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李昌平:粮食补贴不如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2011-02-16  浏览:295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李昌平

  笔者每年都召集一次全国性县乡干部论坛,每年都会抽出部分时间到全国各地走动,每年也会有很多全国各地的县乡干部来北京找我喝茶聊天。我每年所到的村庄不下百个,接触到的农民都说粮食补贴对粮食生产没有促进作用,并且腐败丛生。

  我先讲三个故事,再在此基础上讨论粮食补贴政策的得失。

  故事一:粮食补贴补给了非农民。我有一个在大学教书的朋友,一家人在城市生活十多年了,家里有12亩地,每亩以300元/年转包给村里的无地农民,另外每亩还享受国家粮食补贴80元/年。他一家人不是农民有承包地,还享受国家的农业补贴,无须承担任何义务;村里有很多人是农民却无承包地,种地却得不到国家补贴,还要向他这样的非村民、非农民交转包费。

    故事二:不种粮食也补贴。我有一朋友在洞庭湖地区的乡镇工作,我们几乎每年都会聚一两次。这个乡镇的农民过去都是种双季稻的,但最近10年,双季稻改单季稻,单季稻改养殖了。80%多的土地不种粮食了,大多数农民都是买粮食吃。可是,国家给的粮食补贴越来越多了。

  故事三:干部吃粮食补贴。我东北一个哥们,是一个小干部。“租”了2000亩没有分配到户的“集体”农地,转包给了当地农民,除了收取300元/亩的转包费,每年还能够领取国家粮食补贴、良种补贴二十几万元。这样的情况,不仅东北有,全国各地都有;不仅粮食补贴是这样的,林业补贴、生猪补贴、家电补贴、农机补贴等等,补给有头有脸的人的现象也不在少数。

  从这三个故事看,粮食补贴对粮食生产一点意义都没有。但是,我们经常在电视上见到说粮食补贴多么多么好的报道:

  譬如,因为有了粮食补贴,所以农民有了购买种子的钱,调动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但事实上,几乎所有农民买种子的钱都不是粮食补贴的钱,因为粮食补贴资金远在农民买种子之后才能补贴到位的。

  再譬如,因为有了粮食补贴,增加了农民收入数百亿元。且不说上述三个故事所说的三种情况占据了数百亿元粮食补贴资金的很大比例,就是数百亿元粮食补贴资金全部补贴给了两亿多农户,每家不就一百多元钱嘛。问题是,如果没有粮食补贴,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低了,粮食产量不就少了嘛,粮价不就上涨了嘛,粮价上涨1毛钱,农民增收1000亿元,远远超过粮食补贴资金。粮食补贴增加农民收入之说亦可商榷!

  再譬如,因为有了粮食补贴,农民打井灌溉了,增加了粮食产量。事实是中央规定农民集体不得向农民收取承包费,导致低成本的集体水利系统无法运行,在粮食补贴直补到户的政策作用下,少数大户单独打井抗旱加速集体水利体系瓦解。但由于小农户单独抗旱的成本太高,还无法解决“搭便车”的矛盾,加上粮价又被保护了,升不上去,因而农民在非风调雨顺的年份(旱灾较严重的情况下)抗旱往往得不偿失,所以近些年来抗旱保苗的农民越来越少,媒体上报道的“百年一遇”的大旱灾在中国大地上越来越频繁上演,并非都是天灾,大多是农人望天收所致。

  笔者建议某些媒体再不要忽悠公众了,要还粮食补贴政策以本来面目。同时建议政府尽快取消粮食补贴,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从农民和农业的角度看,这样的优点:一是真正有利于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二是有利于增加真正的种粮农民的收入;三是有利于粮农投资完善农田水利,巩固粮食生产基础;四是可以避免原有粮食补贴过程中的各种不公平和腐败。

  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一是有利于理顺价格关系。1990年到现在,房价上近100倍,生产资料上涨了20多倍,粮食价格上涨6倍,再不大幅提高粮价,必有粮食安全危机和物价安全危机。二是有利于农民工工资正常化。由于粮食价格“被保护价收购”故意压低了,导致农民收入被压低了,农民收入低,农民工工资也低。1990年以来,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和国有企业职工工资上涨了40-60倍,而农民工工资只上涨了3-5倍。长期压低农民工工资,必有社会安全危机。三是有利于扩大内需,修正“中国模式”。粮价低、农民工工资低,直接后果是内需不足和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部市场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讲,低工资、低福利、低人权和高消耗、高污染、高外汇储备的“中国模式”,根子就在低粮价上;所谓的“输入型通胀”的根子也在低粮价上。要解除“输入型通胀”和“外向依附威胁经济”危险,只能靠增加农民工弱势群体的收入,增加农民工弱势群体的收入,只能从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开始。

  取消粮食补贴政策,把粮食补贴的钱用于提高粮食保护价,这不仅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有利,而且对提高农民工工资、转变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有利,对经济工作的全局有利,且不会增加大的财政负担。一举多得,何乐不为!(作者系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下一篇:帮农到田头 丰收有盼头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