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第四届分子植物育种大会在上海圆满落幕!
2025-11-19  浏览:969

      第四届(2025)分子植物育种大会于11月14日至16日在上海成功召开。本届大会以“践行分子育种,推进种业革新”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国内外农业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产业界代表等400余位参会者,围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核心技术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推动产业链升级与绿色农业发展。

      大会开幕式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郑洪建研究员主持。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沈晓晖研究员在致辞中强调,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分子育种技术正以精准、高效的优势引领育种领域深刻变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关键科技支撑。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总经济师刘刚指出,分子育种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上海将依托金融、人才与政策优势,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完整产业链,辐射带动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副院长张兴平研究员表示,本次大会是“开放、合作、创新”的重要平台,研究院将致力于推动分子育种技术从研究走向应用。

      3位专家作前沿领域基础报告

      在“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基础报告环节,三位知名专家分享了关键进展。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马有志研究员在《转基因技术与育种应用》中指出,我国转基因技术正迈向多基因聚合与多性状叠加的新阶段,应用范围从抗虫、耐除草剂扩展至耐逆、品质改良及医药工业领域,预计2025年转基因大豆种植将超60万亩。夏兰琴研究员在《基因编辑原理及其在农作物改良中的应用》中强调,基因编辑已成为国际生物种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其团队建立了水稻小麦基因编辑衍生体系,创制出抗除草剂水稻和高抗性淀粉小麦等新种质。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徐云碧研究员在《植物设计育种:从株型到分子和智能》中提出“环境型”等创新概念,倡导利用转基因、基因编辑、快速育种与人工智能集成预测,推动开源育种发展,并展望未来农业可能走向生物合成与人工合成。

      28位专家作大会主题报告

      大会共设28场主题报告,涵盖大田作物、园艺作物和林木三大方向。多位专家展示了分子育种在不同作物中的系统成果。

      按照大会报告顺序,报告专家、单位和报告题目如下:

      徐云碧(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之基因鉴定平台:历史 现状 案例”;冯献忠(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设计育种进展”;张兴平(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从理论突破到产业应用”;田丰(中国农业大学)“玉米耐密性株型基因发掘与利用”;陈杰丹(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多组学驱动下的茶树遗传改良”;杨立文(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任务局)“作物表观遗传智能设计与合成技术”;

      王向峰(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蛋白质靶向降解技术”;张春芝(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研究所)“马铃薯杂种优势利用育种”;王军辉(中国林业科学院)“珍贵树种云杉基因组选择育种;李凯(上海市农科院)“智慧育种双引擎:AI驱动下的精准基因编辑”;韩振海(中国农业大学)“苹果砧木分子育种的基因工作与实践”;李来庚(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木材材性改良的分子设计”;王健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植物育种的仿真模拟与预测设计”;陆钰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AI驱动的基因设计及其产业化应用”;

      关跃峰(广州大学)“大豆碳氮瓶颈与精准育种改良”;李传友(山东农业大学)“面对损伤的生死抉择-植物如何控制免疫稳态和器官再生”;高雪飞(博瑞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工业化分子育种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王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植物底盘生产功能活性物质”;程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胶树基因组与分子育种研究进展及应用”;张亮生(浙江大学)“花卉基因组及其基因资源挖掘”;牛小牧(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因编辑育种创制高产优质新种质”;

      巫永睿(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玉米重要品质性状遗传改良”;黄学辉(上海师范大学)“水稻性状的遗传解析与导航育种”;张海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基因组与分子育种研究进展及思考”;杜和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辣椒分子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何跃辉(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小麦春化作用的表观遗传基础及其应用”;秦国臣(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作物蛋白质组分析与应用”;李春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我国玉米种质形成演化与创新利用”。

      八位专家主持了大会的报告环节。

      分子育种技术发展案例及趋势

      一、分子育种技术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分子育种技术在多种植物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显著提升了育种效率与精准度。徐云碧指出,液相芯片已在种质资源评价、基因定位、功能标记检测、回交育种的前景与背景选择、全基因组选择以及品种鉴定等多个环节发挥关键作用,适用于基础较好的大宗作物、小宗作物乃至中小型种业公司。冯献忠团队通过构建大豆突变体库,解析了高产优质基因,绘制了全基因组遗传调控图谱,并设计出分子育种技术体系,推动“超级绿色大豆计划”落地,同时助力隆平高科等机构建立工程化育种体系。高雪飞则强调,他们作为连接科研与应用的桥梁,致力于打通信息通道、追踪前沿技术,推动如南方锈病改良、小麦突变体库商业化等项目的实施,并持续开发适用于不同场景的液相芯片,为未来三到五年技术转化奠定基础。

