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二届全国种子双交会上,全国农技中心发布了2024年杂交水稻全国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
与往年相比,2024年杂交水稻市场整体推广格局相对稳定,但竞争强度却在悄然上升。
笔者注意到,虽然杂交水稻单品种的推广面积尚未达到玉米、小麦动辄上千万亩的体量,但以荃优822为代表的龙头品种,仍以324万亩的推广面积稳居全国第一,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市场集中度提升与结构调整并行的趋势。

从数据上看,前十大杂交水稻品种推广面积均在百万亩级别,但头部优势正在收紧,区域竞争愈发激烈。
华中、华南、长江中下游等主产区成为主要的市场战场,不同生态区的品种表现差异明显——有的突出稳产抗逆,有的强调高产优质兼顾,也有企业押注于高端稻米加工与品牌稻方向。
随着稻瘟病抗性基因改良、耐高温育种、机插机收适应性等技术的不断突破,新一代杂交稻品种正加速迭代。可以预见,未来的竞争,不仅是亩产比拼,更是综合抗性、适应性与商品品质的系统竞争。
今年双交会上,多个龙头企业都在强调“体系化竞争”。
从育种创新、制种管理到终端推广,种业企业正在从单纯“卖种子”转向提供“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例如,有企业推出“育繁推一体”模式;也有企业通过联合科研院所共建区域示范基地,以数据化田间管理推动品种精准推广。
这意味着,杂交水稻种业正从传统的“比品种”时代,迈向“比系统、比服务、比生态链”的全新阶段。
从荃优822、野香优莉丝、晶两优华占、晶两优534等TOP10品种的表现可以看出,杂交水稻产业正在从“量的竞争”走向“质的突破”。
尽管推广面积不及玉米、小麦那样庞大,但其背后蕴含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博弈同样激烈。
在行业加速整合、技术快速迭代的当下,谁能在新品种审定周期、推广体系布局与农户信任建立之间找到平衡,谁就有机会成为下一个“荃两优822”式的领跑者。
杂交水稻的竞争,也许才刚刚开始。
1 荃优822
品种来源:安徽省皖农种业有限公司和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不育系“荃9311A”与恢复系“YR0822”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稻品种。2016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16016。
品质产量: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0.8%,整精米率62.5%,垩白粒率11%,垩白度2.2%,直链淀粉含量16.1%,胶稠度83毫米,长宽比3.2,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5.80公斤,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84%。其中:2014年亩产636.26公斤,比丰两优四号增产4.82%;2015年亩产695.34公斤,比丰两优四号增产2.95%。
特征特性:属中熟籼型中稻品种。株型、株高适中,分蘖力较强,生长势较旺。剑叶短、较宽、斜挺。穗层较整齐,中等穗型,着粒均匀。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有短顶芒。后期熟相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5.8万,株高115.1厘米,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83.3粒,每穗实粒数157.3粒,结实率85.8%,千粒重27.89克。全生育期136.3天,比丰两优四号短1.4天。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2.8,稻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中感稻瘟病;白叶枯5级,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鄂北4月下旬播种,江汉平原及鄂东等地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12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0公斤。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25~30天,株行距13.3厘米×30.0厘米或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6~8万左右。3、科学施肥管理。重施底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肥,一般亩施纯氮13~14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7。寸水活棵,浅水分蘖,亩苗数达18万时及时晒田,孕穗至齐穗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间歇灌溉,成熟前5~6天断水。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地区作中稻种植,但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不宜种植。
2 野香优莉丝
审定编号:湘审稻20220060
品种名称:野香优莉丝
申 请 者:湖南粮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湖南粮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绿海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野香A×R莉丝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晚稻迟熟品种。在湖南省作迟熟晚稻栽培,全生育期117.1天,比对照天优华占短0.9天。株高117.8厘米,亩有效穗22.2万穗,每穗总粒数160.9粒,结实率81.3%,千粒重21.3克。抗性:叶瘟3.9级,穗瘟5.7级,穗瘟损失率2.7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7,白叶枯病7.0级,稻曲病6.5级。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79.6%,精米率73.7%,整精米率68.8%,粒长7.1毫米,长宽比4.0,垩白粒率11%,垩白度1.6%,透明度2级,碱消值6.0级,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1%,稻米蒸煮食用感官评价82.3分。米质综合定级为部颁标准二级优质稻。
产量表现:2020年参加湖南省潇湘联合体晚稻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6千克,比对照增产1.1%;2021年续试,平均亩产612.1千克,比对照增产2.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4千克,比对照增产1.7%。202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7.7千克,比对照增产3.3%。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上中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0千克,大田亩用种量1.5千克,秧龄25天以内。种植密度20.0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粒谷秧,亩基本苗8万左右。需肥水平中等,重施底肥,早施追肥,中后期禁用氮肥、增施磷钾肥,防止倒伏。深水活蔸,浅水分蘖,及时晒田,有水壮苞抽穗,后期干干湿湿,不脱水过早。注意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白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南方黑条矮缩病、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经潇湘联合体试验,符合湖南省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南省稻瘟病轻发区作迟熟晚稻种植。
