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新种子质量标准下种子企业的系统性应对策略
2025-10-24  浏览:969

      2024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修订后的GB 4404.1—2024《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与GB 4407.2—2024《经济作物种子 第2部分:油料类》两项国家标准。此次修订聚焦种子质量提升与全链条管理,通过提高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等核心质量指标要求,强化种子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质量监管;同时完善品种真实性鉴定、种子溯源等管理机制,推动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两项标准的实施,对于规范种子市场秩序、提升农业用种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新旧标准差异,旨在为种子企业提供技术参考,指导种子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支撑种业标准化发展。

      1

      新标准修订背景与战略意义

      种业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标准种子质量规范的支撑。在种业振兴行动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保障种业安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种子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标准的修订,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产能升级的必然需求。当前我国种业正经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优先的深刻转变,提高种子质量阈值可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生产工艺,推动产业向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升级,为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奠定基础。二是单产提升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需要更丰产的好品种,也需要质量更高的好种子,历年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结果表明,种子纯度与发芽率的提高,对作物产量的提高作用显著。三是技术进步的支撑。现代育种技术、智能化加工设备及集约化制种基地的发展,为质量跃升提供了技术保障。四是监管体系的系统完善。新修订的GB 4404.1—2024《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与GB 4407.2—2024《经济作物种子 第2部分:油料类》等标准,替代了2008版旧规,覆盖稻、玉米小麦、大麦、荞麦、燕麦、高粱、粟和黍等9种禾谷类作物和油菜、向日葵、花生、芝麻、油用亚麻等5种油料作物种子,强化了全链条质量管控。新标准将于2025年10月1日实施,过渡期企业需完成产业链适配。

      2

      新标准核心修订内容解析

      2.1 关键质量指标升级

      GB 4404.1—2024《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整合替代原有3项标准,主要调整如下。

      发芽率限值提升

      水稻:杂交种发芽率从≥80%提高到≥82%;玉米:非单粒播单交种发芽率从≥85%提高到≥88%;小麦:常规种发芽率从≥85%提高到≥86%;油菜杂交种:发芽率从≥80%升至≥82%;向日葵常规种大田用种:发芽率从≥85%升至≥90%;花生不带壳大田用种:发芽率从≥80%升至≥85%,花生带壳大田用种:发芽率从≥80%升至≥83%。

      品种纯度要求强化

      水稻杂交种:纯度从≥96.0%提高到≥97.0%;油菜杂交种:纯度从≥85.0%提高到≥86.0%。

      净度标准升级

      水稻常规种/杂交种:净度统一从≥98.0%提升至≥99.0%。

      水分控制趋严

      高寒地区种子(水稻/玉米/高粱):水分上限从≤16.0%下调至≤15.0%;花生不带壳种子:水分上限从≤10.0%降至≤9.0%。

      2.2 新增监管对象与规范

      转基因玉米:首次要求基因转化体真实性检测与特异性纯度控制;单粒播玉米:明确纯度≥97.0%、发芽率≥93.0%;籼粳杂交稻:按母本类型(籼/粳)执行差异化的水分标准;杂交粟、油用亚麻:新增完整质量指标体系。

      3

      种子企业应对建议

      本次修订通过系统性提升发芽率、纯度、净度等核心指标,强化水分差异化管控,并新增转基因种子等监管对象,彰显了国家对种业全链条质量升级的导向。新标准的发布与实施给种子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抓住重点方向,改善提升自身产业链,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给予关注。

      3.1 品种选育

      品种选育是源头,是种子质量的“遗传基础”和“内在潜力”。品种选育的首要目标是创造出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新品种,如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抗逆、适应性广、熟期适宜等,这些特性是种子未来表现优异与否的根本决定因素。品种的遗传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种子可能达到的质量上限。选育在某种程度上设定了该品种种子所能达到的最高质量水平。以困扰全球农业生产的穗发芽问题为例,穗发芽是指作物成熟后期遭遇连续高温、阴雨天气时,在穗上萌发的现象。在我国南方稻区,常规稻约有6%的播种面积出现穗发芽,而杂交稻在制种过程中,由于需要施用赤霉素,且亲本不育系具有种子休眠性浅、易裂颖的特点,穗发芽率更是高达20%,在雨量充沛的特殊年份和区域,穗发芽率还会进一步升高。穗发芽不仅会导致粮食作物减产,降低食用品质,还会严重影响作物制种质量,成为威胁粮食安全的重要灾害之一。然而,如果通过品种选育手段培育出带有抗穗发芽基因的水稻品种,其种子在收获期遇雨时,就能够凭借其天然的抗穗发芽能力,更好地保持种子质量,减少因穗发芽造成的损失。品种选育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种子的遗传特性,还深刻影响着种子的生产特性。品种自身的特性直接决定了种子生产的难易程度和质量稳定性。例如,对于采用异花授粉方式制种的作物(如玉米),品种的开花习性是否有利于异花授粉,直接关系到制种纯度的高低;种子休眠特性是否适宜也至关重要,既要保证种子在田间能够整齐出苗,为作物生长奠定良好基础,又要便于进行发芽率检测,确保种子质量符合标准要求。综上所述,只有将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品种与符合高质量标准的种子相结合,才能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实现最高的产量水平、最优的产品品质和最强的抗风险能力。

