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为了大地的丰收:记小麦专家胡承霖
2011-02-21  浏览:398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陈婉婉

  2月15日,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胡承霖在利辛县望疃镇抓抗旱促春管农业科技培训班上,耐心细致地向当地农民传授科学抗旱、合理施肥要领。黄连广摄

  向北,再向北。这条从合肥通往广袤皖北大地的道路,延绵数百公里长,没人数得清安农大教授胡承霖在上面跑过多少来回;两边的田野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见证着这位老人年复一年去播撒希望、收获丰收。

   去冬今春,皖北地区连续50多天没有有效降水,82岁的小麦专家胡承霖心急如焚,他担心部分农民对眼下旱情认识不足,错过小麦浇返青水的时机。于是兔年春节刚过,大年初二他就开始准备资料收拾行李,初三天一亮就坐上长途汽车,赶到了300多公里外旱情较重的亳州市。在他的带领下,抗旱保苗的攻坚战在皖北平原上热火朝天地开展。

  涡阳县陈大镇种粮大户孙子富,还记得胡教授来的那天,皖北下起了久违的雨夹雪,还在过年的他和家人们看见被雨雪淋得湿漉漉的胡教授,又是惊喜又是感动,一定要拉胡教授去家里“吃席”,拗不过热情的胡教授破例登门了,但坚持“不要浪费”,最后一家人陪着胡教授一起吃了一顿面条。

  生活上,胡承霖就是这样一个质朴、寡言的老人,但每次去农村他就成了“话匣子”:不仅开讲座,还耐心回答每一个庄稼人提出的问题。并且还细心归纳,总结出共性问题,上报县政府。 “立春:春打六九头、备耕早动手、顶凌压麦田、生产争上游……”为了让农民记牢科学种植法,胡教授还和当地农业部门联合编制了“二十四节气生产口诀”,印制成挂历送给农民。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现在,胡承霖几乎跑遍了我省北部主产小麦的30多个县。每到小麦生产的关键期,他都在田间地头观察苗种生长情况、研究播种技术、分析病虫害防治……针对突出的问题进行科研攻关。顶风冒雨查看苗情、脚踏热浪指导生产、满腿泥巴传授科技成为胡承霖的常态,群众亲切地称呼他“泥腿子教授”。这样的亲热不是没有来由的,去年秋天,胡承霖来到利辛县望疃镇指导小麦秋种,暮色降临了,他还想多看几个村上的点,急着赶路,结果被车门夹到了手,顿时鲜血淋漓,连指甲都脱落了,他依旧要求坚持工作,陪同的副镇长高恒热泪盈眶地扶住了这个倔强的老人。

  情系麦田攻关粮食高产

  胡承霖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自1978年调入安徽农业大学从事小麦栽培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以来,他的心思就再也没离开过麦田。1985年胡承霖受聘为国家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成员。

  1995年,胡承霖退休了,他依旧情系麦田情牵农民。我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小麦常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我省粮食作物的70%和80%。经过几年的实地调研和经验积累,2005年胡承霖致信分管农业的赵树丛副省长,建议开展全省小麦高产攻关计划,并附上厚厚的方案建议。这一建议引起省领导高度重视。随后,省政府成立了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胡承霖教授任副组长。一场农业生产大会战在我省9个小麦主产市拉开序幕。

  高产攻关开展后仅一年,全省小麦总产达96.7亿公斤,比上年净增长15.9亿公斤,增幅达19.7%,单产首次突破300公斤,单产、总产双超纪录,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74元。在胡教授等的精心指导下,经过5年的努力,我省小麦单产连年增长,总产连创新高,5年累计增产近40亿公斤。不仅单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总产量也跨入全国小麦主产省前列。

  喜讯传来,农业部嘉奖之余,明确指出全国高产创建的发源地在安徽。2007年,胡承霖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称号。 2010年,省政府又为其颁发小麦高产攻关特别贡献奖。省委书记张宝顺特别批示:胡承霖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榜样。

  身先士卒传播科技种田

  胡承霖把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科研的出发点和突破口。作为小麦高产攻关行动的设计师,他全程参与小麦高产攻关活动。

  在涡阳县农委副主任柴从波这位攻关“老战友”眼中,胡承霖有“三盯”从不松懈:盯住指导点不放;盯住培训技术骨干、种粮大户不放;盯住关键季节、时间不放。高产攻关行动中,胡承霖推广的第一项关键技术就是改变农民“大播量”的播种习惯。 “以前祖辈传下来的种地方法都是密种,每亩播种要15到20公斤种子。现在胡教授提倡精播,每亩只要播撒10公斤左右的种子,反倒能增收。一亩地还能减少10块钱左右的种子成本,”利辛县望疃镇农民张金龙掰起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真是少下十斤种,多收百斤粮啊!"老把式"不管用了! ”

  胡承霖还主动与安农大工学院进行联系,一起联合研制了集灭杈、旋根、施肥、播种、镇压等五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农业机械。几年下来,仅此一项技术,我省小麦亩播种量平均下降约5公斤,为农民节约成本数亿元。为解决小麦后期脱肥严重的现象,他还提出分次施肥、氮肥后移的新思路,并不遗余力地先后40余次在省电台节目中宣讲推广,使氮肥后移技术得以广泛应用。

  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胡承霖力主农业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他主动为县里争取农业项目,从农大招聘研究生前来工作。张一是安农大201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在校时因科研和胡教授打过交道,被胡教授发现是搞农科的好苗子,前前后后找他谈了10次。张一被胡教授感动了,来到亳州农科院,担起国家重点项目研究的担子。

  一批植根小麦生产的科技团队和年轻专家在胡教授的推动下成长起来。安徽农业大学马传喜教授先后获得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李金才教授、姚大年教授获“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董召荣教授、周桃华副教授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等。同时,小麦高产攻关行动的巨大成效,促生了玉米振兴计划、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等一批粮食高产行动在我省蓬勃开展。

  一个人做一两件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并不难,难的是一生都在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胡承霖教授就是这样践行着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和信念。目前,我省第二轮小麦高产攻关计划已开始实施,他又一次整装待发,为了大地的丰收继续奋斗。(陈婉婉)

  【短评】

  心系“三农”写人生
  是什么样的精神在支撑着胡承霖这位科技工作者,让他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三农”事业?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情结,更是一个党员知识分子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

  胡承霖教授始终坚守“服务三农、献身三农”的坚定信念,把如何让农民丰收、过上富裕日子作为自己的神圣责任和使命,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几十年来,他带领团队立足田间地头,用自己的知识来改变农业生产的现状,给群众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和实实在在的利益,为我省小麦高产攻关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被农民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教授”、“丰收使者”,不愧为新时期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胡承霖心系“三农”、造福农民的坚定信念,扎根田头、创新攻关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奋斗终身的崇高境界,为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下一篇:钦南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子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