3 晶两优华占
品种审定编号:赣审稻2016007
品种名称:晶两优华占
选育单位: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晶4155S×华占(SC2-S6测恢系选)杂交选配的杂交一季稻组合
审定情况:2016年4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29.3天,比对照Y两优1号早熟0.3天。该品种株型适中,剑叶挺直,长势繁茂,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稃尖无色,穗粒数多,结实率高,千粒重小,熟期转色好。株高113.4厘米,亩有效穗19.5万,穗长24.4厘米,每穗总粒数170.8粒,实粒数144.0粒,结实率84.3%,千粒重22.9克。出糙率80.3%,精米率72.5%,整精米率70.0%,粒长6.4mm,粒型长宽比3.2,垩白粒率7%,垩白度1.9%,直链淀粉14.0%,胶稠度75mm。稻瘟病抗性自然诱发鉴定:穗颈瘟为7级,感稻瘟病;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2.1。
产量表现:2013年、2015年参加江西省水稻区试,2013年平均亩产580.33公斤,比对照Y两优1号增产4.61%,不显著;2015年平均亩产630.05公斤,比对照Y两优1号增产6.42%,显著。两年平均亩产605.19公斤,比对照Y两优1号增产5.52%。
适宜地区:全省稻瘟病轻发区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5月16日左右播种,秧田播种量每亩10公斤,大田用种量每亩1.0公斤。秧龄不超过30天。栽插规格6寸×8寸,每穴插2-3粒谷苗。亩施纯氮12公斤、磷6公斤、钾6.5公斤,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深水活蔸,干湿相间促分蘖,够苗晒田,浅水孕穗,湿润灌浆,后期不要断水过早。根据当地农业部门病虫预报,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4 玮两优8612
审定编号:国审稻20232012
品种名称:玮两优8612
申请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华玮338S×华恢8612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0.9天,比对照F优498晚熟2.0天。株高118.0厘米,穗长25.7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8万穗,每穗总粒数196.3粒,结实率85.5%,千粒重27.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4、2.6,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褐飞虱9级,耐热性5级,耐冷性1级,中抗稻瘟病,高感褐飞虱,耐热性一般,耐冷性强。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81.1%,整精米率71.2%,粒长6.7毫米,长宽比3.0,垩白度4.4%,透明度1级,碱消值3.5级,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
产量表现:202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84.6千克,比对照增产4.9%;2022年续试,平均亩产681.4千克,比对照增产4.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83.0千克,比对照增产4.5%;202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6.4千克,比对照增产4.2%。
栽培技术要点: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一般3月下旬—4月中旬播种,秧田播种量每亩10.0千克,大田亩用种量0.8—1.0千克。水育秧移栽叶龄5.5叶左右,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栽插株行距20.0厘米×26.7厘米,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以上。科学施肥,需肥水平中上,重施底肥,早施追肥,科学管水。其他田间管理、栽培和收获措施均按该类型品种常规方法实施。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贵州省(武陵山区除外)、云南省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市(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地区、陕西省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5 荃优607
审定编号: 国审稻20226027
品种名称: 荃优607
申请者: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育种者: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荃9311A×中种 R1607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4.1天, 比对照 F优498晚熟2.5天。 株高118.1厘米, 穗长24.1厘米, 每亩有效穗数15.0万穗, 每穗总粒数210.8粒, 结实率87.5%, 千粒重26.3克。抗性: 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8、 4.6, 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 褐飞虱9级,耐热性3级,耐冷性5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耐热性较强,耐冷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 糙米率80.6%, 整精米率71.4%, 粒长6.7毫米, 长宽比3.1, 垩白度2.2%, 透明度1级, 碱消值6.6级, 胶稠度61毫米, 直链淀粉含量17.1%, 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 (NY/T 593-2013)标准二级。
产量表现: 2020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66.2千克, 比对照增产4.5%; 2021年续试平均亩产669.1千克, 比对照增产5.5%;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7.6千克, 比对照增产5.0%; 2021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655.7千克, 比对照增产4.8%。
栽培技术要点: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一般3月上旬至4月下旬播种,秧田播种量每亩12.0千克, 大田亩用种量1.0-1.2千克。 水育秧移栽叶龄5.5叶左右, 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栽插株行距20.0厘米×27.0厘米, 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以上。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氮肥,适宜栽培密度。其他田间管理、栽培和收获措施均按该类型品种常规方法实施。综合防治病虫害,尤其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贵州省(武陵山区除外)、云南省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市(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地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6 晶两优534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90033
