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秋延迟番茄进入旺盛坐果期。近期阴雨天气较多,白天大棚通风时间缩短,容易导致棚内湿度增大,为侵染性病害高发创造了条件。番茄坐果期直接关乎产量与品质,菜农在田间管理中需重点加强病害防治,保障植株高产稳产。
根腐病:重茬种植易发生
根腐病分疫霉根腐病、腐霉根腐病两种。
疫霉根腐病发病初期茎基部或根部生褐斑,扩大后凹陷,严重时病斑绕茎基或根部一周,致地上部枯萎。纵剖茎基或根部,导管呈深褐色,后根茎腐烂、无新根,植株枯死。
腐霉根腐病发病初期,茎基部地表上下2—3厘米处现水渍状暗绿色病斑,根系呈水渍状淡褐色腐烂、无新根,后期主根和根茎表皮为淡褐色,纵剖维管束呈浅褐色至褐色病变,表皮腐烂后易脱落。
根腐病为土传病害,番茄全生长期可发,重茬棚室发病重。多年重茬棚室土壤有害病原菌多且逐年积累,植株长势弱或根系受伤时,易遭侵染并随水肥传播,引发全棚感染。防治方法如下:
病株处理。及时带土挖出严重发病或死亡植株,移至棚外销毁。对病株定植穴及周边土壤消毒,可撒生石灰,或用乙磷铝与干土混合撒施,也可用精甲霜灵・锰锌、恶霉灵等药剂喷洒定植穴,减少土壤表层病原菌。
药剂灌根。发现病株后减少浇水,及时用双霉・乙酸铜+恶霉灵+生根剂或琥胶肥酸铜+乙磷铝+生根剂灌根,每株100—125克,5— 7天一次,连灌3次。灌根后配合生物农药或微生物菌剂冲施或灌根,增加土壤有益菌,稳定防效、保护根系。
换茬后土壤养护。歇茬期药剂闷棚,杀灭土壤有害菌。底肥增施微生物肥料,日常用微生物菌剂及生物农药,保持有益菌优势,降低侵染风险。避免重茬种植,可与瓜类、豆类作物轮作。
髓部坏死:多细菌侵染伤口所致
髓部坏死为细菌性病害。发病初期嫩叶褪绿,严重时上部植株褪绿萎蔫,下部茎坏死,病茎表面生褐色至黑褐色斑、外部变硬,纵剖可见髓部变黑或坏死,维管束变褐。髓部病变处会长不定根,湿度大时轻压病部,菌脓从茎伤口和不定根溢出。
该病多从伤口(枝杈、叶柄、果穗等)侵染,伤口未愈合且棚内湿度大时,细菌易侵入,诱发大面积发生。防治措施如下:
减少伤口。整枝打杈、吊穗、点花、采摘等农事操作选晴好天气,利于伤口愈合。去掉侧枝、老叶、果穗时保留2—3厘米,为病害防治预留缓冲。
药剂防治。发病前或初期喷春雷・王铜、喹啉铜、中生菌素等药剂,铜制剂触杀表皮细菌,抗生素内吸杀灭茎秆内部细菌。
发病后用药。发病植株可灌根(噻菌铜+恶霉灵+生根剂)或涂抹药剂,纵剖部分茎秆(不弄断),裸露病变部位,将抗生素、铜制剂等调成糊状涂抹;也可茎部注射药剂,用叶枯唑+喹啉铜+春雷霉素+有机硅混匀后注入病部,提升药效。
叶霉病:温湿度变化导致发病
叶霉病是番茄常见叶部病害。发病初期叶面现椭圆形或不规则淡黄色褪绿斑,叶背初生白色霉层,后变为灰褐色至黑褐色绒毛状,湿度大时叶面也长黑霉。病情发展后,叶片由下而上卷曲,最终黄褐色干枯。
该病主要侵害叶片,防治不及时会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致番茄大量落叶,降低产量与品质。叶霉病喜温暖潮湿,秋季温度适宜、温差大,易发病。防治方法如下:
改善环境。叶霉病9℃—34℃可发病,20℃—25℃为最适温度,空气湿度超80%时病菌大量繁殖。棚内温度多满足发病条件,故需降低湿度,依天气拉放风口;晴天上午浇水(膜下滴灌最佳),利于散湿。
发病前预防。提前喷杀菌剂,依植株长势、天气用药。植株弱、棚内温湿度适宜时,喷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保护性杀菌剂;阴雨天前后喷杀菌剂或哈茨木霉等生物农药。
发病后选药。初期喷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抑制病原孢子萌发。严重时选以下配方: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春雷网通+乙蒜素;咯菌腈/腐霉利+嘧霉胺/啶酰菌胺/嘧菌环胺+乙蒜素。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药剂需轮换使用,叶面、叶背、茎秆、果实全面喷洒。
疮痂病:近年发病较为严重
疮痂病是秋季番茄常发细菌性病害,可侵染叶片、茎秆、果实,近年秋延迟番茄发病重。
叶片染病。下部老叶先发病,初现水渍状暗绿色斑点,扩大后为近圆形、边缘不明显的褐色病斑,四周有黄色窄晕圈,内部薄且有油脂光泽。
茎部染病。初现水浸状暗绿色至黄褐色病斑,病部稍隆起,裂开后呈疮痂状。
果实染病。主要侵害着色前的幼果及青果,初现圆形、四周隆起的白色小点,后中间凹陷呈暗褐色或黑褐色隆起环斑,直径2—5毫米,带黄绿色晕圈,部分病斑连成不规则大斑块。果实近成熟时,病斑周围组织仍长时间保持绿色,不腐烂但影响商品性;果柄连接处受害易落果。
病原菌可在种子、病残体、杂草上越冬,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主因,幼苗带菌、病残体病菌(土壤中存活9个月以上)也为初侵染源。病菌借风、灌溉水、农事操作、昆虫传播,25℃—35℃最适繁殖,温暖潮湿、连续阴雨、雨后放晴及棚内温差大、结露时易发病。防治方法如下:
及时通风排湿。白天多通风,依植株长势、土壤干湿浇水,减少浇水量,避免大水,防增湿伤根。
保护伤口。农事操作后及时喷杀菌剂,形成保护层;定植时合理设置株行距,防植株摩擦伤;病叶、病果等及时带出棚外销毁。
药剂防治。发病前喷铜制剂、中生菌素;发病后喷噻枯唑、噻唑锌、春雷・王铜、琥胶肥酸铜+中生菌素。化学防治后,可随水冲施枯草芽孢杆菌(每亩1千克),连冲2—3次,稳定药效。
(本版稿件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董文兰参考《北方蔬菜报》、全国农技推广网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