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冬小麦抗湿晚播应对,全力培育冬前壮苗,夯实明年丰收基础,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全力开展“三抢”,确保应播尽播
各地要积极采取措施,开展抢收腾茬、抢排散墒、抢时播种工作。一是抢收腾茬。对墒情适宜的地块,加强组织调度,充分发挥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作用,抢抓晴好天气,调集适宜机械,加快进度,抢时收获。对机械无法进田的地块,组织动员人工收获,确保应收尽收,早收快收。二是抢排散墒。动员各方力量,全力抓好积水过湿地块排水散墒。对田间积水严重的地块,抓紧组织机械抽水。对一般积水地块,尽快疏通沟渠排水,开挖深沟沥水。对土壤湿度过大地块,适时深松散墒,沥出耕层滞水,为农机尽快进地创造条件。三是抢时播种。坚持播期服从墒情,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达70%~80%时播种,切实做到适墒播种;坚持播量服从播期,根据播期确定基本苗,做到早播少播、晚播多播,着力构建合理群体;坚持播种进度服从播种质量,努力做到精细整地和精量播种,确保苗齐苗匀苗壮。对墒情适宜地块,强化精细整地,加快小麦播种进度。
二、坚持“四补一促”,做好晚播应对
要充分研判连阴雨对小麦播种工作造成的影响,多措并举,做好晚播应对工作。重点要坚持“四补一促”的晚播小麦应变技术,即选用早熟品种,以种补晚;提高整地质量,以好补晚;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科学增施肥料,以肥补晚;加强田间管理,以促为主。
(一)选择早熟抗逆品种。应对晚播,小麦品种选用原则上应以早熟、抗逆品种为主导,力戒盲目引种,盲目用种。要严把小麦种子质量关,避免不合格种子流入我省,确保种子无淋雨、无破损、籽粒饱满均匀,纯度≥99.0%、净度≥99.0%、发芽率≥85.0%。要严禁跨区种植,防止晚播弱苗造成冻害损失。南部麦区应选择早熟、春季发育平衡、抗寒、抗倒的高产优质的冬性、半冬性品种;中部麦区应选择早熟、抗冻能力和抗倒伏能力强的高产优质的冬性、强冬性品种;旱作麦区应选择节水性好、耐旱性强、抗逆稳产性好的品种,杜绝旱地种植水地品种,以防遇旱造成较大损失。
(二)切实提高整地质量。晚播小麦要特别重视整地质量,尽量做到精细整地。抢时播种要减少机械进地次数,按整地、施肥、播种一次完成的原则进行,采用深旋的方式,旋耕深度达到15厘米以上。对秸秆还田地块,要做到“切碎、撒匀、深埋、压实”,过湿地块宜人工移除秸秆,以利散墒。播前整地标准要达到土壤“深、细、平、松、净、实”,即耕层深、耕层土壤细碎无明暗坷垃、土地平整、土粒松碎、田间清洁无杂草、上虚下实。
(三)适当加大播量。在出现晚播的情况下,要适当加大播量,以密补晚,确保小麦群体数量。在适播期内,水地亩播量12.5~15公斤,旱地小麦亩播量7.5~10公斤;整地质量差或表墒差的地块,亩增加播量1~2.5公斤;晚播(中部麦区10月20日、南部麦区10月25日之后)在正常播量基础上每晚播1天,增加播量0.25~0.5公斤/亩,上限水地不超过22.5公斤/亩、旱地不超过15公斤/亩。同时,播种时要行距均匀,播量准确,防止过深播种,播深掌握在3~4厘米,不重播,不漏播。散墒较好的地块可以播后镇压耙实,防止土壤悬虚,促进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快速吸水出苗;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地块播种时可卸下镇压轮,不采取镇压措施,以防土壤板结,影响出苗。
(四)增施底肥和追肥。持续降雨易导致土壤养分流失,播种时应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打好晚播小麦高产稳产基础,田管期间要增加追肥,以促为主,一促到底。根据我省小麦主产区麦田肥力水平,亩施优质有机肥1000~1500公斤或精制有机肥150~200公斤的基础上,旱地麦田一次施足底肥,亩施肥量为纯氮10~11公斤、五氧化二磷6~7公斤;水地亩产600公斤以上麦田,每亩底施纯氮16~17公斤、五氧化二磷7~8公斤、氧化钾3~4公斤,其中氮肥底施与追施比以6:4为宜;亩产500~600公斤麦田,每亩底施纯氮14~16公斤、五氧化二磷6~7公斤、氧化钾3公斤,其中氮肥底施与追施比以7:3为宜;亩产500公斤以下麦田,每亩底施纯氮12~14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氧化钾3公斤,其中氮肥底施与追施比以7:3或8:2为宜;优质强筋小麦要推广氮肥后移技术,氮肥底施、拔节期追施与孕穗期追施比以6:2:2为宜。
三、把好防控关口,减少病虫草害发生
土壤过湿增加了小麦茎基腐病、根腐病、全蚀病、纹枯病和红蜘蛛、地下害虫及杂草等麦田病虫草害的发生几率。要做到防控关口前移,积极做好种子包衣、播前拌种或土壤处理,杜绝“白籽”下种。
选用合格的包衣种子,若自行拌种,可在播种前1~3天内用拌种剂拌种。推荐使用复合型种衣剂,按照产品说明严格控制药剂量,确保拌种均匀。拌种后将种子适当阴干,避免阳光直射,防止种子表面药剂失效。对于地下病虫害较重的地块,在播种前先进行土壤处理。病害重发地块,每亩用五氯硝基苯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与细土混合均匀后撒施,然后旋耕入土;地下害虫重发地块,用辛硫磷乳油或3%辛硫磷颗粒剂拌细砂土20公斤,均匀撒于地表,再进行旋耕,使药剂与土壤充分混合,有效杀灭地下害虫和病原菌。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在病株率达5%~10%时,可用丙环唑、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等药剂喷雾防治。要坚持春草秋治,冬前小麦苗后3~6叶期,阔叶、禾本科杂草2~5叶期,气温6~10℃,无风晴天,开展化学除草。阔叶类杂草选用二甲四氯钠、氯氟吡氧乙酸、双唑草酮、双氟磺草胺;禾本科杂草选用甲基二磺隆(加专用安全剂)、唑啉草酯、精噁唑禾草灵、啶磺草胺等药剂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