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2004年国审水稻品种
2008-11-09  浏览:2164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1

  品种名称:秋优99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秋A×广恢998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弱感光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晚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3天,比对照博优998迟熟2.6天。株高106.6厘米,株叶形好,群体整齐,分蘖较强,较易落粒,抗倒力较弱,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2万穗,穗长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37.1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0.9克。抗性:稻瘟病1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0%,长宽比3.0,垩白率15%,垩白度2.7%,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华南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3.98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减产1.3%(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94.97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增产0.59%(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9.85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减产0.14%。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5.70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减产1.60%。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博优998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10-12.5公斤,秧龄控制在22-25天左右;2、移栽:插植规格为16.519.8厘米,亩基本苗6万;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后期酌施穗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移栽,寸水活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保持湿润,不可脱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稳产性好,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2

  品种名称:株两优02

  选育单位:湖南省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株1s×ZR02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6天,比对照金优402早熟0.3天。株高94.6厘米,株型适中,叶色浓绿,穗粒重较协调,整齐度一般。每亩有效穗数22.4万穗,穗长20厘米,每穗总粒数102.3粒,结实率85.7%,千粒重25.8克。抗性:稻瘟病1级,白叶枯病5级,白背飞虱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34.6%,长宽比3.1,垩白率72%,垩白度20.5%,胶稠度4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8%。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2.31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81%(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61.04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3.4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6.67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1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0.94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50%。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金优402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8公斤;2、移栽:栽插规格16.52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施肥: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6.7公斤;4、管水: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不可脱水过早,以防早衰;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湖南、江西、浙江中南部以及福建北部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3

  品种名称:T优8086

  选育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院

  品种来源:T80A×明恢8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8.4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4.8天。株高107.7厘米,茎秆粗壮,分蘖较强。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穗长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54粒,结实率85.2%,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1%,长宽比2.5,垩白率42%,垩白度7.1%,胶稠度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1%。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4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54%(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68.1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9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8.6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30%。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5.0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2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根据当地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公斤,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插植规格为2020厘米或2023.3厘米;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水浆管理后期以干湿交替为宜,够苗晒田,不能过早断水;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较高,稳产性较差,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4

  品种名称:II优602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种来源:II-32A×泸恢602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7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4天。株高110.6厘米,长势繁茂,耐寒性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3万穗,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50.5粒,结实率82.4%,千粒重29.7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长宽比2.3,垩白率38%,垩白度8.1%,胶稠度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3.1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19%(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80.0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1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0.7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74%。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3.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4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10公斤,秧龄35?40天;2、移载:采用宽窄行栽培,规格为16.7(33.3+20)/2厘米,每穴栽2粒谷苗;3、施肥:施足底肥,亩施纯氮8?10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钾肥5公斤,栽后7天和孕穗期施追肥,亩施纯氮各3公斤。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5

  品种名称:绵2优838

  选育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绵2A×辐恢838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0.4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2.7天。株高110.7厘米,株型适中,穗粒重协调,抗倒性较强,熟期转色好。分蘖力偏弱,耐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15.9万穗,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3.0粒,结实率81.8%,千粒重28.9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1%,长宽比2.7,垩白率42%,垩白度12.9%,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7%。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22%(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86.8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2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8.8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9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3.6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18%。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亩播种量7.5-10公斤,两段育秧或旱育秧,秧龄不超过50天;2、移栽:亩栽1.5-2万穴,亩基本苗12-14万;3、施肥: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0.7;底肥占60-70%,分蘖肥20-30%,穗肥10%;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6

  品种名称:金优18

  选育单位:贵州省仁怀市种子公司,贵州省遵义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金23A×R18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4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7天。株高112.4厘米,株型适中,整齐度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65.9粒,结实率76.3%,千粒重29.3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0%,长宽比3.1,垩白率47%,垩白度6.4%,胶稠度6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6.2%。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0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36%(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81.5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7%(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65%。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3.6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50%。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2、移栽:秧龄控制在40-45天,亩栽基本苗8-12万;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0-12公斤,重底早追,增施磷、钾肥。水浆管理要做到干湿交替,够苗晒田,后期不可脱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7

  品种名称:红优527

  选育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红矮A×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0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2天。株高114.1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耐寒性较弱。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52.4粒,结实率79.2%,千粒重32.7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7%,长宽比2.9,垩白率37%,垩白度5.3%,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4%。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8.7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94%(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09.2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1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9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07%。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1.4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47%。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2、移栽:秧龄控制在40-45天,亩栽基本苗8-12万;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0-12公斤,重底早追,增施磷、钾肥。水浆管理要做到干湿交替,够苗晒田,后期不可脱水过早;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8

  品种名称:协优527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协青早A×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2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1天。株高111.2厘米,株型适中,叶色浓绿,耐寒性较弱。每亩有效穗数17.0万穗,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39.2粒,结实率82.7%,千粒重32.3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最高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9%,长宽比3.1,垩白率35%,垩白度6.8%,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1.5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63%(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16.0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3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5.1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12%。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2.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31%。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2、移栽:秧龄控制在40-45天,亩穴数1.5-1.7万,亩栽基本苗8-10万;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0-12公斤,重底早追,增施磷、钾肥。水浆管理要做到干湿交替,够苗晒田,后期不可脱水过早;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9

  品种名称:D优363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成都市种子总公司

  品种来源:D62A×蜀恢363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6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5天。株高110.8厘米,株型适中,株叶形好,群体整齐,穗粒重协调,熟期转色好,耐寒性较弱。每亩有效穗数16.7万穗,穗长25.0厘米,每穗总粒数167.8粒,结实率78.7%,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8%,长宽比2.8,垩白率32%,垩白度7.7%,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4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88%(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91.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1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4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4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5.1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53%。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秧龄45天左右;2、移栽:每亩栽插0.8-1.2万穴,基本苗9-10万;3、施肥:重底肥早追肥,一般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0.5;4、田间管理: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0

  品种名称:内香优3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3A×内恢99-1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0.3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2.3天。株高114.2厘米,株叶形适中,下位叶片较窄,外卷,上层叶片中宽直立,穗层整齐,穗粒较协调,耐寒性中等,熟期转色好,稻米清香。每亩有效穗数17.4万穗,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45.6粒,结实率78.2%,千粒重30.1克。抗性:稻瘟病3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1%,长宽比3.1,垩白率26%,垩白度4.1%,胶稠度6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5.4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46%(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93.1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9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1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6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9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97%。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因秧龄弹性大,以栽中苗为好;2、移栽:栽插方式以宽窄行为好,每亩栽1.3-1.5万穴,基本苗保证在10万左右;3、施肥:重施底肥,早追肥,忌偏施氮肥。超高产栽培过磷酸钙用量每亩不少于25公斤,钾肥不少于15公斤;4、水浆管理:要特别注意后期水浆管理,不可脱水过早影响品质和产量;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1

