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小麦全蚀病发病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2009-07-08  浏览:594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土传性病害,一旦严重发生是没有有效的药剂可以治疗的。所以应了解其发病因素,做到有效的预防。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土质肥力、整地方式、小麦播期、品种抗性等很多因素有关。

   1.连作病重,轮作病轻。如小麦与玉米、谷子等作物1年连作多年连种,增加了土壤中的病菌量,故病情加重;隔茬种麦或水旱轮作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2.土壤肥力低病情重。有机质含量高和氮磷钾肥充足的土壤发病轻,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块有利于小麦生长,从而增强了植株抗病菌侵染的能力和受害后恢复生长的能力。反之,土壤瘠薄,氮磷钾肥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块,病情就重。

   3.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加重病情的原因之一。目前豫北地区种植使用的小麦品种还没有高抗小麦全蚀病的,但是,分蘖力强、根系发达的小麦品种较耐病.

   4.深翻改土病轻。深翻可加深活土层,有利于小麦生长,同时也可将土表层的病菌翻至底层,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5.小麦早播病重,晚播病轻。小麦全蚀病侵染小麦的适宜土温为12℃~20℃,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土壤温度逐日下降,缩短了有效侵染期,因而适期迟播病情减轻。

   6.气候的影响。冬前雨水大,越冬期气温偏高,春季温暖多雨等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在病区调种子

    2、轮作倒茬,可与甘薯、棉花、绿肥、大蒜、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

   3、选种抗病品种

   4、深翻倒土,增施有机肥料,不用小麦并残体沤肥。

   5、药剂防治,小麦播种前用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的2%立克秀拌种,也可用15%三唑醇30g拌100kg种子。小麦播种后20--30天,每亩使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60L,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一次,可有效预防全蚀病为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

下一篇:秋萝卜七月播种管理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