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保障冬春季“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提升冬春季蔬菜田间管理和抗灾减灾能力,减少蔬菜生产受灾损失,推动冬春蔬菜稳产保供,制定指导意见如下。
一、蔬菜种类选择
(一)高、中海拔地区
以乌蒙山区、大娄山区、苗岭山区和武陵山区为重点,秋冬种选择大白菜、结球甘蓝、芹菜、莴苣、芥菜、菠菜、花菜、萝卜、胡萝卜、韭菜、大葱、大蒜、豌豆、蚕豆等喜凉蔬菜。
(二)低海拔地区
以南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流域为重点,以乌江中下游和赤水河流域为辅,优势区域按1月、4月和10月的月均气温分为3类区域。
一类区域(1月均温10℃以上、4月和10月均温20℃以上),重点选择番茄、黄瓜、丝瓜、菜豆、豇豆、小青瓜、西葫芦等喜温蔬菜;
二类区域(1月均温8至10℃、4月和10月均温18至20℃),重点选择大白菜、莴苣、芹菜、花菜、萝卜等喜凉蔬菜,适宜区可发展生长周期较短、较耐低温的黄瓜、菜豆、西葫芦等喜温蔬菜;
三类区域(1月均温6至8℃、4月均温16至18℃),重点选择大白菜、结球甘蓝、莴苣、芹菜、花菜、萝卜等喜凉蔬菜。
二、露地蔬菜
(一)加强田间管理。根据土壤墒情,结合植株生长状况,适时浇透越冬水,提高作物抗寒能力;在严冬到来之前,检查菜田地膜覆盖情况,适当用土压实,避免大风刮坏地膜;冬季地下水水位较高,雨雪天气易造成土壤湿度过大,出现沤根现象。寒潮或雨雪前后,菜田要及时清沟理墒,防止田间积水,避免沤根死苗。
(二)增强保温防寒。可采用地膜、无纺布等材料对地面进行覆盖,或搭建小拱棚以增强保温;对大蒜、菠菜等越冬蔬菜,可采取铺盖稻草、秸秆等有机物料进行田间覆盖,提高地温;在田间撒施作物秸秆或腐熟有机肥,能够防止大风刮膜,促进春季早发。
(三)病虫害综合防控。加强田间巡查,密切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清理病叶、病株。化学防治应选用高效低毒农药,交替用药,注意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操作。
(四)适时采收与处理。根据生产情况和市场需求,及时采收可收获的蔬菜,尤其是雨雪天气前后。加强采收分级、包装和储存工作,以延长蔬菜的保鲜期,保障市场供应。
三、设施蔬菜
(一)推广集约化育苗。可有效抗灾减灾、节约用种、节省工本、保证种植质量,提高生产安全性。各地要加强引导,指导育苗企业有序开展种苗集中生产供应。
严冬季节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温排湿,谨防低温高湿滋生病害,视幼苗生产情况及时追肥,因地制宜制定低温冷害应急方案,增设增温暖风机、小型增温炉、加温块、LED补光灯等增温补光设施设备;春季气温回升,易造成苗期徒长,要及时通风降温除湿,防止烤苗、沤根、猝倒等苗期病害发生,通过多揭膜降低棚室温湿度、控制浇水、喷矮壮素等措施控制菜苗徒长。
(二)光照管理。光照是冬春设施蔬菜优质高产高效生产主要限制因子之一,选用透光率高、流滴性好、耐候性强的多功能复合棚膜,积极做好膜面清洁,用布条或水擦拭薄膜表面,清除膜面灰尘和杂物;在晴好天气及时揭盖保温材料,增加光照时间;及时整枝落蔓并摘除病叶、老叶,增加通风透光,有条件的可进行人工补光。
(三)温度管理。一是覆盖地膜,提高室内温度和降低空气湿度。二是开展多层覆盖,采用“大棚+中棚+小棚”的方式,同时加盖保温材料,如遮阳网、无纺布、保温被等。三是在棚内建设缓冲间,减少工作人员出入时带入冷空气。四是严格控制揭盖时间,上午揭开保温覆盖物后,以室内温度不明显下降为宜。五是有条件的地方增加加温实施,如燃烧增温块等。
(四)水肥管理。冬春季蔬菜水分应掌握不旱不浇,浇水要选择晴天中午,浇水后应及时放风排湿。由于冬春季蔬菜生长发育缓慢、需肥少,追肥要以腐熟的有机肥和生物菌肥为主,减少化肥施用量。寒流期间,可叶面喷施0.1%–0.3%磷酸二氢钾,提高蔬菜的抗寒能力。推广使用水肥一体化设施和技术,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促进水肥科学施用,减少设施内病害发生。
(五)防控病虫。密切关注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及时发现并清除中心病株,宜选用烟剂或粉剂开展防控,避免病害蔓延。重点防治蚜虫、粉虱、蓟马、菜青虫、小菜蛾、跳甲等主要害虫和灰霉病、根腐病、青枯病、瓜类蔬菜霜霉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番茄晚疫病、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等主要病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