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种源赛道展英姿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立刚 陈楠

上海富农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继军考察“青霞66”番茄产品性状。

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研人员正开展桃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浦东新区宣桥镇张家桥村清美蔬菜基地。 本版图片由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提供
前不久,孙桥农业科创中心(“张江种谷”)项目于张江科学城正式奠基,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亮出数字化基因编辑种质库、种源研发公共实验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三足鼎立”种业创新平台建设目标。在种源农业领域耕耘不辍的上海浦东新区,以此展示出种源赛道上的英姿。
浦东新区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正在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已然成为金融、科技与人才聚集的高地。为何要选择种源这一农业赛道?如何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源研发、成果创新及转化、企业培育与扶优等方面实现突破并形成示范效应?超大城市农业现代化的“浦东样本”又是如何诞生的?记者带着这些疑问深入浦江东岸探寻。
基石:辐射全国,稻猪种源齐步走
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大米和猪肉在人们生活中的关键地位不言而喻。放眼全球,我国粮食安全仍然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供求紧平衡等挑战,叠加全球粮价波动、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外部风险,“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始终是重中之重。在“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人均耕地资源稀缺仍然是难以突破的“硬约束”,要实现稳产、增产,单产提升是关键,种源突破首当其冲。为此,浦东从科技含量最高的种业切入,牢牢把住种源。
“立足浦东,服务上海和全国其他省市,是浦东新区打造种源农业的初心,过去的成果给了我们信心,‘张江种谷’建设必将强化信心。”回首浦东种业闪闪发光的10多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苏锦山颇感自豪,对未来充满信心。
浦东种源农业的信心源自种业基础和持续培育。早在2009年,浦东就选取当时的工业废地、抛荒田、盐渍化地、果林地及普通水稻栽培田,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团队提供节水抗旱稻推广示范点,成为2021年“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早期基地之一,为节水抗旱稻累计推广2000万亩贡献了应有力量。
浦东为解决“稻水矛盾”提供了破题的试验田,也为“华系”种猪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温床。
因为身处浦东,1998年成立的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20多年来心系畜禽育种,随着国内市场对生猪生产性能要求的逐步提高,他们意识到生猪种源的价值。2013年,该公司包机从美国引进865头优质种猪,开启了引进并自主育种培养“华系”种猪的序幕。20多年间,该公司已逐步成长为国家畜禽种业阵型企业、首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首批国家种公猪站、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其培育的种猪在全国20多个省份广泛推广。
企业服务全国生猪产业能力逐步提高并非全靠“拿来主义”。退伍军人出身的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创始人严国祥从踏上美国求购种猪的那一刻起,就深切体会到从国外引种的艰难,下定决心不再从国外引种,而是积极参与并依托国内种猪联合育种体系和遍布全国的种公猪站,丰富种源、改善基因。“我们公司除了自主选育,每年还与国内各大种猪场交换1000多份精液。”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步社介绍。
2024年,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共向市场销售推广优质种猪2.5万头,推广优质常温精液107万份,育繁推体系产值达13亿元。“北至黑龙江,南至云贵,西至新疆,全国10%的上市商品猪含有我公司种猪基因。”李步社告诉记者,“从今年开始,我们正式称祥欣培养的种猪为‘祥欣系’。”
记者了解到,“祥欣系”种猪不仅“子孙遍布全国”,以“浦东白猪”“祥欣长白猪”和“祥欣大白猪”为核心育种材料的“香雪白猪”配套系,在经历18年攻关培育后,也于2022年底通过审定,推动了上海乃至全国优质猪肉生产。
