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未来五年种业振兴路线图:科技、市场与全球化|种业新说
2025-10-31  浏览:999

      据MarketsandMarkets预测,全球种子市场的规模预计将从2023年的588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833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7.2%。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粮食需求不断攀升,推动了对改良种子品种的需求,进而提高作物产量、生产力和抗逆性。高品质种子,尤其是具有抗病、高产和优质营养等优良性状的品种,正逐步成为市场的主流。而技术进步和基因工程则在加速转基因种子的研发与应用。

      种子市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跨国公司、小型生产者和公共研究机构都在不断努力,以满足农民和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并推动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在这场由技术与市场共同驱动的浪潮中,中国种业正站在历史性的关键节点上。

      驱动技术革命,重塑育种范式

      全球对高产、抗病、耐逆性状种子的需求已呈刚性。中国种业必须全力拥抱转基因与分子育种技术,聚焦大豆玉米等关键作物的品种创新。隆平高科、大北农等国内企业已经在玉米、大豆转基因育种领域展现出与国际巨头同台竞争的潜力。现代技术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能够显著缩短育种周期,并精准提升作物表现。我们可以借鉴印度等国的产研融合经验,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从“项目合作”迈向“战略协同”,为中国种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抢占黄金赛道,布局耐除草剂种子

      耐除草剂种子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2024年,其在转基因种子市场中占据超过67.8%的份额,确立了主导地位。谷物类作物在除草剂市场中占比达44.3%,并预计在2025–2030年间以5.3%的年均增长率持续扩展。这一增长主要源于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的广泛种植——这些作物构成了全球热量供应的基础。

      耐除草剂种子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能够简化杂草治理、保持收获环节清洁,并在出口市场中维持作物品质溢价。随着亚洲地区对动物蛋白需求的增长,双季种植模式的推广进一步强化了对耐除草剂品种的结构性需求。

      面对这一清晰的全球产业图谱,中国种业企业应加速开发和商业化耐除草剂性状种子,帮助农民显著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规模化效率。此类技术不仅是满足国内需求的关键,更将成为中国种业在“一带一路”区域市场实现国际化拓展的重要载体。

      锚定绿色未来,打造可持续种业

      气候变化与资源约束正深刻重塑全球农业格局。未来属于那些具备“节水、抗病、适应性强”等绿色性状的作物。中国种业应主动将耐旱性、养分高效利用等可持续性状作为育种的核心目标,推动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这不仅是应对环境挑战的必需,更是赢得全球市场信任的“绿色通行证”。

      出海扬帆,构建全球产业生态

      目前,全球种业市场仍由北美与欧洲企业主导。中国种企必须加快国际化步伐,可以借鉴先正达集团整合全球资源的模式,通过并购、研发合作、许可引进等方式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应重点布局发展中国家市场,在输出产品的同时,审慎评估当地政策与生态风险,稳步推动技术标准走向全球,构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与品牌体系。

      善用政策东风,筑牢创新发展底座

      政府在推动种业振兴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当前要务在于优化审评流程、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并完善市场监管,以此激发创新活力、保障农民根本收益。尤其需要大力推动“实质性派生品种(EDV)制度”等核心制度的落地与监管。在此政策护航下,中国种业应积极对接国际标准,全面实现质量升级与产业协同。

      结语:以科技为刃,以开放为路,以可持续为锚

      当前种业竞争的焦点,已从单纯的市场占有转向对核心基因专利与育种技术的系统掌控。破解“卡脖子”难题,不仅是产业发展命题,更是国家战略安全的迫切需求。

      全球种业格局正在重构,中国种业迎来关键跃升窗口。在“十五五”种业振兴行动的指引下,我们既要攻坚前沿技术,也要拓展国际空间,打破“内卷”困局。龙头企业更应把握全球资本机遇,主动整合资源,构建自主可控的种业体系。

      唯有坚持科技驱动、全球布局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种业才能在这场时代大考中行稳致远,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让中国的种子不仅播撒在祖国的田野,更成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中国芯”。

下一篇:10月30日国内粮油市场行情信息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