品种名称:晶两优534
申请者: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晶4155S×R534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武陵山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46.1天,比对照瑞优399短2.7天。株高113.8厘米,穗长24.9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8.5万穗,每穗总粒数184.0粒,结实率83.2%,千粒重23.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2.0、1.9,穗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纹枯病5级,稻曲病9级,耐冷性5级;抗稻瘟病,中感纹枯病,高感稻曲病,耐冷性为中间型。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9%,垩白粒率19%,垩白度4.3%,直链淀粉含量15.3%,胶稠度68毫米,长宽比3.0,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三级。
产量表现:2017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5.65千克,比对照瑞优399增产4.09%;2018年续试,平均亩产629.39千克,比对照瑞优399增产0.0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7.52千克,比对照瑞优399增产2.02%;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38千克,比对照瑞优399增产1.7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大田亩用种量0.75千克,秧田亩播种量8~10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水育秧,秧苗叶龄5.5叶左右移栽,秧龄期30~35天;插植规格20厘米×26厘米,亩栽1.2~1.5万穴,每蔸插2~3粒谷,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以上。3.需肥水平中等,一般亩施纯氮11~12千克,氮、磷、钾用量比例为1:0.5:0.7,重施底肥(氮肥70%作底肥,30%作追肥),早施分蘖肥。移栽后够苗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至灌浆期保持田面有浅水。4.加强防治稻曲病,注意及时施药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四省(市)所辖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 宜香优2115
审定编号:国审稻20210119
品种名称:宜香优2115
申请者:四川绿丹至诚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四川绿丹至诚种业有限公司、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宜香1A×雅恢2115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46.0天,比对照瑞优399早熟3.1天。株高124.0厘米,穗长26.9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5万穗,每穗总粒数162.4粒,结实率83.7%,千粒重32.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2.2、2.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抗稻瘟病,耐冷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3%,垩白度4.9%,直链淀粉含量15.9%,胶稠度73毫米,碱消值6.8级,长宽比3.1,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三级。
产量表现:2018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6.10千克,比对照瑞优399减产0.48%;2019年续试,平均亩产642.33千克,比对照瑞优399增产8.7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4.22千克,比对照瑞优399增产4.01%;202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3.15千克,比对照瑞优399增产4.6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3月上旬至4月初播种,秧龄40-45天;2.合理密植。宽窄行种植,亩栽1.2万穴左右。3.肥水管理。重底、早追,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本田要求前期浅水灌溉,中期够苗晒田,后期湿润管理至成熟。4.根据植保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贵州、湖南、湖北、重庆四省(市)所辖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8 臻两优8612
审定编号:国审稻20206139
品种名称:臻两优8612
申请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隆臻36S×华恢8612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3.8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晚熟2.1天。株高127.2厘米,穗长26.3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8万穗,每穗总粒数211.3粒,结实率82.7%,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2.8、2.8,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4%,垩白度1.9%,直链淀粉含量15.7%,胶稠度69毫米,碱消值3.3级,长宽比2.9。
产量表现:201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75.28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43%;2019年续试,平均亩产661.44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6.4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8.36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95%;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7.06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0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适时早播,秧田播种量每亩10千克,大田亩用种量0.75-1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分蘖壮秧。2.适龄移栽,插足基本苗:水育秧一般移栽叶龄5.5叶左右,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栽插株行距20厘米×26.7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以上。