浦东竞速稻猪种源赛道的底气也体现在服务上海水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上。位于浦东新区祝桥镇的上海弘辉种业有限公司,每年为上海所种杂交水稻提供了80%的种子,还辐射至浙江、安徽、江苏等地。此外,弘辉种业还承担了上海50%的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任务,每年约有150万斤水稻种子被妥善保存,以备不时之需。
创新:鳜肥桃美,瞄准特色破瓶颈
需求导向一直是浦东种源农业的“指挥棒”。近年来,浦东一方面依托上海强大的科研人才与研发平台聚集优势,以及丰富的种质资源;另一方面又凭借产业链条完备、市场化程度高的产业优势,不断突破一个个制约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种源创新一路“闯关破卡”。
“船头一束书,船后一壶酒,新钓紫鳜鱼,旋洗白莲藕。”鳜鱼凭借独特的口感、丰富的营养价值、灵活的烹饪适应性,在中华美食文化中留下了特有的印象,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然而,鳜鱼肉食性带来的环境问题,单位水面商品性差导致的成本问题,制约了产业的持续发展,培育吃饲料的鳜鱼,成为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的必经“关卡”。
2021年,浦东新区张江镇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启动并运行的张江鳜鱼设施化养殖项目,依托上海海洋大学种质资源保护和生态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该项目建成了集亲本养殖复壮繁殖、苗种孵化驯化和大规格鱼种养殖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化循环养殖基地,在鳜鱼饲料养殖上实现了系统性突破。记者在102亩养殖基地内看到,高标准养殖池环绕着采用先进环控系统的核心玻璃温室养殖区,仅占地2400平方米的温室养殖区,每年就能产出200万尾鱼苗,提供给长三角地区的养殖户。这凸显了其作为上海第一家高标准鳜鱼养殖基地,同时也是市级鳜鱼种质保护与种源基地的风采。
更难得的是,在这个基地里,浦东正引领我国鳜鱼产业步入“品种升级+设施升级”相叠加的转型关键期,从“活饵依赖”和“小规模外塘分散养殖”向“饲料主导”和“设施化养殖全链协同”转变。
除了吃鱼,上海人对大闸蟹也情有独钟,每逢秋风起、菊花开,沪上人家的餐桌便为螃蟹“腾地儿”。为了这一口美味,大闸蟹的品种繁育也被上海人研究得明明白白。历经20余年,上海海洋大学培育出中华绒螯蟹“江海21”,解决了蟹种退化、养殖区域受限等产业问题,攻克了大规格亲蟹繁育难题,随着繁育技术体系的建立,“江海21”开始“横行”,辐射到全国10多个省。自2018年以来,位于浦东新区新场镇的上海塘之趣水产养殖基地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探索良种开发和高品质大闸蟹养殖有机结合,连续多年为河蟹新品种的研发和繁育提供高品质亲本。目前,每年该基地繁育推广良种蟹苗2万斤以上,覆盖蟹种养殖面积5000余亩,覆盖成蟹养殖面积7.5万余亩。
除了特色水产,南汇水蜜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于浦东,堪称一部农业国际交流史。美国、日本的优质桃,无锡阳山水蜜桃和奉化水蜜桃,都有南汇水蜜桃的基因,在上海,南汇水蜜桃更是承载了味觉体验、乡愁寄托和文化记忆三重要素。一直以来,不耐储运、上市期短且过于集中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上海以及周边的桃农。完善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和丰富的桃种质资源储备,让水蜜桃品种改良的持续推进成为可能,而且潜力十足,伴随着“浦早1号”“旭露”“赤月”“加纳岩”等叫好又叫座的新品种陆续问世,“一口爆汁”的味觉体验不再可遇而不可求。
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种源大棚里,通过品种引进,筛选出适宜上海地区栽培的中晚熟桃品种“清水白桃”。
“近些年来,针对南汇水蜜桃成熟期集中、上市期短的产业发展痛点,我们一直以优化品种结构为突破口,持续加大对桃树新优品种的引进、筛选、推广力度。”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桃研科科长顾志新告诉记者,“稳定优质的早熟桃供给不仅延长了南汇水蜜桃的整体供应期,满足了消费端提前尝鲜的需求,也为生产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有力推动桃产业提质增效。”
早熟品种的成功,只是南汇水蜜桃迈出的一小步。“目前,针对劳动力不足以及突发病虫害等问题,我们将继续开展品种改良和管理技术研发推广。针对剪枝、疏花、疏果、采摘、搬运等环节,从品种上要尽量宜机化。”上海市桃研究所副所长熊帅说,“通过精细化管理,让水蜜桃产业做优做精。”
增长:捕捉需求,顺着产业找增量
无论是在服务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上,还是保障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上,浦东的种源创新始终都在遵循需求导向。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着各个农业产业链传递而来时,浦东的种业工作者总会敏锐捕捉,并且有的放矢。在此过程中,一个个“独角兽”企业、“小而美”的隐形冠军企业也应运而生、崭露头角。
最近两年,“青霞66”小番茄风靡大江南北,已在浙江、江苏、新疆、上海、山东、安徽等全国多地推广种植。今年4月底,在上海嘉定区的一场直播中,更是出现了“上架即秒空”的火爆场面。“青霞66”这个绿色的小番茄,为何能在全国多地“卖爆”?
