甜878

  选育单位:北京金农科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MU1-23,来源为从美国超甜玉米资源FRS703与甜玉米杂交种1835改良群体中选育的自交系;父本为2579,来源为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从CTB2群体中选育单株自交而成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3天,比对照绿色先锋晚4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成株叶片数23片。株型半紧凑,株高269.6厘米,穗位109.2厘米。花药黄色,颖壳黄色,花丝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9.44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百粒重29.73克。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矮花叶病,抗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螟,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茎腐病,感黑粉病。经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一级标准。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平均亩产鲜果穗687.6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减产1.33%,2003年平均亩产鲜果穗793.4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增产13.14%。两年平均亩产鲜果穗740.5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增产5.9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2600-3500株/亩,注意隔离,及时收获。注意防治黑粉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天津、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作鲜食甜玉米种植,注意防治黑粉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40

  品种名称:郑甜3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郑超甜T克Q026,来源为亚热带超甜玉米群体为基础材料导入温带普通玉米种质经过回交自交选育而成;父本为TBQ018,来源为热带超甜玉米群体为基础材料导入普通玉米种质连续自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8天,与对照绿色先锋相当。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15.7厘米,穗位82.7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浅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7.92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粗4.47厘米,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百粒重31.21克。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黑粉病和玉米螟,感大斑病、小斑病和矮花叶病,高感弯孢菌叶斑病和茎腐病。经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一级标准。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平均亩产鲜果穗640.0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减产8.16%,2003年平均亩产鲜果穗682.2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减产2.71%。两年平均亩产鲜果穗661.1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减产5.4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300-3700株/亩。注意隔离,适时收获。注意防治叶部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夏玉米区作鲜食甜玉米种植。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发生区慎用,注意防治矮花叶病、叶部斑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41

  品种名称:万甜2000

  选育单位:河北省万全县华穗特用玉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SW23,来源为国外超甜玉米杂交种二环系;父本为SW24,来源为超甜20号二环系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1天,比对照穗甜1号晚3天。幼苗叶鞘浅绿色,叶片深绿色,叶缘浅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36厘米,穗位122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青色,果穗筒型,穗长19.3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百粒重36.3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玉米螟,感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经东南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检测,可溶性糖24.1%,还原糖16.8%,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鲜果穗平均亩产865.2公斤,比对照穗甜1号增产19.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500株/亩。防止串粉,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安徽、海南、广西、上海作为鲜食甜玉米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42

  品种名称:皖甜1号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皖甜系1,来源为美国甜玉米杂交种×甜玉2号;父本为超甜776,来源为宿县地区农科所

  特征特性:在合肥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0天,比对照穗甜1号晚2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31厘米,穗位92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浅黄色,颖壳黄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8.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百粒重33.9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抗小斑病,中抗大斑病,高感矮花叶病。经东南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检测,可溶性糖22.4%,还原糖9.6%。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鲜果穗平均亩产799.5公斤,比对照穗甜1号增产10.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4500株/亩,注意防治矮花叶病。防止串粉,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江苏、广东、广西、浙江、上海作为鲜食甜玉米种植,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43

  品种名称:广甜2号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sw9915-3,来源为美国超甜玉米与国内普通玉米自交系杂交转育、反复回交改良的后代自选系;父本为s9905-1,来源为美国超甜玉米与国内普通玉米自交系杂交转育、反复回交改良的后代自选系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广东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9天,比对照穗甜1号晚1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12.5厘米,穗位77.5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药浅黄色,颖壳浅黄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白色相间,百粒重31.7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感玉米螟,高感茎腐病和矮花叶病。经东南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检测,可溶性糖21.4%,还原糖13.4%,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鲜果穗平均亩产845.9公斤,比对照穗甜1号增产16.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500株/亩,注意防治矮花叶病、玉米螟。防止串粉,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安徽、广西、海南、上海作为鲜食甜玉米种植,矮花叶病发生区慎用,注意防治玉米螟。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44

  品种名称:农甜3号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母本为L311,来源为泰国无名甜玉米杂交组合×超甜43号;父本为L104,来源为美国甜玉米杂交组合“NW3541”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广西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0天,比对照穗甜1号晚2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00-220厘米,穗位75-80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8.8厘米,穗粗4.6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色黄色,百粒重30.0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玉米螟,感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经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检测,可溶性糖13.4%,还原糖8.5%,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鲜果穗平均亩产770.5公斤,比对照穗甜1号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注意防治矮花叶病。防止串粉,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广西、海南作为鲜食甜玉米种植,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45

  品种名称:秦龙甜1号

  选育单位:陕西秦龙绿色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L921,来源为美国普通玉米坚秆杂交种F3代分离出超甜单株连续自交6代;父本为R600,来源为日本超甜杂交种600连续自交6代

  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8天,比对照穗甜1号早1天,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0天,与对照绿色先锋相当。幼苗叶鞘绿色,叶片鲜绿色,叶缘绿色。成株叶片数17片。株型平展,株高196-206厘米,穗位69-75.8厘米。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黄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8.59-19.7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百粒重33.62-34.5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和小斑病,感矮花叶病和玉米螟,高感茎腐病。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和玉米螟,感大斑病、黑粉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高感茎腐病和矮花叶病。经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二级标准;经黄淮海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鲜食甜玉米一级标准。经扬州大学检测,可溶性糖16.6%,还原糖10.6%,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鲜果穗平均亩产835.7公斤,比对照穗甜1号增产15.3%。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鲜果穗平均亩产728.1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增产4.1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亩。注意防治矮花叶病、茎腐病和玉米螟。防止串粉,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安徽、北京、天津夏玉米区和广东、浙江、江西、上海、广西、海南作为鲜食甜玉米种植,矮花叶病、茎腐病重发区慎用,注意防治玉米螟。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46

  品种名称:浙甜2018

  选育单位:浙江省种子公司,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150BW,来源为超甜3号母本的变异株自交选育而成;父本为大28,来源为美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地甜玉米混合杂交后选株自交而成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1天,比对照穗甜1号晚4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30厘米,穗位90厘米,成株叶片数17-19片。花药黄色,花丝淡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1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百粒重35.7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小斑病和玉米螟,感大斑病,高感矮花叶病。经东南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检测,可溶性糖23.4%,还原糖12.9%,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鲜果穗平均亩产773.2公斤,比对照穗甜1号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注意防治矮花叶病、大斑病、玉米螟。防止串粉,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广西、海南作为鲜食甜玉米种植,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

下一篇:2007年国审玉米品种 上一篇:中黄19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