3.合理施肥,科学管水:需肥水平中等,一般亩施纯氮10-11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6.5千克。采取重施底肥,早施追肥,中后期严控偏施氮肥。搞好水分管理,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面有浅水,灌浆期保持田面有水,收割前7-10天断水,忌断水过早,以免影响品质,并降低镉污染风险。4.病虫防治:坚持强氯精浸种,预防恶苗病发生。秧田期注意施药防治稻飞虱以预防南方黑条矮缩病;大田及时搞好白叶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南方黑条矮缩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防治。5.适时收割:稻谷黄熟90%时及时收获,确保稻米综合米质优良。收割后不暴晒。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省(武陵山区除外)、湖南省(武陵山区除外)、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浙江省中稻区、福建省北部稻区、河南省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9 泰优390
品种审定编号:湘审稻2013027
作物种类:水稻
品种名称:泰优390
选育单位:湖南金稻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泰丰A×广恢390
已往审定情况:无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三系杂交迟熟晚稻。省区试结果:在我省作晚稻栽培,全生育期118.5天。株高105.2厘米,株型适中,生长势强,植株整齐度一般,叶姿平展,叶鞘绿色,稃尖秆黄色,短顶芒,叶下禾,后期落色好。每亩有效穗20.25万穗,每穗总粒数149.55粒,结实率81.0%,千粒重25.2克;抗性:叶瘟4.8级,穗颈瘟6.7级,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4.7。白叶枯病抗性6级,稻曲病抗性6级。耐低温能力中等。米质:出糙率81.6%,精米率73.2%,整精米率66.5%,粒长6.7毫米,长宽比3.4,垩白粒率7%,垩白度1.0%,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6%。
产量表现:2011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14.32公斤,比对照天优华占增产1.94%,增产不显著。2012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62.96公斤,比对照增产4.39%,增产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38.64公斤,比对照增产3.17%,日产量4.55公斤,比对照高0.25公斤。
栽培要点:作双季晚稻种植,6月15~20日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12.5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1.5公斤,秧龄28天以内。种植密度16.5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0厘米,每蔸插2粒谷秧。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巧施穗粒肥,及时晒田,有水壮苞抽穗,后期干干湿湿,不要脱水过早。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二化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达到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我省作双季晚稻种植。
10 隆两优8612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90010
品种名称:隆两优8612
申请者: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安徽隆平高科(新桥)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隆科638S×华恢8612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7.1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2.4天。株高130.4厘米,穗长26.1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7万穗,每穗总粒数203.3粒,结实率82.1%,千粒重25.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2.7、3.0,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3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较强。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8%,垩白粒率7.0%,垩白度0.8%,直链淀粉含量13.6%,胶稠度79毫米,长宽比3.1。
产量表现:201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1.75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9.19%;2018年续试,平均亩产659.52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7.9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0.63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8.56%;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7.67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10.59%。
栽培技术要点:1.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适时早播,大田亩用种量0.75千克,秧田亩播种量8~10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秧苗叶龄5.5叶左右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插植规格20厘米×26.5厘米,亩栽1.25万穴,每穴插2粒谷,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以上。3.需肥水平中等,采取重施底肥,及时追施分蘖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的施肥方法。一般亩施纯氮11~12千克,氮、磷、钾用量比例为1:0.5:0.7,重施底肥(氮肥70%作底肥,30%作追肥),早施分蘖肥,忌后期偏施氮肥。移栽后深水活蔸,分蘖期浅水促蘖,够苗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面有浅水,灌浆期保持田面有水,忌断水过早,以防早衰和影响品质。4.坚持强氯精浸种。秧田期注意施药防治稻飞虱以预防南方黑条矮缩病;大田搞好稻飞虱、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南方黑条矮缩病、螟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省(武陵山区除外)、湖南省(武陵山区除外)、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浙江省中稻区、福建省北部稻区、河南省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