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年的早稻亩产达到了将近1300斤,那几天每个农民脸上都是挂着笑的!能取得这样的高产成绩,关键在于品种和管理。”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种粮大户凌继河今年种植了8万多亩水稻,他告诉记者,“这8万亩地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每5000亩都会分配一个农业专家,从肥、水、草、虫、病等方面,指导农户科学种田。”
江西自古被称为“鱼米之乡”,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安义县地处鄱阳湖平原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壤以水稻土为主,肥力较高。在凌继河的农田里,有600亩专门用于水稻品种示范,“每年能种200个品种,通过对比试验,筛选出最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凌继河告诉记者,“不同的品种,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我们根据品种特性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例如,有些品种耐肥力强,就需要适当增加施肥量;有些品种抗病性较弱,则要加强病害防治。”
这些示范田不仅是新品种的试验场,也是新技术推广的重要基地。示范田中引入了智能化设备,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效率。通过科学对比和数据分析,不仅能够选出最佳品种,还能优化种植流程,为农户提供可复制的高产模式。这种“良种+良法”的精细化管理方式,让每一块田都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潜力。
“以前一家农户最多管理200亩地,现在能管400~500亩,比之前轻松多了,机械化程度达到98%以上,产量和去年相比增产了20%。”良种和良法的结合,不仅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人工成本。凌继河说,“今年的稻谷种得好,有产量,有品质,大米并不愁卖,农户也赚到了钱。”
凌继河介绍,他们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比如利用无人机进行精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让农田管理更加科学。“单产提高了,农户的奖金也会更高,今年我们的员工年平均收入已经超过20万元了,有些高产的甚至能拿到40万元。”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江西省优选良种打基础,通过实施“种粮一体化”行动,加大高产圆粒型早稻、耐高温高产一季稻和高档优质晚稻品种的推广力度,坚持“五端”(即种业创新端、粮食生产端、大米加工端、市场消费端、服务保障端)联动发力,实现增产增效。
良种是基础,良法挖潜力。聚焦“有效穗不足、结实率偏低”等短板,江西省重点推广了集中育秧、机插机抛、科学施肥、绿色防控、“一喷多促”等高产稳产技术,强化技术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示范点主推技术做到全覆盖。
不仅是江西,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也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在粮食单产提升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通过引进示范推广一批稳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重点推广小麦、水稻、玉米、大豆优良品种28个,全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睢宁县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建成了2600亩的黄淮地区粮食生产技术集成创新高地,对接16家科研院所,开展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试验示范,构建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示范体系,涵盖100余个作物品种、30余项关键技术,体系覆盖地力提升、生物育种、缓控释肥应用、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以及高产攻关等多个领域。
通过深入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河南省在近年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情况下,有力支撑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我们大力推广‘郑麦136’‘百农307’等小麦高产抗逆品种和‘黄金粮MY73’‘现代959’等玉米耐密、抗倒品种,同时,集成推广小麦深耕整地、镇压保墒、‘一喷三防’和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今年全省秋粮水肥一体化技术覆盖面积达1109万亩。”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良种良法配套助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今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