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农作物种子检验报告编制的常见问题及优化策略
2025-10-29  浏览:986

      在我国全面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的背景下,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其质量安全直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加强种业市场监管,构建覆盖育种、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的质量监督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种子检验报告作为关键质量凭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种子检验报告质量参差不齐,存在数据填报不规范、印章使用不合规、编制效率低下等问题,影响其公信力和实际应用价值。因此,系统剖析种子检验报告编制环节的痛点难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对于提升种业质量监督体系运行效率、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1

      种子检验报告的重要性

      种子检验报告在农业生产中承担着关键的质量桥梁作用。对种子使用者而言,报告提供了选购种子的科学参考;对生产经营者而言,报告是种子生产质量管控的改进依据;对监管部门来说,报告则是市场秩序维护的决策基础。

      从法律定位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种子质量的监督检查,而检验报告正是监督抽查工作的核心产出物。依据《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检验报告直接作为行政执法的基础——对生产不合格种子的企业实施行政处罚,责令限期追回已销售的不合格种子,对不合格批次进行封存或非种用处理,情节严重的甚至吊销生产经营许可证。近年来,陕西省农作物种子监督抽查文件中均明确要求严肃问题查处,对抽查结果不合格的生产经营者依法予以处理,形成有力震慑。因此,种子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及时效性将直接影响行政监管效能及执法质量。

      2

      种子检验报告编制的规范要求

      2025年新修订的GB/T 3543.1—202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第1部分:总则》作为技术标准核心,对报告编制提出了系统要求,要求检验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送验者提供信息、样品和检验信息、检验结论意见、检验结果、附加说明等关键要素,并确保填写内容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在附录A中给出了检验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式样。

      《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种子检验机构出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应当在其出具的检验报告上标注中国合格种子检验机构(CASL,China accredited seed laboratory)标志。种子检验机构超出检验范围出具标注CASL标志检验报告的由考核机关撤销资格。

      3

      种子检验报告编制的常见问题分析

      3.1 结果数据填报不规范

      报告编制过程中可能因手工录入疏漏或为节省时间简化填写,忽略了格式规范等。比如在玉米种子净度分析和发芽试验结果中,部分报告未按规程要求填报“-0.0-”或“-0-”等规范表述,而是简单填写“0”;填写净度和水分的标签标注值时,把“99.0%”或“13.0%”直接填写为“99%”或“13%”。如果长期忽略规范填报不仅会降低数据的权威性,更可能被质疑检验机构的专业性。

      3.2 CASL印章使用不合规

      部分机构仍存在超出检验范围使用CASL印章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合同评审环节,业务人员未能严格核对本机构申请的检验项目范围,导致出具了超出证书项目范围的检验报告并加盖CASL印章。例如:某机构考核的项目范围中未列入玉米瑞丰125转化体,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该机构依据委托方指定的标准检测了瑞丰125转化体,并在报告上加盖了CASL印章。此外,机构出具用于能力验证、科学研究等用途的报告时,若检测项目不在其资质范围内,也不得加盖CASL印章,并在附加说明中注明用途。

      3.3 检验依据使用不准确

      检验依据错误是报告的严重缺陷。主要表现为两类情形:一是检测方法与委托要求或标准规定不符,比如品种真实性检测项目中委托方要求使用行业标准方法,而实际却采用了实验室惯用的国家标准方法;二是使用已废止标准,尤其是在新旧标准更替时期,比如2025年一系列新规程实施后仍沿用GB/T 3543—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一系列标准。

      3.4 检验结论表述不严谨

      检验结论是报告的核心内容,也是委托方重点关注的部分。检验报告的结论用语应符合有关规定或标准的要求,并在体系文件中进行规定。结论表述不规范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体系文件中规定的检验报告结论用语不全面,比如委托检验未包括部分检验项目的结论用语;二是结论用语与体系文件中规定的检验报告结论用语不符;三是进行符合性判定时使用了容许误差,但没有说明判定依据。