成熟的“青霞66”小番茄与常见的圣女果不同,如绿宝石般晶莹剔透,看似青涩的外表下,却是爆汁与脆甜兼具。外表与口感的巨大反差,是“青霞66”成为人气爆款的重要原因,再加上独特的风味、入口的香甜,以及适宜早春种植、上市早的特性和相对较强的抗病、抗逆性,无论是采摘,还是商超销售,“青霞66”都深受广大“饕客”追捧。
“青霞66”诞生于上海富农种业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坐落在浦东新区曹路镇的几家草莓采摘园和蔬菜合作社之间,百来亩地和20多个人,再加上20多年专注于一点的积累,就是这个公司的全部。
“起初,我们也没有预料到‘青霞66’的市场反响这么好。”该公司总经理胡继军告诉记者,“2023年,这个品种的销售额大概只有500万元。但因为育种多年,我们比较了解市场行情,再加上对这个品种很自信,就在2023年制种的时候提前加大了制种产量。一方面多制出一些种子存储起来,用于后续几年的销售,另一方面也预判到销售量会有所增加,就打出一些提前量。但没想到,卖得这么火,2024年一下子就把库存全卖光了,销售额翻了五六倍。”
从种子到果子的“卖爆”,离不开上海富农种业有限公司对蔬菜产业的深耕,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你吃小番茄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很像水果?而且不用去皮、不用吐核、不用分割,随时想吃随时吃,再加上种植也很容易。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从上海到新疆喀什,只要想种,哪里都能种得活。”学农出身的胡继军,在种业上有着很多源自生活的思考,他称自己为“育种工作者”,“那些从事基础性研究的人,才是科学家。我们就是要把生活中的需求融入育种工作,从市场需求中寻找育种方向。我们不求把公司做多大,只求在育种上更进一步。”
在上海人的餐桌上,除了番茄等茄果类蔬菜,绿叶蔬菜更是不可或缺。上海青、鸡毛菜、菠菜、油菜等时令绿叶蔬菜,彰显着上海人对“本味”的追求。遍布上海街头的“清美鲜食”门店,如今已成为上海人日常购买时令蔬菜的去处,而店内日常供应的时令菠菜、鸡毛菜,更离不开种业对于蔬菜“本味”的守护。
“清美鲜食”源自上海清美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这本是一家从事生鲜食品全产业链发展的企业集团,在意识到上海市民对绿叶蔬菜的巨大需求及其背后的商业潜力后,决定从菠菜种源入手。2023年,该公司开始与上海师范大学团队合作,针对产销环节的各类问题开发特色菠菜。几年来,双方在浦东新区万祥镇新振村打造菠菜种源基地,建立以优质菠菜种源开发为基础,集种源一体化、生产规模化、管理集约化、销售订单化于一体的菠菜全产业链条。目前,155.61亩高标准连栋薄膜温室已顺利竣工,若基地全负荷育种,预计年产菠菜种子12吨,产出的种子可种植4800亩地,占上海年均种植菠菜面积的24%,种子产值可达240万元。
此外,针对夏季种植鸡毛菜面临的高温容易导致苦涩和手工生产低效两大痛点,该公司依托上海绿叶蔬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机械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启动机收型双轮驱动育种。目前,“青美一号”“新夏青6号”两个鸡毛菜杂交一代新品种已经问世。
未来:始于种业,志存高远谋新局
上海农业服务上海、服务全国,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在种业领域“押宝”浦东,是因为这里的创新主体和人才多、资源聚集能力强。早在2023年8月,浦东新区政府与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就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市区两级共同推进“张江种谷”建设。通过发挥全市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要素聚集优势,汇聚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在浦东培育一批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现代智能温室和植物工厂等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打造涉农科技型企业集聚区,提升创新策源能级。
随着“张江种谷”的奠基,浦东已经走上了种源创新的“快车道”。“‘张江种谷’将构建数字化基因编辑种质库、种源研发公共实验平台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双轮驱动,突破生物育种底盘技术,打造国际一流的智慧种业创新高地。”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联坦言,“浦东,就是要依托‘张江种谷’建设,聚集国内外种源研发领军人才、顶尖研究机构及前沿种业资源,为我国种源突破贡献‘张江力量’。”
始于种业,但不止于种业。猪,除了供人食用,还有什么用途?近年来,在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以猪作为供体的异种器官移植取得较大进展。猪的一些器官与人类器官大小和功能相似,经过基因编辑后可以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等风险。全球医学界近年已报告了多例基因编辑猪的心脏、肾脏移植到人体的案例,这些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可供移植器官短缺这一世界难题。
“未来,祥欣要朝着生物科技公司的方向发展,依托浦东乃至上海的种业优势,除了研究猪的食用功能外,还要开发其他价值。从畜禽种业向生物医药领域延伸,让猪也可以为人类的健康作贡献。”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茂对未来信心满满,“例如将猪作为大体型实验动物来替代小白鼠、猴子、兔子等动物用于药物研发实验,探索脏器或神经移植等。”
“浦东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依托多年形成的产业积淀打造以种源为引领的全产业链生态。”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沈应军在谈及浦东种业振兴工作时说,“浦东正从种业振兴的‘建框架’向‘强功能’迈进,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种业高地。随着‘张江种谷’等项目的落地,浦东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种源自主可控和农业科技革命中的引领地位。”
浦东聚焦种源研发积极开展产业招商以来,众多国内顶尖的科研团队和机构相继入驻浦东,数10家种源科研机构及龙头企业也达成了入驻意向。上海交通大学陆钰明团队拟在“张江种谷”内组建人工智能辅助基因编辑育种团队并将种子库迁入“张江种谷”;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拟协调长三角各省、市农业科学院资源于“张江种谷”内设立长三角未来农业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张春义团队拟于“张江种谷”设立中国作物营养强化/营养型农业(上海)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孟和教授团队与上海市家禽行业协会意向于“张江种谷”设立家禽遗传资源基因库……此外,上海天谷生物、上海中科荃银、荷兰阿玛达花卉育种等数家种源龙头企业均表达了入驻意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