  品种名称:II优香13号(原名:内香优13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II-32A×内香恢1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8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6天。茎杆、叶沿、叶节颖尖均呈紫红色。株型适中,耐寒性中等,穗粒重较协调,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16.4厘米,穗长25.6厘米,每穗总粒数161.6粒,结实率81.8%,千粒重27.9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5%,长宽比2.3,垩白率24%,垩白度3.3%,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2.6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7%(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71.1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45%(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2.4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2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8.3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94%。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因秧龄弹性大,以栽中苗为好;2、移栽:栽插方式以宽窄行为好,每亩栽1.3-1.5万穴,基本苗保证在10万左右;3、施肥:重施底肥,早追肥,忌偏施氮肥。超高产栽培过磷酸钙用量每亩不少于25公斤,钾肥不少于15公斤;4、水浆管理:要特别注意后期水浆管理,不可脱水过早影响品质和产量;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略迟,产量中等,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2

  品种名称:金优527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金23A×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2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1.4天。株高111.5厘米,叶色浓绿,株叶形适中,耐寒性较弱,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5万穗,穗长25.7厘米,每穗总粒数161.7粒,结实率80.9%,千粒重29.5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9%,长宽比3.2,垩白率17%,垩白度2.9%,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3%。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9.8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97%(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25.9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6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0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78%。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63%。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2、移栽:秧龄控制在40?45天,亩栽基本苗11?13万;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0?12公斤,重底早追,增施磷、钾肥。水浆管理要做到干湿交替,后期不可脱水过早;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3

  品种名称:宜香3003

  选育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宜香1A×宜恢300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5天。株高115.3厘米,株叶形适中,叶色淡绿,剑叶挺直,穗层整齐,穗长着粒偏稀,籽粒大,后期转色好,易脱粒。耐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18.0万穗,穗长26.2厘米,每穗总粒数142.6粒,结实率78.4%,千粒重29.9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5%,长宽比3.0,垩白率16%,垩白度3.2%,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3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4%(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02.3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5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2.5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84%。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7.3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57%。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秧龄30-40天;2、移栽:栽插规格为30×13.3厘米,每穴栽2粒谷苗;3、肥水管理:亩施底肥有机肥500公斤,尿素7.5公斤,磷肥40公斤,钾肥7.5公斤。返青后施尿素4公斤,抽穗前15-20天左右,亩施穗粒肥尿素3公斤,钾肥5公斤。水浆管理要求前期浅水管理,中期够穗苗晒田,后期湿润管理到成熟;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4

  品种名称:中优7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江油市川江水稻研究所、川丰种业育种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9A×CJR72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8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8天。株高113.2厘米,株叶形适中,穗粒重协调。每亩有效穗数17.6万穗,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6.8粒,结实率80.6%,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4%,长宽比3.1,垩白率9%,垩白度0.9%,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6.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57%(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94.4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1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2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71%。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3.7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49%。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15公斤;2、移栽:栽插规格为2224厘米,每亩9-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8-1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7。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后期不可脱水过早;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5

  品种名称:D优128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D62A×R128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0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4天。株高111.5厘米,株叶形适中,群体整齐,耐寒性中等。每亩有效穗数17.7万穗,穗长23.6厘米,每穗总粒数174.3粒,结实率78.9%,千粒重24.5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1%,长宽比2.8,垩白率32%,垩白度2.0%,胶稠度5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6.2%。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6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04%(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94.3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1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2.3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01%。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1.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34%。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秧龄45天左右;2、移栽:亩插0.9-1.3万穴,基本苗10万左右;3、施肥:重底肥早追肥,一般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0.5;4、水浆管理: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5、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6

  品种名称:B优811(原名:B优8311)

  选育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重庆市涪陵区农科所

  品种来源:803A×涪恢311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0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6天。株高114.3厘米,株叶形适中,耐寒性较弱,抗倒性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6.5万穗,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9.2粒,结实率85.0%,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3%,长宽比3.1,垩白率23%,垩白度3.4%,胶稠度5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4%。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1.4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73%(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03.5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7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3.8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28%。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9.8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86%。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秧龄45天左右;2、移栽:亩栽基本苗10?12万;3、肥水管理:重底早追,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中后期控制氮肥。浅水灌溉,适期晒田;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7

  品种名称:Q优2号(原名:庆优2号)

  选育单位:重庆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QIA×成恢04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5天。株高108.5厘米,株叶形适中,耐寒性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7.6万穗,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71.8粒,结实率76.6%,千粒重24.9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8%,长宽比3.0,垩白率11%,垩白度1.5%,胶稠度6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8%。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0.6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1.97%(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85.8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68%(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9.9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02%。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3.4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74%;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秧龄控制在40天左右;2、移栽:采用宽行窄株栽插,每亩插1.2-1.5万穴,每穴栽2粒谷苗,保证亩基本苗8万以上;3、施肥:采用重底早追模式,氮、磷、钾配方施肥。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8公斤。磷肥全部、氮肥70%、钾肥60%作底肥,其余作追肥,追肥应在移栽后7-10天及时施用;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8

  品种名称:明优98(原名:五优1号)

  选育单位:合肥新隆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M98A×丰恢9800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8天,比汕优63(CK)早熟1.7天。株高117.6厘米,株形适中,长势繁茂,整齐度一般,熟期转色中等。每亩有效穗数17.1万,穗长24厘米,每穗总粒数159.5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7.1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5%,长宽比2.5,垩白率93.5%,垩白度21.6%,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9%。

  产量表现:2001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1.4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43%(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75.0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7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7.2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07%。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9.8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04%。

  栽培技术要点: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肥田旱育秧亩播种量30公斤,水育秧亩播种量15公斤,秧龄30-35天;2、移栽:高肥力田栽插密度为3013.3厘米,亩栽6-8万基本苗;一般肥力田栽插密度为23.313.3厘米,亩栽8-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每亩大田总氮量15-17公斤,基面肥、分蘖肥、穗粒肥的比例为6:2:2,注意补施磷、钾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插秧,活棵露田,湿润促蘖,适时多次晒田,花期保持水层,后期干湿活熟到老;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9

  品种名称:II优7954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II-32A×浙恢7954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3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0天。株高118.9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叶色浓绿,长势繁茂,熟期转色中等。每亩有效穗数15.7万穗,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74.1粒,结实率78.3%,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9%,长宽比2.3,垩白率47%,垩白度9.3%,胶稠度4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2%。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5.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96%(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26.6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1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7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01%。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4.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11%。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亩播种量10公斤,秧龄25-30天;2、移栽:栽插密度为16.626厘米或13.330厘米,每穴栽2粒谷苗,亩基本苗6-8万;3、肥水管理:基肥和分蘖肥占80%以上,适当施用穗粒肥,氮、磷、钾肥比例为1:0.5:0.8。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促分蘖,后期干湿交替防早衰;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0

