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近几年,该病在我省部分地区呈明显上升趋势,已发展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一、发病症状 玉米出苗后染病,植株心叶出现扭曲,病叶浓绿,叶片短厚,硬而脆,密集丛生,叶背面叶脉上出现蜡白色条状突起,植株出现死苗、弱苗,一般需要毁种。玉米3~5叶期染病,植株上部节间矮缩,叶片丛生青绿,多数不能抽穗结实,造成严重减产。5~7叶后染病,病株矮化,叶片浓绿,虽能抽穗结实,但经济产量较低。有的还出现一些苞叶短,包不住雌穗,外露的雌穗上没结子粒的现象,这是少见的后期染病现象。
二、发病条件 毒源、介体、玉米感病品种是该病发生的3个必要条件。当毒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并有足够的介体和感病品种时,就有可能造成该病发生流行。介体的生长繁育、群体数量与气候因素、寄主植物关系密切。品种是否感病与种植品种有关,也与环境条件、自身发育阶段有关。
1.毒源量。多数禾本科作物及杂草是玉米粗缩病毒的寄主植物,所以在生产中,管理粗放、杂草多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细、杂草少的发病重。而前茬的小麦丛矮病发生重的地块发病重,这是由于小麦丛矮病病株中混有玉米粗缩病病毒,而它们均由灰飞虱传毒引起。
2.玉米的播期及田间杂草。玉米的播期不同,玉米粗缩病发生程度有很大差异,一般在早播玉米田、贴茬播种杂草多的玉米田、果园改种玉米的田块、农林交错和沟边、道旁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生比较严重。玉米不同生育期感病程度差异较大,感病越早,病情越重。一般玉米出苗至7叶期是对该病的敏感生育期。
3.气象条件。近年来秋季气温偏高,传毒昆虫危害时间长,致使越冬毒源增加。冬季气温偏高,灰飞虱等传毒昆虫越冬死亡率低,致使虫源基数较高,从而加重病害发生。
4.玉米品种抗病性。目前种植的大部分品种对病毒病中感或高感,抗病品种很少,高抗品种更少。因此,一旦传毒介体增多,就会促进该病发生流行。
三、综防技术
对该病应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其核心是控制毒源,压低虫源,使玉米对粗缩病毒的敏感生育期避开灰飞虱成虫传毒盛期,从而避开危害。
1.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期播种。尽管目前主栽品种中缺乏抗病良种,但品种间抗性是有差异的。可以根据本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0等品种。同时应注意合理布局,避开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根据该病发病规律,玉米幼苗期易感病。播期应尽量调整到使玉米幼苗感病期避开灰飞虱传毒盛期。大力推广贴茬直播或小麦收割后灭茬抢播。
2.清除杂草,控制毒源,拔除病株,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玉米田间、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适宜的栖息场所。结合间苗定苗,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缩短感病期,减少传毒机会,并增强玉米抗耐病能力。
3.化学防治。消灭传毒介体(灰飞虱)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①药剂拌种或包衣。用内吸杀虫剂或包衣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可有效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病害传播。
②苗期喷药杀虫。在玉米播种前后及苗期,对玉米田及附近杂草喷药防治灰飞虱,对减轻病害有一定作用。可选用10%吡虫啉等,喷药应均匀周到,以确保防效。
③要特别注意玉米7叶期前的药剂防治,注意均匀和连续喷施,减少病毒的传播。
④在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也可选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或1.5%植病灵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效果也比较理想。(韩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