      二、关键作物育种方面

      在关键作物育种方面,多位专家展示了从基因挖掘到种质创新的系统成果。张兴平团队构建了全球首个西瓜超高密度突变体库,鉴定出8000多个新基因,绘制泛基因组图谱,有力支撑了抗病、高糖品种的选育。田丰团队克隆了玉米耐密植基因,解析了“上紧下松”智慧株型遗传基础,并利用单倍体诱导与基因编辑技术定向改良商业杂交种。陈杰丹团队聚焦茶树,开发了芽叶表型数字化平台与基因组变异数据库,为杂交育种提供关键花期与花量数据支撑。张海洋团队推动芝麻基因组计划,创制出宜机收新种质,未来将布局抗除草剂品种研发。杜和山团队则利用分子辅助育种,率先突破国外温室越冬品种垄断,选育的高辣朝天椒已在河南主产区大面积推广。

      三、前沿技术方法的融合拓展方面

      前沿技术方法的融合正不断拓展育种的可能性。杨立文指出,表观遗传调控在应对复杂气候中具有潜力,通过智能预测与基因聚合可创制高产耐逆新种质。王向峰提出构建农业生物专用蛋白质语言模型,推动“AI+BT”重塑育种范式,实现从靶标设计到性状微调的全流程智能化。陆钰明聚焦“AI+生物设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sY7等基因编辑工具,构建了完全自主的基因编辑育种体系。张亮生利用花卉优异基因资源,结合非组培胚性干细胞递送系统,实现了高效基因编辑,为花卉产业升级提供支撑。牛小牧团队开发的SF01基因编辑平台,在矮秆玉米、高油酸大豆和GABA番茄等种质创新中成效显著。

      四、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体系构建方面

      在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体系构建方面,多位专家提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巫永睿团队系统解析高蛋白玉米遗传网络,明确了蛋白含量对产量的影响阈值,为高蛋白玉米替代豆粕提供理论依据。黄学辉团队创制“混血儿”水稻群体,开发导航育种系统,助力精准育种。李传友团队以番茄为模型,揭示再生机制差异,发现REF1因子可显著提高遗传转化效率。何跃辉团队阐明了小麦春化作用的表观遗传机制,通过低温处理种子为南繁加代提供新路径。程汉团队构建橡胶树泛基因组,解析产胶机制,将育种年限缩短10–20年。张春芝团队通过破解马铃薯自交不亲和机制,利用单倍体技术将育种周期缩短至两年半。王军辉团队则建立了云杉体胚高效再生体系,结合高接换冠与小肽技术,将育种童期缩短至3–5年,显著提升了林木育种效能。

      8位青年科学家作论坛报告

      为促进青年科学家交流,大会特设青年科学家论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帅、江苏科技大学晁楠、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刘丁丁、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卢媛、华南农业大学莫晓丽、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张春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周文期、河南农业大学周子键等8位青年学者,分别就作物驯化机制、果树抗病、茶树芯片、鲜食玉米着色、远缘杂交、大豆产量基因、玉米抗旱与穗腐病抗性等前沿议题报告了研究成果。

      分子育种领域宏伟蓝图,助推种业革新

      作为年度分子育种领域最高规格的科技盛会,第四届(2025)分子植物育种大会不仅展示了我国在基因组学、转基因、基因编辑、AI育种等方向的系统突破,更呈现出科研、产业与资本加速融合的全新格局。从大豆到玉米,从水稻到马铃薯,从林木到花卉,一项项技术的跃迁、一批批新材料的诞生,正在推动育种从“经验驱动”迈向“设计驱动”“智能驱动”的新时代

      三天的交流让人深刻感受到:我国分子育种的创新体系正在加速成形——顶尖科研机构不断输出原创性成果,龙头企业积极构建工程化育种平台,青年科学家群体活力迸发,跨学科交叉与开放合作进一步拓宽了产业边界。可以预见,在政策扶持、技术突破和产业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分子育种必将成为中国种业实现“换道超车”的关键动力。

      大会虽已落幕,但新的育种革命正在打开更广阔的未来。中国正站在全球生物种业竞争的前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扎实的技术基础,向“可设计、可预测、可迭代”的现代育种体系加速迈进。

下一篇:经销模式真实性受疑,正大种业遭问询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