  品种名称:协优5968

  选育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杂交水稻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协青早A×t596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8.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4.8天。株高117.5厘米,株型适中,茎秆粗壮,群体整齐,长势繁茂,熟期转色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7.9万穗,穗长22.3厘米,每穗总粒数142.7粒,结实率79.6%,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9%,长宽比2.6,垩白率70%,垩白度11.4%,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6%。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7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7%(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25.0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7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1.1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7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7.4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45%。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亩播种量7-10公斤,秧龄35-40天;2、移栽:亩插1.3-1.6万穴,每穴栽2粒谷苗,亩基本苗8-10万;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0公斤,过磷酸钙15-20公斤,氯化钾7.5-10公斤,做到重底早追,后期看苗少施保花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后期干干湿湿,切忌断水过早,以保证其充分灌浆;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迟,产量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1

  品种名称:宜香2292

  选育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宜香1A×宜恢229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3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1天。株高120.7厘米,株型适中,剑叶直立,长势繁茂,熟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17.6万穗,穗长26.1厘米,每穗总粒数138.2粒,结实率76.2%,千粒重29.9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7.7%,长宽比3.2,垩白率22%,垩白度2.7%,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0.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96%(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04.5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6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5.3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7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5.8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84%。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秧龄25-35天;2、移栽:中等肥力田栽插规格为3013.3厘米或(46.7+20)16.7厘米,每穴栽2粒谷苗;3、肥水管理:亩施底肥有机肥500公斤,尿素7.5公斤,磷肥40公斤,钾肥7.5公斤。移栽返青后施用保蘖肥尿素4公斤,抽穗前15-20天左右,亩施穗粒肥尿素3公斤,钾肥5公斤,确保后期不缺肥。水浆管理要求前期浅水管理,中期够穗苗晒田,后期湿润管理到成熟;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略迟,产量较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2

  品种名称:丰优559

  选育单位:江苏省沿海地区农科所,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丰A×盐恢559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稻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7天。株高120.2厘米,株型适中,分蘖力强,穗粒协调,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3万,穗长24厘米,每穗总粒数158.1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5.1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2%,长宽比2.8,垩白米率27%,垩白度3.5%,胶稠度8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6.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05%(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43.9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1.1%(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3.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6%。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3.2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4月中旬至5月初播种,每亩播种量15公斤,秧龄35天左右;2、合理密植:一般肥力田块每亩栽插1.8-2.0万穴,每穴1-2粒谷苗,亩基本苗7-8万;3、科学管水:栽后20天左右及时排水晒田,控制高峰苗不超过25万,最后成穗16-18万,后期湿润养土,收获前5天断水,确保杆青籽黄;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的危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3

  品种名称:协优80

  选育单位:江西省宜黄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协青早A×R80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1天,比对照汕优64迟熟1.7天。株高92.7厘米,植株较矮,株形适中,群体整齐,长势繁茂,剑叶挺直,穗粒重协调。每亩有效穗数19.9万穗,穗长21.4厘米,每穗总粒数108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8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2%,长宽比3.1,垩白率39%,垩白度8.2%,胶稠度4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6%。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4.83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2.66%(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63.41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5.1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3.40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3.88%。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06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0.76%。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4同期播种,秧田亩播种10公斤,秧龄25天左右;2、移栽:亩插2万穴,8-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用45%三元复合肥25公斤作底肥,插后5-7天施45%三元复合肥15公斤作追肥;水浆管理要求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及时晒田,浅水孕穗,湿润壮籽,防止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省的中北部以及湖北、安徽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4

  品种名称:丰优9号(原名:丰源A/9号)

  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丰源A×9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4天,比对照汕优64早熟0.3天。株高91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长势繁茂,穗粒重协调,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8万穗,穗长20.9厘米,每穗总粒数112.1粒,结实率83.9%,千粒重28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7%,长宽比3.1,垩白率27%,垩白度3.6%,胶稠度4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6%。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4.27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6.61%(极显著);2002年优质组续试,平均亩产477.26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8.4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9.95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7.5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23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7.96%。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4同期播种,亩播种8-10公斤;2、移栽:秧龄不超过30天,栽插密度为:16.720厘米,每亩插8.5-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占总施肥量的65%左右,早施分蘖肥,后期看苗施肥。灌浆期湿润管理,不要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省的中北部以及湖北、安徽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5

  品种名称:金优448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品种来源:金23A×成恢44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9天,比对照汕优64早熟1.8天。株高88.4厘米,株型适中,植株较矮,剑叶挺直,穗粒重协调,较易落粒,后期较易倒伏。每亩有效穗数20.4万穗,穗长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10.4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8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1%,长宽比3.3,垩白率35.5%,垩白度4%,胶稠度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0%。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9.21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1.52%(不显著);2002年优质组续试,平均亩产453.55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3.0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5.59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2.2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2.84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8.33%。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4同期播种;2、移栽:亩栽1.6-2万穴,基本苗10-12万;3、施肥:亩施纯氮8-10公斤,磷肥25-30公斤,钾肥15-20公斤;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中北部以及湖北、安徽省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6

  品种名称:中9优288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广东农作物杂种优势开发利用中心

  品种来源:中9A×28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5天,比对照汕优64迟熟2.4天。株高103.4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抗倒性较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2万穗,穗长23.8厘米,每穗总粒数131.1粒,结实率80.0%,千粒重25.4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2%,长宽比3.2,垩白率32%,垩白度7.2%,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3%。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5.3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8.04%(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06.98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8.0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1.14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8.06%。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1.27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3.39%。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4同期播种,秧龄不超过30天;2、移栽:亩插足基本苗10万左右;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1-12.5公斤,磷5.5公斤,钾8.8-10公斤,采用前重中稳的施肥方式,速效氮应在插秧后15天内施完。水浆管理应采取前期浅水促分蘖,苗数达到22万抓紧晒田,后期干干湿湿,不可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省中北部以及湖北、安徽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7

  品种名称:湘晚籼12号(原名:9724)

  选育单位: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92W93/克ER-3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4天,比对照汕优64迟熟2.3天。株高98.5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较易落粒,抗倒性较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4.5万穗,穗长22.2厘米,每穗总粒数97.3粒,结实率85.9%,千粒重25.3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4%,长宽比3.6,垩白率5%,垩白度0.4%,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6.18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5.96%(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91.69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4.8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8.93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5.3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7.32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9.36%。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4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量15-20公斤,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2、移栽:栽插密度为16.7×20厘米,每亩插足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重施有机肥,每亩施纯氮10公斤,并配施磷、钾肥。水浆管理应做到深水活棵,浅水保苗,后期湿润灌溉。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省中北部以及湖北、安徽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8