      3.5 检验报告编制不及时

      虽然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在某些领域已普及应用,但在种子检验系统中使用率还很低。采用传统手工逐项录入信息的方式来编制报告,效率极为低下,以编制一份玉米种子检验报告为例,该报告需涵盖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品种真实性和转基因成分检测等多项检测结果,总计要填写50余项信息。若采用手工录入,平均耗时20min,且错误率极高。在每年春、秋、冬三季农作物种子监督抽查高峰期,检验机构常因任务激增导致报告积压,致使结果发布严重滞后,这不仅延误了对市场上销售假劣种子违法行为的查处时效,更削弱了监管执法的威慑力。

      4

      种子检验报告编制质量提升的优化策略

      为系统性提升种子检验报告的准确性、规范性与时效性,破解当前报告编制环节中存在的数据填报不规范、结论表述不严谨、编制效率低下等痛点,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持续强化人员能力建设

      人员能力是确保农作物种子检验报告质量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检验机构的公信力与规范性。当前报告中暴露出的数据填报不规范、资质印章使用不合规等问题,其根源往往在于检验人员能力不足,对报告编制的标准要求理解不深、操作流程掌握不牢。为解决上述问题,检验机构必须将人员能力建设置于优先位置,建立常态化、系统化的培训提升机制,并特别关注新进人员的快速融入与能力培养。一是深化标准规范培训。

      系统解读最新标准GB/T 3543—202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的核心变化点,确保人员准确理解并严格执行判定依据及报告格式要求。二是精进数据操作技能。重点强化关键指标(如净度、发芽率等)的计算规则、填报规范与审核要点培训,杜绝人为操作失误和数据逻辑错误。三是完善“传帮带”机制。为新进人员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通过手把手指导、案例剖析、报告互审等实践形式,加速其熟悉业务、掌握规范、规避常见错误。

      4.2 不断加强制度流程优化

      制度流程是保障检验报告质量的基石,针对种子检验报告编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需持续优化并严格执行,以制度保障防范化解错误风险。一是规范合同评审。接样前严格核对委托方提供的检测样品、项目及依据标准,确保其在机构检验项目范围内,杜绝超范围检测。二是规范标准查新。指定专人负责,定期主动跟踪国内外种子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发布、废止动态,确保技术依据时效准确。三是规范体系文件。重点规范检验报告中的“结论性用语”表述。依据检测结果、判定规则和委托要求,制定清晰、准确、无歧义的标准化结论模板,并明确其适用条件。四是严格三级审核。明确层级职责,确保各级审核人员具有相应的权限和能力,且审核过程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4.3 标准化智能化编制体系

      针对传统手工编制报告效率低下的问题,建议实施以下三步策略,以此构建起高效精准的报告生成体系,大幅提高种子检验报告编制效率和准确性。一是数据标准化采集。从样品接收登记起,统一使用Excel表格存储委托或抽样信息、检验项目及检验结果等,形成一份完整的样品Excel检测数据库。通过“三审”确保数据质量:一审数据完整性,核查必填字段无遗漏;二审逻辑一致性,如净度各成分之和应在95%~105%之间;三审修约合规性,确保发芽率取整、净度保留一位小数等。二是构建差异化模板。针对不同作物(如玉米、水稻等)和检验类型(如发芽试验、品种真实性鉴定等)定制专属Word报告模板,预置该对应检验项目、检验依据及结果格式,减少人工干预,提升编制速度与准确性。三是数据智能填充。报告数据录入采用邮件合并应用进行智能填充:在Word报告模板中,通过“邮件合并”功能链接到样品Excel检测数据库,依次点击Word报告模板中需要插入数据的位置,点击“插入合并域”,选择对应表格的列名,点击“查看合并数据”,检查数据插入无误后,点击“合并到不同新文档”,一键实现批量化报告生成,杜绝重复录入错误。

      5

      结语

      种子质量检验报告的规范编制是保障种子质量监管效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强化人员技能培训、优化报告编制流程制度、构建标准化与智能化的报告生成体系,可显著降低人为失误风险,全面提升检验报告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种子质量科学判定提供权威依据。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能有效提升检验机构的工作效能,更能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进而推动种业质量监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自《农作物种子检验报告编制的常见问题及优化策略》

      ☞作者:马亚琴,韦秀兰,张英,杨娟妮,王叶

      ☞单位:陕西省种子工作总站

      ☞刊于《中国种业》2025年第10期61-63页 转载请注明

下一篇:“稻米造血”第一股!禾元生物上市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