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武汉晨报
郭沫若在大会的闭幕式上作了传世的《科学的春天》演讲。就在这次大会上,来自武汉大学的朱英国水稻研究团队,因为成功培育出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红莲A,首次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红莲,一个美丽的名字。她与袁隆平院士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公认为世界上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而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在实际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冠以“东方魔稻”的美称。
朱英国他们的这个研究,成为我国杂交水稻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作为1973年就入党的党员,朱英国时刻知道自己以及团队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让中国人民远离饥荒!
朱英国1939年出生于罗田农民家庭,家中三个孩子,他排行老大。自小在贫困中长大,对土地和粮食,他有着特殊的感情和牵挂。
1959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朱英国想都没想,就填了武大生物系,“我当时就想学农”。
进入武大不久,遭遇三年大饥荒。这也更坚定了朱英国青少年时期的梦想:让百姓远离饥荒。朱英国后来选择了植物遗传,大学毕业留校工作,对水稻专一的科研,一干就是47年。
1972年,朱英国开始进行水稻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1974年,湖北省成立了水稻三系协作组,朱英国被任命为组长。
常年跟随朱英国院士的武汉大学生物系的师生们,都将朱院士和他的团队,戏称为“水稻候鸟”。
资料记载:从上世纪的1972年开始,每年春夏之交,朱英国和他的水稻研究团队在湖北沔阳协同攻关科研项目;初秋,他们奔赴广西南宁;寒冬来临,又转战海南岛。直到次年4月,揣着种子返汉。这样的“水稻候鸟”生涯,一直未曾间断。
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水稻候鸟”生活,终于让朱英国和他的团队在上世纪80年代获得重大突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朱英国在海南陵水的农家稻品种马尾粘中发现了一株自然败育株,培育出马协型水稻不育系马协A。这项成果突破了理论界认为的水稻雄性不育资源只能从野生稻中获得的定论。
本世纪初,朱英国培育的红莲型杂交稻“珞优8号”亩产可达800公斤以上,比一般种子的亩产量高出近100公斤。更大的意义在于从遗传多样性上讲,红莲型起到了隔离带和防火墙的作用,有利地促进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革命”。
武汉大学若要评选最显眼的人物,其中定有朱英国。因为在这所最美丽的大学里,他居然拥有土地,最多的时候竟有几十亩。他因此被戏称为。
现在,校内大部分育种基地已迁往花山镇,但他的水稻事业却越来越大,四个基地:陵水县南繁研究基地、武汉市花山研究基地、武汉大学校内基础研究基地、鄂州育种基地。
去东湖边的武汉大学实验田,是每年假期雷打不动的事情。
武大生科院副教授李绍清说,现在已是七旬高龄的朱老师,每年假期都会去实验田,“不下田,朱老师还真会浑身不自在”。
2005年,朱英国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7年,朱英国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励100万元。这100万,他分文未取,80万元用于科研,20万元作为水稻科研基金。
记者杨梅 通讯员张全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