  品种名称:岳优华4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岳4A×华恢4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1天,比对照汕优64早熟3.9天。株高85.4厘米,植株矮,株型适中,群体整齐,较易落粒,抗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22.7万穗,穗长22.4厘米,每穗总粒数100.2粒,结实率82.5%,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5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2%,长宽比3.3,垩白率12%,垩白度1.3%,胶稠度6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9%。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8.53公斤,比对照汕优64减产4.87%(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95.25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5.5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6.89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0.36%。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4.04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1.73%。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4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5公斤;2、移栽:栽插规格16.52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施肥: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6.5公斤,采用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的方法;4、管水: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当总苗数达30万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保持田面有水层,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保持根系活力,忌落水过早,以防早衰;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中等,稳产性一般,中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省中北部以及湖北、安徽省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9

  品种名称:丰优416

  选育单位: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丰源AR41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2.9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1.8天。株高96.6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较易落粒。每亩有效穗数19.4万穗,穗长22.5厘米,每穗总粒数112.9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8.2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长宽比2.7,垩白率57%,垩白度10.9%,胶稠度4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5.49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16%(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74.81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7.8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4.46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4.38%。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2.27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2.15%。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比汕优46早播1-2天,亩播种10-15公斤;2、移栽:秧龄不超过30天,栽插密度为:2020厘米或16.723.3厘米,每亩插5-8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插秧前每亩以30担腐熟厩肥加30公斤磷肥作底肥,栽后7天内用8-10公斤尿素追肥,促其早生快发,幼穗分化期亩用2.5公斤尿素加5-7公斤氯化钾混合施用,以促后期穗大秆壮。水浆管理应注意后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不要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0

  品种名称:丰优191(原名:丰源A/191)

  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丰源A×湘恢19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1.7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0.6天。株高97厘米,株叶形好,群体整齐,剑叶挺直,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2万穗,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24.2粒,结实率82.1%,千粒重30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1%,长宽比2.9,垩白率39.5%,垩白度11.7%,胶稠度4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5.29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4.21%(极显著);2002年高产组续试,平均亩产470.81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6.9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2.3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5.5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5.8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1.39%。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可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46同期播种,亩播种8-10公斤;2、移栽:秧龄不超过30天,栽插密度为:16.720厘米,每亩插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占总施肥量的65%左右,早施分蘖肥,后期看苗施肥。灌浆期湿润管理,不要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1

  品种名称:三香优714(原名:316A/y0714)

  选育单位:湖南省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三香A(316AA)×y071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3.9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2.7天。株高111.1厘米,植株高,长势繁茂,整齐度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8.1万穗,穗长24.7厘米,每穗总粒数123.4粒,结实率76%,千粒重30.1克。抗性两年平均表现: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长宽比2.7,垩白率57%,垩白度10.9%,胶稠度4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9.26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94%(显著);2002年高产组续试,平均亩产460.33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4.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4.33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3.77%。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4.6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1.64%。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46同期播种,每亩播种量12.5公斤,秧龄控制在32天以内;2、移栽:插植密度为16.720厘米或2020厘米,每亩基本苗5万以上;3、肥水管理: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前期重施,后期看苗施肥。每亩施纯氮12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9公斤。水浆管理要做到前期浅水勤灌,后期以湿润为主,干干湿湿壮籽,收获前10天排水干田;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2

  品种名称:国稻1号(原名:中优6号)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9A×R8006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0.6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2.6天。株高107.8厘米,茎秆粗壮,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剑叶较披。每亩有效穗数17.8万穗,穗长25.6厘米,每穗总粒数142.0粒,结实率73.5%,千粒重27.9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9%,长宽比3.4,垩白率21%,垩白度3.4%,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2%。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6.5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3.77%(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69.91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0.92%(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8.2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4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3.60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76%。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46同期播种,秧田播种量6公斤,秧龄30天之内;2、移栽:每亩栽1.3万穴以上,亩基本苗6-7万;3、施肥:增施有机肥,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基肥用水稻专用肥每亩50公斤,栽后10天内追施尿素7.5公斤;4、水浆管理: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晒田,多次轻晒,浅水养胎,保水养花,防止断水过早,防止早衰;5、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3

  品种名称:中优218(原名:国丰2号)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中9A×中恢218-51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1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0.1天。株高108.5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剑叶较披,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3万穗,穗长25.5厘米,每穗总粒数128.1粒,结实率79.0%,千粒重30.0克。抗性:稻瘟病穗9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4%,长宽比3.1,垩白率27%,垩白度6.4%,胶稠度6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0%。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5.63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3.56%(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79.9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20%(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2.79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38%。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5.3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0.03%。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46同期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公斤,秧龄35天左右;2、移栽:亩插1.5万穴左右,行株距2121-24厘米,每亩基本苗7-8万;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每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移栽时亩施尿素7.5公斤,磷肥50公斤作面肥,返青后每亩追施尿素7-10公斤。水浆管理应做到浅水插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及时脱水晒田,后期不可断水过早。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4

  品种名称:T优6135

  选育单位: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T98A×R61-3-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1.3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3.4天。株高108.1厘米,茎秆粗壮,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剑叶长。每亩有效穗数16.9万穗,穗长24.7厘米,每穗总粒数165.9粒,结实率73.8%,千粒重25.0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9%,长宽比3.2,垩白率19%,垩白度2.3%,胶稠度6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6%。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2.2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77%(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72.4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0.39%(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8.33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1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1.60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31%。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比汕优46早播1-2天,亩播种10-15公斤;2、移栽:秧龄不超过30天,栽插密度为:2020厘米,每亩插5-8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插秧前每亩以30担腐熟厩肥加30公斤磷肥作底肥,栽后7天内用8-10公斤尿素追肥,促其早生快发,幼穗分化期亩用2.5公斤尿素加5-7公斤氧化钾混合施用,以促后期穗大秆壮。水浆管理应注意后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不要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偏迟,产量中等,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5

  品种名称:培两优210(原名:培矮64S/合6)

  选育单位: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培矮64S×R合6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3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0.3天。株高106.9厘米,株叶形好,群体整齐,剑叶挺直,长势繁茂,穗粒重协调,耐寒性较弱。每亩有效穗数19.4万穗,穗长22.7厘米,每穗总粒数133.9粒,结实率73.2%,千粒重26.1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6%,长宽比3.0,垩白率25%,垩白度3.5%,胶稠度8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5%。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0.1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29%(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68.3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1.25%(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4.2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0.52%。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5.98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3.04%。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与汕优46同期播种,亩播种量15公斤,秧龄不超过35天;2、移栽:插植规格为1820厘米,亩基本苗10万以上;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2-15公斤,氧化钾7-8公斤,五氧化二磷20公斤。水浆管理要前期浅水促分蘖,后期以间歇灌溉为主,切忌脱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6