      3.2 种子生产体系适配

      高水平的种子质量并非自然获得,而是需要依赖于科学的种子生产技术体系。保障种子纯度提高必须采用专业化生产模式,在隔离条件好、生态适宜的区域建立种子生产基地;采用精细化的田间管理措施,严格进行隔离、去杂去劣、病虫害防治,并做到适时收获;采用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依据国家标准或国际规则对种子批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和认证,以确保种子质量达标;采用信息化、智能化设备设施,力争做到生产可视化,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田间数据;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溯源;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种植方案,使决策更加智能化。此外,对生产全过程数据进行采集,建立质量监测的综合数据链,用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全过程管理,提高管理效能,提升生产体系智能化水平。

      3.3 种子加工仓储条件升级

      3.3.1 加工环节升级

      一是清选分级方面,新增比重选种机、色选机,提升杂质剔除精度(净度≥99.0%)。配备自动化包装线,集成称重—封口—贴标功能。二是干燥处理方面,采用低温除湿干燥机(温度≤35℃,湿度≤8%),避免热损伤。三是包衣技术方面,引入生物制剂包衣设备,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四是推广应用纳米种子处理等前沿技术。南京大学环境学院赵丽娟团队在纳米技术提高作物逆境韧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研究结果显示:纳米种子处理技术在不同作物中展现出显著成效,其核心优势体现在加速萌发、增强抗逆性及减少化学投入三大维度。水稻种子经硫化铜纳米颗粒处理后,提高了地上部水杨酸和茉莉酸的含量,可实现对藤仑赤霉菌的有效控制。银纳米颗粒引发种子增强了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抵抗力,与水引发种子相比,水稻幼苗病斑面积显著减小59%。纳米种子处理技术不仅是农业科技的一次革新,更是应对气候危机的战略选择,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赋能种子”,构建作物内在的抗逆机制,减少对外部化学投入的依赖。

      3.3.2 仓储设施升级

      一是可从环境控制、结构优化、虫害防控等方面提升。如安装恒温恒湿系统(温度15~20℃,相对湿度30%~40%);增设二氧化碳监测仪,预防种子无氧呼吸;改造货架为立体式可调节货架,提升空间利用率30%以上;地面铺设防潮层,墙面增加隔热材料;采用磷化氢环流熏蒸系统+紫外线诱捕灯,减少化学残留。二是升级智能化管理手段。如建立物联网系统,部署温湿度传感器、监控摄像头,数据实时上传云端;设置阀值报警(如温度超标自动启动制冷);建立追溯系统,使用RFID标签或二维码,记录种子来源、加工日期、检测报告等信息。三是加强能源与环保投入。如可安装太阳能光伏板,供应部分仓储电力;采用LED照明+人体感应开关;废弃物处理方面,可建立废种子、包衣材料回收机制,合规处置。

      3.4 销售与监管合规升级:聚焦转基因管理与追溯体系

      应对转基因监管要求是本次销售管理升级的重中之重,而建立强大的全链条数字化追溯体系是实现有效合规管理的关键工具和基础。

      新标准首次将转基因玉米纳入标准监管范畴,要求品种转基因真实性和纯度要符合特定要求。该条款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这要求企业必须强化内部管控,建立追溯机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农业转基因研究、试验、生产、经营、进出口、加工、标识等活动。

      现代追溯机制核心在于数字赋能,这也是种子销售管理机制升级的核心所在。建立全链条监管体系,覆盖种子研发、生产、加工、包装、标签、仓储、运输、销售、使用、售后等全环节。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二维码等技术实现信息透明、高效追溯、智能监管。

      4

      结论

      GB 4404.1—2024《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与GB 4407.2—2024《经济作物种子 第2部分:油料类》标准的实施,系统性提升发芽率、纯度、净度等核心指标,强化水分差异化管控,并新增转基因种子等监管对象,彰显了国家对种业全链条质量升级的导向。持续的品种选育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更优的遗传解决方案;而不断提高种子生产技术体系、升级加工仓储能力,数字赋能种子销售管理机制,则是保障种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标准通过提高质量阈值与扩大监管范围,倒逼种业全链条升级。企业需要以抗逆遗传改良奠定质量基础,以绿色精准加工(含纳米技术应用)突破指标瓶颈,以智能仓储与区块链追溯保障质量稳定性,将转基因合规管理纳入战略优先级。只有构建“遗传—生产—加工—监管”四维协同体系,方能实现种业高质量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深度契合。(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自《新种子质量标准下种子企业的系统性应对策略》

      ☞作者:龙利平,谭咸彬,胡青波,任浩

      ☞单位:湖南省种子质量检测中心;湖南省衡阳市农业农村局;湖南省农作物种子南繁中心

      ☞刊于《中国种业》2025年第10期29-32页 转载请注明

下一篇:净利润大增92.56%!大北农公布最新业绩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