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玉米制种
去甘肃张掖,还是新疆?
未来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在哪?
两地各有优势
格局尚未成型
生产成本高企、机械化持续推进
等多重因素影响下
种子公司们“用脚投票”……

某玉米制种基地在进行制种机械化演示
01
张掖玉米制种面临几大挑战
10月中下旬的甘肃张掖,最低气温已下探至0℃以下。作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之一,这里的玉米种子已收获完成,开始进行加工,发往全国。
“今年的市场走货较慢,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调货。”张掖一家种子代繁公司的负责人说。
近几年,我国的玉米种子持续面临供过于求的问题,2024年全国玉米种子供需比达175%左右,在高库存形势下,新一年的玉米种子再次丰收。业内人士直言,这并非好事。
不少种子公司最头痛的,就是怎么“去库存”。一家种子公司负责人向农财君表示,公司种子库存约3000吨,已是处境好的,周围不少公司的库存已达万吨级别。每公斤玉米种子以45元计,一万吨积压种子的价值就高达4500万元。
在张掖制种的代繁企业感受最为明显。“订单明显变少了。企业下单都相对谨慎”“不少制种基地为了稳住订单,主动搞降价,赔本赚吆喝。”“地方村镇都在想法设法要大企业接基地。”
与此同时,人工成本高与机械化推进慢、土地连作与地力退化、同行恶性竞争、地方收取“隐性费用”等问题,也在困扰着当地玉米制种产业。
去雄和收获是玉米制种的两大核心环节,也是机械化的难点。人口老龄化导致去雄、掰棒子工价越来越高,在农忙高峰期出高价也找不到人。“今年掰棒子的人工在420-440元每天,最高480元每天。”
面对高昂的人力成本,推进制种全程机械化势在必行。矛盾的是,张掖种子质量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由于自然晾晒带来的高芽率和光泽度、人工去雄带来的高纯度,以及人工收获带来的低破损率。
对于制种全程机械化,张掖当地已有不少企业购入国产制种机械,一些大型企业则考虑进口制种玉米果穗收获机和剥皮机。“机器价格大约是国产的两倍,但各方面性能还是会好一些。”
02
实力好实力差都往新疆跑
甘肃、新疆是我国玉米制种的两大核心区域,合计制种面积占全国70%以上,两地的竞合关系为业界所关注。
“实力好实力差都往新疆跑”“身边好多公司都去新疆制种了”。近几年,新疆玉米制种发展持续加速,制种面积一度超越甘肃张掖,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
数据显示:
2020年,甘肃、新疆的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分别约为129万亩、46万亩。
2023年,甘肃、新疆的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分别约为165万、168万亩。
2025年,甘肃、新疆的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分别为“稳定在160万亩以上”、142万亩。
在伊犁伊宁县,2025年玉米制种面积逆势上涨至31万亩,创历史新高。
当地业内人士分析,伊犁地处河谷地带,水土光热资源丰富,近年来,当地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建设伊宁县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及伊犁种业科技大厦,在制种产业招商引资上不断发力,这一做法值得借鉴。“政策宽松、成本较低也是主要原因。”
驱动种子公司转往新疆制种,成本是最大考量。相较于张掖,新疆制种亩保低、产量高,还有大量潜在可利用的土地,平整辽阔,适合机械作业。
当然,新疆制种的“不足”在业内也众所周知,诸如气候不稳、烘干加工配套不完善、机械化程度高带来种子质量下降,等等。

新疆博州的万亩制种玉米机械化抽雄
张掖一家代繁企业已在新疆建设制种基地,收获的种子再拉回张掖加工。“从外面拉回的种子,想拿到检验合格证会更难,大概是地方保护作祟。”该企业负责人认为。
当前,转基因玉米品种的制种面积也在快速扩张,对常规杂交种的影响逐渐显现。目前张掖及新疆多个地方均已开始转基因玉米制种。
转基因玉米全面放开对非转基因种子库存构成巨大挑战。现有库存主要为非转基因种子,若不能在1-2年内及时消化,很可能面临转商危机,造成经济损失。
张掖玉米制种产业起步早,基础好,更规范,新疆部分基地正尝试着学习当地的竞争性基地配置、设置亩保指导价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张掖还是新疆的“师傅”。
以张掖为风向标,我国玉米制种亩保在2018-2023年实现5年连涨,2023年最高峰时达4200元,加上代繁费等,每亩综合成本达5600元左右。在2024、2025年则连续下滑,2025年甘肃张掖的亩保为3600-3800元,新疆则为2800-3000元。
今年,进口玉米大幅下降,大田玉米粮价较好,有望为来年的土地流转价格提供支撑。但种子库存积压,却依旧让种子企业在制种订单上犯难。
两相矛盾之下,新一年的玉米制种亩保价格尚未确定,是涨是降,业界看法不一。
“目前就是种啥都不挣钱,玉米制种亩保再降下去的话,也没钱挣了。”张掖一位制种农户说。
记者丨张植宏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