  品种名称:岳优9113

  选育单位:湖南省岳阳市农科所

  品种来源:岳4A×岳恢9113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湖南省、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5天,比对照汕优46早熟4.4天。株高92.7厘米,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剑叶短而窄,抗倒性强,较易落粒。每亩有效穗数22.6万穗,穗长22.7厘米,每穗总粒数107.8粒,结实率80.3%,千粒重25.5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3%,长宽比3.4,垩白率23%,垩白度3.8%,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8.38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88%(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02.7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6.0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0.56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3.94%。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9.91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8.69%。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46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10公斤;2、移栽:秧龄控制在28天内,插植规格1720厘米,每穴2粒谷苗;3、施肥:中等肥力田基肥亩施碳铵4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配合有机肥。栽后4-5天,追尿素10公斤,钾肥10公斤,中后期视苗情可少量补肥;4、水浆管理:前期浅水分蘖,中期足苗晒田,后期干湿壮籽忌脱水过早;5、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较高,稳产性一般,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7

  品种名称:绍糯9714

  选育单位:浙江省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绍紫9012/绍糯45//绍间9///绍糯119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糯性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7.7天,比对照秀水63迟熟2.1天。株高96厘米,株形适中,植株较矮,群体整齐,剑叶挺直,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9.7万穗,穗长19.4厘米,每穗总粒数113粒,结实率90.1%,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1.4%,长宽比1.7,胶稠度1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8%。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7.61公斤,比对照秀水63减产4.18%(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52.06公斤,比对照秀水63减产3.21%(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0.42公斤,比对照秀水63减产3.67%。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4.47公斤,比对照秀水63减产2.52%。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秀水63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量40公斤,秧龄不超过40天;2、移栽:亩栽2万穴,每穴2-3谷粒苗,亩基本苗5万左右;3、肥水管理:每亩氮肥施用量17.5公斤,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4:3:3。水浆管理注意生育后期应保持田土湿润,以保持根系活力;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一般,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稻米加工品质和糯性好。适宜在浙江、上海、江苏、湖北、安徽稻瘟病轻发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8

  品种名称:八优8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8204A×R952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9.4天,比对照秀水63迟熟3.7天。株高112.2厘米,株形适中,植株较高,剑叶挺直,长势繁茂,整齐度一般,二次灌浆现象较为明显。每亩有效穗数20.3万穗,穗长18.2厘米,每穗总粒数139.5粒,结实率81.8%,千粒重26克。抗性:稻瘟病3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2%,长宽比1.8,垩白率31.5%,垩白度5.2%,胶稠度59.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6.93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2.96%(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79.46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59%(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3.50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2.2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8.21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5.62%。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秀水63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量20公斤,秧龄控制在30天之内;2、合理密植:栽插密度为23.319.9厘米,每亩栽插2万穴;3、肥水管理:施肥技术采取前促、中稳、后控的原则,每亩施农家肥1000-1500公斤,碳铵30公斤,磷肥25公斤,钾肥10公斤作面肥;返青后施尿素10公斤,在剑叶露尖时视情况增施复合肥7.5公斤作穗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偏迟,产量中等,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浙江、上海、江苏、湖北、安徽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9

  品种名称:甬优4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浙江省宁波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甬粳2号A×K2001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2天,比对照秀水63迟熟2.5天。株高123.7厘米,株型形适中,长势繁茂,较易落粒,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4万穗,穗长22.5厘米,每穗总粒数166.0粒,结实率84.4%,千粒重25.9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1%,长宽比2.2,垩白率22%,垩白度3.1%,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6.05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9.76%(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04.24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4.4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5.67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1.92%。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1.13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4.30%。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秀水63同期播种,亩秧苗田播种量8.5公斤;2、移栽:秧龄22-25天移栽,栽插规格为2326.5厘米,每穴插1-2谷粒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追肥。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5:4:1;氮、磷、钾肥比例为1:0.5:1;亩施纯氮12.5-15公斤,要求移栽后7天将蘖肥全部施入;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浙江、上海、江苏、湖北、安徽稻瘟病轻发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0

  品种名称:福优98(原名:清江2号)

  选育单位:湖北清江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

  品种来源:福伊A×98-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籼迟熟三系杂交水稻组合,全生育期151天,与对照Ⅱ优58相当。株高111厘米左右,生长势强,植株生长整齐,株叶形态适中,穗粒结构协调,后期熟相好。每亩有效穗18-21万穗,成穗率60%左右,穗长22-24厘米,每穗总粒数140-150粒,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9克左右。稻瘟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8%,长宽比2.7,垩白米率46%,垩白度7.7%,胶稠度4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00%。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2.8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5%(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78.08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3.8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5.48公斤。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9.0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4.58%。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采用旱育早发技术,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亩插2.0-2.2万穴,每穴2粒谷苗,规格为16.5×26.4厘米或13.3×33厘米,每亩基本苗10-12万;3、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重施穗肥,酌情补施粒肥,特别注意磷钾肥的配合施用;4、管水:要求寸水活稞,浅水分蘖,足苗晒田;5、防治病虫:苗期重点要防治恶苗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抗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省及重庆市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1

  品种名称:69优8号

  选育单位:江苏省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

  品种来源:69A×R11238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8.3天,比对照豫粳6号迟熟5天。株高109.4厘米,每穗总粒数175.5粒,结实率77.6%,千粒重27.3克。稻瘟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1%,垩白米率37%,垩白度4.8%,胶稠度9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6%。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豫粳6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0.6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4%(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28.1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3.8%(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4.4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3.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8.4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1.5%。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豫粳6号同期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15公斤,秧龄30-35天;2、移栽:中等肥力田行株距23.3×13.3厘米,每穴插2-2.2万穴,每亩8-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施足氮、磷、钾肥。亩施纯氮18-20公斤,基、蘖、穗肥比例为4:4:2为宜。水浆管理做到浅水插秧,薄水分蘖,适时晒田,以后间歇灌溉,收割前6天断水;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偏迟,产量较高,中抗稻瘟,米质较优。适宜在河南沿黄稻区、山东南部、江苏、安徽淮北及陕西关中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2

  品种名称:10优18(原名:津优9603)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10A×R14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4天,与对照豫粳6号相仿。株高117.7厘米,每穗总粒数182.1粒,结实率76.8%,千粒重25.8克。稻瘟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垩白米率38.5%,垩白度5.3%,胶稠度9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8%。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豫粳6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8.4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5.3%(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24.3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3.2%(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6.4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4.2%。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8.4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9.1%。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豫粳6号同期播种,亩播种量15公斤,秧龄30-35天;2、移栽:中等肥力田行株距23.3×13.3厘米,每穴插2-2.2万穴,每亩8-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施足氮、磷、钾肥。亩施氮总量18-20公斤,基、蘖、穗肥比例为4:4:2为宜。水浆管理做到浅水插秧,薄水分蘖,适时晒田,以后间歇灌溉,收割前6天断水;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稳产性较好,中抗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河南沿黄稻区、山东南部、江苏、安徽淮北以及陕西关中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3

  品种名称:津稻1007(原名:津优9702)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津稻521/武育粳3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6.6天,比对照豫粳6号迟熟1天。株高99厘米,每穗总粒数142.6粒,结实率84.5%,千粒重23.7克。稻瘟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3%,垩白米率5%,垩白度0.2%,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2%。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豫粳6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1.4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减产0.6%(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76.5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3.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9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1%。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8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9.3%。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豫粳6号同期播种,秧田播种量为一般常规品种的2/3;2、移栽:亩插基本苗8-10万;3、肥水管理:亩施二铵15公斤,尿素15公斤,钾肥7.5公斤作底肥,返青后可追施尿素25公斤;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河南沿黄稻区、山东南部、江苏、安徽淮北及陕西关中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4

  品种名称:明悦(原名:津原47)

  选育单位:天津市原种场

  品种来源:月之光/中作321//辽盐4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76.9天,比对照中作93迟熟4天。株高97.2厘米,每穗总粒数112.5粒,结实率84.5%,千粒重26.8克。稻瘟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1%,垩白米率22%,垩白度2.2%,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中作93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2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1.7%(显著);2003续试,平均亩产584.6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7.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9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9.4%。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8.9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5.4%。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中作93同期播种,秧龄45天左右;2、移栽:栽插规格为27×18厘米或30×15厘米,每亩1.3-1.5万穴,每穴插3-4苗;3、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6公斤左右,底肥施五氧化二磷6公斤,配合施用钾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齐穗后10天干干湿湿,收获前7天停水;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偏迟,产量高,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省中北部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5

  品种名称:中花17号(原名:94-1017)

  选育单位:中国农科院作物所

  品种来源:中花8号//沈农1033/IR2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73.8天,与对照中作93相当。株高104.7厘米,每穗总粒数120.1粒,结实率89%,千粒重24.1克。稻瘟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2.2%,垩白米率7%,垩白度0.9%,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中作93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2.2%(不显著);2003续试,平均亩产543.9公斤,比对照中作93减产0.3%(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6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0.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9.4公斤,比对照中作93减产3.7%。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中作93同期播种,秧龄45天左右;2、移栽:栽插规格为26.7×10厘米,每亩1.3-1.5万穴,每穴插1-3苗;3、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6公斤左右,底肥施五氧化二磷6公斤,配合施用钾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齐穗后10天干干湿湿,收获前7天停水;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省中北部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6

  品种名称:辽优1518(原名:151A/C418)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辽151A×C41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辽南、南疆及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5.2天,比对照金株1号迟熟2天。株高106.2厘米,每穗总粒数143.2粒,结实率84.6%,千粒重26.9克。稻瘟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9%,垩白米率61%,垩白度16.9%,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金珠1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95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3.1%(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86.7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9.2%(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90.9公斤,比对照金株1号增产11.1%。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2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0.4%。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金珠1号同期播种;2、移栽:栽插规格为33.3×16.6厘米或采用大垄双行(40+26.6)×16.6厘米,每穴插3-4苗;3、肥水管理:亩施硫铵45公斤,二铵15公斤,硫酸钾10公斤,分期施用;水浆管理采取浅、干、湿交替,够苗晒田,后期不可过早断水;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丰产性好,适应性广,中抗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辽宁南部、新疆中南部、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7

  品种名称:京优14

  选育单位:北京市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 中作59A×津122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辽南、南疆及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4.6天,比对照金株1号迟熟1.9天。株高103.5厘米,每穗总粒数116.4粒,结实率88.3%,千粒重26.8克。稻瘟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7%,垩白米率30%,垩白度3.8%,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9%。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金珠1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27.9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5.7%(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701.2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4.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14.6公斤,比对照金株1号增产15.1%。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5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7.7%。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金珠1号同期播种,秧龄35-40天;2、移栽:栽插规格为20×16.7厘米,每穴插2-3苗;3、施肥:全层施肥,60-70%氮肥,50%钾肥和全部磷肥在整地前施,其余作追肥,全部追肥要在插秧苗后1个月内施完;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丰产稳产,中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辽宁南部、新疆中南部、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稻瘟病轻发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8

  品种名称:中作9936

  选育单位:中国农科院作物所

  品种来源:中作9037/中作905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辽南、南疆及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3天,比对照金株1号早熟3.5天。株高109.3厘米,每穗总粒数111.9粒,结实率86%,千粒重25.9克。稻瘟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9%,垩白米率9%,垩白度0.8%,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金珠1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2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减产5.5%(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99.9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减产2.1%(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7.1公斤,比对照金株1号减产3.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0.6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减产1.6%。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金珠1号同期播种,秧龄35-40天;2、移栽:栽插规格为20×16.7厘米,每穴插2-3苗;3、施肥:全层施肥,60-70%氮肥,50%钾肥和全部磷肥在整地前施,其余作追肥,全部追肥要在插秧苗后1个月内施完;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辽宁南部、新疆南部、北京、天津及河北中部稻瘟病轻发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9

  品种名称:花育560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C602/90-1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辽南、南疆及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60.1天,比对照金株1号迟熟3.6天。株高97.4厘米,每穗总粒数104.8粒,结实率90.8%,千粒重27.1克。稻瘟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4%,垩白米率17%,垩白度1.7%,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6%。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金珠1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4.9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5.7%(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43.1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4.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4公斤,比对照金株1号增产5.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0.5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减产5%。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金珠1号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40公斤,秧龄控制在30-35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20×16.7厘米,每穴插4-6苗;3、施肥:全层施肥,60-70%氮肥,50%钾肥和全部磷肥在整地前施,其余作追肥,全部追肥要在插秧苗后1个月内施完;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偏迟,产量较高,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辽宁南部、新疆中南部、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0

  品种名称:辽粳92-34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87-73/87-337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东北、西北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6.4天,比对照秋光迟熟4天。株高88.5厘米,每穗总粒数108.7粒,结实率88.1%,千粒重21.9克。抗性:稻瘟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垩白米率4%,垩白度0.3%,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7%。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秋光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2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0.8%(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68.3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1.3%(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5.2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1.1%。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3.9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2.8%。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秋光同期播种,采用秧盘育秧每平方米播种150-200克,播种前要进行种子消毒;2、合理稀植:栽插规格为30×13.3厘米或30×16.7厘米,每穴栽3-4苗;3、肥水管理:亩施标氮硫铵60-65公斤,施肥原则前重后轻;水浆管理以浅水灌溉为主,够苗及时晒田,出穗后干干湿湿,后期不可断水协早以防早衰;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偏迟,产量中等,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辽宁北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及新疆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1

  品种名称:沈农7号(原名:沈农9457)

  选育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农林315///沈农91/S22//丰锦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2.3天,比对照吉玉粳迟熟7天。株高93.8厘米,每穗总粒数73.1粒,结实率90.4%,千粒重26.2克。稻瘟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4%,垩白米率12%,垩白度1.2%,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吉玉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8.7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2.9%(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607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减产1.2%(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7.9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0.7%。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2.7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0.8%。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吉玉粳同期播种,普通旱育秧苗每平方米播种150-200克;2、移栽:行距30厘米,株距13.3-16.7厘米,每穴插3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硫酸铵45-50公斤,过磷酸钙20-30公斤,硫酸钾10公斤,配合施好农家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插秧,浅湿分蘖,够苗晒田,浅水养胎,浅湿抽穗,寸水开花,湿润壮籽;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偏迟,产量中等,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吉林省中熟稻区、辽宁东北部、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内蒙东南部、甘肃河西走廊稻瘟病轻发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2

  品种名称:中旱209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选21/IR55419-04-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旱稻,在长江中下游中稻区旱作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7天,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迟熟2.2天。株高94.2厘米,株型紧凑,剑叶挺,分蘖力强,前期长势旺盛,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1.0万穗,穗长20.4厘米,每穗总粒数87.4粒,结实率73.6%,千粒重26.0克。抗性:抗旱性5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4%,长宽比3.3,垩白率12.5%,垩白度1.7%,胶稠度40.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9%。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旱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24.12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22.08%(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273.14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16.7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92.96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18.9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7.60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整地:深翻土壤并做畦,整地前15天喷施除草剂清除杂草;2、播种:条播或穴播,每亩播种量3-4公斤,播种深度3-5厘米;3、施肥:亩施磷肥40公斤,钾肥10公斤,尿素5公斤,有机肥20担作基肥。4叶期时追施尿素8-10公斤,分蘖期、孕穗期可追施尿素10公斤;4、水分管理:一生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但在出苗期、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遇到持续干旱时应进行灌溉;5、除草:在生长前期应及时中耕除草;6、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等。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中等,生育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福建北部、江西、浙江、上海、湖北、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中稻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3

  品种名称:沪旱3号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

  品种来源:麻晚糯//IRAT109/P7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稻,在长江中下游中稻区旱作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8天,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迟熟4.3天。株高99.3厘米,苗期长势旺,株叶型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7.9万穗,穗长19.4厘米,每穗总粒数101.6粒,结实率71.0%,千粒重26.2克。抗性:抗旱性1级,稻瘟病1级,白叶枯病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3%,长宽比2.0,垩白率88.0%,垩白度15.8%,胶稠度8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80.69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8.82%(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254.61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8.8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5.59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8.8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9.11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整地:耕翻平整土地,深度以18-20厘米为宜,开沟做畦,整地前15天喷施草甘磷或农达类强效除草剂清除杂草;2、播种:播种前晒种、浸种、药剂处理。条播、穴播均可,播深3-5厘米,每亩播种量4-6公斤;3、施肥:亩施有机肥20担、复合肥40公斤作基肥,秧苗4叶时追施尿素8-10公斤,分蘖期追施尿素10公斤;4、水浆管理:在整个生长时期视土壤干旱情况注意及时灌水;5、除草:播种时可适当地使用旱稻专用除草剂,以后要及时进行人工除草;6、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白叶枯等病虫。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强,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浙江、上海、湖北、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中稻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4

  品种名称:井冈旱稻1号(原名:1587)

  选育单位: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

  品种来源:巴西陆稻(IAPAR9)辐射诱变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旱稻,在长江中下游中稻区旱作种植全生育期平均95.4天,比对照巴西陆稻早熟14.1天。株高92.9厘米,植株紧凑,株叶型好,剑叶挺,难落粒,后期转色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7.8万穗,穗长21.8厘米,每穗总粒数128.4粒,结实率77.8%,千粒重24.3克。抗性:抗旱性5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0%,长宽比3.3,垩白率20.0%,垩白度1.7%,胶稠度7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5.83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37.95%(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305.39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30.5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26.62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33.84%。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5.16公斤,比巴西陆稻“IAPAR9”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整地:要施足基肥,精耕细作,做畦整平,确保灌、排水便利;2、播种:条播或穴播,播种后要灌透水,确保苗全苗齐;3、施肥:禾苗达二叶一心时选雨后施尿素10公斤和氯化钾5公斤,促分蘖壮秆;4、除草:在播种前用除草剂喷施除草,出苗后再除草1-2次;5、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中等,熟期早,适应性广,产量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福建北部、江西、浙江、上海、湖北、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中稻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5

  品种名称:皖旱优1号(原名:N422S/R8272)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品种来源:N422S×R827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两系杂交稻,在黄淮地区麦茬旱直播全生育期平均为121天,比对照郑州早粳晚熟11天,株高91.5厘米,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耐旱抗倒,易脱粒,穗长19.3厘米,每穗总粒数110.1粒,结实率68.8%,千粒重24.1克。抗病性:抗旱性3级,稻瘟病3级,胡麻叶斑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4%,长宽比2.2,垩白米率62%,垩白度8.4%,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16%。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2.5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30.5%(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315.5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44.4%,比对照旱稻277增产27.2%(极显著)。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5.0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和旱稻277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2天,用旱稻专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2、整地:整地前亩施复合肥15-25公斤,开沟做畦;3、播种:播深2-3厘米,每亩用种量5-7公斤,播种后覆土镇压;4、除草:播种后出苗前喷施除草剂清除杂草,喷施后1个月之内不要中耕松土,零星杂草及时人工拔除;5、灌水:旱稻一生主要靠自然降水,但在遭遇干旱时要及时灌水;6、追肥:分蘖至拔节期亩追施尿素7公斤,孕穗至抽穗扬花期追施尿素5公斤;7、防治病虫:苗期主要防治蝼蛄、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中、后期注意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较强,熟期偏迟,丰产性好,中抗稻瘟病和胡麻叶斑病,米质一般。适宜在安徽、江苏、河南的黄淮流域、山东临沂地区和陕西南部地区接麦茬或油菜茬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6

  品种名称:丹旱糯3号(原名:旱糯3号)

  选育单位: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从丹粳5号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作糯稻,在黄淮地区麦茬旱直播全生育期平均为114天,比对照郑州早粳晚熟4天,株高94.8厘米,株型较紧凑,分蘖力较强,稳产性好,穗长19.4厘米,每穗总粒数101.2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4.5克。抗病性:抗旱性1级,稻瘟病3级,胡麻叶斑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6%,长宽比1.8,胶稠度1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9%。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71.5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8.4%;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269.6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5.8%。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0.4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和旱稻277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晾晒,用种衣剂包衣;2、播种:播种前整平土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随种施口肥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硫酸铵15公斤。条播、穴播均可,播种量每亩8-9公斤。行距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后镇压或踩格子;3、化学除草:出苗后每亩用快杀稗、60%丁草胺0.25公斤,农思它0.25公斤,混合兑水喷雾;4、田间管理:在出苗、分蘖、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在拔节、孕穗至抽穗期视苗情追施硫酸铵10公斤左右;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较强,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稳产性好,中抗稻瘟病及胡麻叶斑病,糯性较好。适宜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的黄淮地区(徐州地区除外)和陕西南部地区接麦茬或油菜茬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7

  品种名称:辽优16(原名:辽优3072)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辽30A×C27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旱作粳型三系杂交稻,在黄淮地区麦茬旱直播全生育期平均为116天,比对照郑州早粳晚熟6天,株高89.7厘米,株型较紧凑,分蘖力强,穗长15.7厘米,每穗总粒数97.1粒,结实率74.9%,千粒重24.6克。抗性:抗旱性5级,稻瘟病5级,胡麻叶斑病1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长宽比1.8,垩白米率15%,垩白度0.8%,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0%。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92.2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14.7%;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282.5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29.3%(极显著),比对照旱稻277增产13.9%(显著)。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11.6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和旱稻277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采用种衣剂包衣或用多菌灵浸种;2、整地:选有灌溉条件的土地整平耙细并作畦,结合整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随种施肥二铵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硫铵15公斤并施少量微肥;3、除草:出苗前用除草剂清除杂草,出苗后用快杀稗进行“茎叶处理”;4、灌水与追肥:旱稻一生主要靠自然降水,但在生长关键阶段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追肥应选择在灌水或雨前,在拔节期、孕穗至抽穗期视苗情分别追施硫酸铵10公斤左右;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及粘虫、二化螟等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中等,生育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抗胡麻叶斑病,米质优。适宜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的黄淮地区接麦茬或油菜茬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8

  品种名称:天井4号(原名:丰优109)

  选育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H701/D7?3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常规粳型旱稻品种,在北方寒冷区一季旱作种植全生育期平均为136.33天,比对照秦爱早熟2天。株高71.25厘米,穗长14.18厘米,成穗率79.08%,穗粒数75.43,结实率86.89%,千粒重22.00克。抗性: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抗旱性2.2级,叶瘟1.8级,穗颈瘟1.4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2%,垩白率6%,垩白度0.3%,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16.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早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3.92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21.61%(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282.29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22.5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98.1公斤,比对照照秦爱增产22.06%。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271.2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晾晒,用种衣齐包衣;2、播种:播种前整平土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随种施口肥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硫酸铵15公斤。条播、穴播均可,播种量每亩8-9公斤。行距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后镇压或踩格子;3、化学除草:出苗后每亩用快杀稗、60%丁草胺0.25公斤,农思它0.25公斤,混合兑水喷雾;4、田间管理:在出苗、分蘖、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在拔节、孕穗至抽穗期视苗情追施硫酸铵10公斤左右;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较强,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抗稻瘟病,米质较优。适宜在吉林南部、辽宁中北部、内蒙中部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9

  品种名称:天井5号(原名:特优13)

  选育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松粳3/吉玉粳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于常规型旱稻品种, 在北方寒冷区一季旱作全生育期平均为140.33天,比对照秦爱晚2天。株高74.85厘米,穗长14.38厘米,成穗率84.28%,穗粒数70.59,结实率83.43%,千粒重23.20克。抗性: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抗旱性2.6级,叶瘟1.8级,穗颈瘟1.4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3.7%,垩白率0%,垩白度0%,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17.0%。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早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4.31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17.89%(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283.32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23.0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94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20.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231.6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晾晒,用种衣齐包衣;2、播种:播种前整平土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随种施口肥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硫酸铵15公斤。条播、穴播均可,播种量每亩8-9公斤。行距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后镇压;3、化学除草:出苗后每亩用快杀稗、60%丁草胺0.25公斤、农思它0.25公斤、混合兑水喷雾;4、田间管理:在出苗、分蘖、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在拔节、孕穗至抽穗期视苗情追施硫酸铵10公斤左右;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较强,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吉林南部、辽宁北部,内蒙中部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60

  品种名称:丹旱稻2号(原名:K150)

  选育单位: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从单粳5号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于常规粳型旱稻品种,在北方作一季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为153.7天,比对照旱72长10天。株高78.51厘米,穗长13.72厘米,亩最高苗数34.66万株,成穗率71.94%,穗粒数99.59,结实率84.96%,千粒重21.9克。抗性: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抗旱性2.4级,叶瘟1.9级,穗颈瘟2.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1.4%,垩白率62%,垩白度7.9%,胶稠度87毫米,直链淀粉14.36%。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一季中晚熟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89.52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3.83%;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为362.41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0.6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为326.0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7.5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9.3公斤,比对照品种旱72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整地:播种前整平土地,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开沟后亩施复合肥20公斤,尿素15公斤,多元微肥2公斤。2、播种:条播行距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种量每亩7.5公斤。播后镇压或踩格子;3、化学除草:出苗后每亩用快杀稗、60%丁草胺0.25公斤,农思它0.25公斤,混合兑水喷雾;4、田间管理:在出苗、分蘖、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在拔节、孕穗至抽穗期视苗情追施尿素15公斤左右;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较强,熟期偏迟,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辽宁省中南部以及京、天津、唐地区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61

  品种名称:中作59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品种来源:C57-2/早丰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常规粳型旱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50天,比对照旱72迟熟4天。株高72.99厘米,穗长17.35厘米,亩最高苗数31.88万株,成穗率78.68%,穗粒数110.56,结实率85.8%,千粒重24.96克。抗性: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抗旱性3.3级,叶瘟2.7级,穗颈瘟2.8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9.5%,垩白率45%,垩白度4.5%,胶稠度98毫米,直链淀粉15.23%。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8.32公斤, 比对照旱72增产10.57%;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389.21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8.87%(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8.77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5.06%。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3.7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晾晒,用种衣齐包衣;2、播种:播种前整平土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随种施口肥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硫酸铵15公斤。条播、穴播均可,播种量每亩8-9公斤。行距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后镇压或踩格子;3、化学除草:出苗后每亩用快杀稗、60%丁草胺0.25公斤,农思它0.25公斤,混合兑水喷雾;4、田间管理:在出苗、分蘖、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在拔节、孕穗至抽穗期视苗情追施硫酸铵10公斤左右;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较强,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米质较优。适宜在辽宁中南部及京、津、唐地区旱作种植。

 

下一篇:2007年国审玉米品种 上一篇:中黄19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